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
篇一:《品三国》读后感
当我们再把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的鬼话讲出之前,前面还要小心翼翼地加上“在旧的封建等级制度里”的时候,似乎我们正沐浴着无比明媚的阳光,然而“追求幸福”的人们当真就能在这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里自由的呼吸吗?这显然不是嘲讽,这是一个笑话,一个掩耳盗铃似的自欺欺人。
我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读到了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的。而在此之前“魏晋风度”于我还只是一个美而玄妙的形容词组,如同一幅古朴的画作挂在某个历史长廊的壁龛里,神秘而遥远。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了我当初的”好的制度能否撑控在好的人的手里是个棘手的问题”的问题显得既愚蠢又幼稚而天真。是易中天先生让我认识到我的视角与位置存有问题,那就是:君主制的泥潭。而这种体制下的监管失灵与卑躬屈膝以及迎合献媚才是不治与无治的根本。(中国作文网 www.alivepics.com)
也是在今天,当台湾的百万民众走向街头反腐倒扁的时候,又让在座的各位见证了和平静坐“嘉年华”般温情反腐的新模式,不得不令人感叹这一文明的进步与理性的发展下的又一束暂新的曙光。让斗争来得不妨再游戏些,不妨再诗意点儿吧!
当“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成为一种迫切所需时,学术的力量就弱之又弱了,正像易先生本人所说的那样:“一个新制度的建立决非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长时间的甚至是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看来,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曹操”似的实干家,而非是文人相轻的百般叫骂。在张艺谋以华丽的《英雄》的巨作来展现帝王君权之威慑起,至今电视机里满频道皆是长辫子与黄马褂的乱窜之景之时,易中天能于侃侃而谈中注入“德治”与“法治”的利刃之锋芒,并且又是如此的成功,将一种思考化作万般春风细雨,洒向华夏一片春绿,无论形式还是方式都不能不让人佩服与敬重,我自喜爱这种滋养,我期待着下集尽快出版,我喜爱这种方向的引领与指向,也希望它能在它本应的土壤中自由成长。
篇二:《品三国》读后感
《三国志》和《品三国》讲述了真正的三国历史。三国既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短短几十年中,曾经有过多少英雄战死沙场,又有过多少人雄霸一方,他们都有自己的领土,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文臣武将,为什么最终是司马家族一统九州,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朝代——晋,那是因为能与之争锋的英雄豪杰都已去世,不然就是还没出世。
有一些人不会过早死去,那他们又为何过早死去呢,比如两个漂亮的草包:袁绍、刘表,虽然他们手下人才济济,但是他们却不懂得利用这些人才,导致没有把他的文臣武将的长处发挥出来,反而把短处尽情释放;董卓因为残暴而导致群起而攻之,结果自己也没好下场,被自己的义子万人敌吕布杀死;曹操则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曹操在治世就是能臣,在乱世就只好当奸雄了,其实曹操最初也想当能臣,但是报国无门,只好当奸雄了,虽然自己在世时能驾驭自己手下,却未能让儿孙守住江山,结果自己多年呕心沥血打下来的江山就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刘备在百姓眼里是仁义的化身,其实表面上是仁义之君,其实很会用计收买人心,真的很奸诈和狡猾,让人防不胜防,他不仅奸诈还十分狠心,把自己的义子刘封毫不留情地杀死,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代枭雄刘备也有缺点,就是太感情用事,结果彝陵之战大败,自己的精兵强将大部分都搭了进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一代枭雄的下场竟是这样,真是可悲……
魏、蜀、吴三国鼎立是天命,吴国时间最长,蜀国则最短,那是因为它失去了诸葛亮就像房子失去了房梁一样,从此一蹶不振。而吴国之所以寿命长是因为第二代君主孙策选好了接班人——孙权,而且为孙权留下了一片现成的基业,和一批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将,所以吴国寿命长要归功于孙策。魏国则是有一个政治家君主——曹操,所以司马家族才不敢那么猖狂,曹操一死,曹丕还勉强挺了过去,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曹睿时,已是乌烟瘴气,司马昭独揽大权,这时的魏国已是名存实亡,摇摇欲坠。最终三家全部灭亡,中国又进入另一个朝代的统治:晋朝。
《三国志》和《易中天品三国》这两本书让我了解了真正的三国历史!
篇三:《品三国》读后感
我以为媒体及出版社,对易中天“品书”的炒作应适可而止,还是应当引导人们去读原著为好。例如:对三国史有兴趣的人,应去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而对文学有兴趣并希望增长智慧的读者,应多读《三国演义》。
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据《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
这样的品三国可以休矣!
【品三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1.品三国读后感
2.《品三国》读后感
3.品三国
5.品三国作文
7.读《品三国》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