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赋》读书笔记
中国强国的梦,是从晚清年间就开始做起的,一直做到现在,其中的曲折艰辛自然极多。《黄花赋》把其中最艰难曲折的一段写出来了,看得人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光绪皇帝、康有为、孙中山、袁世凯,这些人不管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但他们恐怕没有一个不愿意中国强盛的,他们按自己设想的办法改造中国,但是在这些人以各种心态离开这个世界时,中国并没有强盛起来。强国之路很艰难,因为我们病得太厉害了。而强国的艰难不在于我们病了,在于我们并不认为自己有病。
《黄花赋》把我们百年前的病态写了出来,朝廷的病态,官场的病态,人民的病态,制度的病态,观念的病态,以及我们在病态中的挣扎、求索、痛苦、徘徊,康有为、孙中山、杨度、袁世凯、章太炎,那个时候的巨人们针对中国的病态提出了很多医病的处方,配置了很多治病的丹药,或许是他们的处方有问题,或许是久病之后很难一下子痊愈。总之从那时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在强国的梦想中希冀徘徊。
我一直认为国家要强,先得强种族,种族要强,就得变制度,所有的观念制度中最该变的,就是一直以来横行官场的汰优择劣,这种观念制度是强国梦最厉害的杀手。
为什么每到战乱年代就英雄辈出,因为战乱年代打破了汰优择劣的制度和观念,胆子大又有本事的人轻而易举就可脱颖而出。但到了和平年代,一切正常之后,汰优择劣的制度和观念就又开始发挥作用、发挥威力,弄得人才凋零,民风可憎可恶。杨度说晚清年间的人“积习以损人利己为风尚,对强横有力者则惟知仰其鼻息以自存”(《黄花赋》第二十七章),梁启超说那时候的人“一有奴性,二愚昧,三自私,四虚伪,五怯懦,六麻木”(《黄花赋》第二十章),人民如此不堪,国家怎么能强,但是汰优择劣的制度和观念不变,人民又怎能变好?
《黄花赋》在这方面做了十分可贵的探索,将晚清年间汰优择劣的政局和不得不汰优择劣的`无奈写得真切如在眼前。袁世凯因受慈禧的训斥心中惊慌,下台阶时不慎跌了下来,跌伤了左脚。一众僚属故旧前来探望,袁世凯此刻还心有余悸,对大家说:“我在万军之中,战阵之前,听枪声乱响,看血流成河,却胆豪壮心坦然,可在太后的威严面前,却不由得心怯惊怕,这是为什么?”
众人笑道:“袁宫保素具忠义之心,故对太后常怀畏惧之意,连太后也不怕,那不是成了反贼奸臣了吗!”(《黄花赋》第四十九章)看看这多可悲,大家都认为害怕是应该的,下级害怕上级,臣下害怕太后,不害怕那就不对,那种观念当然不是凭空来的,那是有制度来保障的,你不害怕你的乌纱就保不住,甚至脑袋也保不住,那你敢不害怕么!不害怕的人要么被杀了,要么当不成官,要么口是心非假装害怕、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这样的制度难道不是汰优择劣的制度吗?
因为观念与制度的缺陷,晚清的强国梦才时梦时醒,强国的路才艰难备至,到了慈禧死后载沣掌大权搞预备立宪的时候,朝中有能力有威望的大臣几乎一个也没有了,张之洞死了,袁世凯被赶走了,哎,到了这个时候,清朝难道还不该完蛋,它不完蛋真是天理不容了。
《黄花赋》只写了漫漫长路上的十七年时间,不过我觉得这十七年完全可以看作全部强国梦想的缩影。我想:除过孙中山、康有为、光绪皇帝,还有很多人也是想让中国富强的,比如李鸿章,比如张之洞,但是,他们也都失败了。或许历史需要有很多失败者作铺垫,或许他们并没有失败,只不过强国一梦需要很多人的前仆后继,需要很多人不停地走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人就是强国梦的先驱。
我想:汰优择劣制度被废除的那一天,就是中国真正开始走向富强的一天,而《黄花赋》被社会真正接受的那一天,就是敲响汰优择劣制度丧钟的一天。手捧着《黄花赋》,我在期待着这一天。
【《黄花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诗人·明月·黄花07-13
散文漫谈黄花岭10-24
黄花开遍作文600字10-28
黄花与雨作文300字10-28
人比黄花瘦作文12-06
黄花菜都凉了歌词01-23
吴文英:惜黄花慢11-03
思古赋08-09
乌云赋07-13
皇都赋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