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
【第1篇】
寒假里读了一本书《优秀是教出来的》,我觉得作者克拉克先生确实是位了不起的好老师,他的许多做法都给我带来启发,值得我去学习,其中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关注细节,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教养。
平时我们也会关注孩子的习惯培养,但我们关心的主要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而克拉克先生关注到了更多的细节,比如“说话险要讲礼貌”、“眼神沟通很重要”、“真诚沟通很重要”、“主动询问表示关心”、“谢谢传递好心情”“人在窘境莫旁观”等,并把这些作为要求去训练,所以他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彬彬有礼,受人欢迎。他的这种做法给我很大的启发,因为这些为人处事的细节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同时这样的训练就是潜移默化地教孩子学会如何真诚友善地与人交往,而这些正是现在的孩子们比较缺乏的。克拉克先生这样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关注他们行为、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得体的举止,高尚的品格。
二、真诚地对待学生,“严慈相济”。
克拉克先生对学生的关爱是发自内心真诚的关爱。他带孩子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连夜为孩子们赶制巧克力蛋糕作为奖品,他给孩子不断地带来惊喜和快乐,换来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热爱。因为学生们喜欢他,喜欢他的课、乐于执行他定下的规矩,甚至心甘情愿接受他的“惩罚”。同时,他对孩子的要求也是严格的,定下的规矩坚持让孩子做到,这种“言出必行”使他在孩子面前树立了威严,并借助集体的力量去影响哪些比较“顽固”的学生。我觉得这样的治班方法非常有效,“严慈相济”也正是克拉克先生教育的秘诀之一吧。
其实,克拉克对学生的很多要求和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要求是相同的,但同样的要求不一样的做法也会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到优秀确实是教出来的,而如何教出优秀来,也是我们平时要学习、要努力的方向,不仅要做一个“认真”的教师,更要做一个“智慧”的教师,这智慧源自教师内心对孩子的关爱,源自教育实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第2篇】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所以,我们这些小学教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将习惯的培养放在了首要的位置,读了克拉克先生的《优秀是教出来的》之后更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细细品位他的教育方法,可以发现,教育存在于每一个行动,每一个词语,每一次交流之中。在赞同之余我也想提一提自己对孩子细节教育中的.一些想法:
写好每个字的习惯
人们都说一个人的字代表了一个人的形象,而练字要从儿童开始。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智力的差异是有限的,因此,只要孩子有个认真的态度,那就一定能把字写好。作为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写好字都是自己的责任,如果一个对待自己的事情都不能认真去做的人,将来对待别人的事情又怎么能够认真负责呢!塑造一个人,就在我们平时点点滴滴之中。
聆听的习惯
在学习中,一些孩子对很多知识点的掌握欠牢固或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做得不到位,这些情况的发生往往是因为孩子不懂得聆听。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求孩子不仅能认真听老师说话,还要认真听其他小朋友和家人的说话,做文明的“小听众”。让他们能真正成为聆听到世界一切美好声音的人。
自己动手的习惯
我们教育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更重要地是教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而学习中的独立创新,正来源于生活中对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给孩子一点自己思考的空间,多让孩子自己尝试去做。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能干很多。
做一个大度的人。
一个心胸开阔的人绝对会比心胸狭窄的人活得快乐,因为他会拥有更多的朋友和更多的机会。宽容品质的形成来自于平时孩子处人待物的习惯。我们成人(包括家长和老师)要以实际行动作为榜样,让他学着我们的样子成为一个宽容理智的人。从而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第3篇】
教育没有国界,只有好坏之分。在倡导自由、开放的美国竟然印刷出一本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异曲同工的教育实例书籍——《优秀是教出来的》。除了让人惊叹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有一点点心酸呢?
在中国教育专家提倡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国外却在将中国孔子的教育方法奉为“真理”。这是人类文明的相互融合,也是人类文明的回归。不管国家的发展状况如何,“做人与做事”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是美国最佳老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所编写的,他融自己鲜活的教育实例告诉我们:不仅要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还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细节决定成败。
本书中的大量的篇幅,教育孩子要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有礼貌有教养的人。
感恩,是人性善之一。让孩子从‘“谢谢”传递好心情’“开开心心收礼物”“见到老师问声好” 等方面学会感恩,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关心周遭的世界,进而才能关心整个人类。这也是美国感恩节的真谛。
再看看我们周围的孩子,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只知索取,不知回报。这是现行的家庭模式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造成的后果,也是现代教育的一大败笔。而书中从一句简单的“谢谢”开始,从午餐、作业中,教会学生学会感恩。克拉克先生从他教育中的点点小事谈起,如因为学生没说“谢谢”而失去的一根棒棒糖、坚持与问好地铁站卖票的那位女士最后终于得到了她的回应。很多小细节,都在教育学生要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其次,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身作则。尽管一直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在讲述一个个大道理,缺乏必要的指导。“就业危机”使得教育实际以智育马首是瞻,而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却在被忽视。
记得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日本青年去某公司应聘, 主考官问他有没有给自己的母亲洗过脚,他说没有,考官让他回去完成这件事再来。他回家了,给母亲洗脚的时候发现母亲脚上的伤疤,想起自己成长过程中母亲的艰辛。第二天,他再去应聘时,告诉考官他明白了……
最后,让社会、家庭、学校携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感恩之心更应化作感恩之行。学校发动学生行动起来,体验家长的艰辛,从小事做起,试着帮父母洗头,整理房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学生布置感恩作业,就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家长要爱护童心,别只一味强调成绩;社会要给他们创设这样的氛围。
一个小小举动,像是一个微笑,像是一张贺卡永远是受欢迎的。
【关于优秀是教出来的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