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情于斯

时间:2017-06-14 16:20:12 教育随笔 我要投稿

钟情于斯


钟情于斯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设备带给教育教学的便捷应该是显而易见的。我并不排斥先进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但相对于书籍,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立体的感觉,远没有书籍给人的有厚度。西晋陈寿曾经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芜。”尤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书籍的热爱甚至超过了上学时期。也因为职业的要求,我更专注于专业书籍的阅读。《教学月刊》、《教师博览》、《山东教育》、《小学语文教师》等都是我钟爱的书刊,它们在教学工作中对我的专业成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上学期,我们办事处教育办公室开展了名师培养工程活动,我有幸参加。在众多教学前辈面前想脱颖而出,单凭一股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在一节课上有突破,我冥思苦想。就在这时,我恰巧看到了《山东教育》7、8合期卷首语中淄博市博山区教研室康松老师写的一篇《公开课的“四不如”》。文中康老师开诚布公地指出,上公开课“圆不如缺”、“假不如真”、“新不如实”、“听不如悟”。主要观点便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真正地、自主地、投入地学习的“现场直播”,而非被加工过后的“作秀”。即便留有遗憾,也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反之,课堂再圆满,也仅仅是没有发酵的“馒头”,没有愈嚼愈香的回味。课堂上,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呈现才是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准。
在仔细拜读了这篇文章后,我开始仔细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我将执教的是五年级上册季羡林先生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起初的设计是抓住文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应的“奇丽景色”和“奇特的民族”的段落,朗读感悟。这样的设计虽然抓住了文中的重点句断,但不能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更主要的是不能体会季羡林先生这位语言学家的伟大,学生学起来不扎实、不投入,尤其不能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于是,我首先从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开始修改,以体会文章的语言艺术为教学的重点,进而体会,季先生在赞扬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民族精神的同时,是在提醒并提倡我们这个民族的人们也要学习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这样教学目标的界定可以全面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接下来我让学生从季先生的印象谈起,导入他作为语言学家的身份。进而开始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发现文本中季先生语言表达上的闪光之处。最后感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给予我们的警醒。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虽然不够深入,但在教师的点拨下都能感受到,好的文章中每一个字的应用都有它独特的作用。学生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深刻地感悟到很多中国人身上不能做到“我为人人”的人格缺陷,所以要从自身、从小事开始改变。整节课,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渗透了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我和学生都感觉到有了全新的收获。这样的教学、学习方式也帮助我对文本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更加充分地体会到了孔子先生的“温故而知新”。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故我钟情于斯!

【钟情于斯】相关文章:

1.学于斯而爱之切

2.钟情“矛盾”

3.钟情“矛盾”

4.钟情江南

5.小城-生于斯,何欢?长于斯,何叹?逝于此,何憾?作文1000字

6.美在你的钟情

7.一笑钟情

8.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