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读后感(精选16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明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明的读后感 篇1
通过学习《华夏文化与文明礼仪》使我们重温了我国的文明史,使我们加深了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勤劳、智慧,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京航运河,发明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我国人民讲礼仪、守信用、讲信誉、重信义,中华民族有爱祖国、爱劳动的优良传统,有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
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事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事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
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
文明的读后感 篇2
国庆期间,我阅读了一本名为《追踪古文明》的科普书籍,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很多远古时期的文明遗迹,像金字塔、复活节岛、玛雅文明等等。一个又一个文明遗迹向我们展示了远古人们无限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让我们不得不为之赞叹,为之倾倒。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星空下的金字塔”,一个个金字塔矗立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好像一座座山峰,向我们展示着古埃及人民的强大。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完全无法想像,在没有先进的运输工具,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要怎样的执着才能在茫茫沙漠中竖立起这一座座丰碑,它们是埃及人民的心血结晶,也是埃及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那片宁静旷远的土地上,沉睡着的法老们依旧沉睡,可现代的我们却总在不断打扰着他们的美梦,他们不管不顾,在金色的面罩下,依旧编织着自己的梦。宏伟巨大的金字塔下,沉眠着尼罗河土地上曾经的帝王,尼罗河畔的人们用他们的方式记录着曾经的一切,法老会远去,可他们心中瑰丽的梦不会褪色,楔形文字,让他们的梦永远留存。这是怎样的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这是怎样的一种光辉灿烂的古文明。
远古文明像一个永远无解的迷题,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去探索,人们在认识它们、理解它们的过程中不断被它们征服,被创造它们的远古人民而征服,它们是人类历史的瑰宝,是我们的奇迹,可是这样的奇迹,为何会消失?是侵略,是环境,还是人性?我猜,更多的原因还是环境吧,如果我们再漠视环境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提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文明遗迹的一种吧!希望不要有这一天,救救现代文明吧。
文明的读后感 篇3
如果把今天比作一个分割点,左边是白茫茫一片的未来,那么右边就是一片黑漆漆的过去。未来可以用各种颜色染成不同的图画,但黑暗中的景象已成定格。人们急切地想要照亮黑暗,看清历史的真面目,但摇晃的烛影下,斑驳的残影已不再真切,因为他们曾一度失落过。
翻开书,就犹如幽暗的寂静中,冒出了一个耀眼的光点,光点一点点变大,最后化成一条河流,自远方流近,带着那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罗马帝国、玛雅、印加和阿兹特克的文明——那些曾经一度辉煌灿烂,却都在岁月中归于沉寂的伟大传奇。
曾经,5000年前一个伟大的男人在孟菲斯见证了上下埃及的统一,开创了新的埃及历史;然而2200年后,在同一块土地上,无数的侵略士兵却一起见证了古埃及的灭亡,尘封了一段神秘的往事。
曾经,在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畔,一座美轮美奂的空中花园拔地而起;然而2000年后,同样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却在万丈的风沙中,一睡不起,自此沉眠。
曾经,蔚蓝的爱情海的海岸线上,一缕耀眼的曙光,挣扎而出,流光四溢,照亮了西方璀璨的文化;然而,数年后,无尽的扩张与粗鲁的融合像一匹匹疯狂的战马,用铁蹄将这颗灿烂的明珠踏进了无边的黄土中。
曾经,曾经。曾经那般多的奇妙文化在我们不经意间孕育又消失,曾经那般多的国家在斗转星移中崛起又没落。
他们应什么而生?他们应对生命的强烈渴望与对未知的重度开拓而生。
他们因什么而亡?他们因对生活的深度贪婪和对自然的无知侵犯而亡。
古代的文明总是能令现代人叹为观止:他们雄伟而且大胆,古老而且神秘,是上一代人民智慧和感情的结晶。但他们又是脆弱而且迷信的,甚至残忍而暴虐。他们抵不过自然的咆哮,也受不了金戈的锐气,更无法承受沧桑时光的洗礼。所以他们在世人遗憾的叹息声中没落,所以人们才要在他们不甘的悲鸣中振作、探索、钩沉钓遗。人类要将失落的文明再一次找回来,公诸于世,让人类的历史更完整,让未来的路更平坦而不致重蹈覆辙。
我认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并继承这一点:伟大的文明自有它存在的价值与理由,他们一度是人类的结晶,就可能再度为人类所拥有,因为,他们的源泉是相近的,都是人类在长期发展中披荆斩棘,一路走一路总结而来,多少会有点相通。真相已在那里,不变不改,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着对那些文明的尊敬与崇敬,合理而理智地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毕竟沧海桑田,时间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的坚持需要我们的热忱来支撑,我们的进度需要我们的文化来推敲。
前途茫茫,但我们有的是时间,我相信失落的文明总有一天会以不同的方式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传奇会再一次书写不同的篇章,人类将在其基础之上再度拥有不一样的文明。
所以,希望,失落的文明终有一天不再失落,而我们的文明,能永垂不朽!
文明的读后感 篇4
《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是《视野少年百科全书》中的一本。我一气读了这本书,感到真是过瘾。我又迫不及待地再读一遍,感受着,亏希腊文明的灿烂夺目,心潮不觉澎湃起来,越发爱不释手。
现在的希腊,我是通过2004年雅典奥运会了解的;天空碧蓝、阳光灿烂,绿色的树林迎着蔚蓝色大海波浪的欢歌,美丽如诗,如画。当我读完《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才知风光无限的希腊古代史是多么的光辉灿烂,与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历史一样,成为人类历史卜的文明丰碑。
书中许多令人惊奇的遗迹群告诉我们,古希腊的文明程度之高,甚至可与现代媲美。高度文明的古希腊,让我深深感到人类智慧的力量是无限巨大的。
现在仍存在于雅典的雄伟的巴特农神庙,集中了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建造的时间仅十五年。一位对希腊文明颇有研究的学者就曾对这间神庙赞美道;“在人类的建筑史上,能在这么短期内就完成如此壮丽神殿的例子,恐怕再也找不到了!”另外,地中海古希腊建筑遗址,从那残破的石柱上我们可以想见它当初是多么的宏伟华丽。还有,狄奥尼索斯剧场也是令人惊讶的。它可容纳一千五百名观众,而且音响效果也不错。它虽然属于露天剧场,但在舞台中央,即使很小声地讲话,在观众席上也可听得很清楚。此种精妙的设计,在人类建筑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回想起刚刚过去的奥运会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我的记忆深处将永远留下那一只飘动的绿色橄榄枝。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人类相聚于橄榄枝下,呼唤一个和平,和谐的世界能早日到来。
正是古人对连绵不绝的战争的厌倦,才‘促使了古代奥运会的兴起。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奥林匹亚山下的大平原举行。竞赛期间,正在交战的双方必须停火。为了通知所有人“奥运会即将举行,战火必须停止”,古希腊每个城邦的城门上都高悬着用橄榄枝装饰的告示。参赛者所能得到的最高奖赏,也是一个橄榄枝编成的花环。今夜,当重返故里的奥运会盛装开幕时,很多运动员手持橄榄枝入场,传递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尊敬之情。
“人啊,认识你自己。”这是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创意兼艺术导演帕帕奥安诺竭力想表现的一句古希腊名言。而开幕式制作总监佐尔克沃也表示;要通过奥林匹克故事,告诉世人什么是人性,人类有什么相同点,人类如何和平相处和互相尊重。希腊总理科斯塔斯·长拉曼利斯此前表示;“我相信,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能让全球在同一种理想之下实现大团结。奥运会为全世界的人提供了摒弃成见和分政的契机。”
愿我们的世界处处飘动着橄榄枝。
文明的读后感 篇5
我要读了《文明的曙光》后,就想亲眼去古代的埃及去看一看。
里面讲述了一个国王的妻子,刚生下一个小王子名叫胡夫,他的老师带他参观了红金字塔,曲折金字塔,阶梯式金字塔…不久,胡夫的哥哥体弱多病去世了。
数年后,斯尼夫鲁王去世,被埋葬在金字塔中少,胡夫当了新的国王。但有一天,洪水爆发,堤坊被水毁了,不过水很快就干枯。可家禽,房屋和庄稼都被冲走了。
但胡夫没有放弃,让人民们把房屋等盖好。盖好房屋后胡说,决定建造一个比父王还大的金字塔。
十几年过去了,可是金字塔连一半也没有建好,可胡夫还坚持到底把金字塔建好了。
有人还带人进去参观内部,可忽然金字塔的一部分埸倒了,伤了许多人,也亡了许多人。
过了很多年,胡夫已经白发苍苍,也重病了。去世前,想亲眼看一看金字塔,不过他已经看到金字塔完成了。
文明的读后感 篇6
这次有时间,读的却是《文明的碎片》。出版商给它冠名《散文卷》(1994年5月一版--春风文艺出版社,余波舜策划、编辑)。可是我读起来,怎么也没有散文内涵的优美感觉。除了我用“△、○”符号,来表示我读过的文章有秀和略美的感觉之外,余篇我认为文章的散文特点与特质,显然是浅而且薄力了。当然,我不认为作者的文笔功底不好,学问不实。这本是可以单独一篇两篇可以简装出版的东西,却偏要拿来凑合到一块,摞列一起。我心想,出版者这样做,是不是有蒙读者的感情是实?--显然的!因为散文就是散文,小说就是小说,报告文学就是报告文学,杂文就是杂文,论说文就是论说文。依次类推,读书人读多了,品都可以品出个味出来。所以怎么可以混淆一堂要去误人子弟的呢?所以我认为这本冠以散文名义出版的本子,应当不是作者本义,而是“文化捐客”与“文化投机出版商”所为。也或许在经不住这些人的几番游说之后,余先生便也三五地同意了。
应当说,这也是一种动机效益嘛。今天,在商品观念大行其道的社会里,不讲经济效益能行么?没有名人效益,又不谈经济效益能行吗?所以我完全理解。但是,我也感到可怜。要不这样做,我们的作家能干些什么?我们的出版商能干些什么?我们的读者们又能想到些什么?所以可怜余后,我又为当今社会的面目感到悲哀,感到无奈--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仅仅对文人、对出版商,甚而对殷殷期望的读者都一样如此!
通读完作者这本集子,我对其中很多观点是赞同的,金玉良言。尤其作者的《访谈录》,还有关于散文,关于读书,关于艺术修养。但是在作者的“追寻东方美学”一文的演讲里,我却怎么也读不畅顺,不能完全理解到全文所讲的内容和意义说的根本是什么。从命题上讲,它应当讲的是赞扬东方美学的特点与优秀,阐述如何巩固与发扬,提出研讨与推进的方向和清晰的观点,使得读者在理解究竟是东学西用,或是东学为主,西学为辅,才能更加增进东方美学的普及和应用的论述问题中,消化和接受作者的要求。但是,我读起来却颇有点抑东扬西的味道。文章要我们究竟是追寻还是向西方看齐?是结合东方特点扬新抑旧?还是守旧新用?还是以东为主,西学为辅 ?最后还是将东西美学融合一体?等等。所以这篇文章的命题,我以为与作者的论述精神似乎已经走样了,笔下的有些概念,甚至不甚明了。所以我认真地阅读之后,思想到,无论这篇是讲稿还是定稿的散文(随笔、小说、还是杂文的东西),读起来我反正有体验到作者的一个写作通病,即:不论什么观点文章论述,总是洋洋洒洒好长好长。如果文章真要写得好,精彩,透彻,那倒也没有什么,只是读者的思想跟着作者跑题,路走得确实有些冤枉了点。
不过,透过这些文章,文笔,语词叙述,让我感受到作者的学习态度非常勤奋,非常热爱文学,是一个非常刻苦自勉的文化人。可以想到作者既有一段文革的伤心历史,又有一段自卑自遣自责自信自傲又自洁的历史。但不管作者有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欠缺或毛病吧,都不会失去作者今天在文字与文化上,给我们文坛带来巨大的,有一定影响力,有意义的成就与辉煌,至少在学术与研究领域方面,给我们带来的是坦诚的文化人的形象。这就不得不让许多只会站在一旁说三道四,指长论短,或自叹自息,或好高又鹜远,却啥事也做不来,但又不满意别人去做,做又比他们要努力,做得比他们多或是成功多的人。在这一点上,余秋雨先生给我们许多欲攀文学高山的后来者,包括我自己在内,以经验,以知识,以导向,以方便,勇敢而公开地站出来牺牲自己。就凭这一点,可以说作者的人格是如何之不简单,了不得的了。
六年前,我买这本书的情感之余,在扉页题下一段文字:“优美的散文是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曲;寄情于浓于淡于雅;清秀而隽丽,飘逸而潇洒,浓烈而激情;顾历史而深沉,展现实而激奋,憧未来而遐想。故随笔流云,千古之垂文。”
既然《文明的碎片》满足不了我这种感觉,那么我就期望着在作者的其他文章里获得补偿!
文明的读后感 篇7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文明的力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位加拉拿大六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拼命地干额外的家务活来攒钱。但他那点微薄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他的执着打动了加拿大的人们,人们纷纷捐款帮助他,在他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下,很快地一口井打好了。为此联合国成立了“瑞恩的井”基金会。
这篇课文最让我感动的是:当瑞恩得知70元钱不能挖一口井,2000元钱才能挖一口井时,他没有气馁,只是兴奋地说:“那我再多干一点活,挣更多的钱吧!”读到这使我震惊了,一个刚满六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的抱负。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抱负呢?是信念的力量和梦想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关于信念的名言:信念不是铁锤缭乱的火花,而是炉火中熊熊燃烧的烈火;不是夜空中转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岛上彻夜不息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奋发图强。
看完这篇文章我又想到了一位由于信念的力量的支撑而成名的的小林浩,就是在汶川地震后从废墟中救出两名同学的小林浩。支撑着他的信念只有四个字,就是:我是班长。
这就是信念的力量,这绝对是一种博大的,无私的力量。
文明的读后感 篇8
对于余秋雨,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学者,然后是一个历史学家,最是一个作者,他的文体我觉得叫历史散文或许更合适。既可以读到散文的那种喜怒哀乐,又可以读到历史的沉重和厚度。
《文明的碎片》的风格基本还是和《文化苦旅》相承接的,感觉是《苦旅》的补充版。对我而言,看他的书首先是得到更多历史的信息,然后再去感受他文笔的张力,和对生活的理解。
逐字逐句的讲解,未必每个人都有的福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印象深刻,当然讲不了几篇。我一直觉得这个过程直接奠定了我日后扎实而又彪悍的阅读功力,以及飘忽不定的阅读风格。
记得讲到敦煌壁画被愚昧而又贪婪的老道毁掉的时候,mr。l气愤的叉着腰站在讲台上眼眶泛红久久无语,当时我觉得是不是太内啥矫情了。结果若干年后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才明白那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掩饰不了。
这个民族太容易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执政者大多热衷于那些愚民的小把戏,而那些普通百姓们又大多可爱的擅于自欺欺人。或许大家都乐在其中。
您是我此生最感激的老师之一。
老余的书还是早期的好看,不论文风还是深度。
文明的读后感 篇9
亨廷顿二十多年前的分析和预测是惊人的,我们世界的后续演进很多地方同他的预测框架相符合,当然也有一些不符合的地方,毕竟世界格局瞬息万变,不是可把控的。《文明的冲突》这本书已发表二十多年了,基于新的世界格局和亨廷顿的理论架构,我们可以继续做一些世界演进的预测。
西方的衰落:
在这六个文明中,以欧洲与北美为主体的西方文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到了巅峰,其达成了几乎涵盖全球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并拥有足以支配全球的军事力量,即使在现代,西方力量比起任何其他文明依然具备主导地位。但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西方的在这些方面的实力及由其产生的影响力在半个世纪以来正在不断的衰弱。
值得指出的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文明耗了将近四个世纪达到了历史顶峰,因此它的衰落也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完成,甚至在长期上可能并不是一种趋势。但是,其他文明实力的增长必然加速这个进程,并在过程中与西方国家的现有影响力与地区利益将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
新两极的形成:
不可否认的是,未来至少半世纪的世界格局发展,取决于中美的关系与双方实力对比如何演变,以及两国将如何处理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各种冲突。
我认为,之所以像亨廷顿所提出的“多文明”世界格局直到冷战后才出现,而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就是有一种叫做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如此强大,以至于它可以将原本在同一个国家的人,拥有相似的文化与历史,瞬间反目变成死敌,在各自意识形态的核心超级大国的支持下自相残杀。
如果将拥有相同意识形态仅仅理解为一种盟友关系,不难看出,世界在二战后的分裂是由于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试图在全球扩大影响力并与对方对抗。而在冷战之后形成的“一超多强”的国际秩序,使得国家可以依照文明来相互辨别异同,而不需要担心因为立场不明而同时受到来自两个超级大国的敌意。
然而在未来中国的实力日益增强,我认为我们将会重新从一个多极化国际社会转变为双极,即中国与美国。这是出于一个原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句话并不是特别严谨清晰,其本意为“拥有共同敌人的人更容易促成合作。”当世界上出现两个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远远强于一切其他国家的超级大国时,大家将迫不得已不得不在两国间选择站边。
反之,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中国强大到使得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其他国家被迫要在中美之间选择一方结盟时,就可以说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了。”
一言以蔽之,当下多文明世界的现象只不过是“一超多强”国际秩序的产物罢了,待到新的超级大国崛起,由于人类趋向于与和自己有共同敌人的人合作,世界将会重新合并为两个阵营。在之前的多文明国际环境下,这两个阵营很有可能依照文明来分。
我的对未来的预测是:穆斯林文明与东正教文明将会在中国(可能有俄罗斯)的领导下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印度文明与日本文明。我为什么预测未来文明的阵营会这样分,以后有时间另做说明。
文明的读后感 篇10
看了网上很多关于《文明的进程》的书评,其实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但读起来却都津津有味,感觉似乎自己都没有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必要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月,三月份因为搬家和置办各类家具,也搁置了阅读,四月份在拾起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些许陌生。
总结起来,这本书主要从两个部分着手论述文明的进程:微观和宏观。个人认为,微观的部分应该是艾利亚斯最成功同时也是最擅长的地方,毕竟他本人是以研究宫廷社会学著称的,比如刀和叉应用的起源,擤鼻涕和吐痰等礼仪规矩的起源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埃利亚斯仅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微观方面的话,那么他历史社会学大师的地位是难以奠定的,问题的焦点是他如何将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之前阅读其著作《个体的社会》时,已经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埃利亚斯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只是那时的我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对大规模文明具有如此透彻的观察。
埃利亚斯论述的焦点是“文明的进程”,他想强调的是一种变化,所以从道理上来说应该一种进程化,日本的译本名为《文明化的过程》(文明化の過程)虽然名字似有琐碎,但是比较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目的。也就是说,文明这个东西,极有可能是不经意间,但却漫长且渐渐实现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这种“文明”,并非是在过往的年代里某一时刻,某些人有意为之;“渐渐”则完全是有意识、有“理智”通过目的明确的措施来实现的。
显然,无论是“文明”还是合理化,都不是人类“理智”的产物,都不是高瞻远瞩精心策划的结果。也就是说,文明是没有计划性的,人类总是被预设为追求文明的一种状态,但是至于这种文明始于何时,往往却没有明确的起点。埃利亚斯论述的起点或许始于中世纪的中后期,但是他也没有明确地指出“文明始于此,或止于斯”。
我们今天所谓的“文明”也不是一种天然的结果,而且漫长文明过程中的某一个时点,拉长历史的视角或许可以看到,人类历史曾发生过多次不经意间就改变文明进程的诸种要素,但是这些事件不过沧海一粟,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这种流动性的文明史观或许早已注定其流动的总体方向。
个人认为,“使文明过程化”的两个最重要机制是“特殊到一般”的社会化进程,以及由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前一种社会化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这也是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一书所要论述的中心内容,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个体的社会”,而不是“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社会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当然也绝非简单的包容关系。我没有能力正确地概括出埃利亚斯本人写作的目的,不过整体感觉他意在强调“个体很重要”,在论述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指出了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个体慢慢地因各种利益关系而形成各自的组织,比如王室、贵族和武士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平衡状态是西方文明社会发生的重要推动力。
个人和社会之间起某种联结作用的是“心理学”。传统的观念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应该被分开看待的,正如埃利亚斯“总结”部分指出的那样:无论是研究社会历史者,还是对研究思想史者来说,一边是“社会”,另一边是人的思想世界,是人的“观念”,这是两个不同的形体,不管从哪方面说,都要使其分家。两者似乎都相信,既没有超越思想的社会,也没有超越社会的思想和观念。他们之间争论的只是,两者之中哪一个更重要。但是,心理学化和合理化现象是不能将这两个维度截然分开的,否则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恐怕很难成立。
至于第二种机制,即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埃利亚斯以十字军东征为例进行了阐述,(其实即使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内部,也有这种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不过,作为一个中国人,且日本问题研究为中心的我而言,更愿意以东方社会为例做简单说明。扼要来讲,这种外来强制的文明或许就是中国近代化(某种程度上不自觉的近代化)的缩影,日本看到了这种外来强制(或者说是对西方文明恐惧的同时又带有的某种崇拜),同时也承认这种外来强制,所以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始以自我强制为中心的“文明开化”。当然,我的这种观点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大概意思我相信自己没有读错埃利亚斯的意图。
总体感觉全书第二章“文明使人类行为发生的特殊变化”(主要以宫廷礼仪到社会利益的普遍化为主)最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该章让你认识到文明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征服人们以及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第三章“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则更具学理性,是一种对文明社会发生学的整体阐释,如果说第二章让埃利亚斯的文明论纲有血有肉、更加丰满的话,那么第三章则是其文明论纲的心脏、头脑和骨架。
文明的读后感 篇11
文明的祖国只是我的祖国中的一册,全套共有五册,其它四套书分别叫我爱你,祖国、富饶的祖国、美丽的祖国,还有强大的祖国。
别看这一套书只有薄薄的五本,但是它却把我们祖国表现的很透彻。文明的祖国主要讲述了祖国几千年的风云变幼的历史,展示了古代硕果累累的科技创造和诗歌小说,音乐歌舞、书法绘画等文艺经典,以及民俗民居、生活娱乐等中华文明的诸多方面。这只是一套中的一册中的大概内容,我并没有把一套完完整整的买来看完,只选取了其中一册来看。在这册中最令我感兴趣是“智慧生活”中的一小片断——色香味之美,说到吃我的肚子会说话了!它里面说会么琵琶大虾、赛螃蟹,还有九转肥肠什么的,花样可不少呢!听着就不错。
还有那“桑蚕变美衣”那小小的蚕吃下桑叶吐出来的蚕丝,竟然是我们身上穿的必不可少的.材料。传说这是皇帝的妻子嫘祖偶然发现的,但在原始社会时期蚕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这却是事实。
祖国有许多文化,应该是数不清的,祖国它应该是永远也读不完的大书。了解国情,才能拥有一颗中国心;熟知中国文化,才能打开广阔的视野。
文明的读后感 篇12
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记录了许许多多的名胜古迹,但是与其他游记不同的是,《文化苦旅》中,作者写下了很多自己的感受,这些感受富有哲理,但同时又太过苍凉、沉重。
如同作者在《自序》中的直白:“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觉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由此,笔下也就一派端素板正,致使海内外不少读者一直认为我是一个白发老人。”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的主凋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物构成。或许在常人眼中山水仅是高山流水,不无特别之处,象征大自然的美好。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他超越了现实中的诗情画意,还回顾与历史,欣赏着了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在游历的途中,再翻开历史的长卷,叠加自身的观念,呈现给读者新的“文化之旅”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可以象秋雨先生这样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这样冷静而痛苦地揭露,历史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疼痛和伤疤,即使有时光这样的良药,也难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时光当成忘忧草,有些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涩,而这份苦涩还会一代一代地遗传。
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苦苦求索。
读《天一阁》那一章时,我的心再一次疼痛起来,那些书籍,那些心血,那些积攒了几百年的财富,最终都变成了遗憾,如果是黄金或者玉石这样地丢失零落也决不会使人这样地疼痛。
特别使我感同身受与心神向往的是《江南小镇》。我曾亲眼看见过小镇上的生活与人文风格。周庄、同里、乌镇我都去亲身体验过,看了这篇文章,如同找到了知心(想法一致)。说到江南大家的第一感觉:秀美、清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梳髻少女,洗衣、涴纱女,这些画面会是头脑的“首映”。的确,江南小镇就是如此。安静是这里的“特产”气氛,民风淳朴无可厚非,以至于无数艺术家在此安家、创作。从作者的言语中无不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感觉,无不流露出喜爱与向往之情,诗人从这里得到归隐,文人墨客这里从不缺。小镇是那么得充实。这里自然也少不了藏书阁、书堂,朗朗读书声飘然入耳。小巷里没有一句粗话脏话,怪不得那些高素质的艺术家会选择这里。或许,生长在大城市中,学习的压力,城市的喧闹,是我特别钟爱这种宁静、朴实的生活,清新的空气吸引着我,秀丽的景色使我陶醉,悠悠文化是我所向往的。
掩卷,产生最多心灵共鸣的是《白莲洞》里的一段话:“既然人们还得返回黑洞,为什么还要披荆斩棘地出来?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这样,当人们重进黑洞,才不会对着蝙蝠和盲鱼羞惭。”
读罢,我开始体会到作者《自序》中的另一段文字:“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文明的读后感 篇13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华历史文明故事》。
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 里面讲了七十个精彩的历史文明故事,每一个故事还配有精美的图画,生动有趣。从这些故事中不仅可以知道好多历史知识,还学到了好多道理。比如说:《锯的发明》里的鲁班、《东汉科学家张衡》、《活字印刷》里的毕昇、写《齐民要术》的贾思勰等,他们的敬业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图穷匕见》里的荆轲、《晏子使楚》里的晏子、《替父从军》里的花木兰等,他们的爱国精神让人敬佩。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六尺巷》这个故事了。故事讲得是,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张英在京做高官,他的老家因为盖房子和邻居叶家发生了矛盾,两家互不相让。张英家人就给张英写信,想用权势压倒邻居。不料张英寄回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完,觉得很有道理,便退后三尺垒墙。邻居知道了这件事,很受感动,也把院墙向后移了三尺。这样就在两家之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张英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做法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和谐和友善。人们之间互相谦让,和谐友善的相处,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
文明的读后感 篇14
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文明的曙光》。
这本书生动有趣,讲的是历史故事,全书以漫画形式表达。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成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讲了原始社会、人类迁徙图和氏族公社。第二部分讲了古埃及的兴衰、尼罗河的赠礼、胡夫建大金字塔和功盖先人的拉美西斯二世。第三部分是两河流域的纷争、汉莫拉比和巴比伦、通天塔和空中花园和波斯统一东方。最后一部分是爱情海的童年、特洛伊战争和惊天的发现和克里特和迈锡尼文明。
在这其中,我最喜欢看的部分是第二章——古埃及的兴衰。在这一章里,我了解到了许多东西,如:埃及人怎样做纸草、他们信仰哪些神、出现集市时人们在做什么、……但更吸引我的还是胡夫建大金字塔。
在一个丰收的时节,胡夫出生了。他从小就非常的聪明,也非常的有气势。他还有一个哥哥,可他的哥哥从小体弱多病,在他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因为他的哥哥没有属于自己的金字塔,所以当不了奥斯里斯神,胡夫从此立志要建一个比父王的金字塔还要大的金字塔。在胡夫当上国王后,吩咐人画了图纸,从此开始建金字塔,那个金字塔一直建到了胡夫去世。
这本书教了我许多知识,也非常有吸引力,我非常喜欢,要是把这一套书全部都拿给我看,我肯定会高兴死的。希望你有时间也买来看看,因为这真是太好看啦!
文明的读后感 篇15
《失落的文明》 通过其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尘封的历史,永恒的古埃及,智慧的古希腊,伟大的古罗马,虔诚的古印度,美丽的古巴比伦......让我们认识世界各地文明的肇端及其早期嬗变的轨迹,也让我惊叹前辈的伟大。
公元79年8月24日,躁动不安的维苏火山又一次发难,巨龙般的火柱冲天而起,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然而山下庞贝古城的居民早已习以为常,他们似乎有充分的准备来应付即将发生的一切,就像身经百战的角斗士面对饥饿的猛兽一样,毫无惧色。但是这一次,真的与以往不同,滚烫的岩浆和泥石流汹涌而下,所到之处,建筑被焚,生命成灰!一座文明的城市就这样被掩埋,一个城市的文明就这样消失了。设想如果他们不是凭经验,而是早早撤离,那么消失的只是一座城市,而不是连同城市的文明一起被尘封。
相对自然的无情,人类自身对于文明的摧残似乎更让人心惊。亚历山大用铁骑终止了耀眼的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居鲁士 大帝几乎用同样的手段摧毁了巴比伦王朝的繁荣;神秘的美洲文明被贪婪的殖民者抢劫一空后孤寂地兀立在荒草密林中;顽强的犹太人更是至今还在四处流浪。逝去的注定不会再现,但无数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就如人类儿时的老照片,一切显得遥远而真实。设想如果这些文明得以延承至今的话,我们又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对待。
阅读完这本书,透过那层被撕开的面纱,更清晰地看清历史真相,使我深刻感受到一份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承重,也使我无比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没有让这些地方象庞贝古城那样被掩埋,它们正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重建,大自然的无情在人们的真情面前亦显得那么渺小。
我思故我在。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奇迹,而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一个个远古今朝人和自然创造的奇迹,等待我们去学习、知晓、赏析、领悟、融入。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书籍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文明的读后感 篇16
前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丹尼斯买年货时,也正好帮我买了一本《失落的文明》,肯定会有人问我,丹尼斯那里有那么多书,为什么会选这本书呢?那就由我告诉你,我选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我对这本书“一见钟情”我看到这本书时,我就已经陶醉到了这本书之中:“你想知道古埃及、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的故事么?失落的文明,将为你清晰的展现出来。”
我深深的沉浸在这历史的文化之中,于是,我便让妈妈买了这本书。
我读了这本书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人类的历史文化真是太深奥了,为什么金字塔总是建的那么完好无缺,那神秘的壁画到底代表的是什么?为什么有些建筑中的遗物甚至超越了现代的科技。所以,我们现代人类的祖先到底有着怎样的智慧,这都等得我们年轻人去发现,去探索。
又一次,有一工地在打地基的时候突然挖出了一个古墓,打开石棺,大家大吃一惊,古墓的主人,他的尸体存放了几千年竟然还没有腐烂,葬品中的一柄青铜剑,被人用200°的高温熔解,可奇怪的是,剑却没有溶解,工作人员将剑折弯,可剑却又变回了原状,这就是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完全掌握的“记忆弹力金属”,可,这却出现在了一个距离我们有好几千年相隔的一个年代。啊!我们的祖先啊,你们到底有多少智慧,难道你们真的人人都有一个聪明的脑袋?
这才只是我们祖先智慧的一部分,美国埃及金字塔考察队经考察得知,埃及金字塔每一个角都是百分百的直角,并且长度几乎完全一样,而且高度和他们考察过的金字塔都是一样的,啊!我的的祖先啊,你们到底有多少智慧等着我们去探索。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我们的祖国的“看不见的宝藏”其实还有很多,就让我们去寻找那看不见的宝藏吧!
【文明的读后感(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关于文明礼仪的读后感(精选21篇)08-02
关于文明美德读后感10-28
文明礼仪的文章读后感08-26
《文明礼仪》读后感08-17
文明礼仪读后感10-28
拥抱文明幸福成长读后感04-19
文明礼仪教育读后感08-05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10-28
拥抱文明健康成长读后感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