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范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笔记范文1
我不可能连续写24小时,那样我就挂了。我连续写读书笔记最长时间是7小时,书是美国作家Aslan那本写伊斯兰教的 No God but God , 我坐在鹿地咖啡馆连续7小时,出来脚步虚浮,脸色应该是苍白的,回家倒头就睡,心脏受不了。
这次这本书是Will Kymlicka (金里卡) 的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an introduction,写了24小时,是分开断断续续写的,总共分8章,有的一章笔记写了一小时,有的一章写了三四个小时。每章平均3小时,总共24小时,不包括第一遍读的时间。这里有一章其实是书里没有我额外加上的,就是“保守主义”那一章,几乎我读到的所有政治哲学导论性书籍都不会纳入“保守主义”内容,它其实算意识形态。但是我特别想深入了解,所以又特意找了刘军宁老师的《保守主义》来看,看这本书时我才有点点相信有些人说一天能看一本书是真的,我四五个小时看完《保守主义》,但是累死了,看了之后那天根本干不了别的事。所以说一天真能读一本书?我还是将信将疑。
说实话金里卡老师的书写得不易看,既不如Jonathan Wolff 老师写得干净利落,也不如Dudley Knowles 老师写得通俗易懂,但是正好这本书里的内容能对应上这张图:
写完读书笔记政治哲学就明白个大概了。我觉得读nonfiction书最好还是写读书笔记,我读书不多,能把读的全消化了最好,当然这取决于读的是不是一本好书。我比较幸运,基本上今年选的都是好书。至于fiction,我极少写笔记,《红拂夜奔》是个特例,因为里面有隐喻,要写出理解来。fiction看得嗷嗷快我就更不能理解了,那样怎么体会人物、用词还有行文?
还是要继续写读书笔记,我公众号现在基本就是我的树洞,别人看不看得懂,甚至看不看,胡凯尔子? 我心里明白,我充实满足就行了;顺便碰见个读得懂的或者愿意读的,茫茫人海中算是有缘。
读书笔记范文2
历史记载,敦煌石窟的罪人较王圆箓,“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是那个时代到处可以遇见的一个中国平民,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转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最灿烂的文化。”然而,他却没有当好这个家,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用卑鄙的交易使之被外国冒险家一箱箱运走。
20世纪初年,外国一些不轨之士已向东方艺术投来歆羡的目光,而偌大的一个中国,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敦煌,却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官来管理,滔滔的奏折之中未提半句敦煌事由,最后只能活脱脱的被这个王道士给糟蹋了又糟蹋。“王道士每天期的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民,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的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
“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美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屈一下。事情干的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听说邻村有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像样。”写到这里,作者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一片惨白。在心中痛苦地低喊‘住手!’并请求王道士‘请等一下,等一等……’然而,这些又有合用呢?砸也砸了,碎也碎了,痛快了一个王道士,却痛苦了多少代的中华儿女呢?着也倒罢了,我们只好将此罪行姑且怪罪倒王道士一个人身上,不管他愚也好,朦也好。而再后来发生的事情,于谁都不会甘心的。因为一个更大的民族悲剧已悄然上演。
“19XX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苦地清理着一个洞穴中的积沙。没想到墙壁一震,裂开一条缝,里边似乎还有一个隐藏的洞穴。王道士有点奇怪,急忙把洞穴打开,嗬,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王道士这一打,打开了一扇轰动世界的门。一门永久性的学问将靠着这个洞穴建立。无数才华横溢的学者,为这个洞穴耗尽终生,中国的荣誉个耻辱,也由这个洞穴吞吐。
王道士当然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珍贵之处,只觉事情有些蹊跷,认为那是神对他的酬劳,多么荒谬的想法,看到这里,一下子觉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祭奠荡然无存,多么自欺欺人的说法。王道士借着进城的机会,随手捡了几个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虽然,县长看出了其中的悬乎,却没有做出点人们所希望的事情。冠冕堂皇的推辞,说将这些东西运到京城的文物馆里运费太贵。只等着这个道士下次进城的时候再捡几件回来,就在中国的文官们不把着当回事时,外国的冒险家却不远万里来中国“取经”了。
“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穴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而他们不远万里,做好一切最坏的心理打算来到目的地的时候,他们失望了,吃惊了,更大喜了。
“没有任何管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穴跟前。洞窟砌了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为国人未免有点遗憾,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坏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一切的一切,竟是这个脏脏的王道士。他们只得幽默的耸耸肩。”
“19XX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XX年5月,匈牙利斯坦因用一叠子银元换取了24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XX年7月,法国人希伯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取了10大车、6000多卷书本和画卷;19XX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三百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像;19XX年,斯坦因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经卷……”罪恶的交易就这样一直在进行着,时间阻不断,悲忿割不断,只有无能为力的发自内心的一声声悲痛。而王道士手头的零花钱也就此应该从没有断过,至少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也很是会有礼貌的,还真认为那一个个的洋鬼子真是‘洋唐僧’,就更显大度了,且彬彬有礼。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他恭恭敬敬地称斯坦因为‘斯大人讳代诺’,‘贝大人讳希和’。他的口袋里有了一些沉甸甸的银元,这是平常化缘时很难得到的。他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
余秋雨先生全文应用了强烈的理性批判,不禁道出:“我好恨”的愤怒之声。然而,“恨”什么呢?恨王道士的愚昧?恨晚清官员的冷漠?恨国外学者斯坦因、伯希和之流的卑鄙?应该都有吧!但最恨的是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我们没有亲眼目睹那一车车的文化之瑰宝消失于眼前,我想幸亏没有,若真有,那又将是怎样的一种残忍?比听起来、看起来更痛吧!即便如此,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仍是忍辱负重的在研究那段历史。对于后人而言,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纵使那一道伤,谁碰起来、何时碰起来,都是带着屈辱的痛。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大字是自己的观点,小字是原文中摘取的。
读书笔记范文3
第一次听到海子,是在高中的时候,一位朋友拿出她的摘抄本,给我看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时的感受就是,太美了,是平凡中的美好,不浮华、可接近,于平凡处找寻、发现生活的“幸福”,同时可以看出他是有大爱的。这首诗营造的氛围,如沐春风,如沐阳光,如母亲的手轻轻抚摸肌肤。那时,不了解他的生平,仅是对那首诗的直接体会。时隔几年,当我徘徊在图书馆里一行行的书架前,看到一本精装的《海子传》时,毫不犹豫地翻开来看。
书的第一页是海子的生卒年以及一张照片,满眼的震惊,25岁,一位如此有才华的人,或许“才华”二字也不够形容,却在如此让人艳羡的年纪里离开,而照片里的他笑地多灿烂、多有感染力,我仿佛都能听到银铃般的笑声。这本书的作者,无疑也是驾驭文字的高手,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细腻情感,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同样从农村走出、经历过学习生涯的我,从海子的那段求学生涯里看到了自己,不同的是我没有他的“天才”。和奶奶一起“将幼年时光雕刻为夕阳下的等待”,让我想起自己、弟弟和外婆同样是在每个黄昏下,焦急等待外出打拼归家的父母,仿佛又出现了我与弟弟站在高台上翘首企盼的姿态;“母亲的大白菜”,让我想起每次去学校时妈妈收拾的大包小包;父母对海子高考的期许,让我想起自己的高三岁月,不同的是海子给的是满怀的喜悦,而我给的是满怀的忧伤……大概是早年经历的相似,我非常能体会海子的早年生活,常常有落泪的冲动,祭奠的是过去的生活。
海子上大学后的生活,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他是个真性情的人,永远遵循着“follow my heart”的原则生活。实习期间的经历,使“他开始怀疑,成为一名法官,是否就能够真正帮助人们”,于是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学校将他分配到安徽省司法厅和南京中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想流浪时,乘车去敦煌、西藏,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及其对灵魂的冲击。对诗歌的热爱,对太阳的追求,充满了他此后的分分秒秒。他是为诗歌而生的,面对亲人、外界的不解,他没有放弃,仍然从事着最爱的诗歌创作,还好有骆一禾、西川等好友的理解与帮助。创作《太阳》更是耗尽了他的生命,他的每一条血管、每一根神经、每一次呼吸,都是为了《太阳》的完成。其中《太阳?弑》是被认为最好的一篇,西川先生认为海子在诗歌的建筑上,是一个果敢的勇士,他敢于面对自己,真实地表达,又打破了人们对诗歌的认知体系,创造一种崭新的美的巅峰。作者称赞海子是天才的语言建筑师,以天才的视角用文字创造了一种诗歌的天境。用“天才”形容他是毫不夸张的,他当之无愧。令人怅惘的是,他的爱情之路非常坎坷,《四姐妹》是他对自己四段爱情的祭奠,“她们在他短暂的生命里绽放过,给了他最美好的想象,也将他推入最冰冷的深渊”。每一段的感情的失败,都对他的精神造成很大伤害,甚至使他萌生轻生的念头。是的,用情太专,如果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对自己是有很大杀伤力的。但是,如果不曾真正爱过,又怎能明白爱情的美好?
人生就像正余弦线,走过低谷会迎来希望,处于巅峰会走下坡路。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山峰,繁华过后是无尽的悲凉。在海子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幻觉、幻听围绕着他,最终使他走向自杀。他,正如他所崇拜的梵高,走向“太阳”,让灵魂回归。我不知道,当他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心中是坦然多一些?还是孤独无助多一些?归根结底,我们都不是海子,我们不能深刻地体会到别人的内心,所以逝者已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对他多一些尊重、再尊重。还好,有他从西藏带回的两尊佛像,“镶嵌在他的坟墓上,静默地陪着他看着地老天荒的故事”。
虽然我从来没有真正崇拜过任何人,但却欣赏过很多人。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存在,都有他的过人之处。我欣赏海子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对自己内心的坚持,以及他的果敢。不做作地说,我像他一样想守有一份心灵的净土,但我没有他那么纯粹,或多或少地被世俗化了,没有纯粹的勇敢。天才是伟大的、悲惨的,天才用他不平凡的一生留给世人宝贵的财富。正如作者在后记中说的,即使工业文明放肆地吐着灰尘,他们仍在世界的角落里,坚守着向往太阳的灵魂。希望我们能在繁华的都市里、快节奏的生活里,能保持住多一些对灵魂的向往,不至于迷失地太厉害。
最后,以海子最著名的一首诗来结尾,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他的大爱,他的祝福: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书笔记范文4
她的父母在她出生没多久父母就双双感染伤寒而去世了,住在盖茨黑德的舅舅收留了她,舅舅临终前将她托付给了舅妈,但舅妈并不喜欢她,她受尽了舅妈的歧视。后来被她的舅妈送到一所半慈善机构的学校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她长大了,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她遇到了喜欢她的罗切斯特先生不离不弃,幸福生活在一起,她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简·爱。
一贫如洗,身份低微,相貌一般,身材瘦小的她无论在怎样的情境中她都保持着自尊自爱,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追求平等。在简爱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她的善良、宽容、稳重还可以看到坚强、倔强等特点。
简·爱渴望人人平等。“如果上帝赐予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们经过坟墓,都将平等地站在上帝的面前”由简·爱的这句话我想到男女的地位应是平等,有些人总将女性定性为男性的附属,并限制她们发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和人身自由。这终归是不对的。因为人生来平等,没有人天生就是人才。生活上这种事真可谓随处可见,比如说上个星期六,路过一家宾馆看见一位穿着朴素,长得普通平凡,带着一副眼镜,深情严肃的一位客人走进店内,店员见到,一脸瞧不起的样子,一直是恶语相说。这时走进一位一身穿名牌的男子,双手插进裤袋,店内的店员急忙走近他,热语相问,说话声变得温柔甜美。唉,生活总是不公平的,而我只能如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一般呆呆的望着。
读了《简·爱》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学会了简爱的善良,人们能为善良空出一席之地,哪怕只有一席之地,它也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宽容,多体谅别人,自己也会感到满足……
读书笔记范文5
我看杨修之死——读《杨修之死》有感
凡看过《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人,都会为才子杨修“恃才放旷”而死在“奸雄”曹操手中而感到惋惜。对曹操那种“嫉才妒能,不能容人”的行为感到憎恶。但是我认为曹操那么做是无可奈何的。
曹操的无奈,其实是对杨修这种性格的无奈。在《三国演义》中,杨修恃才放旷且锋芒毕露而不懂得收敛,稍有机会,不管什么场合什么对象,便开始卖弄才华,以显示自己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中诸如“一盒酥”和“猜字谜”等事件,便是极好的佐证。然而对于这些,老谋深算的曹操并不欣赏,每次都“虽喜笑,然而心恶之”。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曹操嫉妒杨修才华,其实这只是一种十分肤浅的表面现象。因为对于大政治家曹操来说,他在臣僚们面前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其潜在的政治目的。就拿“一盒酥”“猜字谜”事件来说吧,在我看来,表面上是曹操和臣僚们的游戏之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游戏都具有很强的政治试探性。老谋深算的曹操,想从中看看出臣僚们对自己的心思了解多少,明白多少,这对于曹操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全部被别人看破,那么这个人就失去了其价值,而杨修想靠才华领取政治资本,却犯了曹操的大忌,所以他为自己的惨局,埋下了祸根。
但我认为杨修最后身首异处的主要原因并非上面这些小事,而是杨修参与了曹氏集团的权力之争。试问哪一朝最高统治者喜欢别人来管自己的“家事”呢?从这个角度说,杨修的死是必然的。
处死杨修,是曹操无奈的选择,而曹操因处死杨修而落了个“嫉贤妒能”的千古骂名。杨修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凶手!
读书笔记范文6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里,今年这个节目已经停播了,梁文道转战网络,又办起了《一千零一夜》。我记得梁文道在节目中不止一次地提及“伟大小说家”这个词,据说在美国这是一个专有名词,特指像福克纳、海明威这样的作家。当乔纳森·弗兰岑的这本《自由》出版后,美国媒体将这个词用在了他身上。
《自由》是一本写作手法上非常传统的长篇小说,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现在许多小说家似乎都亟不可待地想要突破传统,用尽各种方式去讲述各种怪诞的故事,但实际上,我一直认为传统是先锋的基石,一个优秀的小说家,首先要具备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再去谈艺术创新。
我记得《自由》刚出版的时候在美国是一本畅销书,在中国也火了一阵子,我当时跟风买了一本,但几十万字的大部头让我望而却步,直到今年才拿出来读。但其实这本书一点都不深涩,比起英国人的严肃、法国人的散漫和俄国人的深刻,乔纳森·弗兰岑的这本书和很多中国小说家的小说有些类似,尽量让故事去引导思想,而非相反。
我个人并不排斥畅销文学,一本小说能赢得读者却赢得不了评论家的'赞许,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尽管每个作家在写作时所怀抱的目的不同,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必须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就《自由》而言,乔纳森·弗兰岑是满意的,我作为一个中国读者,能在这本描写美国家庭的小说中感同身受,已经十分知足了。
读书笔记范文7
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简爱》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简爱有着一颗高尚的心灵,它那顽强的精神常常打动我,是我迫不及待的几乎一口气读完这世界名著。
简爱自幼母双亡,寄人篱下,饱受欺凌。之后,她进了孤儿院,一个朋友也没有,院长很坏,她让简爱擦桌子。拖地。稍微碰了一下,他就要打简爱,简爱受尽了磨难。
就这样,简爱在孤独中长大。她贫穷。矮小。貌不惊人,但凭着一颗坚强高尚的心灵,自尊自立,当上了一名家庭教师。这个家的主人脾气很温和,他待简爱很好,他们很快相爱了。然而就在他们真心相爱时,简爱发现了主人家还有妻子,简爱悲哀的离开了。之后男主人因为发疯的妻子放火烧了庄园,女主任在火灾中死去,男主人也因此失明。就在男主人绝望孤独的时候,简爱又回到了男主人的身边,经过了种种艰难,他们最后获得了最真诚。最珍贵的感情。
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简爱他从一个小女孩到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简爱唯一不变的是善良。坚强和自信
生活中,像简爱一样的人很多他们经历了磨难,以善良的心赢得了别人的信任,从而也结出了甜果。生活需要付出,需要真诚,愿天下善良的人中有好报。
读书笔记范文8
寒假中,我读了《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这本书,这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统论述教师专业化的论著,它对当前我国教师的改革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作者不仅仅从教师专业化事实的角度来理解教师群体的专业化问题,而且还高屋建瓴,视角广阔,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的高度来看待教师的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三者间的辩证关系。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和造就能够满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是关系到能否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能否实现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要工作。它引起了我的一 些思索:
首先《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教师专业化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教师专业化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直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面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只有拥有可
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才能始终站在社会进步的前缘。
其次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吗?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上形成了一场教师专业化的运动。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从目前看,教师的专业性发展遇到这样几个问题:教师只专注于自身专业的局限思考;在观念和经验上有错觉;将质量问题归因于学生、同行乃至外界;处理问题时专注于个别事件,缺乏整体、动态的思维方式;文化水平高,比较主观,满足于现状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努力克服。
那么怎样有效实施教师专业化?
学校应为营造“学习化、专业化”的教师群体而努力,将教师发展列为重要议事日程,营造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的互学互助气氛,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形
成师带徒、听课指导,示范课与研究课的教研制度。有组织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做到将教学生涯视为生命历程的重要部分,增强使命感,不断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意义。(三种教学生涯观:生存、生活、生命)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自己努力把握学科发展最新动态,积
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自我反思、博采众长,形成风格,争做专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
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读书笔记范文9
看梅特林克的《青鸟》,第一遍看得模糊,大致过了情节,对觉得不懂或较有感触的地方做了标记,如何写《青鸟》的读书笔记?。第二遍虽然更加仔细,但是也只算是对之前关注的地方咂摸了一番。因为近来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自己的思路整体贯通起来,只是对其中几个觉得有些意思的话题着重提出来,谈谈感想罢了,算是那个跟你分享暖暖阳光的野人吧。
西来的青鸟
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最初译者的良苦用心,把这本戏剧《Blue bird》译作“青鸟”,可以说是翻译的典范了。初次看到这个书名,第一联想就是李商隐“青鸟殷勤为探看”一句。在自己的印象里,这句诗中“青鸟”是一个信使的角色,且与蓬莱仙境相关。随手一查,古代以“青鸟”一词入诗,竟比比皆是。没做精确地考证,只知此典出自《山海经》中,青鸟是仙境中为西王母的信使。蓬莱仙境自是非凡人能到,而仙境中各种风物也是人们心向往之的。由此,“青鸟”这个信使,从蓬山仙境而来,就带有了一种神秘魅力,似乎具有幸运福气的意味。后代人们以此入诗(以义山与太白最多),几乎都将其视为爱情、幸福等美好事物的降临或是对这种降临的希冀与等待。在梅特林克的这本小书中,青鸟无疑是人们心中向往期待的那份最美好的幸福。而不论是思念之土或是幸福花园,都是一种充满着无限魅力的精神仙境。所以,用《山海经》中的这带来福音的青鸟作为Blue bird的翻译,我想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他们为什么不饿?
“他们不饿?……为什么会不饿?”这是在天真的世界中传来的一声哀伤的叹息。虽然微弱,但却能一下子触到人们心中那块不可回避的柔软。
两个生活在狭小简陋的小屋里的孩子,在圣诞夜,因为饥寒,不能入眠。窗外闪耀的灯光、美食和欢笑声,仿佛是一剂**,使他们贪婪地观望,久久浸淫在这曼妙的气氛中不能自己。“让他们吃点心 !……他们吃了!他们吃了!他们吃了!”对他们而言,这种幸福的场景似乎“只应天上有”。看富足人家圣诞节的场景,似乎看的是一场乌托邦电影。“有拿两个、三个、四个的!……我呀,分到十二个!……”虽然自己依然饥肠辘辘,但是这嘲电影”的主角似乎是这两个孩子,因为这整个场景是两个孩子无限想象的世界,他们是这世界的主宰,读书笔记大全《如何写《青鸟》的读书笔记?》。
这让我想起来《陈奂生上城》。贫穷与富裕、农村与城市之间,除了经济物质的隔阂,还横着一道深深的鸿沟。这条鸿沟是人文性的,是精神、文化以及思维等。这条鸿沟可以填平么?我对此抱悲观态度,农民想要融入城市,而最大的努力结果——农民工,成为了一个城市最边沿和底层的人群,他们几乎不存在任何话语权。面对这个他们一砖一瓦建起来的现代发达世界,他们仿佛是一群努力做梦的人,努力为这部永远不属于他们的乌托邦电影添上自己心中最美丽的一片梦想。
死亡的生命
思念之土——
这是片让人梦回萦绕的旷野,这是个让人不禁泫然的梦,这里的一切只因思念的羁绊而存在。
什么是死亡?住在思念之土的爷爷问孙子,孙子的回答是“不再活着。”未来之国的青衣小孩也问“她们(母亲)要死的吗?……死是什么?”,蒂蒂尔的回答是“有一天晚上她们出去了,从此不回来了……”不再回来了?她们去了哪里?庄子或许觉得离开这个躯体的灵魂归向了逍遥的“无何有之乡”,释尊或许认为瞑目坐化摆脱了这副皮囊后走进了清净光明的菩提真境。如果是这样,那就注定了天人永别的两层世界。真的是这样么?
“既然他们都活在你的记忆力,他们怎么会死呢?”
死亡是永生,因为死亡是生命。从现实的生命体来说,我们一旦出世,就已经是向死而生,死亡就是我们的全部未来。但是,我们是一个肉体与精神的混合体,肉体固然只是一抔黄土,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全部在这个世界消失。我们丧去肉体的那一刻,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就会丢失日常生命的理智。但是,另一种潜意识或是精神意识此刻才被唤醒。正是这种精神意识,撑起了死亡后的生命。柏格森说:“回忆是灵魂与物质的交点。”或许,这样的观点显得荒谬。但是,我们又如何能否定那深深的思念和回忆中闪现的故人的身影?那是虚无抑或是真实?是在我们身内抑或是身外?这些由思念汇集的存在,既是故人精神生命延续的慰藉,更是我们继续生存下去的幸福动力。我宁愿相信,存在这样的一片思念之土。
“死去的人只要有人记得他们,会生活得很幸福,仿佛他们并没有死……”
死去的人是幸福的。对于我们,一个深爱的人逝去,将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鸿沟。可是,具有悲剧意义的是。对于我们深爱的人,在他们生前,我们却往往对他们知之甚少。他们仿佛只在亡故的时候点亮了整个生前似乎暗淡的生命,只有在此时才真正展现了他的一切精彩与可爱。也许他们要是死而复活,这死亡赋予他们的光辉又将转瞬即逝了。值得庆幸的是,这一片刻的生命光辉融进他生前的点滴,永驻在我们生命的记忆深渊中,甚至似乎比真实更加真切。我们深爱的人还活着的时候,虽然我们能亲眼目睹他的美貌、美德和光辉,但是毕竟依旧外于我们而存在。经过了死亡的道路,在坟冢之外,他们更加刻骨铭心地珍藏在我们的记忆灵魂中,游荡,丰富,净化,真正与我们的生命化为一体。
他们的幸福,就是他们不像生者那样会轻易地失去爱,他们珍藏着我们的爱,直至我们也化为黄土。
读书笔记范文10
窗外,雨哗哗的下,屋内灯火通亮,《对话有感》读书笔记1000字。我读了一个故事,仿佛看到了:
一个老人,一个青年:
青年抱怨说:“我一无所有。”
老人羡慕说:“你应有尽有。”
青年否认说:“你在安慰我。”
老人说:“那用你的眼睛换东西吧!”青年说:“不!”老人说:“那用你的手换黄金吧!”青年说:“更不!”
老人说:“看见了吧,力量和健康—-这是无价之宝,是金钱难以买到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掩卷沉思,不禁为老人揭示的真理而激动:原来我和那个青年一样,已经有了金钱难以买到的无价之宝—-力量和健康了。
我们不能没有眼睛,也不能没有手—-那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健康的保证。我们通过眼、手学到知识,积累智慧从而得到力量。
由此我想: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是多么可惜呀!中国当代十佳青年张海迪,由于高位截瘫而不能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巨大的贡献;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50多岁因病去世,著名诗人李贺,27岁便被病魔夺取了生命……
我想:一个有着健康身体的人,如果没有真实才学,是多么的可惜呀!
这种人只能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这八个字来形容,读书笔记大全《《对话有感》读书笔记1000字》。健壮而愚昧的人不但可悲,而且可怕。
鲁迅先生就是在日本看见那些健壮而麻木的中国人后,才决定弃医从文的。由此我想到愚昧比体弱更危险。
想到这里,我抿嘴笑了,为我有健康的身体和强烈的求知欲而自豪,并下定决心,要保护好身体,不断积累知识,让自己充满智慧,充满力量,还要……不知不觉中我伏在桌上睡着了。
迷糊中一阵微风吹过,灿烂的金光刺得我不敢睁眼—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年人,坐在一座金山上,俯视金山下的一个老人,邪笑着说:“我应有尽有。”
老人回答说:“你一无所有。”
中年人狂怒地吼着:“我没有什么?”
老人悠悠地说:“你没有品德!”
“啊--”中年人从金山上的顶峰跌落到谷底。那一瞬间,我认出了他是不久前在电视上被公开的大贪污犯……
我一下子从噩梦中惊醒过来,梦中的大贪污犯跌落谷底,使我想到了世纪贼王张子强,他绑架、诈骗、勒索……无所不为,得到了数不清的钱,可最终还是死在正义的枪口下。
由此我想到:我们拥有了健康和力量还不够,高尚的品德才应该是我们所拥有的财富中最宝贵的。因此,我为自己定下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得、智、体、美全面发展。
【读书笔记范文】相关文章:
4.声乐读书笔记范文
7.教学读书笔记范文
8.英文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