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典忘祖的论据

时间:2017-07-05 17:59:59 时事论据 我要投稿

关于数典忘祖的论据

  数典忘祖的意思:数典忘祖,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关于数典忘祖的论据

  台当局修改历史课纲被批:数典忘祖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当局近日出台的“12年公共教育社会领域课程纲要”草案公告,其中中国史部分内容大减并移至东亚历史脉络中讨论。这份新课纲,引发外界对台湾“文化台独”的质疑。对此,国民党痛批蔡当局是数典忘祖。

  据台媒报道,台当局“教育研究院”近日公布12年公共教育社会领域课纲草案,其中备受关注的高中历史课纲有了重大变革,中国史部分由1.5册的内容减为1册,并将传统的朝代编年史,改放在东亚史的脉络当中、以主题方式呈现。对此,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唐德明表示,如果把中国历史放在东亚脉络来看,那就真的是数典忘祖了。这种把政党意识形态强加在高中课纲的作为,就是一党之私、权威再现的恶劣征兆。唐德明认为,民进党一直都把“去中国化”,切断与中华文化的连接作为目标,企图以此来制造所谓的“天然独”,但中华文化早已渗入两岸民众血脉,包括妈祖关公、过年祭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不是乱搞课纲就可以切断的。

  数典忘祖相关典故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周景王十八年(鲁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何以无贡物,籍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何来贡物。周景王就列举王室赐晋器物的旧典来,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数典而忘其祖”,也就是说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原文·出处】

  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樽以鲁壶。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室,晋独无有,何也?”文伯揖籍谈,对曰:“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于王室,以镇抚其社稷,故能荐彝器于王。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其何以献器?”王曰:“叔氏,而忘诸乎?叔父唐叔,成王之母弟也,其反无分乎?密须之鼓,与其大路,文所以大蒐也。阙巩之甲,武所以克商也。唐叔受之以处参虚,匡有戎狄。其后襄之二路,鏚钺,秬鬯,彤弓,虎贲,文公受之,以有南阳之田,抚征东夏,非分而何?夫有勋而不废,有绩而载,奉之以土田,抚之以彝器,旌之以车服,明之以文章,子孙不忘,所谓福也。福祚之不登,叔父焉在?且昔而高祖孙伯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女,司典之后也,何故忘之?”籍谈不能对。宾出,王曰:“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

  ——《左传·昭公十五年》节选

  【译文·故事】

  (鲁昭公十五年)十二月,晋国的荀跞到成周,安葬穆后,籍谈作为副使。安葬完毕,除去丧服。周天子和荀跞饮宴,把鲁国进贡的壶作为酒杯。周天子说:“伯父,诸侯都有礼器进贡王室,唯独晋国没有,为什么?”荀跞向籍谈行礼请他来回答。籍谈回答说:“诸侯受封的时候,都接受了王室赏赐的宝器,用来镇抚国家,所以能把彝器晋献给天子。晋国处在深山,与戎狄为邻,而远离王室。天子的福分感受不到,拜谢戎狄还来不及,怎么能进献彝器呢?”周天子说:“叔父,你忘了吗?叔父唐叔,是成王的同母兄弟,难道反而没有得到赏赐吗?密须的.名鼓和它的大辂车,是文王所用来检阅军队的。阙巩的铠甲,是武王用来攻克商朝的。唐叔接受了,把它们放置在晋国的土地上,境内有着戎人和狄人。这以后襄王所赐的大辂、戎辂之车,斧钺、黑黍酿造的香酒、红色的弓、勇士,文公接受了,保有南阳的土田,安抚和征伐东边各国,这不是得到的赏赐还是什么?有了功勋而不废弃,有了功劳而记载在书策上,用土田来奉养他,用彝器来安抚他,用车服来表彰他,用文采来显耀他,子子孙孙不要忘记,这就是福。这种福不给予叔父,还给谁呢?而且从前你的高祖孙伯黡掌管晋国典籍,参与国家大政,所以称为籍氏。等到辛有的第二个儿子董到了晋国,于是就有了称作董氏的史官。你是司典的后氏,为什么忘了呢?”籍谈回答不出。客人退出去以后,周天子说:“籍谈恐怕会没有后代吧?举出旧典却忘记了祖宗。”

  【释义·点评】

  籍谈为介:介,副使。

  王曰:王,周景王。

  伯氏:伯父。杨伯峻 注:“周王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

  皆受明器于王室:明器,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故能荐彝器于王:彝器,青铜礼器的通称

  以处参虚:参虚,实沈之次,晋之分野。

  其后襄之二路:周襄王所赐晋文公的大路、戎路之车。

  车服:车舆礼服。

  文章:古代绣、绘于冕服上的花纹图案。

  鲁昭公十五年,即公元前527年,晋大夫籍谈出使周王室。宴席间,周景王问籍谈,晋为什么没有贡物。籍谈答道,晋从未受过王室的赏赐,怎么会有贡物。周景王就一一列举了王室赐晋器物的旧事。并责问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忘记了这些旧事呢?就是说籍谈列举旧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

  成语“数典忘祖”即由此而来。比喻忘本;也比喻对于本国历史的无知。后来就用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例句——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况周秦两家,实为南宋导其先路,数典忘祖,其谓之何?”高燮《索黄滨虹治印先寄以诗》:“吁嗟假学何其多,数典忘祖圣所呵。”清·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枚祖籍慈溪,为兄部民,因生长杭州,数典忘祖。”

【关于数典忘祖的论据】相关文章:

1.数典忘祖成语故事

2.关于“爱民”的事实论据

3.关于“爱民”的理论论据

4.关于诚实的事实论据

5.关于宽容的事实论据

6.关于规则时事论据

7.用数典忘祖造句十则

8.关于共享单车的时事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