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渐行渐远
真正的文化遗产,其实并不是物质上的,并不是什么长城或其他什么古老建筑,真正的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精神的东西。当端午豆浆成了别人的东西,当孔子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丧家狗,当汉服成了异类,当老屋成了落后的代名词,那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遗产,我们或许只剩下中国人的躯壳了。
——吉新飞
中国,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具有数亿人的国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时间长河的积累沉淀,已经是非常之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已经在二十一世纪中慢慢地被淡忘。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当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我国的造纸术被埃及和韩国争夺发明权时……中国人,你们是否该觉悟了呢?作为这些传统的原主人,我们不应该好好珍惜吗?让它们强行被别人占有,不夺回吗?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有谁还在真正捍卫民族文化传统?
千百年来,谁能看透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革新政治的思想;谁能通晓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一份旅行在外的愁苦;谁能清楚张建封“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生势空挥晓”的激赛;谁能理解苏东坡“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的美赞;谁能明白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辛酸苦痛。
节日,这个词对于我们华夏儿女来说非常熟悉。例如,除夕——我们要守岁,家里面不仅要干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春节——人们一般备年饭、放鞭炮、上祖坟、逛花市……极尽天伦之乐;元宵节——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清明节——踏青、插柳、踢踏鞠……至今为止,记得的,又有多少呢?
那份牵肠挂肚的哀愁,那些溢满心田的美妙,似乎就是天上飘逸的白云,永存于中华民族的上空。可是,而今蓦然回首,却不见了她们的芳踪。是不是情人节的玫瑰遮住了年轻人的视线,以致暗淡了元宵的灯火?或是美味的巧克力含在年轻人的嘴里满口生香,以致掩盖了中秋的薄酒?是圣诞节五彩缤纷的树枝填满了中国人的心房,还是中秋节摇晃的烛光洞察了中国人的心事?
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传统下去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站稳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不再是一个让人永远担忧的问题。中华儿女终会将一个传说每一处风俗留给后人,手手相承。
那热闹繁华的新年,那浓郁诱人的粽香,那皎洁明亮的圆月,在不知不觉中,已淡忘。离我们愈来愈远,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味道。
【传统渐行渐远】相关文章:
1.渐行渐远
2.渐行渐远
3.渐行渐远
4.童年,渐行渐远
5.你我渐行渐远
6.故乡渐行渐远
7.渐行渐远散文
8.写在童年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