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也说钗黛合一读书笔记
“钗黛合一”的说法,最早见于脂砚斋评语第四十二回总批:“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此后,这种说法便成了一部分红学研究者,长期坚持的一个观点,成了红学研究的一种思路,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研究成果。
从《红楼梦》原著来看,“钗黛合一”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一是作者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首页,是将预示着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结局的判词合并在一起来写的;二是作者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都寄予贾宝玉一身,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相互交织,难解难分;三是贾母特意拨给伺奉贾宝玉的两个丫鬟花袭人和晴雯,一个似乎是“薛宝钗的影子”,一个似乎是“林黛玉的影子”;四是秦可卿“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而她的名字也叫作“兼美”,具有钗黛二美合一的隐喻。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首页,作者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是并题在一幅画上的,说的就是黛玉和宝钗。俞平伯先生提出,“黛、钗合为一图,合咏一诗。这两个人难道不够重要,不该每人独占一幅画儿一首诗么?”正因为两个女性都是如此的优秀,作者对她们显得难取难舍。生活在现实里,他就必须需要宝钗这样贤妻良母型的女子相伴。但这不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不会劝他求功名做官的黛玉。这是一种非常纯洁的理想。可是,困惑因此产生了。鱼和熊掌怎可兼得呢?(当然这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否则二人都娶不就得了)所以,作者(此时作者和宝玉是统一的)在开始就让钗黛合为一图,这可能也是一种预示,他希望二人能够合二为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钗黛的评价问题,观点各不相同。拥黛者认为黛玉率真而宝钗曲迎,黛玉痴情而宝钗逐利;而拥钗者则认为宝钗仁厚而黛玉偏狭,宝钗合群而黛玉孤傲。由于《红楼梦》中处处流露出宝黛未能结合的遗憾之情,世人因此也更多的同情黛玉的遭遇。但钗黛优劣论,始终是《红楼梦》的读者中最富争议的话题之一。
1923年,俞平伯先生在他出版发表的《红楼梦辨》一书中,提到了一个让世人感到新奇的观点,那就是在作者曹雪芹的眼中,钗黛是不分高下的,“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他还在该书中指出,金陵十二钗的图册当中,钗黛合为一图,合咏一诗。而其她人却是一人一图。另外在《红楼梦曲》当中,钗黛也是并行出场,不分先后的。
1952年,俞平伯先生修改了《红楼梦辨》,更名《红楼梦研究》,进一步阐释了他对钗黛二人的看法,“钗黛在二百年来成为情场著名的冤家,众口一词牢不可破,却不料作者要把两美合而为一。”这也就是红学史上著名的“钗黛合一论”。此次俞平伯不但引述了一些新发现的前人关于“钗黛一身”的批语,还进一步提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到警幻仙子将妹妹许配给宝玉,在宝玉眼中,这名女子“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宝钗”与“黛玉”合起来就是宝玉。脂胭斋曾批:“三人体的关系”。其“钗黛合一”的主要论据如下:
一是判词。红楼判词中,连晴雯、袭人都独自一首,曹公何至于惜墨如此,最重要的两个女孩子同用一首判词,其中必有深意!如果说是为了对比,那么晴雯、袭人为什么不合用?如果说有相通,那么三春为什么不合用?何况通篇看来,曹公并不是惜墨如金的人。所以,答案只能有一个:钗黛原本是一体的。所以才说:“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作者是为了纪念一个人而不是为了纪念一个讽刺另一个而写的。
二是并举。“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豕飞燕泣残红”“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薜蘅芜讽和螃蟹咏”“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等回目都是钗黛并举。仿佛两者总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一向被人认为是敌人是对立而已,换一个思维是不是更象说的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呢?“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林姑娘,气暖了吹化了宝姑娘。”“庚辰本第22回眉批: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丁亥夏。笏叟。”就会明白两个宝玉可以是一个人的身和影,那么宝钗和黛玉也同样是一个人的两种性格了。
三是名字。宝钗又号蘅芜君,黛玉则名潇湘妃子。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如“蕉下客”“枕霞旧友”“稻香老农”都与别人扯不上关系。而古时从来都是君妃并提的,难道也是曹公的无意之笔吗?况且古代宫庭之中,只有皇后称为“君”,余下地位高者称为妃。难道通晓古今的曹公会让他所爱的女主人公居于对手之下吗?原因只有一个:这本是一个人!我又因此而突发奇想:红楼中惯用幻笔,比如说明明是写贾宝玉却偏写甄宝玉,以曹公起名字的用意明明是宝钗是君,黛玉是妃,而给黛玉起名为妃时她居然是默认的!会不会写黛玉是为了写宝钗而写的呢?
四是兼美。大约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会记得有个太虚幻境的。而就是在那里,宝玉有了他人生的第一次性体验,对象却是秦可卿。(认为宝黛爱情是至纯的人是不是要生气或者是回避了?)可是警幻却告诉宝玉:“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而宝玉看她却是:“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大家宝玉或者说曹公眼中最美丽的女子就是钗黛合一的,并不是宝钗也不是黛玉。
五是诗词。注意海棠诗:“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黛玉应该是宝玉的精神之爱:初恋。而宝钗才是宝玉的婚姻之爱:婚恋。“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碾冰为土玉为盆”为什么冰为土?玉为魂?可以这样说白海棠诗就是在歌咏这个让作者深爱的女孩的美丽与高洁。这其中并没有世人以往认为的一正一反,而是一个人的美丽是多方面的。
对上述论据的理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却也有牵强之处。首先,从感情来讲,贾宝玉一生割舍不下的只有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完美的,即使是她的缺点;其次,贾宝玉也是非常欣赏薛宝钗的,只是他们两人的“志趣不同”而已,从小说的叙述可以看出,其实贾宝玉是特别佩服薛宝钗的才干的;因此,这两个人在贾宝玉(或者说曹雪芹)心目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同的,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是贾宝玉情感和生命最重要最完美的情人,一个是贾宝玉生活中值得尊敬和欣赏的妻子;贾宝玉是不可能产生所谓的林黛玉要是有薛宝钗的性格就好了的想法的,也不会同时接受林黛玉和薛宝钗。即使贾宝玉同意,林黛玉也不会同意,小说中他们关于金玉良缘而时时吵嘴就是证明。即使林黛玉同意,薛宝钗也不会同意,薛宝钗虽然也爱贾宝玉,但她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同时也自尊自爱的女性,她不仅有大才干,大志向,而且有大自尊,这样的人,以她的身份是不可能做小的。
从审美意象上来说,“钗黛合一”说改变了人们通常在钗黛评价问题上,非钗即黛,尖锐对立的观点,而是把两者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来看,即钗中有黛,黛中有钗,既矛盾又统一,引导人们正确把握这对人物形象在审美意象上的互补性,整体性,从而避免了把这对人物形象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偏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钗黛合一”确也有其可取之处。
但从另一方面看,钗黛毕竟是两个具有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具有独立性格特征的典型人物,其性格中的主导方面是迥然不同的,仅凭几条脂批就断定这两个人物是“合一”的,的确有些牵强;“钗黛合一”说又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人物形象塑造上的“这一个”原则,夸大了其“同”的一面,模糊了其“异”一面,因而符合中庸之道,却不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
在谈到“钗黛合一”时,还有一种说法是,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是黛玉的影子。也就是说钗黛和晴袭之间的差异,只是社会地位和知识素养上的差异,而在个性特征上,钗袭是同类的,黛晴是一体的。晴袭较之于钗黛,虽然少了一份书香气息,却多了一份青春活力。因此,依照这种“影子”的说法,袭人就是奴婢里的宝钗,晴雯就是丫头中的黛玉。
从表面上看,好象确实是这样的,钗袭都是逐利之流,两个人都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之上,黛晴都是纵情之辈,两人都站在浪漫主义的立场之上。钗袭和黛晴之间的差异,就好象是楚汉之间的鸿沟,确实是不可逾越的。但是若细细地深究起来,好象根本就不是这样的。如果把钗袭和黛晴在立场上的一致性,当作她们性格上的一致性,那就错得离谱了。
如果黛玉是奴婢出身,她会成为一个晴雯吗?肯定不会,因为她太柔弱了,她是不会有那么多的精力去搅和那些鸡毛蒜皮的杂事的,她关心的只是她自己内在的情感世界,而晴雯却是一种外向型人格,她精力充沛,活力四射,见不得那些丢人现眼的事情,一定要骂得个鸡飞狗跳才心甘。孔子曾经说过:狂者进取,涓者有所不为。大概黛玉是涓者,而晴雯是狂者吧。
如果晴雯晋升为小姐的话,她也断不是一个哭哭啼啼的黛玉,她将更象一个豪阔的湘云,但是会比湘云性子更烈,脾气更大,象黛玉嘲笑湘云时说的“你又充什么荆轲聂政”。湘云其实是做不了的,因为这女孩还是比较憨厚的;但晴雯可以做,因为她最具有豪杰气,她几巴掌下去可以把人打晕。如果再赋给她一点圣人之心,那就和探春就有点仿佛了。但细细一想,为什么贾府的小姐里头,就出不了一个晴雯呢,大概是因为个性上的高贵,只有在一种低贱的环境中才能凸现出来吧,若出身高贵的话,这种个性反而会失掉成长的空间而流于平庸了。所以包括探春也一样,因为庶出而变得更加刚强,大概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吧。
同样,对于宝钗和袭人而言,影子说仍然是很荒谬的。宝钗如果降身为奴婢,她会是一个袭人嘛?也绝对不会,她可能会更象平儿而非袭人,她可能没有平儿心地宽厚,却会比平儿更加稳重得体。宝钗和袭人虽然是同盟者,但其实并不是一个材料做成的。虽然两人都是玩手段的高手,但宝钗的手段,都是合情合理的.手段,是阳谋。而袭人的手段,很多都是不合情理的手段,是阴谋。也许宝钗也和袭人一样,有同样的功利目标,也会为姨娘这个位置而奋斗,但她不会使下三滥的手段。拿袭人和宝玉苟且之事来说,若是宝钗,绝不会做,为什么呢,因为宝钗的自尊。这种自尊,是礼的根本。人们常认为宝钗比较虚伪,那只是因为世俗之礼仪,本身就有虚伪的一面。但宝钗在知礼守节这一点上,并不虚伪,她是真正的淑女。这和袭人恰恰相反,袭人只是表面上遵守个这规范,完全是从现实原则上去考虑,在和利益相冲突时,她会暗地里打破这个规范,以求得利益最大化。或者更恰当一点地说,宝钗的逐利原则是建筑在健全的理智的基础之上,而袭人的逐利原则却是一种动物式的本能,这都和人的天赋息息相关,并不太关乎社会地位与教育背景的差异。
而袭人就算扎在小姐堆里,她也难乎成为一个宝钗。但是,在贾府的小姐们中,不好找出一个这样的人物,因为这种人格只有在争权夺利中才能凸显出本色来。就象小姐级的人物里难出一个晴雯一样,小姐级的人物里,也同样难出一个袭人,因为袭人也是被环境逼迫出来的,只有在恶劣的生存竞争中,才会使用非常的手段。而贾府的小姐们显然还没有沦落到这个地步,除非她们嫁人之后,在妻妾成群的争风吃酷中或许会慢慢地变得这样。曹雪芹是为女儿美唱赞歌的大家,对于这些珠玉般的青春少女,还没有变成所谓的“鱼眼晴”的时候,一般都是不会写得太坏的,尤其对于重要的人物。即使他写了一个放荡的可卿,一个恶俗的袭人,但是都用了很重的曲笔,而这两个人身上,还是有很多让贾宝玉都无法拒绝的温柔之情的。
此外,在谈到“钗黛合一”时,还把作者对秦可卿容貌的描写,作为依据之一。秦可卿是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养女,小名可儿,官名兼美,长大后嫁给贾蓉为妻。她妩媚有似宝钗,袅娜犹如黛玉。她除了第五回引宝玉到她房中安歇,以及后来写到她卧病榻上之外,似乎只做过两件事,一是在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被许配给了宝玉,并与宝玉发生了“莫须有”的男女关系。二是临死前在凤姐梦中托咐一件未了的“心愿”,从事物的荣枯哲理,讲到为贾府保持“退路”的具体治家方略,其中还泄露了某些“天机”。这些所做所为,都是在别人的梦中进行的,使得她成了一个虚幻的人物。故而,在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子告诉宝玉,她的这个妹妹是仙界中的来客。
在《红楼梦》里,秦可卿是一个被损坏了的女性形象。她的被损害,有封建制度上的原因,有伦理道德上的原因。我们从《红楼梦》关于秦可卿这个人物不多的戏份中看,作者写她“妩媚有似宝钗,袅娜犹如黛玉”,纯粹是为了描写和形容她美丽的外在长相,除了将钗黛二人相貌的优点集于其一身之外,并不能看出她就是钗黛二人的化身,其品行、气质、言谈举止、所作所为,与钗黛二人大相径庭,简直风马牛不相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无论“钗黛合一”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权威性的说服力,它的实质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一个美好的理想。它既是作者曹雪芹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也是持此观点的红学研究专家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同时更是广大读者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这是精神层面的。而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它只是《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的一种很特殊的,具有磁石般吸引阅读魅力的,始终让读者难以取舍、充满纠结、悲喜交集、爱不释手的创作手法,而且是运用得十分娴熟、十分巧妙、达到炉火纯青程度的创作手法。
长期以来,我们在阅读《红楼梦》这部巨著时,都会被“钗黛合一”深深“诱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着我们发自内心的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支配;其次便是在不知不觉中,被作者那些天衣无缝、生动传神、环环相扣、细腻真诚、引人入胜、触动灵魂的美丽文字一步步“诱导”,而陷入了浑然不觉、情感共鸣、信以为真、无法自拔的境地的结果。
因而,笔者认为,“钗黛合一”是表象的,它更多的体现了读者在自身善良愿望和美好理想的主导之下,也是在作者高超特殊的创作手法的“诱惑”之下,而产生的对于作品中这两个“水做的”美好少女的主观认识,在情感的天平上对这两个艺术人物的对等接受和肯定,在我们内心深处对这两个女性不偏不倚的真挚热爱。
【也说钗黛合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我说黛钗作文2000字04-05
钗黛之美作文1000字04-03
也说庄重05-18
也说庄重05-17
远山如烟黛作文500字03-26
也说庄重作文范文(精选7篇)03-30
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05-18
观《金陵十三钗》有感(精选5篇)11-05
欧也妮葛朗台读书笔记300字08-14
你说我说他说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