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守信的名人故事(精选21篇)
诚信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立身、修德、处事的基本原则。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有关守信的名人故事(精选21篇),一起来看一下吧。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
李光前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尤其是他所创立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业有特别重要的影响。李光前为当代新马、以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杰出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李光前曾被授予马来西亚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962年,新加坡政府聘请他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1967年6月2日,狮城新加坡沉浸在一片悲哀的气氛中,似乎失去了所有的神采,同时市民们全部出动,自发为一位老人送行。商界人士惊闻一代巨贾离世,教育界痛悼丧失了一个好的教育家,全世界的华人都为没有了一位领导者而落泪。新加坡共和国总理李光耀也在唁电中深表哀痛和惋惜。李光前生前引起了特别多的惊讶,声名远扬的华人实业家。这位一生热心于文化教育事业的橡胶大王的逝世,不仅是新加坡工商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一大损失。
1893年,李光前出生在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原名李玉昆。在他小时候,他的家境特别的贫寒,但是,难得可贵的是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经济困难,没有多少钱,但是仍要自己节衣缩食,也要供孩子读书。
1903年秋天,李光前只有10岁,就跟随父亲从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求生计。开船不久,气温变得特别的低。当时船上多是福建人,而且还大多都是来自穷乡僻壤,去南洋谋生。因此,穿的都比较少衣,冻得直打哆嗦。
陈嘉庚当时也在船上,他是著名的爱国华侨,当他看到大家被冻成那样,就吩咐仓库保管员:“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一条毛毯。”船上旅客不管张三李四都报名说自己姓陈,实在是被冻坏了 ,于是,便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
之后,陈嘉庚到各船舱巡视,看到大家都领到毛毯,就放心了。可是当陈嘉庚走到船舱的一个角落时,看到一个小孩子在那里直打哆嗦,觉得很奇怪,就问:“为什么没去领毛毯。”这个小孩子说:“我不姓陈,不敢冒领。”这个小孩子就是李光前,他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李光前来到新加坡,就进入了当地英印学堂就读。他铭记父亲的教导,在接受英文教育的同时,还坚持去养正学堂学习中文。
1909年,李光前由于学习勤奋、成绩出色,得到当地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资助回国,继续在暨南学堂学习。两年后,他考入北京清华学堂(预科),之后转到唐山路矿专门学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局非常的动荡,李光前的学业由此打断。他只好回到新加坡,不久又考上当地政府办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攻读美国一所大学的函授工程课。3年后,因生活所迫,再次中断学业,开始谋生计。
李光前精通中文、英文,经朋友介绍,他来到爱国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担任英文文书及涉外工作,由此便开始进入商界。
当时民国初立,中国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分别出版了新型的“共和版”课本和“中华版”教科书,东南亚各地都有许多华侨学校,但采用的仍是清末的旧课本。李光前目光敏锐,感到机不可失,于是与国内出版社联系,买入大批新教科书转售给各侨校,为公司赢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1916年的一天,天正下着雨,李光前下班,在街边大摊档吃饭。这时,陈嘉庚也冒着雨来买食物。当陈嘉庚买完食物包好后,雨越下越大。陈嘉庚的汽车停在附近,他没带雨具,无法去驾车,正在着急,李光前认得陈嘉庚,忙递去一把雨伞,陈嘉庚性子比较急,拿了雨伞头也不回说:“明天到我的橡胶公司去取回吧。”
第二天傍晚,李光前下班后,便到陈嘉庚办公室来取雨伞。陈嘉庚忙招呼他坐下,并感谢他借伞之情。两人在办公室内边喝茶边聊天,李光前才谈起他当年由厦门来新加坡的轮船上,陈嘉庚赠毛毯帮他御寒之事,至今感激不尽。陈嘉庚这才想起来,大笑起来。
闲谈之中,陈嘉庚了解李光前熟悉中英文,正好自己的公司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于是他便请李光前到自己的橡胶公司内服务。
李光前来到陈嘉庚的谦益公司,主要负责的是处理中、英文函件及对外联络工作,这一次“跳槽”成为他商业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至此之后他便开始在商界崭露头角。
李光前在工作期间,不耻下问,勤奋好学,很快的就掌握了橡胶生意的知识,而且还打通欧美市场。因为办事干练精明、业务熟练加上老成持重,他很快就荣升为谦益公司橡胶贸易部经理,甚得陈嘉庚器重。
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芳龄17岁,她看到李光前年轻有为,之后,陈嘉庚便有意把长女许配给他,经人提亲后,李光前觉得陈爱礼虽是名门之后,但是她却端庄贤惠、平和稳重,而自己已经27岁了,该是成家的时候了。于是他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从这之后,李光前为谦益公司的事业更加尽心尽力了,陈嘉庚也尽量让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发挥。他在谦益公司前后工作了11年,在这期间,他学到许多工商贸易及经营管理的知识,积累了大量经验,并与中外贸易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一切,为他日后开创自己的事业铺平了道路。
1927年,李光前准备开始建立自己的事业,但是他没有足够的资本,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英国商人准备回国,想把麻坡的1000英亩胶园以10万元价格出售,这在当时的价格已经很低了,李光前调查之后决定购买。
可是,陈嘉庚是非常谨慎的,因此极力反对,他认为胶园价格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园内经常有猛虎伤人。现在买下来,如果工人都不敢去割胶,即使胶园再便宜,也会荒芜。
但是李光前有着自己的想法,之前他曾在英文报刊看到报道,政府有意在这附近开公路,发展麻坡的事业,只要公路一开,车来人往,老虎到时候便会自然绝迹,到时胶园价格将会倍增,他坚持己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筹钱把胶园买了下来,并取名为“芙蓉园”,以纪念他的出生地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
不久,李光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政府在此胶园附近修建公路,胶园价格暴涨了2~3倍。1928年,李光前把这片胶园以大约40万元的高价售出。这样,在短短一年内,李光前就净赚了30万元左右。李光前正是用这笔钱,终于在麻坡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家企业——南益橡胶公司,他的胆魄和眼光甚至让陈嘉庚都为之称赞。
公司开业的第3年,正逢世界经济大萧条,生意特别的难做。李光前在资本薄弱、惨淡经营的情况下,他凭着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勉强支撑,始终没有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被挤垮。
1931年,经济危机即将过去,李光前看准各国经济开始复苏的机会,扩大资金,将公司改为南益橡胶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他一面不断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又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经营,除经营橡胶制造、种植、运送胶片和胶液外,还进行黄梨的种植与生产。几年后,李光前的企业扩展到泰国和印尼。到30年代末,他已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家喻户晓的橡胶与黄梨大王了。
李光前虽然在商业界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继续进军金融业。他先是投资与人合办华商银行。
1933年,华商银行又与华侨银行、汇丰银行合并,以华侨银行命名。合并后的华侨银行是新加坡4家华资创办的银行中最大的一家。李光前任该银行董事会副主席,后又接任主席。
李光前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带入了金融界,凭着敏锐的眼光和精明的头脑,在他的主持下,华侨银行业务得到空前的发展,先后在新加坡设立了20多家分行,东京、大阪、马来西亚、香港、上海等地也设有分行。华侨银行成为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也成为李氏集团最重要的企业。
新加坡华侨银行如今更是国内银行业的龙头,在新加坡设有25家分行,在马来西亚设有30家分行,在全世界共有60家分行。到了二战时,李光前已经是海内外著名的华人实业家和金融家。
二战结束后,李光前的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日本铁蹄下的新加坡几乎是一片废墟,尤其是华侨的事业更是损失严重,从美国回来的李光前看到这一切,特别的难过,立即着手进行南益橡胶企业的恢复与重建,使之适应战后市场的巨大需求;与此同时,他也竭尽全力协助当地恢复经济,为重建战后新加坡做出了贡献。
战后的市场,需要新生力量去填补。李光前不断地挖掘潜在的市场,兼并、创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到60年代末期,他的橡胶园总面积已达1。85万亩,南益橡胶有限公司附属机构多达35家。除橡胶企业外,他还先后经营了黄梨厂、油厂、彩色印刷厂、火具厂、木材厂、南益饼干厂、南益种植、南益联合橡胶等等,共23家有限公司,再加上华侨银行与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等,可以说是声名遐迩的大富豪了,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少钱财。
用心办教育
陈嘉庚对于李光前而言是此生最大的良师益友,在陈嘉庚先生身边工作的10年,李光前亲眼目睹、亲身感受陈先生崇高的爱国精神:不顾个人安危,为华侨抗日运动奔波劳累;关注家乡和当地文化教育状况,投资社会福利事业。
同时,李光前还想到了自己年少时之所以能够有受教育的机会,也是因为好心人士的捐助,自己的求学之路走得如此艰辛,再也不能委屈下面的一代人了。李光前决心把赚来的金钱用来支持教育,兴办文化事业。
1934年,他接任别人担任南洋中学的董事长,负责学校每年的经费、建筑费等,修建校舍,新建国专图书馆。同时,他还兼任着南益学校、道南学校、导侨学校、光华学校、侨南学校等9所中学和十几家会馆的董事,他这样做不是为了名利,只要能够帮忙教育,他从来在所不辞。
抗日战争时期,李光前在故乡南安梅山创办“国专小学”。
1943年,又创办“国光中学”。
1952年,他为家乡捐资数百万元,用于扩建梅山学村。除了恢复他于1939年创建的国专小学外,又扩建国光幼儿园、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和国专影剧院。梅山学村由此一跃成为名闻中外的学村,拥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各种福利设施齐全。让他特别感到欣慰的是,国专中学和国专小学先后成为福建省重点学校,国专医院也已成为福建晋江地区著名的肿瘤医院。
1953年,李光前的一位族侄提议建立东南亚第一所华文大学——南洋大学,李光前马上积极响应并给予赞助。他一再强调南洋大学办学的目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给马来西亚青年提供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办学过程中,困难重重,而且还有很多的流言,李光前全不理睬,继续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会”,积极捐助文教及社会公益事业。直到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基金会依然遵照他“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捐款支持各项科技文教活动。
无论是内地还是海外,只要有关华人的事,有关教育的事,李光前都是竭尽全力,散尽钱财。他对教育、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博得海内外一致高度称赞。1957年,马来西亚柔佛苏丹授予他“拿督”荣衔。次年,马来西亚大学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62年1月,新加坡政府《宪报》正式公布聘任李光前先生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这是他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在就职典礼上,他说,“吾人对国家贡献莫大于教育青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1985年10月22日,新加坡福建会馆在南侨中学李光前纪念亭中竖起了一尊他的铜像,以纪念他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样,今天我们走进著名的“侨乡第一校”——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也会见到李光前先生的铜像,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教育理念,创业精神依然还会在他培植的地方生长、发芽,并发扬光大。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2
据《玉泉子》一书记载,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有一次,两人正对局,突然来了公文,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最后胜了吕元膺。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棋子了,只是没有说破。第二天,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别人都不知道辞退他的原因,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辞退。临走时,吕元膺还赠送了钱物。
吕元膺之所以要辞退这位棋友,是由于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搞了一个奷诈的小动作中发现了他的不诚信。诚信者,真诚守信之谓也。诚信,是人生的无形资产,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无信不立",不诚信的人,不可能做好人,也难处世。与没有诚信的人交往,是十分危险可怕的。
挪动一个棋子,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似乎不值得认真。但小事不小,小中可以见大。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贵的善良;而不诚信,却是一种恶德,世间的无数不幸和灾祸的根源,无不是由恶德所滋生、引发的。小与大,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3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
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4
季布,汉朝人,他以真诚守信著称于世。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金子还要贵重。后来,季布跟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最后,季布凭着诚信,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5
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
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6
清代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点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满门。但其赚钱后便搀杂使假,对顾客也怠慢起来,生意日渐冷落。一日,书画名家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惊喜万分,恭请题写店名。
郑板桥挥毫题定“李沙庚点心店”六字,墨宝苍劲有力,引来众人观看,但还是无人进餐。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李沙庚请求补写一点。但郑板桥却说:“没有错啊,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有了这一点,而今生意清淡,正因为‘心’少了这一点。”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经营人心的重要。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又一次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7
皇甫绩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带着他回到娘家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怪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外公叫韦孝宽,韦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办了个自家学堂,当时叫私塾。皇甫绩;就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里上学。外公是个很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更是严加管教。私塾开学的时候,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废弃的小屋子里下棋。
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教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按照规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爸爸,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不过,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皇甫绩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甫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
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纵自己,应该也按照私垫的规矩,被重打二十大板。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塾里的规矩,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的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声望。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8
孔子一辈子勤于学习,知识渊博,后人尊称他为圣人。其实他本人还是很诚实,很谦虚的。他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一次,孔子到齐国去,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辩论。一个说:“早上的太阳凉飕飕的,一点也不热;可中午的太阳却像开水一样烫人,这不就说明早上太阳距亢我们远,中午太阳靠我们近吗?”另一个争辩道:“不对!早上太阳又大又贺,就像车顶上的篷盖那么大;可到了中午,太阳就变小了,顶多也不过菜盘那么大,近的东西大,远的东丁小,这是普通常识。”两个孩子争得不可开交时,抬头看见两个大人站在现前,就问那位年长者“你是谁?”年长者回答:“我叫孔丘,是鲁国人。”一个孩子高兴地说:“噢,原来是孔夫子呀,听说你很有学问。
就请你评一评,看谁说得对。”孔子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以后我向理角学问的人请教一下,再来回答你们吧。”孩子们哈哈大笑起来:“人家都说孔夫子是个圣人,原来也有回答不了的问题呀!”孔子望着笑着离去的孩子,对身边的学生子路说:“在学习上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只有抱着这种诚实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知识。”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9
一次,曹操统领大军去打仗,途中要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说:"所有将士都必须小心,凡有践踏麦子者,不论是谁,立即斩首示众。"老百姓开始并不相信,都躲在暗处暗自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
只见官兵们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走过麦田,没有一个敢践踏麦子的。老百姓纷纷称颂。
突然,从麦田里飞起一只小鸟,将曹操的坐骑惊得一下子蹿入麦田。受惊的马儿嘶鸣着,践踏了一小块麦田。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过。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如果自己都不遵守,还有谁会心甘情愿地遵守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就要自刎。众将领赶忙拦住。
这时,有一位叫郭嘉的大臣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刎呢?"
曹操沉思了好长时间,才说:"既然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现在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但是,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于是,他挥剑割断了自己的一绺头发,扔在地上说:"我就以割发代替砍头吧。"
古时候的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头发和皮肤是从父母那里得到的,随便割掉头发被视为大逆不道,是不孝的表现。因此,在当时的人看来,曹操当众割断头发和砍头是一样重的刑罚。从此以后,军中将士对曹操更加信服了。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0
蔺相如是战国时赵国上卿,他曾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而闻名于世。蔺相如能完璧归赵,不仅需要胆识,更要有诚实和信义。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玉璧。这是一块来历不凡的宝玉,相传由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山中发现,原先是一块未经任何雕琢的玉璞。卞和先后献给几任国君,玉器工匠都说是块石头,使得卞和被国王砍去左脚和右脚。等到楚文王继位,卞和怀抱这玉璞在山中哭泣。楚文王知道后,让人剖开玉璞,果真是一块稀世美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秦昭王听说了赵惠文王获得玉璧的消息后,马上派遣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在信里,秦昭王表示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这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得到信后一筹莫展,就跟大臣们商量应对之策。众臣想来想去,觉得十分为难:要是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会被秦国进攻。议论了半天,一致认为该找个有勇有谋的人去秦国交涉,罪秦国,会被秦国进攻。议论了半天,一致认为该找个有勇有谋的人去秦国交涉,但一时又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这时宦官头目缪贤说:"奴才推荐一人,此人叫蔺相如,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可堪此任。"赵惠文王问:"你觉得他真能担此大任?"缪贤回答道:"他是我的家臣,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忠肝义胆。我曾经犯下罪错,因怕您惩罚,私下里打算逃到燕国去。蔺相如知道后,就劝阻我说:“您凭什么判断燕王会接纳您呢?”我说:“我曾经跟随大王在边境上与燕王会见。当时燕王私下里握住了我的手,表示愿意与我交个朋友。所以,我觉得他会接纳我。”蔺相如马上说:“但您要知道,当时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又是赵王的宠臣,燕王才愿意与您交朋友。如今您是从赵国逃到燕国去,燕国害怕赵国,燕王肯定不敢收留您,只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您现在不如袒露上身,伏在腰斩人的斧子上,亲自去向大王请罪,要求饶恕,或许还能得到大王的宽恕。”我便按他的方法做了,大王您果然开恩饶恕了我。我—直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足智多谋,能够圆满完成出使秦国的任务。"
赵惠文王立即召蔺相如上殿,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去秦国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王庆贺。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秦昭王正在兴头上,未及多想,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谁知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召集大臣们商议,他们都说秦因贪婪,仗着自己的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玉璧,而答应用来交换的城池我们是不可能得到的,大家本来商议不把玉璧送来。可我认为,哪怕是平民之间的交往都要讲诚信的,何况秦国是个堂堂大国呢?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一块玉璧而伤了两国的和气。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两手举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王怕蔺相如真要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于是命令大臣取来地图,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王想,反正他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公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公馆,叫一个随从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王行了礼。秦昭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秦昭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是你欺骗了我,怎么反说我不讲信义?"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绝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派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秦昭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词,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结果,秦昭王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
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勇谋略,不仅信守承诺将和氏璧完归赵国,更保住了自己的人身安全顺利回国,也使强秦对赵国的虎狼之心有所顾忌。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1
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
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2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处幼时家里很贫穷,常常衣食无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晚上刻苦读书,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佣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还每天给他饭吃。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韩信很感激,他对老人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老婆婆笑着说:“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被刘邦封为楚王,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3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4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
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骗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只购得4瓶啤酒,尔后,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
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5
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
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面对诱惑,不怦然心动,不为其所惑,虽平淡如行云,质朴如流水,却让人领略到一种山高海深。这是一种闪光的品格——诚信。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6
郭沫若小时候很淘气,但是很孝顺。有一次,他的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内找这种花,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
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很让他伤心。从此,郭沫若再也不偷拿别人的东西了。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7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8
曾子原名曾参,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骗了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骗你、欺骗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19
大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老虎滩,依山傍海、景色旖旎,是来大连旅游的必到之处,许多来大连拍摄电影、电视剧的摄制组也都喜欢在附近宾馆下榻。
老虎滩景区临海的街道旁有很多经营具有海洋文化气息工艺品的商店,大连人老吴就在这里开了一间专卖贝壳制品的小店。
一天下午,老吴和爱人正在店里忙活着,一位客人走了进来,他在店里看了一圈后,指着一个贝壳,非常客气地问老吴:“您好!请问这个贝壳的颜色是天然形成的吗?”他的话音让老吴一愣,感觉特别像著名演员王刚的声音。
老吴抬头一看,此人圆圆的.脸庞上架着一副金丝边眼镜,眼镜后面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和自己在电视中看到的王刚简直一模一样,老吴心里判断着,嘴上则热情地回答:“贝壳的颜色是天然的,它来自澳大利亚,叫七彩贝!”客人看着贝壳笑眯眯地赞叹道:“哦!七彩贝,太美了,大自然真奇妙啊!”
趁这位客人看完一个贝壳抬头之际,老吴忍不住问道:“您是王刚老师吧!”“我就是!”王刚客气地回答,接着说:“能参观您的商店很高兴!谢谢您的介绍,您辛苦了!”老吴没想到王刚不仅没有回避,还非常热情地与自己对话,很高兴,他一边和王刚交流,一边在想:自己在这里开店好多年了,见过的明星大腕不少,但像王刚这样,身穿普通牛仔装,一个人逛商店,礼貌地问这问那的还真不多,王刚微笑的神态、客气的话语,不像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倒像一位邻家大哥。
这时店里的其他客人也认出了王刚,纷纷围了上来。有的要他给签名,有的要与他合影,王刚微笑着一一满足着大家的要求。
见此情景,老吴也提出要和王刚合影,王刚欣然应允。谁知老吴刚拿出相机,一位女顾客挤到了王刚身边,激动地对王刚说:“我是沈阳的一名教师,曾教过您的女儿!”女顾客的一句话令王刚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女教师马上说了王刚女儿的名字、长相、在沈阳就读的学校。“您说得一点没错,您的话使我想起了在沈阳时骑着自行车送女儿上小学时的情景!谢谢您对我女儿的教育!”王刚十分真诚地感谢女教师,还热情地邀请她一起合影,说要把照片寄给女儿看看,王刚的举动令女教师非常感动。俩人照完相,老吴正要上前,突然王刚的手机响了,王刚赶紧接起电话,老吴从他接听电话的神情中看得出,肯定有急事。果然,接完电话,王刚立即对老吴说:“剧组让我马上回去,改日我再过来与您合影!”说完匆匆和大家告别,出门打了辆出租车就走了。
看着王刚离去的背影,老吴遗憾地感叹:“唉!在自己店里忙活了半天,字也没让王刚老师签,相也没跟王刚老师照,真是的!”老吴的爱人马上劝道:“刚才王刚不是说改日再来和咱们合影嘛!”“他那是客气,就那么一说,他这样的名人,一天事儿多得是,能这样客气就相当不错了!你还当真啊!”老吴说完收起相机忙生意去了。
第二天早上,老吴和往常一样,整理完店容就开门纳客了。没想到刚开门,王刚就急匆匆地踏进了店门,一进门就对老吴夫妇说:“昨天你们热情接待了我,还想和我合个影,结果人太多,我时间又到了,没顾上,今天特地来补上,因为我答应过你!所以昨晚得知马上要到别的地方拍戏,怕没时间再回来,就一早赶过来了!”听了王刚这番话,再看着他额头上浸出的汗珠,老吴和爱人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老吴夫妇与王刚留下了一张难忘的合影。后来老吴才知道,王刚是抽空出来的,他觉得这是自己的私事没用剧组的车。为了不被人认出、围住耽误时间,王刚竟从两站地外的丽景大酒店一路跑着来到自己的小店,而这全为了昨天的一个承诺。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20
吴起作为一个在军事政务上严明历法的人,在生活中也十分讲求诚信守则。
吴起在担任西河郡守时期,秦国有一个靠近魏国的岗亭,这个岗亭不利于魏国的百姓种地,但是如果调配部队去攻打又太过于耗费人力。于是吴起就动脑筋在北面门口放下一根车辕,并声称誰若能将该车辕搬到南门外,就重赏其肥沃的土地、高端的宅邸。起初没有人愿意去搬,不相信会有这样好的奖赏,后来真的有个人将车辕搬到了南门,谁知真的得到了承诺的赏赐。没过多久,吴起又在东门口放置一筐红豆,并承诺能搬到西门的人能拿到相同的赏赐,这一回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抢。后来,吴起下令,明天誰若能首当其冲地去攻打秦国的岗亭,就将他任命为大夫,也享有同登的奖赏。这一下,老百姓都你追我赶地向前冲锋陷阵,只短短一早的时间便攻下了岗亭。
还有一次,吴起在外面碰到了一位朋友,就邀请他来家中用餐,谁知这位老朋友让吴起先回家去,说自己一会儿便过去。可是吴起等到天黑了,朋友还没来,吴起也一直没有吃饭。直到第二天,吴起一大早便托人去朋友家登门拜访将他请来,直到朋友到了家中,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吴起和妻子之间,有一回吴起要求妻子给他织一条丝带,可惜长度不够,吴起让妻子加长,谁知返工后还是不符合要求,吴起非常生气,妻子就回答说一开始织的时候就定好了长度不能再更改,于是吴起一怒之下,将妻子休了。后来妻子百般求复合,都无济于事。
守信的名人故事 篇21
一天,曹操听说有个叫桥玄的人,孝廉出身,见识超凡,善于观察和品评人物,只要与人谈一次话,就能断出此人的荣辱成败。于是,他便特意来到桥家,说明来意,请求桥公品评论断。桥玄通过观察分析曹操的举止和谈话,不由得诧异地说道:“现在天下将要大乱,不是经邦济世的人才是不可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我见过的天下名士多了,却没有一个能与你相比。他日能够定国安邦的人,大概就是你了!”
曹操听了,喜形于色,因为桥玄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同时也非常感激,把这位老前辈作为知己。桥玄也确实想帮助曹操,觉得曹操当时还没有什么名气,就又劝他去结交许劭。当曹操拜别桥玄时,桥玄既认真又半开玩笑地说:“我比你大二十九岁,相见的日子不多了。你以后经过我墓前时,可别忘了用斗酒只鸡祭祀。不然的话,你肚子作痛可别抱怨我啊!”曹操喜逢知己,爽快答应了下来。
转眼之间,三十年过去了,官至太尉的桥玄去世已久,而曹操也在官渡大战中打败了袁绍,初步统一了北方。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驻军谯县,特意派人到浚仪(治所在今河南开封)附近的桥玄墓前,用牛猪羊三牲的大祀祭奠,并亲笔写了祭文《祀故太尉桥玄文》。曹操的这篇祭文情真意切、凄怆动人,文中高度赞扬桥玄的“懿德高轨”,称他为师表,自谦为弟子流辈,表示“士死知己,怀此无忘”。曹操一直在追念着与桥玄生前的会见,并恪守自己的约定。于是,后人遂用桥公语”、“桥公约”比喻朋友间生前的旧情,用“斗酒只鸡”、“只鸡斗酒”指献物或祭品的微薄。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率兵东征吕布,克彭城,围下邳。吕布为争取主动,多次带兵出城冲杀,都被曹操的军队打败。几个回合下来,吕布的锐气尽失,只好据城固守,再也不敢出门迎战了。
下邳城防守坚固,一时不易攻下。曹操于是改变了策略,给吕布写了一封信,讲明利害关系,示意要他投降。吕布看了信,打算投降,而陈宫等人自从在兖州背叛曹操投奔吕布以来,一直与曹操为敌,知道曹操不会容纳自己,因而竭力反对投降。无奈之下,陈宫想出一个拒敌之计,就对吕布说:“曹操远来,军粮补给肯定会有困难,其攻势不可能维持很久。将军可带一部分兵力到城外驻扎,我带其余的兵力在城内防守,这样,如果敌人进攻将军,我就可以从背后去进攻敌人;如果敌人来攻城,将军又可以从城外接应。不出十天,敌军粮草不足,我们就乘机进攻,必定可以大胜。
吕布准备采纳陈宫的意见,可是就在这时,吕布的妻子出来阻挠,对吕布说:“陈宫、高顺素来不和,将军一走,他们二人肯定不会同心共守,万一有个差错,将军自己如何立足呢?更何况过去曹操待陈宫就像对待亲骨肉一样,他还要离开曹操投奔我们,而现在将军待他并不比曹操待他好,你却要把城池和妻儿都交给他自己孤军远出,如果万一发生变故,我还能再做将军的妻子吗?”吕布听了妻子的话,觉得有道理,犹豫了一阵,终于改变了主意。
曹操因为下邳久攻不下,士卒疲劳,不由得动了撤军的念头。荀攸、郭嘉劝阻说:“吕布勇而无谋,现在屡战屡败,锐气已经丧失。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必无斗志。陈宫虽然有智谋,但脑子来得慢。现在,我们应该趁吕布元气还没有恢复过来,陈宫的计策也还没有使出来的时候,加紧进攻,吕布是不难打败的。”曹操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激励将士,继续攻城,并根据荀攸、郭嘉的建议,采取了新的攻城步骤。
吕布又坚持了一个多月,越来越感到难以支持,于是登上城楼,向曹军士兵说:“你们不要再围城了,我去向明公投降。”陈宫站在一旁,气得高声喊道:“逆贼曹操,算什么明公?现在就去投降他,就好比以卵击石,哪能保全性命?”这时,吕布态度动摇,部下陈宫、南顺决心与曹操对抗到底,其余的部将也都彼此猜疑,上下离心,斗志丧失。部将侯成又因挨了吕布的骂而生气,于是同宋宪、魏续一起,趁陈宫、高顺不备,将他二人捆绑起来,押着出城投降了曹操。
吕布带着部分将士退守下邳南门的城楼白门楼。城外围攻甚急,吕布见大势已去,让左右把自己的头割下来献给曹操,见左右不忍,于是便自己走下城楼,开城投降,束手就擒。曹操召集文武官员来到白门楼上,当众处置吕布。吕布被押到城楼后,为了活命,与曹操周旋一阵。刘备提醒说:“孟德,吕布留不得,他可是个反复无常之辈,此时不杀,日后必生灾祸。”
听了刘备之言,曹操杀吕布的决心已定,就再也不理吕布了,而转过头去问陈宫道:“兄台平常自以为智谋过人,今天怎么也弄到这个地步了?”陈宫用眼睛瞪着吕布说:“只因为他不听我的话,以致弄到如今的地步。如果他能按照我的想法去做,是不会被你活捉的。”曹操又笑着问:“你看今天这事该怎么办呢?”陈宫平静地回答说:“我作为人臣却不忠,作为人子却不孝,理应奔赴刑场。”曹操惋惜道:“你死了,你老母亲怎么办呢?”陈宫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听说打算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害死他人的父母的,我老母亲是死是活,只能由你来决定,已经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了!”曹操又问:“那么,你的妻子、儿女怎么办呢?”陈宫回答说:“我听说打算施仁政的人,是不会加害别人的妻子儿女、杀绝别人的后代的。我的妻子和孩子是死是活,同样也只能由你来决定。”曹操听了,不再说话了。过了一会儿,陈宫要求说:“请把我拉出去处死,以彰明军法!”说完自己就往外走,士卒怎么拦也拦不住。曹操见了,无计可施,只得抱拳说:“你放心,你的老母亲就如我的母亲,我一定替你为她养老送终!”曹操流着眼泪在后面送行,陈宫这时却头也不回。曹操遂下令将吕布、高顺等人一同拉出去处死。
陈宫这时却头也不回。曹操遂下令将吕布、高顺等人一同拉出去处死。
曹操杀了陈宫、吕布等人之后,将其首级送到许都示众,然后将其埋葬。曹操没有忘记陈宫临终时对他的承诺,特地将他的老母亲接来奉养,直到去世;其女儿长大后,又为她操办婚事。曹操对陈宫家人的关心、照顾,比当初陈宫在世时还要周到。
【有关守信的名人故事(精选21篇)】相关文章:
名人诚实守信的故事10-26
名人守信故事: 刘廷士守信娶盲女12-09
关于守信的寓言故事精选11-23
有关求知的名人故事10-14
关于守信的寓言故事11-25
有关名人的哲理故事11-20
我学会了守信故事作文08-03
有关华佗学医的名人故事10-13
精选名人的故事作文5篇03-06
【精选】名人的故事作文八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