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2-03-16 11:04:57 名人故事 我要投稿

外国的名人故事(精选23篇)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外国的名人故事(精选23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

  一次,高尔基参加会议时,代表们要求他讲话。他上台后,与会者长时间鼓掌。掌声停息,高尔基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如果把花在鼓掌上面的时间全部计算起来,时间浪费得太多了。”全场报以会心的微笑,大家都很钦佩高尔基的谦虚和机智。

  美国著名外交家基辛格也有关于掌声的出色发挥。有一次基辛格应邀讲演,主持人介绍后,听众马上站立,长时间鼓掌。掌声停息后,听众慢慢坐下来。基辛格开口说:“我要感谢你们停止鼓掌,因为要我长时间表示谦虚是很困难的事。”

  美国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选定某一天结束他在哈佛大学的教授生涯。这天,他在哈佛大礼堂讲最后一课时,一只美丽的知更鸟停在窗台上,不停地欢叫着。桑塔亚那出神地打量着小鸟,许久,他转向听众,轻轻地说道:“对不起,诸位,我要失陪了,因为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言毕,微笑着走了出去,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皮埃尔是法国的前卫派画家,一次,他在塞纳河畔开了一个画展。

  展览期间,有位50多岁的妇人前来参观,看到一幅画像时,老妇人对皮埃尔说:“你这画可真有意思:眼睛朝那边、鼻孔冲向天,嘴是三角形的呢!”

  皮埃尔对老妇人说:“欢迎你来参观,太太,这就是我描绘的现代美。”

  “哦,那太好了,小伙子,你结婚了吗?我把长得和这张画一模一样的女儿嫁给你好吗?”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有一次去访问美国时,应邀到一家专门做烤鸡的餐厅进餐。他十分礼貌地对女主人说:“可以来点鸡胸脯的肉吗?”

  而女主人却认真地纠正道:“丘吉尔先生,我们不说‘胸脯’,而喜欢把它称作‘白肉’。”

  第二天,丘吉尔派人给女主人送去了一朵漂亮的兰花,并附上一张卡片,卡片上写道:“如果你愿把它别在你的‘白肉’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耀——丘吉尔。”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2

  刚过20岁,亚历山大就当上了国王。马其顿下属的城邦觉得亚历山大还是个小孩子,所以发动了叛乱。但是,亚历山大率领着进攻底比斯,只用不到15天就占领了底比斯。紧接着,他占领了埃及和波斯,还在那里建立了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亚历山大港。

  征服波斯后,士兵们都以为可以回家了。可是,亚历山大大声对他们喊:“现在还不是回去的时候,我们还有未完成的事。现在我们要去征服印度。听波斯人说,印度是这个世界的尽头,你们跟我一起征服世界的尽头吧!”

  就这样,征服印度的战争开始了。印度国王让许多大象参战。最开始,马其顿士兵被大象吓坏了。不过马其顿士兵很快发现了攻击大象的方法,他们用长矛吓唬大象,大象害怕得四处乱跑,不可战胜的大象部队就这样被征服了。

  可是,士兵们再也不想打仗了,他们纷纷把武器扔在地上。亚历山大非常着急,如果士兵们不出征的话,他是无法继续战斗的。最后,他走出帐篷,伤心地说:“我同意你们所有人的想法,现在就让我们回到家乡吧。”

  返回家乡需要穿过沙漠。白天大家要忍受阳光和口渴,晚上经常因为寒冷无法入睡,最可怕的是还有沙尘暴。两个月后,他们终于回到了波斯。可是,因为亚历山大在战场上受了伤,又过度饮酒,结果病倒了。身体状况不断恶化。

  看到亚历山大的病情不断加重,许多将军走到他身边,问:“您想把帝国交给谁呢?”

  亚历山大想了想,慢慢地张开嘴说:“我要把我的帝国交给最强大的人。”

  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梦想着建立世界上最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在33岁时就闭上了眼睛。

  亚历山大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他跟自己的士兵翻山越岭,穿越沙漠,一直到了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尽头的地方。可惜,他的帝国没维持多久。亚历山大死后,势力最大的三个将军把帝国给瓜分了。没过多长时间,这些将军统治的国家就灭亡了。不过,他的梦想让欧洲和兖州连接了起来。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3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时候做完工作,都要跳进热气腾腾的浴缸洗澡。然后光着身子在房子里踱步。

  在访问美国期间,他正光着身子在房间里踱来踱去,突然有人敲门。进来,他喊道。门开了,罗斯福出现在他的面前?见到丘吉尔一丝不挂就要退出。进来!总统先生丘吉尔伸出双臂叫道:大不列颠的首相对合众国总统是没有什么要隐瞒的。

  一天。有人问丘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丘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丘吉尔说:那要再说出一个理由来。

  一位媚态十是的年轻妇人对丘吉尔说:你有两点我不喜欢。哪两点?你执行的新政策和你嘴上的胡须。

  哎呀,真的,夫人,丘吉尔彬彬有礼地回答说:请不要在意,您没有机会接触到其中任何一点。

  丘吉尔年轻时,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被俘,他逃走了。

  布尔人出价25磅悬赏他。几年后,他在自己的书房里建嘎悬赏他的告示配上镜框挂了起来,并对来防者讲述:这是我的全部价格25磅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黑暗日子里,禁酒联合会的女士们访问丘吉尔,一位爱非难人的女士说:首相先生,根据可靠的权威人士透露,在这次战争中你喝掉的全部含有酒精的饮料和白兰地如果能流入这间房子的话,大概可以灌到这里。

  这是一间大房间,她把她的手举到她的头上比划着——那就是说大半间房间灌满白兰地和含有酒精的其它饮料。

  丘吉尔看了看地板,又抬头看了看天花板,作出沉思的样子,然后说:我亲爱的年轻女士,我们做得太少了……他拿着她的手,看看量到什么地方,又看看距离天花板有多远,最后说:我们尚有许多该做的。

  有一回,当丘吉尔共事的保守党议员威廉〃乔因森希克斯在议会上演说。看到丘吉尔在摇头表示不同意,便说:我想提请尊敬的议员注意,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意见。

  丘吉尔对答道:我也想提请演讲者注意,我只在摇我自己的头。

  1945年英国大选后,丘吉尔首相下台。皮姆爵士看望丘吉尔,把大选结果告诉他。

  当时,丘吉尔正躺在浴缸里洗澡,当他听到这个坏消息时幽默地说:他们完全有权利把我赶下台。那就是民主!

  那就是我们一直在奋斗争取的!现在——劳烦您把毛巾递给我。

  丘吉尔临终前面带笑容,对守护在他身边的人说:我已准备好了去见上帝,不管上帝是否已准备好了酷刑来质问我。

  在一次访美期间,丘吉尔应邀去一家供应冷烤鸡的简易餐厅进餐。在要取第二份烤鸡时,丘吉尔很有礼貌地对女主人说:我可以来点儿鸡胸脯的肉吗?

  丘吉尔先生,女主人温柔地告诉他:我们不说‘胸脯’,习惯称它为‘白肉’,把烧不白的鸡腿肉称为‘黑肉’。丘吉尔为自己的言辞不当表示了歉意,可心里却认为这是咬文嚼字。

  第二天,这位女主人收到了一朵丘吉尔派人送来的漂亮的兰花,兰花上附有一张卡片,上写:如果你愿把它别在你的‘白肉’上,我将感到莫大的荣耀——丘吉尔。

  在一次招待高官显贵们的宴会上,气氛热烈,笑语喧哗。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礼宾司的一名官员走到丘吉尔身旁,对他耳语说,他看见某先生把一只银制的盐缸塞进了自己的口袋。听了这话,丘吉尔当众将一只银制的胡椒粉缸塞进了口袋,好像无人看见一样。

  宴会结束时,丘吉尔悄悄走到那位拿了盐缸的先生身旁,轻声对他说:亲爱的,我们都被别人看见了。哎,最好还是放回去吧,你说呢?

  在阿拉曼战役前夕,丘吉尔召见了他的得力将领蒙哥马利将军。在谈话中,丘吉尔提议他应该研究一下逻辑。疆场勇士蒙哥马利担心自己会陷入纠缠不清的逻辑命题中,便找了个借口推托。他对丘吉尔说:首相先生,你知道,有这样一句谚语:‘了解和亲昵会产生轻蔑’。也许我越是研究逻辑,便会越加轻视它。

  丘吉尔取下烟斗说:不过我要提醒你,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亲昵,什么也不会产生出来的。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4

  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着。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他为了读书,受尽了屈辱。10岁时在鞋店当学徒,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借书读。那时的学龄前徒,实际上是奴仆:上街买东西,生炉子,擦地板,洗菜带孩子……每天从早晨干到半认。在劳累一天之后,用自制的小灯,坚持读书。老板娘禁止高尔基读书,还到阁楼上搜书,搜到书就撕碎。因为读书,还挨过老板娘的毒打。高尔基为了看书,什么都能忍受,甚至甘愿忍受拷打。他说过:“假如有人向我提议说:‘你去广场上用棍棒打你一顿!’我想,就是这种条件,我也可以接受的。”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5

  1931年,75岁的爱尔兰著名剧作家萧伯纳,从苏联游历归来,回到自己久别的家中。在苏联的所见所闻让萧伯纳非常兴奋,以至于他逢人便讲。

  一天,有几个作家朋友相约一起来看望萧伯纳。一顿闲聊之后,其中有一人问他在苏联有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萧伯纳想都没想便答道,有。然后便讲了一个故事。

  萧伯纳说,有一天,自己在街上遇到一个聪明又可爱的苏联小女孩,于是便饶有兴趣地跟她玩起了游戏。两人玩了很久,直到暮色开始降临。

  “临别时,我对她说:‘回去后,如果你妈妈问你今天跟谁在一起玩,你就告诉她是跟当今世界上最知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萧伯纳!’”

  萧伯纳停了停,然后问几个朋友们:“你们猜小女孩会怎么说?”

  “她一定会说,我太激动了,太幸福了,请给我签一个名吧。”一个朋友抢先答道。

  “她一定会吃惊,没想到跟自己玩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萧伯纳!”另一个朋友回应道。

  “她肯定会极力邀请你去她家做客,让父母用最好的酒菜来招待你!”又一个朋友自信满满地说。

  “她必定会告诉你,她读过你很多的作品,喜欢得不得了,她身边的伙伴和同学们也都无比喜欢你的作品!”最后一个朋友这样猜道。

  听完了朋友们的猜想后,萧伯纳摇了摇头:“你们猜得都不对!”

  “那她究竟说什么了?”有人着急而不解地问。

  “可能是我说话的语气太傲慢了吧,小姑娘竟也学着我的口吻说道,‘请回去告诉你的夫人以及孩子们,今天和你玩的是苏联姑娘娜达莎!她既聪明又可爱,比你年轻、灵活多了!’”

  朋友们听完都笑了,然后不约而同地说:“果真是年幼无知呀,多么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

  “哦,不,不,她虽年幼但却有知,噎得我无话可说。”萧伯纳感慨地继续说道,“她说得一点没错。看来,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绩,都应该以平等的眼光和心态去对待别人,因为任何一点趾高气扬和自以为是都可能会引来别人的反感。我今后一定要保持谦虚和谨慎,这个叫娜达莎的小姑娘,给我这个70多岁的老头,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课,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一课!”

  当我们试图用自己所谓的了不起的成功去征服别人,抬高自己时,却表明我们已经失败了,因为那样永远无法赢得别人真诚的信服。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6

  据说,当年维多利亚女王看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故事后,爱不释手,下令收集作者卡洛尔的所有著作,准备大快朵颐,结果收上来的除了描述扑克牌或文字游戏玩法的小手册之外,多是深奥难懂的数学论文。

  拒绝长大的天才卡洛尔代表了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在别处。"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并没有混得风生水起,却一不留心在另一个不经意的领域里玩得活色生香。卡洛尔的社会身份是牛津大学数学教授,他出生在一个牧师家庭,他本人也是英国圣公会的牧师。他22岁时毕业于牛津的christchurch学院,并留在牛津大学执教终身。

  他的一生很以做一名数学教授为荣,却没想到自己的天赋竟然与他的数学专业,在另一个奇异的世界里发生了化合反应,并放射出举世瞩目的光彩。卡洛尔的传世之作除了《爱丽丝梦游仙境》之外,又续写了《爱丽丝镜中奇遇》。到1898年作者逝世时,这两本书已成为英国最畅销的儿童读物。这两部童话都包含了许多数学、逻辑、益智游戏和各式各样奇特的英文诗。

  数学教授没有在他的数学专业做出重大贡献,他在数学钻研上的事倍功半和他在童话写作上的灵光四射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对这部后人评价堪与"莎士比亚最正经的书"并称的杰作,是在和孩子们做游戏讲故事时悠然诞生的。

  更有趣的是,卡洛尔对自己的天才之作浑然不觉。对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发表,他羞于用自己当大学教授的真名查尔斯。道奇森,随手用了卡洛尔这个笔名。结果查尔斯。道奇森这个数学教授的名字湮灭在学术的高山深壑,刘易斯。卡洛尔这个童话作家的笔名却在童话世界里闪闪发光。

  身为数学教授和牧师的卡洛尔和大人共处时,多数时候沉默寡言,甚至木讷拘谨;和小孩子在一起时则轻松快活乃至乐不可支。卡洛尔一辈子没结婚,但他非常喜欢小孩,特别是乖巧伶俐的小女孩,却极其排斥长大了的女孩。他面对成年女性会窘得脸红,甚至说话也会口吃,所以也不难理解他为何一生独身了。他几乎是一个拒绝长大的孩子。当女人们挤在一起家长里短眉飞色舞、当男人们探讨功名利禄说得口沫横飞时,他却宁愿钻到兔子洞里去。他的单纯到没有心机,使得他面对世俗社会时感到既乏味无聊又手足无措。

  当他去参加宴会时,别人都就座了,他却兀自和几个孩子嬉笑玩闹得物我两忘,扮成小狗一边狂吠一边追赶着孩子们闯进了主人家的大客厅,这是一副滑稽到爆笑的场面:富丽堂皇的客厅、衣装楚楚正襟危坐的绅士、光鲜亮丽端庄优雅的淑女,忽然间,一群孩子尖叫着推搡着破门而入,后面跟着趴在地上汪汪叫着冲进来的数学教授。举座哗然,伴着小孩子们躲在窗帘后的咯咯窃笑……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卡洛尔就拥有一颗难能可贵的赤子之心。一个可爱的人一定要有些孩子气和真性情。

  老谋深算、一本正经的大人,有几个能享受到童心天真的快乐呢?穿戴着峨冠博带、奔忙于礼尚往来的成年人,有几个能听懂来自孩童世界无邪的天籁之音呢?

  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里那个"除了下棋,他的无知在哪个方面都一样博大无边"的怪物,恰恰与卡洛尔如出一辙。一个天才,很有可能在其他方面是个白痴。一个人越孤陋寡闻,他在另一个领域里可能越接近无限。童心和机心,是势不两立的两种心态,呈现在一个人身上是此消彼长的。一个人机心多了,童心势必就少了;眼里的沙子多了,珍珠就少了;心里的杂草多了,鲜花就少了。人一辈子,又能兼顾多少事儿呢?和道貌岸然的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卡洛尔,对于世俗社会近乎无知的天才作家,像白蚁一样,用特殊材料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奇妙天地。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7

  她注定要当总统1980年3月,时任澳大利亚总理的弗雷泽要到墨尔本大学视察工作。按照常规,下属事先通知了校方。

  为防止出现疏漏,校方连忙安排相关措施。这时,校长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来信,她自我介绍说愿意在晚会上邀请总理跳舞,以营造温馨浪漫的气氛,从而提高校方的声誉。在校长眼里,这个建议显然很冒失,便拒绝了。

  她注定要当总理校方精心策划每一个活动,包括演讲场所和晚会,参与的每位学生都要求成绩优秀、口才流利。

  这个叫吉拉德的女孩子十分气愤,她认为这是校长对自己意见的不尊重,她愤然写了一封信,寄给了总理府,希望总理可以接受她的要求。

  弗雷泽总理收到这封信时,回复已经来不及了,因为他们下午就要到达墨尔本大学。他让秘书联系校长,要求校长找到这位不同寻常的女孩子。因为弗雷泽的舞技实在一般,跳舞不必了,但总理可以与她合影。

  校长找了半天,却没有找到吉拉德。他不得不向总理秘书报告了这个结果。总理秘书摊了摊手,报告给总理。

  弗雷泽的视察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只是在晚会表演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这是一个魔术节目——大变小丑,一开始箱子里什么也没有,转了多圈后,打开门,一个小丑凭空出现。接照节目的排练,小丑应该谢幕离开舞台,但她却摘下面具,露出俏丽的面容,径直来到了弗雷泽面前,邀请总理跳舞。

  弗雷泽猝不及防,但他还是得体地接受了邀请。人群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记者们也迅速按下了快门。弗雷泽在舞蹈结束时,轻轻地吻了女孩的面颊。这温馨的场面,上了第二天澳大利亚各大报刊的头条。

  用这样别致的方式邀请总理跳舞的女孩子,就是朱莉娅。艾琳。吉拉德。

  她注定是一个传奇人物。吉拉德1998年进入了澳大利亚国会,2006年开始与陆克文政府合作,在2010年的政治大选中,她荣任澳大利亚新一届总理,这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

  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能做,也许是吉拉德成功的秘诀。校长当年不无感慨地说道:她注定是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孩子。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8

  据说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来到上海,中国著名电影演员韩兰根曾陪他逛过城隍庙。他们走进一家汤圆店,吃到了芝麻猪油汤圆。别看卓别林演戏得心应手,却不知汤圆怎么吃法,一口咬下去,只听“吱”地一声,馅汁溅到韩兰根身上,喜剧大师连忙拿出手帕揩擦。

  他感到奇怪,又舀了一支,仔细端详,问韩兰根:“噫,这汤圆中馅心怎么放进去的?”韩兰根不由大笑,轻轻说,“这是中国几千年前仙人传授的。”卓别林惊叹不已,边吃边点头。韩兰根见他当真,就把实情告诉了他,两人顿时哄笑不已。临别,卓别林买了一大包生圆子。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9

  有一次,卓别林从美国来到伦敦,不到3天就接到7.3万多封信。他请来6个打字员,经过几天的忙碌,终于将这些信件作了分类。

  208万封来信向卓别林请求借款和援助,款项从20先令到1万英镑不等。

  671人想跟卓别林攀亲戚。其中9个女人宣称是他的母亲,她们有根有据地叙述了卓别林小时候被人拐骗的经过;将近700人说是他的伯叔、姑婶和堂兄弟。写信者都请求喜剧大师慷慨解囊。

  几千个女子倾诉她们的爱慕之情,有的约他相会,并且还附上了自己的相片。

  发明家们、商人们、濒于破产的工业家们都要求他入股,学校请他做董事长,有人要把自己的亲生小孩送给他,说这将是卓别林事业的继承人,甚至还有一个人寄来一张当票,要求卓别林把他祖母的假牙从当铺里赎出来,

  “这真是一出喜剧!比我演的滑稽电影还要滑稽!”喜剧大师卓别林面对着7.3万封信件,感叹地说。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0

  卓别林小的时候,有一年圣诞节学校组织合唱团,卓别林却落选了,他很沮丧。一天在班上,卓别林背诵了一段喜剧歌词,博得了大家的喝彩。老师说:“虽然你唱得不好,但表演很有幽默的天分。”

  后来,父亲早逝,母亲患上严重的精神病。为了生计,卓别林四处到剧院打听,希望能演上一个角色。一天,伦敦一家剧院要上演一出戏,剧院老板答应让卓别林演一个孩子的角色。演出并不成功,《伦敦热带时报》在批评该剧的同时却说:“幸而有一个角色弥补了该剧的缺点,那就是报童桑米。以前我们不曾听说过这个孩子,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定会看到他不凡的成就。”

  后来,年轻的卓别林获得了一个去美国演出的机会。不巧的是,这次演出没有引起任何轰动,然而美国的《剧艺报》在谈到卓别林时说:“那个剧团里至少有一个很能逗笑的英国人,他总有一天会让美国人倾倒的。”

  多年后,卓别林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我想,除了天才与勤奋之外,他的成功与年轻时候宽厚的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

  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来说,欣赏是另一种必要的阳光。这一缕纤细的阳光,能使将要跌入生活暗处的人,及时得到一丝光亮的指引,获得前进的勇气,看到走向成功的希望,从而最终引领他走到明媚的未来。而实际上,做到欣赏又是那么容易,只要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能有一句肯定的话就足够了。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1

  卓别林  著名美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一生共拍影片八十多部,其中多是喜剧。他所扮演的“流浪汉”等角色,风趣幽默,滑稽可爱,给人们带来了畅怀的笑声。

  卓别林出生在一个很不美满的家庭,他还不记事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母亲带着他,过着含辛茹苦的生活。

  卓别林的母亲是一个杂剧场的喜剧演员,平时常教儿子演唱一些歌曲,晚上演出时,就把小卓别林带到剧院去。卓别林耳濡目染,小小年纪就有了一定的艺术才能。

  有一天晚上演出,母亲的嗓子突然哑了,台下的观众发出一片嘘声。她不得不含着眼泪走到帷幕后面,心情异常烦恼。这时,舞台总管事可慌了手脚,正要大发脾气,忽然看到条幕后面的卓别林。他灵机一动,决定叫卓别林临时上台表演。

  卓别林亲眼目睹了母亲所遭到的歧视,为了给母亲争口气,他在一片混乱声中大胆地走到台前,面对刺眼的灯光和黑压压的观众,无拘无束地唱起了家喻户晓的歌曲《杰克·琼斯》。开始时,台下观众还想起哄闹事,听着听着,剧院里安静下来,接着有人发出了赞叹声和欢笑声。一首歌曲还没唱完,钱就像雨点儿似的扔到了台上。这一来,卓别林更活跃了,又边唱边演了许多名曲。当母亲走上台来领他走时,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2

  夜,已经非常深了,马雅可夫斯基还在紧张地工作着。可是睡魔纠缠得越来越厉害,他觉得头非常沉,眼皮象是要被胶水粘住似的,怎么也睁不开。实在没法再工作下去了,他只得横下心来躺一会儿。

  他跑到厨房里拿来了一大块劈柴,放在床上,将头枕在劈柴上面就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带棱带角的劈柴,将后脑勺的皮肉压了一条深深的印痕,他在睡梦中略微翻动了一下身子,便觉得脑袋疼痛难忍,惊醒过来,于是一跃而起,又重新继续他的工作了。

  这就是马雅可夫斯基独创的“劈柴替枕法”,真可谓别出心裁。那时他在罗斯塔做革命宣传工作,工作极度紧张,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严寒的冬天到了,也是一天到晚在没有生火、冰冷的工作室里忙碌,而且往往回家后还要“加班”。有时实在太累了,他就稍睡一会儿,为了怕睡过去忘记醒来,就想了个用劈柴作枕头的办法。

  马雅可夫斯募对待工作从来就是这样勤奋、顽强、坚忍的。一九一五年的春夏季节,他住在芬斯基海湾库阿卡拉的别墅里,创作一首长诗。每天天一亮他就到库阿卡拉海岸上来了,这里有许多又圆又滑的大石头从水里露出来。人们看见他站在这些大石头上,从这一块走到那一块,有时停下脚步,吸几口烟。然后又迈步走着,时而放慢脚步,时而又加快脚步,时而眉心紧皱;时而又显得悠闲轻松。就这样连续三个、四个、五个钟头,不住地吟咏着,挑选着需要的字眼,组成合适的诗句。想出儿行诗来以后,就把它写在香烟盒子上,或者干脆记在心里,再往下“搜索枯肠”,继续工作。

  马雅可夫斯基写作著名长诗《列宁》时,首先专心致志地研究了列宁的传记与有关的回忆录,以及列宁本人的论文与演说,然后进行紧张的写作。

  据马雅可夫斯基的朋友—青年诗人阿谢也夫回忆,当时“他跟谁也不说话,免得分心注意别的事情。他上别墅去住,在那里独自住了三个月。他感到自己在这个巨大的主题面前负有非常重大的责任。”

  另一位目击者回忆说:“他正在写作长诗《列宁》,旅行皮箱里放满了列宁的著作与论述列宁的书,在海滨浴场上,饭馆里,散步时—到处都掏出一个黑漆布面的小册子。微动着嘴唇,哼哼哪卿地写出了涌入脑海的诗句。”

  经过六个月的艰苦劳动之后,长诗完成了。当马雅可夫斯基在群众中朗诵之后,立即引起强烈的反响,报纸当时是这样报道的:“大厅里挤满了人。长诗博得整个大厅的热烈鼓掌。开始讨论时,许多同志都说,这是歌颂列宁的作品中的最有力的一篇。绝大多数发言者都不谋而合地一致认为:这部长诗完全是我们的。马雅可夫斯基写了这首长诗,是做了一件无产阶级的大事。”

  勤奋刻苦的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成就卓著。斯大林曾经赞扬他说:“马雅可夫斯基过去是,而且现在还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3

  安德烈·波切利的成名在西方评论界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奇迹。如今他被称作意大利男高音中的“超级巨星”。波切利称得上是大器晚成:尽管他从小就热爱音乐,但是直到1997年才因一曲《告别时刻》(TimeToSayGoodbye)一炮而红,那时他已39岁。之后不到3年,他的唱片在欧洲卖出超过800万张,《告别时刻》的单曲仅在德国就卖出280万,而这首歌的意大利文版在法国发行后两周内就登至流行歌曲榜首,并在榜首停留3个月之久。这首歌的知名度使得出版商近10年后在中国发行波切利的自传时,干脆把书名移译为《别说再见》,尽管原文“寂静之声”(TheMusicofSilence)就含义而言更为贴切。

  然而对这位幼时眼盲、命途多舛的歌手来说,连《告别时刻》这一后人看起来必然的走红也多少来得比表面显示的曲折难料。其实,1995年,波切利就录制了这首歌的意大利文单人演唱版,名为《ConTePartiro》,然而却没有太大反响,直到两年后,他将这首歌改成二人对唱的英文版并与当时名气如日中天的女高音歌手莎拉·布莱曼合作后,才一下子获得热烈追捧。因此波切利本人对成功不免持有宿命论:“你无法解释成功,成功的规则很神秘,要来就来,要走就走。冥冥之中命运自有安排。”

  如同每一个童年展现某种艺术天赋、成年时却不得不为生计向现实妥协的年轻人一样,波切利一开始并未将音乐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大学时参考家人的意见念了法律,毕业后还当了一年的法庭指定律师。1986年被波切利看作自己职业音乐生涯的起点,那一年他参加了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弗兰科·柯莱里在都灵举办的夏季音乐大师研习班,并被其收作私人弟子。“柯莱里总是不断地鼓励我,他说:‘你有一副美妙的嗓音。’”波切利回忆道,“他不断帮我坚定信念。他还曾对媒体说:‘这小子的歌声中藏着泪水,而这就是他能够广受欢迎的原因,因为人们爱听。’”而柯莱里本人,正是波切利的童年偶像之一。

  然而20年前,真人选秀的电视节目产业远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科班训练背景的普通人想要凭自己的奋斗出人头地远为艰难。年届三十的波切利一边学习唱歌,一边去酒吧卖唱。他说:“很长一段时间,我体会着很多渴望投身艺术的普通人所体会到的沮丧:无人赏识,无以为生,每天在家庭责任和个人梦想间挣扎。我尝试过将自己的试音碟推荐给大大小小的唱片商,但是无一例外地遭到拒绝,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父母希望我能像普通人一样养活自己,我甚至也为坚持上声乐课充满负罪感。有一次我对父亲说:‘耐心点,爸爸,用不了多久了!我可以向你承诺,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次尝试。’然后在去音乐老师家的途中,我开始考虑是不是去参加某个职业培训课程,也许是按摩师,或者参加某个考试来获得一份银行或企业接线员的工作。那段日子是让人刻骨铭心的。”

  这段坎坷经历使得波切利后来无论在什么类型的舞台都唱得自如:他与意大利顶级摇滚歌手同台,在普契尼音乐节上献唱,在德国的首次登台是在一次有2000万电视观众收看的中量级拳击锦标赛上,他与女高音科莉·迪·卡纳娃一起在伦敦附近的汉普顿宫表演,与鲍勃·迪伦一起在教皇面前献唱,眼盲似乎完全不是波切利与听众进行情感沟通的障碍。“我当过听众,我知道坐在台下等待大幕拉起时是什么感觉。”波切利说道,“在任何演出现场,即使你闭上眼睛,也应该可以感受到观众的存在,那种氛围和热情不仅是眼睛才能看到的。我把我的观众想象成我的家人和邻居,那是童年很美好的回忆,在家庭聚会上,我把学来的歌曲唱给他们听。”

  波切利的亲民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最擅长的意大利情歌中。许多批评家认为他的走红与其说是一种音乐现象,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众在一个原声配乐大碟的时代里对往日优美人声主旋律的一种乡愁和追思。唱片商们开始把他看作“随时能卖得出去”的类型。

  然而,波切利志不在此,他的梦想是歌剧。“这是我从童年时期就开始的一种狂热爱好,因为这些经典的旋律是我音乐人生的根。”

  任何试图回顾波切利音乐生涯的人都不可能不注意到,他向古典歌剧圈进军的野心在西方引起了怎样的轩然大波。评论家们一开始是客气地表示对这种雄心壮志的尊敬,后来随着波切利越来越频繁地在公开场合演唱歌剧咏叹调,评论界有些声音开始不留情面,甚至挖苦波切利是否仅凭眼盲的传奇故事而非真正的声乐功底来吸引那些对古典音乐缺乏判断力的“粉丝”。他们指出,波切利的声音品质与古典歌剧的要求相去甚远,证据之一是波切利总是需要用麦克风来增强其声音的表现力,而古典音乐,包括歌剧演唱在内,众所周知按传统是不需要甚至不允许添加麦克风的。

  然而,波切利仍然稳步推进着自己的歌剧战线。2000年以前,他的专辑都是演唱流行歌曲,仅有一张歌剧咏叹调选辑。2000年他推出了第一张完整演唱的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此后每两三年,他就要完整录制一部古典歌剧。自从1999年第一次在北美登台演唱歌剧以来,他越来越走向专业歌剧院舞台。而他的非专门歌剧演唱会的曲目选排也固定成了上半场经典歌剧选段,下半场流行歌曲和民歌,在加演曲目中,他也总会准备一首歌剧咏叹调。

  于是,波切利被定义为一个“古典跨界”歌手,一个含义暧昧边界模糊的范畴。尽管如今所谓正统的古典音乐在西方世界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已经有日渐式微的趋势,但是“古典”本身依旧意味着一种等级意识,既“古典”又“跨界”的音乐家往往让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对他们的褒贬,唱片公司在推广和营销这类音乐家时也显得分外谨慎。

  在这样的语境下捉摸世人对波切利冠以的“帕瓦罗蒂之传人”的称号,不免意味深长。从歌剧音乐的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是“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时代,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三位男高音歌唱家于1990年、1994年、1998年三次在世界杯上同台献艺,由此奠定了大场地、高级音响设备辅助、大众狂欢的歌剧民主化范式。歌剧咏叹调开始变得流行,人们开始直接接受和欣赏那些脍炙人口的选段,而不再在意对歌剧全本的追索。某首曲调在大众认知中更多地同某位歌唱家联系起来,而非原歌剧中的人物角色。“波切利承继了世界三大男高音开创的跨界传统。”《纽约时报》是这样评论的,“世界三大男高音是从古典歌剧的世界中往外跨,而波切利的方向则正好相反,是从流行歌曲和民间小调向古典世界里跨。”

  迄今为止不知有多少人借波切利的音乐拉近了歌剧与自己的距离,而波切利的情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普世情感。波切利说,“我喜爱许多著名的意大利歌剧唱段,很难说哪首是最喜爱的,那些动人的旋律经常会不自觉地从我的嘴里流出来。我想那些旋律优美、启发过我、让我哭泣、让我拥有梦想的音乐最能打动我。而我则希望自己的声音能一直保持一种天然不加雕琢的纯净感,保持一种纯粹和真诚。”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4

  欣赏是另一种阳光

  卓别林小的时候,有一年圣诞节学校组织合唱团,卓别林却落选了,他很沮丧。一天在班上,卓别林背诵了一段喜剧歌词,博得了大家的喝彩。老师说:“虽然你唱得不好,但表演很有幽默的天分。”

  后来,父亲早逝,母亲患上严重的精神病。为了生计,卓别林四处到剧院打听,希望能演上一个角色。一天,伦敦一家剧院要上演一出戏,剧院老板答应让卓别林演一个孩子的角色。演出并不成功,《伦敦热带时报》在批评该剧的同时却说:“幸而有一个角色弥补了该剧的缺点,那就是报童桑米。以前我们不曾听说过这个孩子,但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定会看到他不凡的成就。”

  后来,年轻的卓别林获得了一个去美国演出的机会。不巧的是,这次演出没有引起任何轰动,然而美国的《剧艺报》在谈到卓别林时说:“那个剧团里至少有一个很能逗笑的英国人,他总有一天会让美国人倾倒的。”

  多年后,卓别林终于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我想,除了天才与勤奋之外,他的成功与年轻时候宽厚的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

  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长来说,欣赏是另一种必要的阳光。这一缕纤细的阳光,能使将要跌入生活暗处的人,及时得到一丝光亮的指引,获得前进的勇气,看到走向成功的希望,从而最终引领他走到明媚的未来。而实际上,做到欣赏又是那么容易,只要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能有一句肯定的话就足够了。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5

  弗兰克林要代表班级去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了,可是他连一双完好的鞋子都没有,他实在无法想象穿着破旧不堪的鞋子站在演讲台上,接受全校师生的瞩目,会是怎样的尴尬。弗兰克林想要让妈妈给自己买一双新鞋子,可一想到妈妈常年帮人洗衣而皲裂的双手,想到弟弟妹妹破旧的衣服,他顿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明天就要上台演讲了,弗兰克林走在回家的路上,愁眉不展。路过邻居琼斯太太家时,弗兰克林一眼看到了晾在窗台上的鞋子!那是一双簇新的球鞋,纯净的白色像雪花一样耀眼,漂亮极了!如果我能穿上这双白球鞋上台演讲,那该多么神气呀,而且如果有了它,一定能让自己在演讲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弗兰克林被自己想象的情景陶醉了,他强烈地想要拥有那双白球鞋,最后,弗兰克林看周围没有人,迅速地把那双球鞋塞到了自己的书包里。

  第二天,弗兰克林穿上新鞋子参加了演讲比赛,充满自信的他最终赢得了比赛的冠军。捧着冠军的奖杯,弗兰克林得意极了。这时他突然听到台下有人在窃窃私语,“弗兰克林脚上的鞋子太眼熟了”“是呀,很像琼斯太太刚买的那一双”……

  就在弗兰克林紧张不安时,他的邻居威廉斯站起来大声说:“弗兰克林偷了琼斯太太的鞋子。我看见琼斯太太穿过,绝对没错。”“不,不,我没有……我没有……”弗兰克林涨红着脸无力地辩解。威廉斯又接着说:“走,我们去问问琼斯太太就知道了。”说完,同学们簇拥着弗兰克林,向琼斯太太家走去。

  同学们讲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都注视着琼斯太太,等待琼斯太太的回答。“是的,这是我的鞋子。”琼斯太太微笑着说,“不过,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了弗兰克林。”“原来是这样呀!”琼斯太太的回答让同学们都无话可说了,最后大家一哄而散。

  “怎么样?孩子,穿上还合脚吧?”琼斯太太抚摸着弗兰克林的头轻声说。弗兰克林局促不安地搓着双手,羞愧地说:“对不起,琼斯太太,我……”“别说了,孩子,不需要道歉。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你会变得更好的,是吗?”琼斯太太打断弗兰克林的话,注视着他说。

  弗兰克林忍着泪水,认真地点点头。之后,他一直珍藏着那双白球鞋,也一直记着琼斯太太的教导,除了认真学习之外,更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最后,弗兰克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就是美国著名的作家格雷戈·弗兰克林。

  每次提起往事,弗兰克林都会动情地说:“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下很多的错误。有些错误会遗忘在我们的记忆中,但那些在善良和宽容维护下的未曾道过歉的错误却能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并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和动力。”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6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海明威先生成为美国《星报》的一名战地记者,在战场上,他多次出生入死,深入到战场第一线,采访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

  1941年3月,海明威先生决定亲临中国战场,向全世界报道日寇法西斯的暴行。

  有人劝他不要去冒这个险,“中国战场很残酷,你这样去冒险,很有可能丢掉性命”。

  海明威先生说,向全世界报道日寇法西斯的暴行,是一个记者的良知,如果要说是去冒险,那么可以说是一个记者的良知在呼唤我去冒这个险。

  就这样,海明威先生在向导的帮助下,从香港悄悄地来到广东韶关。一路上,随处可见日军的凶恶残暴,他们枪杀无辜贫民,掠夺资源,气焰十分嚣张。

  海明威先生用随身携带的相机,悄悄地拍下了一张张日寇的暴行,并用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在韶关,他还亲手杀死一个日本哨兵,缴获了一杆“三八大盖”和几颗手榴弹。海明威先生行动之迅速,身手之敏捷,惊得向导目瞪口呆。

  海明威先生向向导讲起了自己在欧洲战场上,参加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抗击德国法西斯的经历。说着,他捋起衣袖、裤腿,只见身上布满了累累伤痕。海明威先生说道:“身上这些伤疤共有236处,都是在战场上留下的印记。”

  突然,向导指着海明威先生的胳膊,惊讶地说道:“您负伤啦!”

  只见海明威先生胳膊上被铁丝网刮破了一大块皮,鲜血淋淋。海明威先生笑道:“这是第237块伤疤了,这是中国之行,打小鬼子留下的最好纪念啊!”

  海明威先生的这次中国之行,共进行了3个多月,中国军民在战场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给了海明威先生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回国后,海明威先生在《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在中国战场上的见闻,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海明威先生的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战。

  一些极右势力对此恨之入骨,他们给海明威先生寄去了恐吓信,妄图阻止他的报道。面临凶恶险境,有朋友劝他不要再报道了,以免招来杀身之祸。海明威先生却大义凛然地说道:“用事实说话,这是一个记者的良知和良能。这点恐吓信就想吓倒我,他们也太小瞧我海明威先生了,我身上的这237块伤疤,可不是美丽的文身。”

  海明威先生一身凛然正气,令朋友不禁肃然起敬,人们亲切地称他是“良知和良能”的战地记者。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7

  亚历山大出生在距今2500年前的马其顿。一开始,希腊的一些城邦都看不起马其顿,因为它位于郊区,文化并不发达。但是,自从亚历山大的父亲腓力二世成为马其顿国王后,这种情况开始发生了改变。腓力二世率领征服了很多地方。

  马其顿的年轻国王

  “嘶嘶嘶嘶!”

  大黑马抬起前蹄大叫看,把骑在他背上的骑手摔倒在地。腓力二世皱着眉头说:“难道没有一个人能驯服这匹野马吗?”

  他把许多将军都叫到跟前,可是,将军们骑到马背上就被摔了下来。

  这时候,亚历山大突然走上前说:“父王,让我试一试吧。”

  “不行,万一受伤了,你母亲会非常担心的。”

  “父王!我真的很想试一试。”

  在得到允许后,亚历山大观察了一会儿,发现这匹马好像很害怕自己的影子,就把它带到了它看不到自己影子的地方。马儿果然很听话地驮着亚历山大跑了起来。

  腓力二世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亚历山大,我们是谁的子孙?”

  “特洛伊战争中英雄阿喀琉斯的子孙。”‘

  “说得好!我们是英雄的子孙呀!绝对不能忘记。知道了吗?”

  亚历山大紧紧握起了拳头。成为阿喀琉斯一样的英雄,就是他的梦想。他想成为一个征服全世界的英雄。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8

  亚历山大大帝是一位伟大的国王。在征服了许多王国凯旋的途中,他病倒了。他知道死神很快就会降临,自己已无法回到家园。于是,他对他的将士们说道:“我不久将离开这个世界,我有三个遗愿,你们要完全按我说的去做。”将士们含着泪答应了。

  “首先,我的棺材必须由我的医师独自运回去;第二,当我的棺材运向墓地时,通往墓园的道路要撒满我宝库里的金子、银子和宝石;第三,是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

  聚集在他身边的人都感到很好奇,但没人敢问他为什么。

  “陛下,我们一定会按照您的吩咐去做的,但您能告诉我们您为什么要这么做吗?”终于,一位他最喜爱的将军吻了吻他的手说。

  亚历山大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道:“我只是想要世人明白我刚刚学到的三个教训。让医师运回我的棺材,是要人们能意识到医生不可能真正地治疗人们的任何疾病。面对死亡,他们也无能为力,希望人们能够懂得珍爱生命;我的第二个遗愿是要告诉人们不要像我一样追求金钱。我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追求财富,但很多时候都是在浪费时间;我的第三个遗愿是希望人们明白我是空着手来到这个世界的,而且我也是空着手离开了这个世界的。”

  说完,亚历山大大帝就停止了呼吸。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19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在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随着年龄渐长,小霍金对万事万物如何运行开始感兴趣起来,他经常把东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们恢复组装回去时,他却束手无策,不过,他的父母并没有因此而责罚他,他的父亲甚至给他担任起数学和物理学“教练”。

  在十三四岁时,霍金发现自己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兴趣,虽然中学物理学太容易太浅显,显得特别枯燥,但他认为这是最基础的科学,有望解决人们从何处来和为何在这里的问题。从此,霍金开始了真正的科学探索。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20

  赫鲁晓夫是苏联继斯大林之后的最高领导者,西方记者常常把幽默感作为他的天性之一。可是,赫鲁晓夫的幽默,并非为了逗人发笑,而往往是带有挑衅性的用以打击对方的一根棍子。而且,赫鲁晓夫的语言相当粗俗,带有极强的侮辱性。

  1959年柏林危机期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莫斯科时,建议举行外长会议来解决柏林纠纷。赫鲁晓夫认为,这类会议不解决问题,因为外长们不掌握最高决策权。为了说明外长所处的地位,赫鲁晓夫脱口对麦克米伦说:如果我叫葛罗米柯同志脱下裤子,坐在冰块上,他也不敢不服从!这句幽默话真是粗俗不堪。

  1959年,尼克松以美国副总统的身份访问苏联,与赫鲁晓夫有过多次的会谈,会谈中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充满唇枪舌剑的争论。在一次会谈时,赫鲁晓夫首先发难,他质问尼克松,美国国会为何在不久以前,通过了一项敌视苏联的《关于被苏联支配和奴役国家的决议》,一时,会谈的气氛空前紧张。

  赫鲁晓夫:美国的这项决议,是对苏联的严重挑衅。我想要知道的是,美国下一步是否就要发动战争?

  尼克松:这项决议只是表达了我国的一些看法,并不是一项战斗号令。好了,我们接着谈其它问题吧!

  赫鲁晓夫:我同意总统的意见,我们不该来回总谈一个问题。不过我还是要弄清楚,贵国国会为什么要在这样重要的国事访问前夕通过这么一项决议?

  说到此处,赫鲁晓夫怒容满面,叽哩咕噜地叫嚷了一番。只见他的翻译的脸顿时涨得通红,过了几秒钟,才勉强把这几句话翻译出来:这项决议太臭了!臭得就象马刚拉的屎,没有什么东西比那玩意儿更臭了!

  在如此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攻击面前,尼克松也不甘示弱,因为他知道赫鲁晓夫是放猪娃出身,于是对赫鲁晓夫说:

  恐怕主席先生说得不完全,还有一样东西比马粪更臭,那就是猪粪!

  在联合国的一次会议上,赫鲁晓夫为某一项议案与美国代表争吵起来。情急之下,赫鲁晓夫脱下靴子,拿着靴帮猛敲桌子,高声叫喊:混帐!你胡说!全场代表为之哗然。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赫鲁晓夫总喜欢讲一个老掉了牙的关于在莫斯科检阅军队的笑话:队伍中有人打了一个喷嚏,在场的契卡军官问是谁打的,要那个人站出来。但没有人吭声,于是第一排的士兵被枪毙了。那个军官再问,谁打的喷嚏?结果还是没有人吭声,于是第二排的士兵也被枪决了。当军官第三次发问时,站在后排的一个士兵低声说:是我打的喷嚏。岂料那军官不但没有枪毙他,反而向他说:祝你健康!

  这个故事一点也不幽默,如果硬要说是幽默,那也是黑色幽默,赫鲁晓夫就喜欢这样的黑色幽默。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21

  没有口吃,就没有一个作为作家的毛姆。

  口吃从少年开始就一直跟随毛姆,直到他人生终了。

  据说,口吃是因为舌头长得太长的缘故,因此在维多利亚时代,医学界并不从心理学角度去挖掘口吃的原因,而是奉行外科手术,即将舌头割去一截。我不知道这是否只是一个传说。这个手段总让我觉得不大靠谱。

  若靠谱,毛姆为何不去做手术,反而让这一缺陷困扰了他一生呢?

  口吃总是让毛姆很尴尬。当他开口像打字机的字母键一样发出一种‘啧啧’的声音时,我们不难想象,自尊心很强的毛姆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恐怕一口咬掉自己舌头的心都有。

  残疾,成了一枚羞耻的徽记。

  毛姆少年时,时时都能感觉到一双双嘲弄的眼睛,这种目光像锐利的冰锥一样刺伤着他,使他在成长时期就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少年时,毛姆并没有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想成为一名律师。他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律师,而他却口吃——这太有喜剧意味了。律师要的就是巧舌如簧、雄辩滔滔。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经典场景之一就是法庭。这一场景让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名律师是如何展示他过人的语言才能的。语惊四座,一片肃穆,语言之流冲垮了一切阻碍与防线,从屠刀之下救出一个个生灵,或是将一个个生灵推到屠刀之下,让人不禁感叹:真是一张好嘴!

  造物主跟毛姆开的玩笑太淘气亦太残酷——哪怕给他别样的残疾呢?

  毛姆绝没想到口吃成全了他,也成全了世界文学史:世界上拥有了一位大师级的小说家与戏剧家。

  残疾给了他一份敏感。

  作为一个普通人,也许并非一定得有一份敏感。木讷、愚钝、没心没肺,倒也省去了许多烦恼。事实上,许多人就是这样活着的,虽说少了点境界,却活得十分自在。但作为一个作家,绝不可少了这份敏感。走到哪儿,察言观色,虽未必是一种有意的行为,却是必需的。一有风吹草动,心灵便如脱兔。他能听出弦外之音,能看出事情的端倪。他们是世界上神经最容易受到触动的人,因此也就最容易受到伤害,而伤害的结果是心灵变得更加敏感。心灵便成了蛛网,它在万古不变的寂静中,张开于夕阳之中,任何一点震颤,它都能迅捷地感应到。接下来就是捕捉,于是就有了诗和小说。

  毛姆的敏感常常是过分的。因此,他的生活中很少有亲人与朋友。草木皆兵、四面楚歌,到了晚年,他竟觉得整个世界都在算计他。

  一颗敏感的心沉浮于无边的孤独中,犹如落日飘游于无边的旷野。敏感给毛姆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资源,却毁掉了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千疮百孔,最后只剩下一个寂寞的灵魂和一幢空大的房子。

  但我们要永远感激这份敏感,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雨》《月亮和六便士》《人性的枷锁》和《刀锋》等上佳小说和几十部精彩的戏剧。

  当毛姆不能用嘴顺畅、流利地表达时,他笔下的文字却汩汩而出、流动不止。他一直活到92岁。这也许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当别人进入高龄期而与痴呆并无两样时,毛姆还在一直不停地写作。他的生命在日趋衰竭,但他的文思一直到临终前也未见老化的迹象,他的许多重头之作竟然是他在晚年时完成的。从毛姆的写作笔记看,还有大量绝妙的小说与戏剧被他带进了棺材。

  口语的滞涩、阻隔,却成全了文字的不绝流淌——流淌成一条长长的河——毛姆之河。

  当我们回头看毛姆的每一部作品时,我们看到的也还是那番让人舒心的流淌。毛姆的叙事从来都是从容不迫的。他找准了某一种口气之后,就一路写下来,笔势从头至尾,不会有一时的虚弱和受阻。侃侃而谈,左右逢源,言如流水,遇圆则圆,遇方则方,将一个口吃的毛姆洗刷得干干净净,不留一丝痕迹。

  望毛姆,近看是一条河,远看也还是一条河。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22

  盛顿是美国第一位总统。他是孩子的时候,砍掉他父亲的两棵樱桃树。他父亲回来了,非常生气。他暗自思量,“如果我查明谁砍了我的树,我要狠狠揍他一顿。”他父亲到处询问。当他问儿子时,华盛顿开始哭了起来。“我砍了你的树!”华盛顿和盘托出。

  父亲抱起他的儿子说:“我好聪明的孩子,我宁愿失去一百棵树,也不愿听你说谎。”

  哲理故事: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外国的名人故事 篇23

  著名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1546—1601),是把行星运动详情记录下来的第一位天文学家。他发现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是个人才,便约他共同观测、研究。学生学得了老师的一身真本领,对天文研究有很高的造诣。后来有人挑拨他和老师的关系,开普勒相信谗言,愤而出走了。

  布拉赫心中十分难过,但他并没有迁怒于学生,而是胸怀坦荡,不记旧怨。当他快要辞世时,将开普勒唤至床前,把珍藏多年的观测研究的大量稀世资料,悉数交给了开普勒,嘱开普勒完成其未竟之业。开普勒为老师的高尚品德所感动,在视力极差的艰难条件下,在布拉赫大量观测所得数据的基础上,经长期观测,计算,归纳,证明,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立法者"。

【外国的名人故事(精选23篇)】相关文章:

外国名人的故事11-19

励志的外国名人故事09-08

外国名人故事300字10-10

适合中学生看的外国名人故事07-28

成大事者不随大流的外国名人故事07-28

外国的名人名言07-24

精选名人的故事作文5篇03-06

【精选】名人的故事作文八篇02-23

管仲的名人故事(精选10篇)11-25

外国立志名人名言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