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研工作的建议
对学校教研工作的建议我校的教科研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努力去解决的问题,如:
一、教研心态的缺失;
二、年段负责制和教研组工作不能协调,教科研成果和资源不能科学整合形成教研成果的累积,导致教师智慧和热情的浪费;
三、教研组长教学任务重,做研究报酬低,学校对教科研的重视和投入远远低于对年段管理的重视和投入。
本文主要就这三大问题阐述笔者的思考和建议。
先谈教研心态缺失的问题,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有组长提到的“校内的公开课推三阻四,市级公开课争着要上”的现象,是这个问题的典型例子,不是某一个组特有的,好几个组有这种现象,这背后有着各种的因素在起作用,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学校层面的原因,整个私立一中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赤裸裸的“求利”文化,商业气息浓于学术气息,人的精神得不到重视和尊重,这种文化氛围严重地影响着行政、老师甚至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另外,学校领导、下组行政较少参与教师的准备过程,老师为公开课精心准备的劳作过程实际上只是孤军奋战,得不到校方的支持和肯定;
其次,在教研组层面,公开课及其评课的组织大多是在应付,在走过场,学期之初对当前学科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缺少深入研究,公开课计划缺少研究目标的指引,很多时候是为开课而开课,开课只是开课教师私人的事,和整组的教研目标无关(甚至教研组本身就没有具体的目标),另外由于开课的目的、研究探讨的指向不明确,评课缺少研究的心态,评课过程中有时会偏离问题的解决,偏离就课论课的学术研讨,甚至有些时候还出现借评课评价人的现象,开课者和听课者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和成长,甚至产生对开课的畏惧;
第三,在教师个体层面,他们愿意开更高一级的公开课,实际上包含着对校内公开课的质疑的成分,他们不是不愿意开课,而是希望开节有着实质性收获能推动自己专业成长的课。大家都看到,去年慧芳老师的一节市级公开课和前不久的傅燕钦老师的录像汇报课,不仅英语组动了起来,几乎是倾全组之力帮忙规划、修订、反复试讲,而且后勤处也全力配合,从场所到设备等等都尽力满足开课教师的需要。这样的重视,压力很大,但也是一种荣耀,如果我们老师在教研组内开公开课也能这样受重视,他们或许就不会推三阻四了,我们看到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的那几位年轻老师,他们一年来要开三四节的公开课,压力很大,但他们还是比较乐意的,因为他们备课、反复试讲、修正的过程中他们的师傅、备课组长常常陪伴其左右适时指点,我经常收到他们发来的短信:吴老师,我第几节开课,你能过来听吗?这个学期九年级的'蔡励菁的名著备考复习指导课,七年级的郑艳阳的诗歌教学研讨课,都是主动请缨的。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教研心态缺失的问题根源在上,而不在下,应当自上而下地解决,教科室和各教研组都应该加强研究、靠前指导、经常督促,真正把教科研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结合起来,把教研真正做出发展人的事业,那么老师对教研的抵触心理就会逐渐消除,听评课才可能成为有效的教研形式,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理论提高才可能逐渐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集备活动才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多元共存、智慧共享的灿烂图景。
第二个问题,“年段负责制和教研组工作不能协调,教科研成果和资源不能科学整合形成教研成果的累积,导致教师智慧和热情的浪费,是学校教研工作的极大损失”。这是负责任的组长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感叹和忧虑。
我们学校的管理是典型的“单脚跳”,年段是学校管理的唯一支点,多数年段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班级管理这一头,对教学管理往往也表现出较强的年段本位。这和我们的评价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我们是跟年段要成绩的,不是向教研组、备课组要成绩的,下指标的时候都是年段长在和校长讨价还价,然后年段长再和班主任讨价还价,什么时候备课组的工作纳入过高中考的评价指标体系?所以“成绩首先是‘管’出来的,其次才是‘教’出来的,不过肯定不是‘研究’出来”的观念根深蒂固,于是,比较成绩时我们谈的更多的是上一届如何,这一届如何,不是哪个教研组如何,哪个备课组如何。教研组、备课组很多时候是无关紧要的,老师是具体某班的老师,不是某组的老师,他只要对班级负责,无需对教研组负责,这样的教师个体竞赛怎么能让全组教师实现智慧共享?让学校的教科研实现累积状增长?我想,这恐怕也是教师把教研当做消耗性工作,对教研活动热衷不起来的原因之一吧。
那天去听福州一中语文组组长林志强的讲座,林老师无意中提到他要给备课组下指标,笔者很惊奇也很震撼,当时笔者就联想到去年和初中数学组去双十中学参观时听到的“校长都得让备课组长三分”那句话,再联系到在陕西师大附中、海南中学、翠园中学、福州三中、以及莆田一中所看到的情景,我想教研在学校事实管理中的位置是否突出,一个学校是年段管理和教研管理两条腿走路还是年段管理的“单脚跳”,是一流名校和普通学校的重要区别之一。
所以,组长反映的这个问题,如果要有个根本的解决,关键要靠学校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不过在这之前,我们并不是可以毫无作为,连步奇老师对英语科教辅材料的思考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建议组长们会后再看看。教辅的质量和我们的教学质量紧密相连,教辅编写其实是个很好的教研平台,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联合起来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要为教辅编写定框架体例,然后组织骨干教师根据框架的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对今后教学需要的判断分工编写,学校帮忙联系出版商,争取正式出版物的书号,至于销路不是问题,只要是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可以建议以校方批量采购的方式解决,我们教育集团这么大,内销市场就很大。教辅的编写在为教师教研交流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提高教辅的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研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同时,还可以将它发展成一个产业,教师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可以兼顾。学校、教师、学生多方共赢。
当然笔者的这点想法要成为现实,困难很大,需要协调的事也很多,这里仅是给学校和各位组长提个建议,具体的操作还是先找一两个条件比较成熟的组搞试点,能行再推广,学校在这方面也有予以支持的表态,不过是不是能成还得试了再说,因为这还涉及到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教研组长的精力问题。
这个问题,是学校人力资源统筹的问题,我认为是很值得认真对待的,我们很多组长年龄在40岁以上,人到中年,生活、工作需要付出精力的地方太多太多,但大家基本上都在超工作量,对组长们而言,多上几节课,赚一点超课时补贴,其实际价值和作用没有得到实现,是一种不幸;对学校而言,组长的作用仅发挥到多教一些班,省点眼前的办学成本,而不能让这些骨干力量把学校发展推向新的层级,也是一种悲哀。建议学校慎重统筹,适当增加报酬,减少课时量,让教研组长有精力抓教研,让教研组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上三个问题的在本质上是我校教科研制度建设的问题,我们将“教育就是服务”标榜为我校的办学理念,建立一套科学的教科研制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应该是“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对学校教研工作的建议】相关文章:
3.对学校工作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