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一
中国作文网(www.T262.com)作文素材 > 文学常识
盖gai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2.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季氏将伐颛臾》) [例解]用在句首,作副词,表示下边说的一些话,是带有推测性的断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大概”推想”的意思。 3.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与妻书》) [例解]表示这种意思的“盖”,也有用于句中的。 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5.谢灵运为永嘉守,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独不言此山,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雁荡山》) [例解]用作连词。连接上文,起说明原因的`作用,也含有不十分确定之意。 故gu 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所以”“因此”。有时用“是故”“以故”。 4.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史记;刺客列传》) 5.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用作副词。有“从前”“故意”的意思。 何he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例解]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解]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5.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例解]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解]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例解]用作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10.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1.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12.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例解]“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13.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14.何以战?(《曹刿论战》) [例解]“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或huo 1.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3.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例解]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例解]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5.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6.蛟或浮或没。(《周处》) [例解]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 乎hu 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3.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例解]用作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4.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例解]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5.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例解]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6.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例解]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7.生乎吾前……(《师说》) [例解]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8.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例解]作词尾。
【高中部分文言虚词解释例析一】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