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读读后感
【篇一: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众所周知,是孔子的著名学说,影响了中国人数以千年,而如今论语思想也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被人们所熟知和研究。提到论语,首先想到的就是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还记得,老师在讲课时提到“乐”是通假字,通“悦”,意思是“高兴”。整句话的意思就是“有朋友从远方来,应该很高兴”,这是我对孔子《论语》的第一次接触,接触之后的想法就是觉得孔子真的很牛,牛在可以以很少的话来表明一个很深刻的故事,一个思想,一个意义。那么,拿到《论语今读》这本书之后,我就感觉到这是一本充满了孔子思想的书籍。那么作者也提到,他在写书的过程中发现孔子的几点特殊:
一,孔子特别注重人性情感的培育,忠实动物性欲与社会性理的交融统一二,孔子极重道德,他讲政治,伦理,宗教三者交融混合在道德之中。三,孔子强调“知命”“立命”,即个性的自我建立,亦即个人主体性的探索追求。我认为,作者提到的以上三点,据我观察都是很贴切的,因为我认为之所以孔子是思想上的大家,在他身上一定是具备一些品格的。每一个人都在孔子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像我在他身上就看到了做人一定要“大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做人的标杆。他的思想鞭策着我要好好对待每一件事情,在人生上面要有自己的建树。
学而第一,“仁”是孔学的根本,也是人性结构的理想。由“礼”到“仁”的转变是孔子的一个重大贡献。孔学是半宗教半哲学的学科。孔子把某些根本的理论建立在情感的心理上面,并且使理智和情感达到交融。“仁”不是某种外在的华丽,而是在外在的面容语言应该服从心灵的塑造。“仁”的特征就是“爱”,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爱,无论是谁,贫穷也好,富贵也好,都是性本善的。“敬”也是《论语》之中,重要的元素,它既是一种外在态度,更是一种内在情感,理性转变为生活态度和情感要求,因而成为人性塑造的一个部分。儒家的“学”,只要是指现实的实践行为,而非书面的诵读研究。“学”有狭义和广义的意义。学的实践,如果不严肃认真的话,那么他的行为,实践就不会牢固,也不能“一步步”扎实前进,所以别人就不会信任他,尊重他。
为政第二,这里就要提到另外一个字“德”,这个德,并不是道家所说的道德的德,而是以法规的德来处理政事。那么究竟什么是德?大的方面是博施恩惠,团结群体的氏族体制规则;小的方面则是是一种神秘的魔法力量。人们为什么把宗教道德作为个体追求心灵完善的“绝对命令”?有神论认为这是上天的指令,人类在哲学上将伦理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区分开各安天命。将遵守道德来解释“敬”,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敬”有两种解释,一是对父母的尊敬,敬爱,二是对道德律令的敬重,是对绝对律令的敬重。这里面不得不提到一句孔子经典的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非常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种教训来反省自己,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特点。吸收和发展也是中国进步的又一大体现,从孔子到董仲舒,谭嗣同,康有为的儒学思想都是一步步的发展下来的,“有容乃大”是一个对于人类,文化和传统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儒学具有宽容精神,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公德资源,体现在两方面:宽容精神,不干涉个人的自由权利;共同准则,个人必须遵守的自觉行为道德。我们经常从历史剧中听到皇上说的一句话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句儒学之中的经典,这是有一定根据的,一个君王想要平天下就要好好治理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使家里的人万众齐心,想把家里的人结合在一起,就要求自己一定要修正自己的品行。这是一种递进关系,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成大事者,必须按照此规律行事。
第三,前面提到孔子和儒学的宽容性,这章提到了不宽容性,也就是不能容忍违反礼制的行为。思想,学说,言论,主张可以求同存异,但是行为理论一定要遵守社会制度,否则社会必将瓦解。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塑造人性心理,理性与情感的不同感觉而已。那么对于现在人的心理呢,是怎么样的想法呢?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想变的心灵强大,在现在接受培训,见到很多人,遇到很多事,同时也会有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那么我会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真得不明白,我现在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能是心灵太空虚了,或许心不稳,不知道自己能坚持多久,我觉得马上就要崩溃了,呵呵,但是当我想起家里面,同学,朋友对我的期望的时候,我觉得也许还有转机,还有喘息的力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能不能很好的利用起自己的恒心就不一定了,自己一个人在一个新的环境很上火,不知道哪里属于自己,心灵上面也没有一个归宿,可能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吧,也可能是我之前过得太潇洒,现在环境稍微不合心意就不适应,我想这也是对我的一种磨砺。培训到现在,我觉得我进入到一个瓶颈阶段了,各种不好的想法都呼之欲出,导致我的身体状况也出现问题,扁桃体发炎,青春痘,等等问题也破土而出导致我整天昏昏沉沉,郁郁寡寡。我想我不能再这么沉沦下去,一定要洗心革面,振作起来。昨天知道一个消息,是一个不公平的消息,我开始很气愤,但是后来想起了一个已经进入社会工作了的学姐的一句话“社会上工作中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好心态,一定不要行为过激,要淡定低调”不错,学姐说的很对,我要淡定,现在的事还是小事,以后还有很多更不公平事情在等待着我们呢,谁又能说什么呢?各种领导,各种同事,各种学生,各种人。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又有谁能阻止这件事的发生呢?所以我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任务,是自己变得强大,这样就没有人能欺负我们了。
里仁第四,“里仁”的意思是仁爱的邻居。说到这个话题,我真是太有话要说了,因为刚刚的前几天我才经历到有一个仁爱的邻居是多么重要。我从北华园搬到员工宿舍,历经艰辛,但是进入宿舍我发现更大的艰辛在于我们竟然有一个很难缠的“邻居”这个邻居不是别人,就是一位“老”教师,他专横霸道,自以为是,很多人都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说到这,很多人不理解也很好奇,他究竟有多恶心呢?这个我就不在这里面详细说了,我想说的是遇到这个局面,我应该怎么解决呢?很简单,就是我要用大爱感化他,哈哈,开玩笑,就是我不去惹他呗,很简单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要在尊重他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做好自己使自己,我们要知道,为人处事的原则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真的就是这样。好的邻居真的能帮的上我们很大的忙,因为每个人都会遇到事情,也会用得到邻居,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到你。还有一句话就是“远水救不了近火”确实是这样,就像我现在在外面实习,身边的人都不认识,能帮得上你的就是你的室友,所以一定要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这是至关重要的。
公冶长第五,公冶长是孔子很喜欢的徒弟,孔子很相信他,虽然公冶长被关在监狱,但是他告诉别人可以将女儿嫁给他,是值得托付终身的男子。一个人的品质很重要,这样别人在对一些事情上面可以很好的衡量你,最终能够事情变得对你有利,我曾经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我在大一的时候,很不知道天高地厚,由于高中的鼓噪乏味,所以我发誓要在大学里面解放天性,把所有的才华表现出来,当然取得很多成绩,但是同时招来很多gossip,就是这样,再加上我的大大咧咧,使得很多人疏远我,遭受很多挫折。但是我很庆幸有很多帮助过我的朋友,我重新树立起自己的形象,慢慢有很多人开始相信我,我变得popular,变得大家都喜欢了,我觉得我很像公冶长,我拥有别人值得信任的东西,我喜欢帮助别人,也很热心,这就是我,一个希望身边的很开心的人。雍也第六,作者无话可说,所以我也无话可说。述而第七,没怎么看明白这个典故,所以依旧无话可说。泰伯第八,泰伯拥有最高的德行,三次让出国君的位置。我觉得在当今这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了,真的是这样,我们都知道君主的地位在古代那是天,天下尽在君主的手中,但是泰伯能不为所动那是何等的气度?在当今,每一个人都为了能够上位而作出不懈努力,每一个人都沉溺于权利与金钱。就像在学校里面的一点点事就可以体现出来是有多么的肮脏。校学生会主席这个职位每一年都会有人开出不同的价格去“购买”它,那么究竟谁能够当上呢?这就要看他的老子有多大能耐,能出多少钱了,不错,这件事其他人毫无异议,谁叫我们的老子拿不出别人这么多了,但是我想说,这种恶习是所有人都应该摒弃的,社会上面的事岂不是更多,又能怎么办呢?这是一种社会风气,还是那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就有不公平,这是很正常的!我们要习惯,要淡定。
子罕第九,孔子很少谈利。但是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不讲究利益的呢?每个人把利字放在处理一切事物的第一位,所以现在的人都想方设法采取任何手段来使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化,这是一种社会道德逆流的一种表现,包括我在内也被社会上的种种坏的风气所困扰,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而是我们应该摒弃的。谁能知道这个社会的发展是进步的还是退步的?没人能够理解。
现在我是拖着病着的身子,在教师办公室写读后感,想去打针,但是也没有诊所可以去,买的药感觉也不是太好,昨天跟老妈聊了聊,她问了我宿舍环境怎么样,我没敢告诉她真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只能说不错,挺好的,免得让她担心,我在这边受苦就好了,就不要让她在家为我上火,我不知道我现在想法究竟是什么样的,只是希望坚持下去,能够体验到新东方这个大家庭的氛围。昨天晚上跟室友聊了聊,觉得自己舒服多了,我总结了培训到现在的所有感觉,就是我觉得在这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有太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了,我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的,我只求能够安心,能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孔子的学说真的很博大精深,他的学说已经涵盖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了。为人处世都需要孔子的儒学来修正自己,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中,过得有意义,有想法,但是究竟如何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呢?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心态问题,能够让自己每天过得开心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想要飞黄腾达,一飞冲天。但是最后成功下来的只有仅仅地少数人,所以,我现在要扎扎实实,让心变得沉静,最后才能达到我想要的程度。我现在烧得受不了了,太难受了,但是我又想赶快写完用单位的网传上去,因为宿舍没有网,所设周围没有网吧,我只能在办公室抓紧时间,其实我想说,只是我单纯的想法,我觉得写读书笔记98%的人都是为了应付任务而写的,包括我,一本书要在很短的时间看完,并且写5000字的笔记,我认为没有人能够单凭自己的能力写完,并且很深刻,我不是愤青,我也不想抱怨什么,只是在我大病的情况下小抒发一下而已,希望各位领导不要见怪,我很有团队精神,很尊重组织。我想我现在已经outmymind了,不知所云,也不知道想说点什么,希望老师能够理解。其实我现在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因为学校那边有一堆的事,我不能全心投入这边的培训当中,学校那边通知我们毕业论文的事了,我一直担心不下,虽然我给同学,老师都打了电话,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很不自在。还有一件最关键的事就是马上就要期末考试了,我在这边干着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始考,时间肯定会跟这边的培训撞上,所以我的回学校办缓考,但是又很麻烦,而且这边培训结束之后我必须得马上回到学校参加其余的考试,但是这就需要我在这边复习学校那边的内容,而这边的答辩也是刻不容缓的,我觉得我现在有点把自己逼入死胡同的感觉,本来想来年3月过来培训,但是时间真的很紧,所以我必须尽早做决定到底什么时候参加培训,我希望我的决定是对的,但是代价就是我可能会很辛苦,很受伤。在大学中的我,过得很潇洒很丰富,作为学生会主席的我,组织和筹办了很多活动,拥有很丰富的经验,在陌生人面前不会怯场,能够很自然地表达。但是进入这个大家庭中我发现每一个人都是身怀绝技的,所以自然会有一种失落感,但是我知道新东方就像一个战场,会磨砺一个人,是自己变得坚强,变得无坚不摧,最终剩下的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我要争取成为这里面优秀的老师。但是仅凭嘴说是没有用的,所以期待领导的检验。我知道我现在的眼光还很短浅,但是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很好的环境中,一定会成熟,一定会强大。我希望能够尽快熟悉所有的工作流程,并且熟悉所有的同事,这样就能为我的成长添增好的因素。呵呵,现在我觉得我毫无逻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说些什么,就是再瞎说,还是那句话,希望原谅。最近在看各位老师的微博,我发现每个部门都很团结,而且都很年轻,都很fashion,所以我希望尽快正式加入团队当中,为团队添加新鲜血液,注入新的活力。
【篇二:论语今读读后感】
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论语今读》这本书,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触动心灵。《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说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
李泽厚先生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由此,我第一次了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心灵幸福才是真正实在的.“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李先生对二十篇《论语》逐一注解,分为原文、译文、历代注释、同时加上作者自己的解读,或讲文本,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明白透彻,文体活泼。《论语》虽然已过两千多年,但现在对我们教育工作者依然有重要的影响。
一、对学生要充满仁爱。《论语》文中多处提到了仁爱。可见,在孔子的心中仁爱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更要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仁爱就是对学生的微笑,仁爱就是对学生温柔的眼神,仁爱就是对学生亲切的抚摸?
二、教学要重启发引导。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抓住合适的时机、把握好“度”;二是实施启发诱导教学方法必须明确要求、触类旁通。针对那些“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希望通过主动学习来掌握它。三、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多读书、认真学习各种先进的教学经验、理念,而且还要勤加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只有这样做才能把我们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之不断符合社会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深刻体会《论语今读》中孔子的精辟言论和李泽厚先生的解读,并将其作为行动准则,不断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实践、反思,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并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下一代。
【篇三:论语今读读后感】
在中学都学过论语,但当时也只是应付考试,虽然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
《论语今读》把现代社会跟论语相结合起来,我发现原来我们是需要论语这个指导思想来帮助我们学习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却又所缺失的一些精神。孔子在几千年前就受到社会的关注,人民的爱戴,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的。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情操,有着小人所没有的想法。
其一,人与他人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己家庭的关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人情(next88)。在人情的种种关系(亲子、君臣、兄弟、夫妇、朋友)中,孔子特别强调的是忠和孝。孔子甚至认为忠孝为人之本。学而第一篇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政第二篇中,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其二,主张个人的修养,也就是后世儒家所推崇的“内圣外王”。在这里孔子重点强调了君子行礼尽义,提高自身素质。例学而第一篇中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为政第二篇中,子曰:“君子不器。”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孔子对于“信”是非常重视的。学而第一篇中,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为政第二篇中,子曰:“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其三,孔子主张君主要仁义爱人,同时主张恢复周力。一方面孔子从正面强调作为君主应该如何做才能使民信服。为政第二篇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民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而另一方面孔子又从反面说君主不应倒行逆施,违背周礼。论语八佾篇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子曰:“禘自既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我们作为人民教师应该要学习论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所以我会继续学习《论语今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
【篇四:论语今读读后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篇五:《论语今读》读后感--学而第一】
1.3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朱熹把“巧言令色”解释为“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据此,杨伯峻先生将其译作“花言巧语”和“伪善的面貌”。不管是花言巧语还是伪善的面貌,都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并非出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是令孔子深恶痛绝的。儒家认为,人的外在表情和言辞表达都应该服从于内在心灵的塑造,也就是要做到“表里如一”。类似的例子在《论语》的其他篇目中也有体现。例如,“八佾第三”记载了这样一段: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认为,真正的礼仪,关键在于行礼者内心的真诚。有关礼仪的规章制度只不过提供了一种规范而已。如果外在的表现超过了内心的真诚,则流于谄媚。而阿谀奉承、矫揉造作的做法是君子所不能接受的。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的多个译注版本在最后一句“传不习乎”产生分歧。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传不习乎”应该翻译为“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我更倾向于李泽厚先生的理解:“所传授给别人的东西,自己实践过吗?”这种理解的源由出自郭翼《雪履斋笔记》:“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
此外,对“吾日三省吾身”也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三省”与后面自我反省的三个方面刚好对应,“每天都要自我反省,这三个方面我都做到了没有?”另外一种理解,“三”是泛指,言数量之多。“吾日三省吾身”是说每天多次反省。一般认为后一种解释更合理。
李泽厚先生认为,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反省自身对“主体间性”的忠诚度,具有极高的宗教情怀;“主体间性”在这里即是上帝,对它的反省即是面对上帝的悔忏。我以为,李泽厚先生的观点略显牵强,不敢苟同。首先,儒学具有半哲学半宗教的性质。就其半宗教性而言,儒家思想中并没有类似“上帝”的神的概念。况且,“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述而第七”);其次,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所谓“仁”者,二人成仁,即表明了“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理想化的关系。曾子所说的“三省”,“我”这一主题是动作的施发者。这一段的目的是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好“我”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里的“三省”与宗教无关,与上帝无关。
【论语今读读后感】相关文章:
1.论语今读读后感
2.我读论语读后感
4.读史和鉴今
5.读论语有感
6.读《论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