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成才-关于教子成才的论据实例(二)800字
马援教侄
东汉时期,龙伯高、杜季良二人都是马援的朋友。龙伯高淳朴厚道,办事周密慎重,说话老老实实,待人谦虚,生活节俭,作风廉洁公正,名声威望很高;杜季良慷慨豪爽,急公好义,是非分明,乐于助人,朋友很多,他父亲去世。几个郡都有人前往吊唁。马援跟这两个朋友来往很多,对他俩很了解,也很敬重。马援有两个侄儿一个叫马严,一个叫马敦,都快成年了。马援很关心,很担心他俩不成材。马援身在军营,不能去当面教导两个侄儿,就给他俩写了封信。信中,马援先介绍了龙伯高、杜季良的察性作风,说他俩都是自己“爱之重之”的朋友。但他希望两个侄儿,要学习龙伯高,不要学杜季良。他说,学习龙伯高,即使学不好,也还可以成为忠厚老实的人,譬如雕刻天鹅,刻不像,总还像只野鸭子吧。但是,学习杜季良的话,学不好,就会变成轻浮放荡的浪子,好比描绘老虎,没画成,反而画成一条狗了。信,写得很形象生动,语重心长,两个侄儿读了,很是感动。
诸葛亮教子
诸葛亮告诫子女道:君子做事,心里安静不存杂念,来提高自身修养,约束自己的行为,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没有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的.思想,就没有办法表明自己的志向;没有安静而不存杂念的心,就没有办法达到高远的境地。要获得才能,就必须学习。学习,必须安下心来。不学习,就没有办法使才智广博;没有远大的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太懈怠徽惰,就不能振奋精神;粗暴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与时光一同逝去,意志和时间一起消失,就像枯枝败叶一样凋零衰落,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到了晚年哀伤地守着老屋,又怎能来得及呢?
陶母封坛责子
晋代名将陶侃,幼时家境清寒,母亲湛氏辛勤操劳,供儿子读书。
陶侃在浔阳县(今江西九江)做县吏时,管理渔业,他不忘母亲含辛茹苦一片养育之恩,省吃俭用,孝敬母亲。一日,他见库中新进上好糟鱼,便取了一坛,请人带回呈送母亲。陶母问明情由,顿时脸露温色,将糟鱼原样封好,请来人带回去,并且修书一封,带给儿子。信中说“你身为国家官吏,不知奉公尽职,反以官物送我,这不仅对我没有半点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敦促陶侃做个廉洁奉公的官吏。
在湛氏的教诲下,陶侃为人俭朴,不饮酒,不赌博,廉洁奉公,忠于职守,四十年如一日,算得上是封建社会极少数清廉官吏中的一个。
【教子成才-关于教子成才的论据实例(二)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