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得法”与“得言”
语文教学的“得法”与“得言”
2014年山东省远程研修已经落下帷幕,在这一轮教学打磨的过程中,聆听了同事老师精心准备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一、抓住教学本质,培养语文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随着语文课堂的深入研究,很多语文老师都关注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浅显地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授课老师利用课本的插图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教给孩子按照一定顺序来观察图画,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课文时,授课教师注意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训练。如《爷爷和小树》这一课,授课教师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方法,“孩子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继续观察,“说一说爷爷在干什么?”虽然只是一幅简单的图画,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经能说出非常流利的句子,而且学生的思维已经非常活跃。由此一个问题,教师直接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中“暖和的衣裳”指的什么?通过学生对图画的观察解读,学生在读文后能轻松地明白“暖和的衣裳”是指什么,教师又进一步引导孩子,“你还知道有暖和的什么?”孩子的思维快速运转,教师步步紧跟“谁还能说有___的__”这样的词语,孩子的回答一次比一次精彩,思维也一次比一次开阔。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我们教师只有在每节课上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上曾经说过:“课堂上落实三个维度学习目标,要既得意又得言,得法、得能。”这就是他主张的“和内容分析式”的语文教学说再见。在我们这一轮的语文教学打磨中,我发现很多老师都在注意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得法”作为了教学的重点。如《武松打虎》这一课,执教教师在处理打虎这一段时,就采用了“抓人物描写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读,画出描写武松打虎精彩的动作。通过和学生一起品读,让学生再利用方法来学习喝酒、上冈中的`“语言或心理描写”。整堂课都是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林海》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在设计上一层高过一层,由原先的指导学法,到活用学法,到最后的放手自学,学以致用,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会了学习。语文教学既要“得言”,还要“得意”与“得法”。
三、从追求“教过”到追求“学会”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曾经指出:无论是语文知识教学还是语文方法教学,教师都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进行。一般来说,学生学习一项新的语文知识,都需要经历“认识——-实践——-总结”这样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要追求从“教过”到“学会”。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学流程的质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教师在课始介绍了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通过介绍作者,在学生心里铺垫了叶老是著名的大作家的心理暗示,执教教师经过一系列循循善诱的教学流程后,抓住文中两处描写爬山虎的段落,通过“想画面,悟情感”,顺其自然地抛出最实质的问题:“作者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学生已通过读—悟,已然和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写作方法: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对文章有怎样的好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教师出示例句,学生通过对比,对借景抒情的写法更加简单明了。教师通过小试牛刀,出示和学生生活有关的事例,让学生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自己当时的心情,学生在例句的引领下轻松地学会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必追求面面俱到,抓住课文的一个点,或是课文的表达方法,或是语言训练点,对学生扎实训练到位,真正让学生学会了,我们的课堂也就真正有效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去钻研,去磨练,才能让我们的教学从有效走向优质。追求优质教学,才能使教育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奠基石!
【语文教学的“得法”与“得言”】相关文章:
1.舍与得
2.失与得
3.舍与得
8.舍与得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