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日子
端午节的日子,收到了许多祝福的短信,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节日的时候总能记得,如约而至的祝福让我的心情就像这晴朗的天气一样。
过节
亲人的关怀,儿时过端午节的回忆,一幕幕,就像从绿粽叶里一层层拨出来裹着白砂糖的粽子,黏黏的,甜甜的,香香的。那时候的端午节,还是孩子的我最喜欢的是放假、穿新衣服换新鞋、去外婆家。端午节的时候已经是初夏,可以穿裙子和凉鞋了,而大人却总是选择在端午节的时候给准备换季的新衣服,穿戴整齐了就领着去外婆家,外婆会准备好多好吃的,有粽子、甜酒、麻花、咸蛋……还有外公做的一大桌子菜。想起那时候的外婆家,可真是热闹,妈妈有兄妹5个,我有表兄妹9个,很大一家子人,吃饭大人一桌,我们一桌,别提有多热闹。吃完饭了,我们是闲不住的,会跑去田野,会下到池塘摘荷花,还记得,姨妈家的哥哥上过外婆家的屋顶,舅舅家的弟弟偷下池塘洗冷水澡被舅妈骂,我们还偷摘过别人家的青葡萄……年少的乐趣至今还会令我不由得偷笑。
红布鞋
外婆是个心灵手巧的人,做的鞋子是最漂亮的。我最喜欢的是她给我做的红布鞋,灯芯绒的面料,厚厚的鞋底,走起路来平稳舒适。我见过她做鞋的样子,飞针走线,那么专注,那么熟练,手指上戴着顶针,厚厚的鞋底,针一下就穿过去了,偶尔还见她把针放到自己头发里摩挲一下。不过这样的场景,早已是昔年许久,外婆渐渐衰老,眼睛不行了,红布鞋只能在我的回忆里打转,最后的那双鞋,鞋面渐渐褪色,鞋底渐渐磨薄,线头渐渐松动,大脚趾渐渐露出来,一点点跟随时间写满沧桑,一点点告别外婆做的红布鞋,也一点点看着外婆步履蹒跚。
鱼和牛
外公会做菜,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谁家有个什么事情,定会请外公过去帮忙。但是,这不算什么,外公最大的爱好其实是钓鱼。闲着的日子,外公总会背着钓具早早出门,晚上回来,鱼篓里尽是惊喜。我小时候也喜欢钓鱼,大概也是受了外公的影响吧,我学会了自己做钓竿,自己把蚯蚓挂在鱼钩上,还学外公用米酒泡米撒做鱼饵。外公除了会钓鱼,还会织网捕鱼。每次过端午节,外公会亲自下塘撒网捕鱼,大鱼丢上岸来让我们雀跃,小鱼放生让它继续生长。
牛,是当年的一头黄牛,外公甚爱之。它认得人,别人都不能牵它,只有外公。初夏时节,水草丰茂,如果外公没有及时牵它去吃草,它就会远远地叫,像是在喊他快来,我们有时候也会跟在外公后面看着不敢靠近它。后来,不幸流行起一种疾病,全村的牛必须宰杀深埋。外公养的那条牛临死前最后一次望着他叫了,并留下了眼泪。外公的心里估计也非常难过吧,后来好像再也没有养过牛,再后来田里都机械化了。
粽子
现在市场上的'粽子品种越来越多,包的材料也五花八门,粽子的形状也各式各样,朋友送了2个给我,却感觉味同嚼蜡,不再是当年的那种味道。儿时那些年的粽子,仅仅是雪白的糯米,长长的,尖尖的,虽然简单,却是最香的,也是最令人回味的。
奶奶包的粽子肯定又煮了一大锅,我似乎闻到了那股粽香味!
端午节话当年,忆当年,希望我生命里非常重要的4位老人: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健康长寿!
【散文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个明确的主旨贯穿全文。
【散文特点】
短小优美,生动有趣。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诗歌、戏剧、小说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包括政论、史论、传记、游记、书信、日记、奏疏、小品、表、序等各体论说、杂文, 是语言艺术文学体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它浇灌了各个时代的文学园地,也灌溉了历代文人,至今仍使人们受益。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文学是表达人生和传达思想感情的。通常来说,小说、诗歌、戏剧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严格的要求:而散文,却可以自由些,看起来只是不经意地抒写着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所表现的多是零星杂碎的片段人生。语言诗意优美。
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性散文。
【端午节的日子】相关文章:
1.好日子,坏日子
3.日子
4.日子
5.日子
6.日子
7.日子
8.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