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
如果近几年来能有一本书,值得我连读几次,并且每次读后均有更深的收益,首推者当非《经济解释》莫属。 从去年起,这三卷本的经济解释在网络上得到了最广泛传阅,和香港报纸连载几乎同步而行。三卷书,其一重点谈方法-论,其二其三于经济学深入展开。从科学说需求,到供应的行为,再到制度的选择,那是一段读书人急切等待的日子。 如果一段文字,我看了好几遍都不明白其想表达什么东西(并非指你认可他所表达东西),这样的文字不看也罢。虽然这样有可能会遗珠,但想着天下也并非一颗这样的珠,花费太多时间成本去搞清楚它是不是珠我觉得不值得。 好在老头之书并不难读(虽然要读得深入是很难),他也怕你弄不清楚他说什么东西,句法尽量简单,明晰。这是大家风范。(补充说句,我最怕一本正经,所以觉得称教授太严肃,称五常太突兀,所以始终觉得不习惯,那就按照老规矩,称其为老头吧。这里面毫无不敬,反觉得亲切点。) 对于这样一本书,一直想写点读后感之类的。 而朋友L君,来信亦谈及读后感之类的话题,决定就此书认真写点东西。对于这样的好事,我当然是怂恿有加了。而我对经济学纯粹是业余爱好,此类书读的虽杂,却不够系统和深入。记得以前L君曾经说过,没有系统学过经济学的人,可能对老头的书还容易理解点。因为科班出来,难免被教科书的内容灌输头脑,而张老头的许多经济学观点,对教科书有“颠覆性”。虽如此,但我还是认为,要真正消化老头的内容,书应该多看,比如有时候我觉得在某些内容老头好像说来说去,后来看到一些说“正统”的书,才知道老头为什么强调来强调去的。是的,我看老头书,是占有些“先入为主”优势。一些有疑问的,顺势再看其他书,就容易得多了。比如看到他说费沙利息,你最好去看看利息理论。 来个简介吧:L君,在读经济学博士,其对五常经济学思想的把握,我认为是相当准确的。这不仅源于其思考问题方法和老头相似,也由于其平时和老头的经常交流。 此后将陆续将L君的东西和我的一些感触记下来,发在这里。这个读书笔记,不知道能写到那里,写到什么时候,写到什么程度。是否会半途而废,我们都无太多自信。希望L君能持之以恒,也希望我能安静下来,认真思考点东西。一切凭感觉,凭兴趣所致罢。 欢迎就这些话题辩论。 (阿金) (之一)前言 LJH 自《经济解释》成书以来,陆陆续续出现了对这套书的一些评论文章,但我对迄今为止的大多数评论文章都感到不是很满意,原因有二。其一,是这些评论文章大多都是对整套书进行泛泛而论,不论是吹捧还是批判,都显得过于空泛,不着边际。《经济解释》这套书体系性地对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独具匠心的梳理,要在一篇几千甚至万来字的评论文章对如此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进行评论,空泛是难免的。其二,是这些评论文章中,即使不是空泛地对《经济解释》进行整体的评论,也往往只集中于第一卷“科学说需求”中有关需求曲线是否向下倾斜,吉芬商品是否存在这一争论上。在后面论及有关内容时,我将会指出,张-五-常的观点与教科书的观点实际上并不像卷入这场争论的人们所感觉的那样分歧巨大,因此对这些内容争论不休,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事实上,《经济解释》第二卷“供应的行为”对教科书的颠覆性远远大于需求定律的部分,人们却奇怪地对此沉默不语。而第三卷“制度的选择”,更可以说是产权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竟然也是无人置词,令人不得不怀疑那场牵涉甚广的需求曲线之争的动机是否真的是纯学术性的。 在众多的评论文章中,大诗的“经济解释读书札记”可以说是少有的优秀之作,是我心目中的评论《经济解释》的范例。但这个系列仍然有两大可惜,其一当然就是大诗的半途而废。不过,挖坑不填是网路写作中司空见惯之事,读者也难以苛求于作者(呵呵,先为自己留条后路,因为我这个系列也会半途而废的可能性是相当高的)。其二,则是大诗大概是学逻辑学出身的专家,评论《经济解释》的重心与作为经济学家的张-五-常写作《经济解释》的重心就难免有所不同。从大诗对《经济解释》开头第一章的“科学的方法”的评论来看,大诗的专业水准诚然高于张-五-常的业余水准,但因为重心不同,评论就有点予人以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的感觉。 “科学的方法”一章的结尾的时候有一段说得很清楚:“从严谨哲学逻辑的角度看,我知的是粗枝大叶――我钻研这学问是四十年前的事了。但科学的方法还可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抽象理论与真实世界的转接中的实证方法。这方面我知得比较多。本章的内容,是合并了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所以与一般书本上所谈的方法-论是不同的。说到底,有实用性的科学,还是要走出象牙塔之外。” 张-五-常很老实地向读者坦白交待,他所知的方法-论,从纯逻辑学的理论来说并不纯粹。我猜想,他在写作这一章时,脑海中掠过的,是他四十多年来从事过的一桩桩实证研究的真实个案,而不是纯粹的逻辑学家在纸面上进行的抽象思辨。这就是作为逻辑学家的大诗与作为经济学家的张-五-常难以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处。我作为一个研习经济学的学生,对逻辑学的认识肯定更加不如大诗,但对于把握张-五-常从经济实证的视角出发来看待科学方法-论的重心,倒是有一点自信。 因此,在后面正式展开对经济解释的解读中,我不会从第一章“科学的方法”开始。原因之一,是我不可能写得比大诗更专业、更地道。原因之二,就在于我认为要真正把握张-五-常在这一章中的重心,仅仅就这一章论这一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一章只是抽象地对科学方法-论及其在实证中的应用进行概括性的陈述,其中所包含的大量含义,都引而不发地隐藏于字里行间,如果不理解后面具体的经济理论的分析,把这些分析作为第一章的科学方法-论原则的示范或演示,则难以真正地体会这些原则的深层次的含义。所以,我不直接从第一章开始进行解读,并不是说我不打算解读第一章,而是打算以一种将第一章融入后面的具体的经济理论分析之中加以解读的特殊方式来进行。采取这种特殊的解读方式,是因为我从个人的阅读这一套书的经验出发,认为这样的解读最有助于真正理解第一章。 事实上,我建议阅读《经济解释》应采用以下的方式:先从头至尾将全书三本都通读一遍,在这第一遍的阅读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作个记号后跳过去继续往下读。可以想像,即使是专业为经济学的人,读不懂的地方也会很多,尤其是第一章的科学方法-论。但这并不要紧,因为即使第一遍你觉得你已经对科学方法-论一章搞懂了,以后也往往会发现其实那时以为懂的并不真的懂了。这样第一遍读完后,对全书就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对于张-五-常的观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第二遍则是精读,但这次不要从第一章的科学方法-论开始,而是跳过第一章,从第二章直接与经济学理论有关的部分看起。第二遍既然是精读,那就要尽量把里面的每一句话都搞懂,而不是泛泛地看过。当然,事实上仍然不可能在第二遍就把全书所有内容都搞懂,像《经济解释》这样的书,那是需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的。因此,第二遍精读的目标,是要把书中最基本的要点搞懂,如果仍有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没能弄懂,只要对基本的理论分析影响不大,就可以仍然暂时搁置。另外,第二遍精读的一个关键阅读方式,就是在读完(即基本读懂)每一个理论之后,要返回到第一章的科学方法-论去,将具体的理论分析思路与抽象的方法-论原则进行比照,思考一下这个理论的分析是如何具体地运用了第一章中提出的方法-论原则。同时,也就是在思考第一章的科学方法-论,是如何由具体的理论分析来示范的。这样,我们就不是像第一遍通读那样,是把第一章的科学方法-论与后面各章的具体理论分析割裂开来看,而是在每一个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都不断地返顾作为提纲挈领的第一章,从而不断地从实证的角度深化我们对于第一章所提出的方法-论原则的理解。因为张-五-常对于科学方法-论的理解,就是从一次次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我们以这种方式来解读,就有可能追踪到他的方法-论形成的思想历程,这样就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些方法-论原则,也有利于我们以一种case study的方式在学习具体理论的过程同时学习了实证的方法。 这一个系列的“解读《经济解释》”,使用的也将是这种理论分析与方法-论原则交织对照的阅读方法。 (之二)辅助读物 LJH 在正式进入《经济解释》的解读之前,先说一下阅读《经济解释》的同时,最好还能配合地读一些辅助性的读物,以便于更好地理解《经济解释》。 一 教科书类 我推荐三类辅助读物。第一类,是教科书类的读物。前已述及,《经济解释》在很多地方对教科书的观点有颠覆性的见解,如果不了解教科书对有关的问题持什么样的观点,就不容易理解《经济解释》的观点有什么独特之处,也就难以进一步思考《经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与教科书不同。微观经济学的教科书从难易程度来分,可以分为三种层次:初级(入门)、中级、高级。我在这三个层次上分别推荐三本教科书。初级层次的,可以阅读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级层次的,可以阅读瓦里安(H.R. Varian)的《中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层次的,可以阅读Andreu Mas-Colell、Michael D. Whinston和Jerry R. Green合著的《微观经济理论》。 推荐这三本教科书,原因有二。其一,是这三本书都能在国内买到中文译版,并不难找。其二,是这三本书在各自的层次上都是最优秀的教科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知道的人很多,它的好处就不用多说了。 瓦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在我看来,不但是中级层次最优秀的教科书,就是从整个微观经济学的教材来看,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这本书的优点有二。其一,是文字浅白流畅、质朴自然,只要有四级英语水平,就可以畅读无碍。用语简洁,但准确精到,是si-mp-le English的典范之作。在我的印象中,教科书的英语写得如此之好的,只有我在本科三年级时读的《管理学》可以与之相媲美(那本《管理学》是管理学中非常流行的入门教材,管理学专业的人应该知道著者)。所以,尽管这本书有中文译版,但最好能找到英文原版来看,学习的同时还可以欣赏一下作者的行文之美。这本书的优点之二,是它只是用了非常简单的数学工具,就将微观经济学中的各个理论解释得清楚明白。该书尽量使用几何工具,而不是代数工具来解释经济理论,即使有些地方用到代数,也只是使用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但熟练掌握了微积分的基本知识的人可以直接以这本书为入门教材。 高级层次的《微观经济原理》在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中是一本鼎鼎大名之作。该书一出,就已经在国外被誉为“ground-breaking”之作,在国内更有人戏称为高级微观经济学教材中的“倚天剑”。不过,这本书使用的数学工具非常难,不是专门学经济学的人,如果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修读过集合论、概率论等课程,可能看了开头两页就会望而生畏,打起退堂鼓来。专门学经济学的人,倒是有必要过一遍这本书,以便对于现代经济学的数学基础,及经济学中使用到的数学工具有个大致的了解。但重要的是能看进去,也能跳出来,不要陷进里面的数学推导的汪洋大海之中而迷失了对经济含义的把握。人们普遍称道于这本教材的地方,是认为它把所有微观经济学的方方面面都一网打荆但在我看来,说这本教材无所不包,对是对,错也是错。对的是,微观经济学中能用数学表述的部分,这本书的确是包罗万象。错的是,对于微观经济学中无法用数学表述的部分,这本书或者是根本不提,或者是勉强将之数学化。如该书中将科斯定理进行数学处理的部分,简直就是对科斯定理的阉割(如果科斯定理是男性)或强奸(如果科斯定理是女性),看得我火冒三千丈。详细的分析到后面谈到科斯定理的时候再说,这里暂且按下不表。 二 “价格理论”类 第二类辅助读物,是与张-五-常的经济学见解相近的一些读物。比较这些读物与《经济解释》的异与同,尤其是思考相异之处的原因所在,非常有助于加深对《经济解释》的理解。这类读物中,我推荐两本。一本是斯蒂格勒所著的《价格理论》(Theory of Price),一本是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Price Theory)。 斯蒂格勒的《价格理论》从理论难度来看,属于偏浅的中级教材,与瓦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大致是一个层次。有趣的是,斯蒂格勒这本书的文字与瓦里安的也可一比。与瓦里安的文字浅白流畅相比,斯蒂格勒的文字则是诙谐幽默,读之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所以,即使不是为了学习,而只是为了乐一下,这本书也值得推荐。不过,如果只是为了学习里面的理论,看瓦里安的教材更能掌握较新的理论发展,毕竟斯蒂格勒这本书是1960年代之作。但斯蒂格勒这本书的优点并不在于理论难度,而是在于它对实证技巧的精彩示范,正是在这一点上,这本书值得一读,以与《经济解释》互为对照。张-五-常曾表示,他思考的方法与科斯相似,也能跟得上弗里德曼的思考方式,却与斯蒂格勒的大相径庭。但就我看斯蒂格勒的《价格理论》所得到的印象来看,他们二人在实证方面实在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 这里简单举个例子。《经济解释》第一卷第一章第三节《特殊理论与套套逻辑》中有这么一段:“我说套套逻辑不可能错,没有内容,但并没有说这种言论绝不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事实上,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是从不可能错的套套逻辑所提供的概念而引起的。套套逻辑有一点很可取的特色:它有极大的一般性。假如我们能把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其解释能力之强,令人拍案叫绝。”接着,张-五-常就举了经济学中的“自利人”假设与货币数量论中的货币方程式这两个套套逻辑,如果加上一定的约束条件,就可以成为有很强解释力的理论。这两个例子只是简单地举,具体如何加约束条件的做法,并没有详细地讲。而在斯蒂格勒的《价格理论》中,就我记忆所及,至少有两处地方就有这方面的详细示范。一处是论述他在信息经济学上贡献的理论,另一处是分析人们的储蓄行为。将这两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互相参照着看,用心体会,对上述所引的那段话当有更深入的理解。 另外,斯蒂格勒这本《价格理论》中示范的实证技巧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例如,经济学中假设人总是争取约束下的利益最大化,具体到生产行为上,就是假设生产者争取的是利润最大化。斯蒂格勒指出,如果你去调查企业,直接问企业的经理是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一定会极力否认,反而跟你说一大通他们的企业很讲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感,绝非唯利是图的经济动物,等等。因此你应该问他,如果该企业的产量比目前的产量高或低,相应的利润会不会降低。如果他作出肯定的回答,那么他实际上就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真是精彩之极,利润最大化这一假设的一个重要含义正是产量偏离均衡产量时,利润一定会比均衡利润(即达到最大化的利润)低。斯蒂格勒这一例子清楚地示范了在实证过程中,验证的不应该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从理论中推出来的、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义。 这里已经可以拿斯蒂格勒的这个例子来示范《经济解释》第一章中的方法-论。该章第四节《可能被事实推翻的重要性》指出,验证理论,验证的是理论的含义,而验证一个理论含义的唯一办法,是以事实反证。即要验证A理论所推出的B含义,要以非B来验证非A。文中举了一些例子,但集中于分析非A推不出非B,而不是具体地示范如何应用,所以我觉得不如斯蒂格勒这个例子既简单又清晰地示范出如何应用这一方法-论原则。下表概括了斯蒂格勒的例子对这一方法-论原则的示范。 A:理论(假设) 利润最大化 B:含义 生产者选择在均衡产量的水平上生产(即均衡产量为目前选择的产量) 验证:非B――>非A 如果生产者不在目前(均衡)产量上生产(非B),达不到利润最大化(非A) 要注意的是,利润最大化的假设是一个心理(意图)的假设,即假设生产者的意图是争取利润最大。这跟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是一个看不见的意图的情况是相同的,不能直接检验。意图这回事,除了当事人之外,外人永远不可能知道。即使你去问,当事人也可能会骗你(像上述斯蒂格勒例子中的企业经理),而你永远无法万无一失地判断当事人有没有骗你,这就是意图不能直接检验的原因。理论是抽象的,我们可以在理论中假设人的意图是什么,但验证的时候不能直接检验,而要用可观察的人的行为(而非心理或意图)来作间接的推断。 《经济解释》中有多个地方也具体地运用了这一方法-论原则。如第一卷第六章第一节《无知的含意》结尾处谈到处理需求定律中的“其他因素”不变时,就指出“最可靠的`处理办法,是想、想、想。我们要想出一些可以被事实验证的含意,安全地避去‘其他因素’的困扰。”接着,张-五-常在该章详细地阐述了如何验证需求定律的各种含义,明确地指出需求量是一个看不到的概念,不能直接验证,必须间接地验证从这个概念中推出的、能在真实世界中加以验证的各种含义。 这里稍微离题一下。《经济解释》中经常提到“约束条件”(局限条件,constraint conditions),但我的感觉是张-五-常在两个不同的语境中使用这个词,即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思。一个是在方法-论的语境,一个是在经济学的语境。但有时我又觉得这两个语境中的意思好像是一样的。这一点我现在觉得还是把握不准,这造成第六章第二节的《验证的条件》非常难懂,至今我还无法完全理解为什么张-五-常在这一节中说其他因素、验证条件、局限条件这三者有相同之处,但角度上有重要的区别。 言归正传,斯蒂格勒的《价格理论》中示范实证技巧的地方俯拾皆是,而以验证成本曲线的形状那一部分尤为精彩绝伦,读者千万不要以为这本书的理论难度甚低而因此对这书轻轻看过。其实,恰恰因为这本书的理论难度很低,读者正好把精力集中于发掘与学习其中的实证技巧,而不是分心于掌握里面的理论知识。总而言之,斯蒂格勒的这本《价格理论》值得用心细读。 接下来是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难!”。如果要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精彩!”。这本《价格理论》之难,与斯蒂格勒的《价格理论》相比,真是难于上青天。这本书如此之难,原因有二。其一,是这本书的体系性很不好。之所以这样,并不是因为弗里德曼的写作能力不好,而是与这本书的成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年弗里德曼在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系中教授“价格理论”的课程,有学生把在课上记下的课堂笔记私底下油印,在灰色市场上出售。后来,弗里德曼就以这个半非法的课堂笔记为底稿,又把自己写的一些学术论文的内容插入相关的章节中,整理而成这本《价格理论》。正因为这本书的成书过程是如此这般,就使得这本书在体系性上有天生的缺陷。有些章很长,内容很丰富;有些章却很短,内容比较单保各章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如该书最后一章《利润》非常短,而且里面的内容在前面的章节中其实已经陈述过,但还是要专门为它单列一章,大概是弗里德曼认为有关的内容很重要吧。这本《价格理论》极为困难的原因之二,是弗里德曼教授的那门“价格理论”,面向的对象是研究生,是一门高级课程,因此《价格理论》一书中对经济学理论的陈述,并不像中级课程那样把理论的方方面面都讲遍。它假设读者已经修读过中级课程,已经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书里集中谈的都是各个理论中的难点。再加上书中还穿插了弗里德曼的一些学术论文的内容,能作为学术论文讨论的问题,当然也不会是经济学ABC那样的东西。因此,书中的各章更像是一个个理论的专题论著,而不是教科书式的介绍性文字。读者如果不是专门学经济学的人,缺乏对经济学理论的整体把握的话,看这本书就会非常吃力。即使读者是专门学经济学的人,而且已经修读过前述的高级层次的《微观经济理论》,也不见得就会觉得看这本书很轻松。因为《微观经济理论》虽然是困难,但它难是难在数学上,理论本身的难度实际上并没有超出瓦里安的《中级微观经济学》。而弗里德曼的这本《价格理论》里用到的数学并不特别难,比斯蒂格勒的《价格理论》稍深一点而已,读者只需在代数方面较好地掌握微积分就已经够用有余了。但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的理论难度很高,看这本书一定要全神贯注,开动脑筋拼命地想,竭力捕捉、追踪弗里德曼的思路,有敢于质疑记载于一般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的勇气,才能大有斩获。而这也正是阅读《经济解释》同样需要的东西。然而,这本《价格理论》也正因困难而格外精彩,一旦克服了这些困难,读懂了弗里德曼的观点,常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痛快之感。如该书第一章《需求理论》可谓洋洋大观,一条需求定律居然可以讲出那么多东西出来,令你不得不佩服大师就是大师,不愧是“大师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认为这一章有两个要点是在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不可能找到的。一个是关于需求定律中的“其他因素”的问题,这一部分与《经济解释》的相关部分对照着看,就可以看到弗里德曼和张-五-常二人是如何殊途同归,从不同的角度得到相同的结论,有关详情在谈需求定律的时候再细说。另一个要点则是《经济解释》中也没有的,就是该章最后一节的《统计中的需求曲线》,专门谈如何处理统计数据以得到合理的需求曲线用于实证。大概是因为弗里德曼本人是搞统计出身的,这一节是他的老行当,自然是写得驾轻就熟、异彩纷呈。当然,正如张-五-常所说的那样,这本《价格理论》最精彩的地方,是第四章谈成本曲线的部分。张-五-常认为,不读懂这一章,不可能懂成本理论;不认同弗里德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的人,非读这一章不可。在后面谈成本概念和成本曲线的时候,会详细地将这一章的内容与《经济解释》第二卷中《生产的成本》一章进行比较。斯蒂格勒的《价格理论》和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都有中文译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但翻译的质量非常差,而且错字百出,尤其是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中的不少表格居然出现了不少排版上的严重错误。所以,能够找到英文原版的一定要看英文原版,尤其是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内容非常难,如果因为翻译出错而使读者误解了他的意思,那就麻烦大了。 三、张-五-常作品类第三类辅助读物,就是张-五-常自己写的其它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有助于理解《经济解释》第三卷“制度的选择”中的内容。首先,他写的所有英语论文(包括博士论文《佃农理论》)都应看一遍,而且应该尽量找英文原版来看。其次,他早期写的散文《卖桔者言》、《中国的前途》、《再论中国》这三本也应该找香港原版来看,里面每一篇的分析都是第三卷中的产权经济学理论的具体应用的示范。最后,张-五-常在《“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一文中不打自招地全盘交待了他自己的整个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值得再三地阅读,并且与文中提到的相关内容对照着看,反复思考,将非常有利于理解第三卷的内容。如我最终搞通产权的概念,就是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了极大的启发。 四、小结最后小结一下。三类辅助读物中,除了第一类可以了解性地作通读之外,其余两类都要进行精读。而且阅读的关键在于追寻作者的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张-五-常称他反复旁听了老师赫舒拉法的课,不是因为他还不懂课堂上的内容,而是他要通过旁听来学习老师的思考方式。事实上,学习思考方式比学习书上的具体内容更为重要。而且,要真正深入理解书上的具体内容,先把握作者的思考方式,会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掌握思考方式,既是目的,也是手段,是阅读过程的重中之重。 (之三)三个关键词 《经济解释》分三卷,每一卷的重心各有不同。在逐一对各卷的内容进行解读之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对每一卷的重心作一个说明,以便对各卷先形成一个大致的概念。“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会流于空泛,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则会缺乏对全书的整体把握,最终也不可能对“树木”有真正的理解。所以,合适的阅读方法,应该是先看森林,再看树木,最后再看一次森林,并与第一次看森林的所得比较,总结看树木的成效。本节的内容正是第一次看森林,为后面逐一看树木奠基。 针对《经济解释》每一卷的重心,我分别提出三个关键词。第一卷《科学说需求》的关键词是“需求定律”,第二卷《供应的行为》的关键词是“成本”,第三卷《制度的选择》的关键词是“合约理论”。 这三个关键词,是从我个人阅读《经济解释》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第一卷的关键词“需求定律”,重心在于理解张-五-常的需求定律与教科书的需求定律有着微妙的差别。张-五-常的需求定律是一个公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是假设出来的。而教科书的需求定律是一个定理,是通过一系列的假设(公理)推导出来的。很多人为需求定律争论不休,根本原因都在于他们没有把握这一卷的关键词。详细的解读,后面会一一展开,这里暂且不提。但由这些争论中得到的一个经验是,我们在阅读《经济解释》时,要非常注意张-五-常使用的一些术语与教科书上的含义往往有着微妙的差别,不清楚地辩识这一点,就会造成误会,争了半天,最终发现双方说的不是同一回事。在我印象之中,《经济解释》中所用到的术语与教科书上的含义不尽相同的,还有“风险”等好些概念,在后面的解读中遇到时会特别地指出。 第二卷的关键词“成本”,重心在于这个概念。张-五-常的“成本”概念与教科书的没有不同,但分别在于张-五-常自始自终严格贯彻这个概念,教科书的“成本”概念则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提一下,后面具体在理论中运用时实际上是换成了另一个概念,有关情况也是在后面解读的时候再详述。这个关键词对于读懂第二卷非常重要。我有一位朋友Z君,与我志同道合,大家都致力于解读《经济解释》,经常互相切磋、交流,于我助益甚大。我的很多观点都来自与Z君讨论时得到的启发。Z君在读第二卷时遇到极大的困难,尤其是第三章《生产的成本》,一而再、再而三地读,都强攻不下。后来我给Z君讲了大约10-20分钟的成本的概念,使Z君完全明白了这个概念之后,这一章的困难竟然就此迎刃而解。最近与Z君联络,问及阅读第二卷的进展,Z君表示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困难。正是这一段经验使我确认成本的概念是这一卷的重心所在。 第三卷的关键词“合约理论”,在于对这一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这次是Z君助了我一臂之力。
【张-五-常佃农理论读后感】相关文章:
1.佃农理论读后感
3.长尾理论读后感
4.教育理论读后感
7.张洁美文读后感
8.小兵张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