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三国演义》
我和《三国演义》1
书架上的书,大部分是崭新的,只有一本《三国演义》特别旧,它的“年龄”比我要长。刚上小学还不认识几个字时,我就开始接触《三国演义》了。先是在电视上看到,那时放的正是《刘关张桃园结义》或是《四兄弟古城再聚》的一集,我看得有滋有味。 毕竟是电视,不能点播,我就让父亲说后续给我听。父亲便取出了他的《三国演义》,一日给我讲上半回。除非他有时出差或值班不在家,平日几乎没有间断过。可能是父亲将语言简化了,也把一些混乱难懂的隐在故事中的内容直接道了出来,我便很快了解了这部小说。听故事的时光伴我度过了差不多一整年的时间。
小学高年级时,流行一种叫“三国无双”的系列游戏,其中牵扯到许多三国的背景。我便从书架上取下《三国演义》细细读,发现父亲当时讲的,略过了很多。我便从头开始看,一日三回,有时读更多。当时我尚幼稚,无明辨善恶之心。加上罗贯中先生对刘备贤明、诸葛神算、周瑜量小、曹操腹黑的添油加醋描写,我对蜀国的遭遇深感同情,对曹操的大奸大忠视为凶恶。因书年代久远,纸质发黄,字体又极小,诸多不便,没坚持看完,又搁下了。
六年级,语文课本中常提及历史,自然有写到三国乱世,我方知《三国演义》只小说一部,非正统历史。于是央母亲买来《三国志》五卷好好研究。开始先读《三国演义》,每读罢一篇,再翻出《三国志》来对照。《三国志》虽为正史,但文学价值却不怎么高。如此这般,太过麻烦,不久便觉索然无味。
如今初中二年级,学业繁重,少有时间读书。偶然打开电视,又见导视正在热播新版《三国》。精彩的情节很快勾起了我对《三国演义》的.回忆。细看下来,竟发现许多细节都被我张冠李戴了。我暗想:曾经如此热爱《三国》,不论小说或正史,都曾苦读,如何其中会有这么多的细节模糊不清?看来是缺少“温习”了。我又开始了我的《三国演义》之旅,虽然每晚只能读上一小会儿。似曾相识的内容再次读来,却有不同的体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理得清楚了;故事背后的道理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战场的征杀和官场的暗斗在脑中直接形成了系列的动画……长大后再来温故知新,意犹未尽。
我和《三国演义》2
《三国演义》是脍炙人口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尽管历史上对它褒贬不一,但对我来说它仍是一本十分重要的书,因为它是带我开启浩翰书海的一把“金钥匙”令我受益匪浅。
“三国时期,东汉末年,汉灵帝……”在五六岁,正是孩童时,妈妈便每晚给我念一段《三国演义》,并不华丽的装璜,小得离奇地开本,颜色灰暗的封面,里面藏着许许多多的豪壮的英雄情怀。“桃园结义”、“火烧连营”、“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每晚,一个个瑰丽曲折的传奇故事便跳入我的脑海。在床上,那些故事便如放电影一般在我脑海里闪现,构成一幅跌宕起伏的英雄画卷。但后来妈妈讲故事愈来愈敷衍,三天内也许有两天都以“不读了,先睡觉,下次再读”推卸。而妈妈的“下次”又总是被下一个“下次”搪塞过去。在与妈妈大吵一架后,我又含泪捧起了《三国演义》,开始了我阅读的漫漫“征途”。
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忠勇双全的关羽、大智若愚的庞统……一知半解的我倒也记住了他们。每每遇到不认识的字,也就含糊跳过,实在不懂的字,我便去寻问妈妈。妈妈不胜劳烦一笔一画地教我。“庶民”啊、“营帐”啊,都已烂熟于心。这些字词也就成为我人生的筹码,它比别人更多更重,完全得益于《三国演义》。此时,它的益处已初现端倪。
《三国演义》里许多英雄是在最后免不了“战死沙场”的。读到王允死了,大哭一场,丢下了它,读到关羽死了,又是大哭一场,几近再也不想看下去,却仍禁不起诱惑又拾捧起它。甚至当华雄、董卓等反派死后,我也为他们悲恸地大哭,在无数次“鬼哭狼嚎”后,我已记不得我是怎样“一翻页,抖落下一页泪珠”地看完它的。
即使看完了它,但学习中仍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杜甫描写诸葛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牧赋诗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每每看见这些诗句我总是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我知道,它……”“这个故事是……”喊出这些话,我总有一种自豪,像与很久未见面的朋友再度重逢一般。
我常常会想起《三国演义》,正是因为它,我便与书籍邂逅了。先是从与《三国演义》有点关系的四大名著,再是所有的中国古典名著,之后又是世界名著把我深深吸引,到今天风格多元的现代小说成为我的最爱……在书海中结识了那么多风格迥异的的书,但我仍忘不了《三国演义》。虽然它已家喻户晓,成为了人们过去的记忆。它渐渐从时代的潮流中悄无声息地侧身而出,隐没在人们过去的记忆中,但它仍是我人生中最美的风景。因为它是带我开启浩翰书海的一把“金钥匙”,令我受益匪浅。
【我和《三国演义》】相关文章:
1.我和《三国演义》
5.我和“我”
6.我和“我”
7.我和“我”
8.我读《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