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和狐狸
猎人和狐狸1
前几天,我读了沈石溪写的《再被狐狸骗一次》这本书,其中的一个故事最让我感动。这个故事讲了一只母狐狸偷了一个猎手之家的茶花鸡。戈文亮,一个14岁的孩子,父亲是有名的猎手,按理他应该极其勇敢。可是,但他见到这只母狐狸时,非但没有将它打死,反而被吓得大叫起来。从此,这件事成了全村人的笑柄。第二天,他全副武装独自一人在森林里度过了一夜,并逮到了这只偷茶花鸡的母狐狸,但他又因为种种原因,心软了下来,放走了这只唾手可得的母狐狸,带着小狐狸送的野兔,灰溜溜的回了家。
戈文亮为什么会放走这只已经没有一点战斗力的狐狸和软弱无能的两只小狐狸呢?他为什么不报侮辱和偷茶花鸡之仇呢?我满怀疑惑,带着问题再次进入了文章中。又看完一遍,我恍然大悟:原来,他是起了悲悯之心!
这只母狐狸虽然已经被戈文亮捕伤,并且手无缚鸡之力,但在绝望之余还对一件事耿耿于怀:不让戈文亮发现它的孩子——两只正抖抖索索害怕的红毛小狐狸。其实它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里还能再保护两只小狐狸啊?无奈,它想让戈文亮快点敲死自己,好让小狐狸们放弃救自己的念头。这只母狐狸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帮助小狐狸们脱离危险。它虽然是一只破坏戈文亮名誉的母狐狸,但更是一只有着无私母爱,令人感动的狐狸。
正当戈文亮举起长矛准备刺向这只母狐狸时,两只小狐狸拿出一只今天它们充饥的唯一食物——一只灰兔,为救母狐狸,它们愿意忍受饥饿??????
最后,善良的戈文亮还是把母狐狸和小狐狸都放走了。
回到家,阿爸问清原因后,为他举行的庆典大会让他明白了:猎人,不仅仅只要勇气。善良,同样不可缺少。
猎人和狐狸2
国王大布沙林对哲学家白得巴说:“这个情况我听明白了。请你再举例说明这种情况,一个人受了别人的侵害,得了教训,因而不再去侵害别人,他本身的遭遇劝止了他对旁人的侵害。”
哲学家说:“只有无知无识、没有远见的人才会去侵犯别人。侵害别人必定招致报复。虽然有的人因死得早,没有受到报复,但是侵害人者,必不安心,时时怕人报复。因为受到别人的.侵害,因而不再去侵害别人,这情况正如母狮、狐狸与猎人的故事一样。”
国王说:“那是怎么一回事?”
哲学家说:
有一只母狮,住在山林里。它生下了一对小狮子,非常可爱。
有一天,母狮出外寻找食物,把两个爱儿都留在家里。
有一个猎人,经过这座山林,看见了这一对小狮子,便开弓放箭,把这两个小狮子都射死了。猎人取了小狮子的皮走了,把一对小狮子的尸体,一丝下挂地丢在荒郊里。
一会儿,母狮带着找到的食物回来了。不见了小儿,急忙各处寻找。只见到两个小尸体,退去了皮,抛在露天底下。母狮忍不住心痛,放声大吼。
狐狸赶来问道:“母狮!你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怎么这般忿怒呢?”
母狮答道:“我的两个可爱的小宝贝,彼猎人杀死了,把皮都取了去,丢了一对小尸体,暴露在这里。你想一想,世上还有比这更伤心的事么?”
狐狸说道:“母狮不必太过悲忿,请你平心静气,以公平的良心,设身处地想一想。今天,猎人所欺负你的,并没有超过你平日欺负旁人的程度。万物爱自己的儿女,都是一般的爱法。我劝你忍着痛回去吧!你每天吃人家的爱儿,人家都能忍受,今天轮到你的头上,你为什么不能忍受呢?俗言说道,你怎样对人,人就怎样对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像种庄稼一样,种瓜得爪,种豆得豆。”
母狮问道:“此活怎讲?请你详细解释给我听。”
狐狸问道:“母狮有多大年岁?”
母狮答道:“今年恰是一百岁。”
狐狸又问道:“你吃什么东西为生?”
母狮答道:“野兽的肉。”
狐狸问道:“野兽的肉,是谁送给你的?”
母狮答道:“都是我自己去捕来的。”
狐狸问道:“你所吃的野兽,有没有父母?”
母狮答道:“当然有父母,”
狐狸问 道:“那末,我为何从来没有听见过那些父母如同你一样忿怒得大吼大叫呢?父母爱儿女,都是一样的,失去儿女的痛苦,也都是一样的。
你的行为,就要别人忍受;别人的行为,你就不能忍受了么?这就是你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了。”
母狮听了这席话,恍然大悟。自知以前自己所作所为,都是错误,都是偏见,从此下了决心,改变生活,不吃肉食,专以水果为生了。
过了不久,野鸽——它是这个地方的主人,以吃水果为生,——知道了这个消息,走来对母狮说道:“今年,我们大家不够吃的,还以为是年成不好。现在才知道,你素来是吃肉食的,也转来吃水果了。所以,果食才少了,并不是因为天干而遭荒年!不应食水果的动物,改变来吃水果,不惟是以水果为生者的大害,也是果树的大害。”
母狮听了野鸽的话,又再改变了生活,从此吃素修道。
侵害别人的事,人们应当好好考虑。常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猎人和狐狸】相关文章:
1.王维《观猎》
2.蜘蛛猎虫记
3.人和自然
4.人和水
5.人和动物
6.人和动物
7.人和自然
8.人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