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视域融合理论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视域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来的。“视域融合”以解释学原理、接受美学和主体间性的理论为背景,逐渐被应用到后现代的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之中,并对其有着深远的意义。阅读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本文概述了“视域融合”理论基础,并探讨这一理论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之对话策略。
论文关键词:视域融合 理论基础 语文阅读教学 策略
ピ谛驴伪曛刑岢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和批判性阅读。这种提法可以看出,当代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是学生单方面的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更加注重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本中折射的精神世界的融合即视野融合,这种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对话,一种精神世界的对话。视域融合理论的提出,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指导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视域融合的理论基础
ピ诤河镏校视阈指看得见的区域,这个区域包容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在德文和英文中,视阈和地平线是同一个词(Horizont/horizon),它的范围就是天地的交界之处。比喻义为人的视野,或理解的起点、视角。视域融合这个概念主要是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来的,“视域融合”由概念到理论应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以解释学原理、接受美学和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的。
1、“视域融合”的解释学原理
释的目的为了更好的达成理解。阐释学源于希腊神话“快速之神”赫尔姆斯的名字。现代阐释学自赫尔姆斯以来,大致经历了有四段,从狄尔泰的“解释学”到佛洛依德的`发掘式解释,从伽达默尔的对话解释到解释为文本之间的解释。其中每种阶段的解释中都是以对话为依据的。
ベご锬尔继续海德格尔的思考,使用“偏见”一词说明人的历史存在状态,它是与历史融合,伽达默尔称之为“视野”。承认偏见对于理解的影响意味着承认历史是一种“效果”历史,承认历史对我们当前的理解是“有效的”。文本尤其自己的历史视域,当我们阅读文本的时候,往往带着自己由历史给予的视域去理解历史作品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视域。
2、“视域融合”与接受美学
ソ邮苊姥ВˋestheticofReception)又称“文学的接受和作用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是:作品是作品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品的意义是在阅读中建构的。在阅读中,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进行对话,从而使文本的潜在意义在读者的建构中表现出来。而读者总是带着自己的情感、思想等价值倾向和知识、阅历等知识储备(期待视野)来阅读文本的,并因此获得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姚斯为代表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本质上是一种读者和文本是一种主体性对话的关系。伊瑟尔认为文本是一种多层面的结构,具有空白性和未确定性,是一种“召唤结构”,召唤者读者运用自己的思想、经历、知识水平来与其对话。
3、“视域融合”与主体间性理论
ァ爸魈寮湫浴崩砺凼20世纪哲学中凸现的重要范畴,这个概念当初是作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而被提出来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认为,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所在;现代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间性活动过程,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所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关注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深刻认识师生间的交互关系,也就深刻认识了教育的本质,我们把阅读教学视为在多重对话中达成学生和文本的视野融合,真正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
二“视域融合”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
1、学生与文本的视域融合与阅读教学的对话策略
统的语文教学认为阅读单单是一种接受。但我们知道,文学作品虽然是以一种语言文字符号赋形的物化态的东西,但从根本上的意义来说,“文学创造是以心接物,即作家用心灵关照社会人生,文学解读是以心接心,即读者用心灵关照作家关照过的社会人生。”1这两种“心”都是流动的、隐蔽的,两个心的碰撞和组合,形成另一个世界。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相互作用,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不断深入揭示文本内在意蕴,不断倾听与言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话的过程。阅读作为一种对话,是主体之间交流的一种行为,是作者和读者双向运动的一种反应过程。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互的过程。 ノ谋臼且桓龆曰跋低常为对话提供了平台。文本具有开放性,接受所有的读者进入,并且与之交流,它本身也是一个主体。由于文本本身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东西,本身和读者有一定得历史距离,在阅读的初级阶段,对读者来说会有一定得距离感和生疏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起到好的引导学生的作用,让学生们先去接近文本,可以采用:诵读课文,理解内容;然后去思考文本最初的创作意图,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2、有所感悟:师生间的“视域融合”
ピ诮逃活动中师生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摒弃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这这一观念,新时期的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对话者,是相对独立的个体。
ケ欢的交流方式变为主动的互动方式。传统的阅读教学把课文的内容和既定答案视为阅读教学的最大目标,把课本知识等同于学生素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习惯文本的赐予,只擅于别人的阐释赐予。因此,学生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对于书上写的、权威说的,总想怎么理解它、记住它,不敢质疑它,这是被动的交流方式。那么现代的阅读教学我们要重新定位,即主动的互动方式也是“心灵对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关注学生现实的的经历和体验,更注重读书后的真情实感,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人性的沟通。
3、启发思维:生与生的视域融合
ァ耙磺龆琳呔陀幸磺龉姆莱特”,对于同一个文本,不同的读者因为其成长背景、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角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文本对于每一个读者来说是客观的、开放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就是读者,现今的阅读教学更加趋向于开放的对话式的交流,简言之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平等对话关系中,涵盖了师生对话关系,同时也包括了生生对话关系。这种对话不是要求一个学生以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去要求他人,而是要把自己植入他人的视域中去,从而在对话与交流中向一种更高的普遍性的层次提升,并从中获得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存在的扩充。
ピ谛驴胃牡慕裉欤我们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且要摒弃传统中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和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阅读与阅读教学是一种多重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而实现多重视域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多重的对话,我们更应该立足真正的心灵对话,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加达默尔著:《真理与方法》(上卷)[M],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7月.
4]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黄志成.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弗莱雷解放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刘永康.语文教学探赜索引——中西合璧的语文教育观.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
7]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浅谈视域融合理论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对话策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通用16篇)04-08
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反思03-25
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03-13
语文阅读教学心得04-01
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3-25
浅谈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04-0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04-2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12-15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感悟10-28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