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山山翠随笔
春风化雨山山翠
我是一名普通的农村教师,1999年毕业,中师学历,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已15年。考学时父母一致同意考取离家较近的莱芜师范,一是可以摆脱农民身份吃上国库粮,二是不拿学费每月还有50元补贴,比起考取高中大学的成本要低得低。我那时十五六岁,隐约从父母的眼神中感受到生活的压力,顺从地报了名。之后在师范,跟随陈业颖老师学了三年文选,粗略读了几本名著,朦胧知道了司马迁、李白、杜甫、李清照。文学功底寥寥无几,语文教学方面的知识少之又少。
毕业后,初次登上讲台的我紧张又慌乱,记得第一节教的是《藤野先生》,面对台下齐刷刷的眼神,我脸涨得通红,嘴里不停地讲,生怕教室里静下来,学生则慢慢把头埋进了书墙,我的语文课就这样开始了。那时,没有太多的教研活动和培训机会,我就像个刚学走路的孩子,跌跌撞撞地行进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又像是走进了茫茫大海,找不到船行的方向。手足无措时,齐洪斌老师推荐我读一读《山东教育》。饥不择食,我虔诚地拜读,一遍又一遍。那散发着墨香的文字,那一个个动人的教学故事,那一篇篇详实的教学设计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比着葫芦画瓢,一点一点地尝试。记得有一次课堂展示活动,我借鉴2001年《山东教育》第8期李红老师《营造温情意境——重读老舍《济南的冬天》》里的方法,通过反复吟咏品读感受老舍先生用语言营造的温情意境,体会其意境的鲜明深远、情感的蕴藉深厚和文气的生动,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课后领导对我的表现充分肯定,我第一次深切体会到《山东教育》给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帮助。我这个偏僻农村的中学教师在最无助时找到了一位真挚的良师益友。
慢慢的我的教学生活有了新的色彩,我开始大胆尝试一些教研教改。读了《一雨催绿千竿竹──高密市学生作业改革述评》后,我借鉴高密市先进做法,设置分层作业,主动改革作业形式,有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作业兴趣。读了李希贵和他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我也在自己教学的两个班开展了语文实验室计划,开展读书报告会、诗歌赏析、名著阅读、小小口才家、写字比赛等活动。山里孩子的.语文课有了别样的风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山东教育》像一位默默的师长引领我们成长,为我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点燃放飞的激情。
女儿的文笔不错,我鼓励她向《当代小学生》投稿,过程是曲折的,几次投稿未中,她有些气馁。我让她边学习上面的优秀作文,边积极自改。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女儿的习作发表了,小脸蛋笑成了一朵花。我们受恩于这位挚友,又回报与它,我们已与它紧密相连,不能分离。
每次与这位挚友会面,心里充实而安静,她微笑着在你身边,默默相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山东教育》春雨般滋润我们的心灵。看,那满山的翠,那碧绿的波,映着山里师生灿烂的笑脸,不正是一幅最美的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