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1
荷西总是会记挂着三毛的喜好,哪怕驱车几百里也要带三毛去找有化石的小乌龟和贝壳。去这一趟,荷西差点被阎王收去了性命。荷西在找化石的时候陷入了沼泽地,在沙漠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危在旦夕,偏偏这时候三毛还遇到见死不救还想劫色的三个撒哈拉威人。荷西看到那三个瘪三想非礼三毛,想摆脱沼泽地里救命的石头去救荷西,三毛哭着向荷西大叫让他不要过来。三毛在危急关头还是很机智的,一番周旋摆脱了三个色鬼,最后用汽车坐垫和身上的衣物救了荷西。被救下的荷西看到三毛没有穿衣服以为她被侵犯了,觉得愧疚,一把将三毛抱住,流下泪来,嘴里说:“你——你吃苦了”。
看到这里觉得荷西真是傻得可爱,又觉得很感动。危难之际他们互相想着的是对方,而不是自己。荷西对于三毛是:那些你很冒险的梦,我陪你去疯。不管你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我都陪你一起。我知道你的自由,你的浪漫,知道你喜欢沙漠,就一声不吭,默默地陪你一起流浪。三毛对于荷西,用她的话来说,是:这是一种很平淡深远的结合,我从来没有热烈地爱过他,但是我一样觉得十分幸福而舒适。三毛对于荷西是细水长流的。他们的爱情是互相选择了彼此,也成就了彼此。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2
看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对那个时期的撒哈拉威这个民族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她的“芳邻”撒哈拉威,本是沙漠中的财主,以为会是稍微大方豪爽的人,可没想到却是扣扣搜搜、一毛不拔的人,把三毛家的东西据为己有,恬不要脸地向三毛搜刮索取,却吝啬于付出。
撒哈拉威人仅仅因为水源的问题就几乎屠杀了整个营的沙漠军团,只剩下军曹一个人。军曹是应该恨这个民族的,毕竟也是他们杀了他的弟弟,可这样的一个被仇恨啃啮了十六年的人,却在最危急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扑向死亡,去换取了几个他一向视做仇人的撒哈拉威孩子的性命,是为什么?我想不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多么不同,说到底军曹是一个宽容、温柔、善良的军人,这帮撒哈拉威人实在相形见绌,他们亏欠他的。
沙伊达和巴西里算是天作之合。对于沙伊达,三毛是这样描写她的:沙伊达侧着脸静坐在书架下面,长长的睫毛像一片云,投影在她优美而削瘦的面颊上,我呆望着她,她一般的不知不觉,就好似不在这个世界上似的漠然;灯光下,沙伊达的脸孔不知怎的散发着那么吓人的吸引力,她近乎象牙色的双颊上,衬着两个漆黑得深不见底的大眼睛,挺直的鼻子下面,是淡水色的一抹嘴唇,削瘦的线条,像一件无懈可击的塑像那么的优美,目光无意识地转了一个角度,沉静的微笑,像一轮初升的明月,突然笼罩了一室的光华,众人不知不觉地失了神态,连我,也在那一瞬间,被她的光芒震得呆住了。她是一个美好的女子。巴西里,鲁阿的二哥,三毛是这样描写他的:一色一样地在拼命帮忙着家事,可是他的步伐、举止、气度和大方,竟似一个王子似的出众抢眼,谈话有礼温和,反应极快,破旧的制服,罩不住他自然发散着的光芒,眼神专注尖锐,几乎令人不敢正视,成熟的脸孔竟是撒哈拉威人里从来没见过的英俊脱俗。他是一个对建立自己的国家充满了浪漫的情怀的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可最后没想到会死于自己族人的背叛出卖,真是让人十分气愤和痛惜。阿吉比因为得不到沙伊达就随意给她套了个罪名会审,还要强暴她再死,这样去侮辱一个美好的女子。简直丧心病狂,得不到就毁灭,这种行为太丑陋了。而旁观的是一群冷漠的同族撒哈拉威人,这就跟鲁迅笔下所描述的看客相差无几。一个民族究竟为什么会这么冷漠,冷血,实在是难以理解,是环境?还是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多少是有些道理的。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3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沙伦大概就是这样痴狂的人,只是可惜喜欢错了人,被骗财又被骗感情。
真的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太要命了,喜欢一个人可以到千金散尽,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地步,这是对感情投入了多大的热情啊,可是真诚却被利用,令人痛心。沙伦只是个老实木讷,羞怯,又执着于追求真挚爱情的可怜人罢了,偏要遭受这种悲戚。其实他从一开始到现在,心里一直明明白白,只是不肯醒过来,不肯自救。不愿意相信自己一直所追求的是假的,是泡影,想要逃避这种事实,让自己陷入虚幻,欺骗自己,不愿意直面。换了谁,谁又能坦然面对呢。
如果生活没有了自己能够相信的东西,没有了希冀,没有期待,那该有多绝望。这就像书中描述的,一群一群的飞虫马上扑过来,它们绕着光不停地打转,好似这个光是它们活着唯一认定的东西。沙伦对那个女孩巨大的爱情就是他活着的光,这是不理智的,可怕的,却又是让人感动的,他有付出一切的勇气。爱情需要理智也需要冲动,生命就那么一次,哪怕知道是假的,仍旧奋不顾身。
如最后三毛说,“我在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
或许许多人都会觉得他傻,可他的执着,真诚,敢于付出一切的勇气是可敬的。
不应以学历来简单地定义一个人。
三毛不巧被动参加了贵妇们的聚会,贵妇们对她非常应酬,因为她的学历比她们高。三毛暗暗批判了一番,“真是俗人,学历可以衡量人的什么?学历有什么用?”。我觉得这里体现了不同思想、学识水平(不是学历)的人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放在现在,学历还是很有用的,它是一种属性,代表社会对一个人的认可。但是它不能代表一切,不能作为作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学历不能衡量一个人的人品,比如北大弑母案,实在让人痛心,再高的学历不会做人又有什么用。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一个人在学习上的天赋,考试的能力,以及付出的努力,甚至还有运气。可以反映部分,不能决定整体,不能完全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三观,这些的差别更多是因为学历不同导致接触的学习资源、学历环境、接触的人,接触的视野以及个人选择造成的。
一纸学历,怎么就可以轻易把一个人定义?
学习了越来越多的知识,见识了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越来越多的世界,人更应该懂得谦卑,谦卑的人不会用学历来评判任何人。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学历高大可不必沾沾自喜,学历低也不必妄自菲薄,总有互相做不到的事。苍茫宇宙,人不过沧海之一粟,真不必因为学历就把一个人看高或看贬。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4
其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呢,更多的,还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是有的人把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日子过成了诗罢了。
如三毛所言,爱情如果不能落实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
三毛和荷西的爱情并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和所谓的浪漫,更多的是普通和寻常。像他们的婚礼,着实让人觉得简陋甚至是随意了,婚礼当天荷西还在上班,下班了就结婚,好似结婚对于他们就是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只是谈恋爱,顺便结了个婚。其实我觉得,他们只是知道什么对于他们的爱情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已,他们很通透,两颗心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不是什么礼节仪式等表面形式,他们的婚礼简单得真挚。现如今有太多毒鸡汤了,隆重铺张的婚礼形式并不能证明爱有多深,许多是浮于表面的虚荣走形式,走心更重要。
生活有太多的琐碎,尤其在沙漠中,日子要艰辛得多。为了生计要捕鱼卖鱼,走很长的路去买便宜的菜,为了省钱买收音机等等,三毛要面对邻居的扣扣搜搜死皮赖脸毫无分寸,面对荷西有时下班回家不好的情绪,都太稀疏平常了。把平淡平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需要智慧,更别说苦中作乐了。他们都是智慧的人,能够平衡面包与爱情,得而兼之。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5
在非洲,女性八岁就可以结婚了,之前就有所耳闻。看了三毛笔下的撒哈拉威人的结婚习俗,多少还是震撼了我的世界观。她笔下的撒哈拉威女人姑卡十岁就要出嫁了,而且一开始并不知道对象是谁,以后的命运会怎么样大概率取决于父母和父母挑的人。结婚的时候是这样的,新郎的朋友们上去“帮忙”粗暴地抓她拖她,她哭叫起来,不知真哭假哭,她去抓新郎的脸,新郎反扭她的手指。结婚是要挣扎,拼命打的。到了入洞房还得哭叫,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奇怪的是借口风俗就没有人改变它。
现如今的中国,某些地方依然可以见到类似这种封建落后迂腐的风俗的'影子,这是值得好好反思的问题。为什么文明发展至今还有这种腐朽的东西存在?这样的风俗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风俗文化若不加思索就继承延续下来,那其中腐朽的东西只会伤害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这件事大家都这样子做那就是对的,自己应该有是非的的标尺,否则就成了随波逐流,对于不合理的东西应该勇敢站出来指正和批判而不是顺从麻木,视而不见。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6
娶三毛是荷西从小的梦想,那时他可能还未成年呢,他人也有过这种想法,只是其他人都变了,只有荷西没变。六年未见,荷西对三毛的初心不改,算得上痴心一片了,没想到有一天他的梦想真的实现了。三毛会和荷西结婚,我想是有感动的成分在的,因为他的一片痴心和真情。感动也算动心了。从物质条件上来说,荷西比不上三毛之前的男朋友,论颜值论家产都不及他们,但三毛会选择荷西是看中了他的为人,正直善良有担当,三毛是有眼光的人。他们在个性上是契合的,荷西可以让三毛自由地做自己。但是从思想观念上他们不是十分契合,可能是因为文化差异的原因。三毛说自己并不能说十分爱荷西,但是嫁给他是不后悔的,荷西不懂体贴,但是会行动肯负责,她的所有男朋友没有一个比得上荷西的。三毛说想去撒哈拉,荷西就早早地收拾了行李先到了撒哈拉替她铺路,即便知道沙漠生活会很枯燥也没有一句怨言,你喜欢的事我就陪你去做。有一个支持自己喜好、兴趣,陪你浪迹天涯的丈夫是多幸运的事。
三毛在信中说,荷西去潜水,给他去潜,如果出事了,人生也不过如此,早晚都得去的,也用不着太伤心。只是没想到一语成谶,没想到荷西有一天真的去了。虽说三毛在信里很看得开,但我想她的内心一定还是承受了很大的痛楚吧。她也曾在信中说要守身如孝亲,可没想她还是自杀了,令人唏嘘。她食言了啊。
看了她的书,其实多少能感受到她的内心是有些悲观的,在“死果”这一章节里我想是个伏笔,但是大部分来说她的书里呈现给人的是一种活泼生动、乐观开朗、浪漫不羁的形象。她的青春是叛逆的,小时候任性辍学,骑机车疯玩。她的内心也是敏感的,老师在她的眼睛周围画圈,遭受同学的嘲笑,伤害了她的自尊心。这些经历多少影响了她。她的性格注定了她这一生不会愿意安安稳稳、循规蹈矩的过,而上天也似乎故意要为难她,不过她也说了,她的一生已活得值了。
三毛曾说:“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荷西曾说:“每想拥抱你一次,天空飘落一片雪,至此雪花拥抱撒哈拉”。
我想,撒哈拉已然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结合或许是命运最好的安排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7
三毛和荷西不但国籍不相同,个性也不相同,将来婚后可能会吵架甚至于打架可他们还是结了婚,荷西是这样说的:“我知道你性情不好,心地却是很好的,吵架打架都可能发生,不过我们还是要结婚”。按理说,三毛和荷西并不合适,他们的差异太多了,他们本不该在一起可他们还是结为了伴侣。我想,这大概就是爱情吧。爱情是明知道我们不合,却还是会坚定地选择你,我清清楚楚地知道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你的人格,你的品性,我愿意去包容你,愿意与你磨合,愿意与你共度余生。
合适,或许不是选择在一起的唯一理由,不合适,也不是选择逃避和放弃的借口。三毛不愿在婚后失去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自在化,所以她一再强调,婚后她还是“我行我素”,要不然不结婚。荷西当时对她说:“我就是要你‘你行你素’,失去了你的个性和作风,我何必娶你呢!”。
我想,爱是尊重与包容。尊重对方的独立与自由,尊重对方的个性与思想,让对方自由地做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让对方顺从自己或顺从对方,不是把爱作为控制对方的手段。有一种爱情,叫做三毛与荷西。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8-19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05-16
蒲公英的方向之《撒哈拉的故事》06-07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4篇09-16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08-19
特别女生撒哈拉读后感08-19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01-21
撒哈拉里的三毛作文800字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