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时间:2021-03-06 18:16:14 高中生作文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纵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2

  读《三国演义》有感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并起,涌现出一个有一个不朽的人物:曹操,典韦,曹植,曹丕,刘备,关羽,张飞,孙权,周瑜······一个个人物的出现都为这个时代的传奇增色增彩。

  曹操,在这本书中被描述成一个虚伪奸诈的小人,为人憎恨,不过曹操虽说奸诈,但这个时代少不了这种人物。他挟天子而令诸侯,建立魏国,统一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似乎也为这个时代里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刘备,一个思贤若渴的人,招揽人才,爱民如子,似乎也是众望所归。他建立了蜀国,占据险要地势,又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势力逐渐增强,逐渐有了三足鼎立的实力。而孙权盘踞江东,不予外纷争,可是战乱不休,不去讨伐别人,就会被别人吞并。江东水多,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所以孙权得以建立吴国,与魏蜀鼎立,在战火中,吴国毫不逊色于魏蜀,孙权也好不逊色于曹操刘备。最终鹿死谁手,就待你揭秘······

  三国纷争,烽火连天,血流成河。这一幕又一幕的画面在罗贯中的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一场场三国风云被拉开序幕。当然这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也是军事师之间的较量。周瑜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三次较量,周瑜败了,临死前留下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呼喊,可见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此之前吴魏还未建立,就曾放生过一场争斗——赤壁之战。曹操率领十万大军前来讨伐孙权,可惜他的士兵多来自北方,不习水性,胜算本就不大他有生性多疑,不肯相信别人,中了离间计最终错杀了两员水军将领。后来又把船只连成一线,给了敌军可乘之机,最终周瑜用火攻取胜,大败曹军。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谁也阻止不了历史长河的推进,我们只有读书才可以再次看到当时的场景,在罗贯中笔下我们看到了一幕幕精彩的斗争。虽然中学生不需要用枪剑决胜负,但是这不代表没有竞争。我们的武器是笔,知识便是“士卒”,学习的知识便是指挥大军的筹码,胜败掌握在自己手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从现在开始“练兵”还为时不晚,为“明天”奋斗吧 !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3

  《三国演义》,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诞生于明末元初人罗贯中之笔下。它是一部小说,但影响深远,在我大中华妇孺皆知,甚至被大多数人认为是真正的历史。

  《三国》因为其作者的思想,在魏、蜀、吴三国中是较为“偏心”蜀国一方的。因为蜀国主刘备的治世之方忠君、忠父等思想都和当时所推崇的思想符合,所以真善美的品质几乎都冠于刘备一行人,而曹操就是“奸邪”。然而,我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曹操,出身并不高贵,生于官宦世家,因此达官贵人们对他估计是并不看好的。而他相貌也不好,照理说他在社会上层的圈子中不应该混出什么大的名堂。然而曹操依旧抱有希望。他经历了许多的选择,有胜利也有失败。比如说当年的讨伐董卓,在众多人都只是口上说说而不敢做出实际行动的时候,他选择了“背叛”曾经花大力气讨好的靠山董卓。比如说那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曹操面对人数明显占上风的袁绍大军,迎难而上。各种的选择所产生的结果有的对曹操有利,有的对曹操不利,然而他并没有因为惧怕未知的结果对他的打击而选择放弃。能在乱世之中从各方英雄手中争取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并壮大自己的势力直至一统中国北方的男人,岂是等闲之辈?

  曹操最为被人诟病的一点,也许就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吧。因为董卓,皇家丧失了最后的权威和尊严,如同丧家之犬一般,惶惶度日。在乱世之中已经抢到地盘的各方军阀忙于稳定和扩张势力而无暇顾及这些看上去并不能再造成什么威胁的“拖油瓶”们。但是曹操从其中看到了可以利用的点,他大胆地将皇帝“抢”来,巧妙地利用了皇帝的身份,从此也为未来能掌握北方,成为霸主奠定了基础。《三国》中也多次出现了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行为的唾弃,但是,既然这么多人都知道这行为的危险性和能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为什么当时除了曹操没人想要去做呢?

  曹操本人写的诗《龟虽寿》便是曹操对自己很好的解析。他是“奸”,因为他的谋略和不走寻常路的称雄之道;他也是“雄”,因为他果断自信而精心考虑过的每一个选择使他成为北方霸主。在我看来。他是奸,但他不是邪。

  以上,是我从《三国演义》中对于曹操这位英雄的认识。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后三个时期比较熟悉,也就不一一介绍了。

  《三国演义》中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印象最深的,文属诸葛亮,武属关羽。

  说起诸葛亮,大家都是比较熟悉的。无论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在民间,诸葛亮向来是位大红大紫的风云人物。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诸葛亮的智谋,超群出众,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阴阳之道,能呼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运筹帷幄,用兵入神,百战百胜,决胜于千里之外。观其诸葛亮的一生,为了刘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谓呕心沥血,忠贞不二,鞠躬尽粹、死而后以,直到五丈原孤魂归天时,还念念不忘刘家的江山社稷大业。算得上模范军师、模范丞相、优秀相父与师爷!

  至于关羽,则是忠、义、勇的象征。但缺点就是有些自负,此处也就不再一一列举。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的精品。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

  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

  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6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它以永恒的思想力量激励着人们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以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倾倒一代一代的.读者。它那雄浑激越的情节,魅力浪漫的思绪,令人百读不厌,我感到民族的智慧与灵性都蕴藏在里面,中国人的品德与性格、身与心都在里面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不仅能给我丰富的小说知识,也帮助了我启迪智慧、增长才干还提高了我的欣赏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这本书写了汉末时期的战争时代,就像春秋战国时的情形,汉朝的领土被诸雄瓜分了。统一北方的是魏国,统一南方的是吴国,统一西方的是蜀国,三个国家运用计谋、武力来不断侵略对方,由此产生了许多著名战役比如:赤壁之战、诸葛亮七出祁山、诸葛亮七擒孟获、火烧藤甲兵……里面所写的计谋策略也很有特色,比如空城计、详攻计……这些在现代的战役中发挥着借鉴的作用。

  《三国演义》还包含了许多道理。那一次,司马懿带兵前来捉拿诸葛亮,可只因为诸葛亮摆了个空城计,便把司马懿骗走了。司马懿就是因为疑心多虑才丢失了消灭诸葛亮的良机。这告诉了我们,我们要敢想敢做,不能因为一时的怀疑、猜测而错失了良机。马谡不听劝说,被魏军打败。这个故事又让我们明白了一句话——“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

  我通过此书还了解了先人的思想、先人的社会,体会了古代那委婉的诗意般的情怀,还让我积累了历史知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修养。这本书里面的一些被描绘的活灵活现的人物也让我很敬佩,他们的品德很值得我们中学生学习。关羽放着荣华富裕不要,过五关斩六将只求回到兄长刘备身边,这体现了他的忠义和勇猛。诸葛亮七擒孟获,这表现出他的机智和求贤若渴。张飞大闹长板桥,表现出他的性格和潇洒。

  当然,每一个作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这本书也不例外,我觉得这本书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不太突出,应该把人物的心理描写刻画的更充实点,这样能更好的刻画人物的思想,更加真实的反映出当时的激烈战况。

  讲的这么多都是我对《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感想,它让我成长了很多很多。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一篇以三国时期为主题的历史长篇章回体小说,是由明朝小说家罗贯中撰写,其塑造的形象极其丰富,情节生动,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中人物很多,有一个我们都很熟悉,他叫关羽,大名鼎鼎的“武圣”关公,蜀国五虎将之一,他同时也是刘备的二弟。关羽号称“武圣”,与其忠义仁勇是分不开的,他的忠义故事讲也讲不完。

  但我今天要讲出关公的缺点。其实,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上帝创造你时,不会少一块泥巴。只不过,有些人优点明显,有些人缺点明显,毫无疑问,关羽属于前者。

  关羽的优点太明显以至于掩盖了他的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他带兵打仗的能力太强,使所有人都相信:只要关羽他守在荆州,荆州就不会有事。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也认为关羽可以守住荆州,可为什么最后荆州会被关羽丢了呢?

  就是因为他的心高气傲,目中无人使蜀国大业彻底崩塌。首先,关羽失荆州的原因是他自认为魏国大势已去,想助刘备一臂之力,出兵攻打樊城。关羽打仗是真有本事,除去荆州的上万人马,仅用几千兵马就把樊城将领打入城内,只能死守,关羽久攻不下,害怕夜长梦多,又从荆州守军调来几千人马,想一鼓作气打下樊城,但谁曾想荆州此时竟被吴军袭击,荆州要塞失了,孙、刘联盟破裂。关羽缺乏对孙刘联盟的正确认识。他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来妥善解决问题,态度十分恶劣,给人留下不好印象。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拒绝亲事,反而诟骂孙权为犬,孙权乃一国之君,如不是顾全大局,岂会忍受此等辱骂,但双方关系越来越僵。在曹操的挑拨离间下,吴军出兵占了荆州。

  荆州一失,蜀国断了后补无力再战,大势去矣。从关羽身上,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很多问题,关羽的优点很多,但几个缺点就要了他的命,如果换了一位普通将领,结果也不会这么惨。

  用人要用到点上,否则“武圣”也会弄巧成拙,读《三国演义》你就可以悟出用人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相关文章:

写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23篇)10-21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8篇)01-26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37篇)07-31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5篇09-14

三国演义读后感范文(精选24篇)08-05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精选10篇)01-05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5008-11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15

看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