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天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问读后感1
初读《天问》便联想到了《诗经》中的句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举世皆浊我独醒,众人皆醉我独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献给了他热爱的土地。《天问》可分为三部分,就自然问了六十九个问题,社会与历史部分共计九十六个问题,最后他从幻想与神话中醒来,心中感慨万分,并就此提出了八个问题。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这些问题没有主线,零散却又天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丽的画卷,像是一个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灵动的碎瓷。在一个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躯融入那浓浓苍穹。他像伊甸园内的亚当,却不知道夏娃的踪迹,他在追随爱的步伐,却不知道爱的代价,于是他对天发问,倾诉心中忧郁。
屈原的《天问》是一部探求的字典,无法解答的问题像是伤口无法愈合的痕迹。
曾几何时,另一个少年也向往着同一个梦想。他在天空拥有最亮的一颗,“存亡一知己,生死两妇人”,他月夜逃去却中了吕后的诡计,从此星空坠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时初遇星象的豪迈,那苍天一问竟成了绝响。
千年后,柳宗元写出了《天对》以应屈原的《天问》,文明无意中找到了最鲜活的传承方式,一问一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屈原的问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纵然江水漫漫,又何尝不是他自身的悲剧?他太孤洁,又太孤绝,精神的枷锁击溃了他最后的防线。他沉水而死,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幽香,和着他的遗愿和悲伤。
魂归来兮,诗言三千行,一人独饮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临江的斜阳中拉得很长很长……
天问读后感2
《天问》问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生死问题。
面对死亡,科学家探求对策,哲学家追问意义,宗教寻求安慰。但是,不能不承认,探求是徒劳的,追问是无解的。宗教的安慰也难免虚妄。
但是,人生并非一个自然流向结果的过程,结果关乎过程的意义,就不可能不追问结果。因而,当人的'思索面对死亡时,其实也是在面对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追问自然是无解的追问。明知无解而依然追问,体现了人类知性的局限却更透露着人类思考探求的执著。须知,正是这种知其无解而求之的精神,产生了多少有意义的人生哲学。余光中先生是诗人,当然用诗的方式去思考,去表达,于是,生命与死亡便都具有了诗的意味。
在诗中,他把人生比作了霞光、灯光和星光,把死比作了暮色、夜色和曙色。生与死不再作为一种对立,而成为一种融合。既是融合,就没有突然之感,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你看作者用的两个动词“没入”与“归于”,多么宁静,多么浑然一体。那么,生就追求霞的绚丽、灯的温情、星的璀璨吧,一旦激情燃尽,美丽耗竭,暮色与夜色便是最好的休憩。尤其当曙色已印上天边,那一颗颗隐去的小星星又有什么遗憾与怨恨呢?我们会感觉到,那种融化并非消失,那只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而且是我们需要的形式。
全诗意境浑然,霞光、灯光与星光从色彩、温度、亮度上带给人丰富的感受渠道。诗中既没有眩目的明亮也没有绝望的黑暗,一切都笼在一层朦胧的光线中,与那思考的氛围、略带迷惘的探询心情构成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天问读后感】相关文章:
屈原《天问》原诗11-02
屈原《天问》译文11-02
问天作文250字10-28
问孝道读后感08-17
问学读后感10-28
问学 读后感10-28
叶问2读后感08-19
学与问读后感10-28
水问 3000字读后感10-28
看神七问天同庆五九作文550字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