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问第十四读书笔记

时间:2017-09-18 19:34:4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宪问第十四读书笔记

  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资料整理回来了关于宪问第十四读书笔记,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

宪问第十四读书笔记

  宪问第十四读书笔记【1】

  这周大儿子高考完,我们一家全部都出门,一家人分散到全国四个地方。陪小儿子梁乘座了很多年没有做过的火车,子梁非常享受,很开心。真的一切在于自己这颗心,这在从前真的是自己不能想象做到的,带着自己悠哉悠哉不急不慢的心,背着背包和儿子拉着行李箱,享受着沿途看到一切的和发生的一切事,遇见的一切人。心很静,感觉很美好。

  吟诵了几遍宪问第十四,最有感觉是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己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主旨:修己敬人,君子修养有三个境界。第一,修己以敬,保持自己的恭敬之心,养成敬畏之心。这是"内圣"功夫。反观自己,自从走上伏羲教育这条成长自己得光明大道,通过坚持博士培训时为伏羲老师们制定的成长计划--五个一工程,每天坚持一小时写书法,一小时诵读经典,一小时运动没有做到替换一小时古琴,一小时学习伏羲教育,每周写一篇反思总结文。努力坚持做下来逐步加强自己"内圣"的修养,坚持修身加强修养,格物致知坚持改过自省,改掉自己傲慢习气。有德行的第一条谦卑柔和,记得网上一篇疯转的文章--真正的修养是使身边的所有人感到舒服。虽然现在父母和先生,兄弟姊妹对这两年自己的成长变化很认可赞叹,全家都开始学习圣贤文化和伏羲教育,可是这些细节自己还做的很差。

  第二修己安人。修养自己,惠及朋友,惠及下属,以自己的人格,学养,能力惠及自己周围的亲人,帮助兄弟姐妹让父母安心,圆满自己的孝、悌,忠,信的人伦。这是齐家过程,大学说齐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所以做好自己,时时自省很重要。这次感召三亚公益伏羲学堂,核心家人问我为什么而办学,我说目前的我还没有达到完全无私的境界。为齐家和先生一起修身齐家而办,为圆满孝悌而办引领弱势姐姐一家走上修身成长,接受圣贤教育过上幸福生活而办。为自己和有缘人互相扶持一起以孩子为师修身成长而办,为了有一个幸福自在的学校而办。始终认为一个人最终超越自我的能量来自于自我内心的幸福感和爱。所以首先得通过修身让自己得内心幸福自在,安住当下,才会感召到内心宁静舒展,幸福自在得家人一起扶持互助有一群幸福自在的孩子,教育的本身是唤醒,修身的同时唤醒自己的内在才有可能唤醒孩子本自具足的智慧,惠及有缘人和自己。

  第三修己以安百姓。修养自己让天下百姓安乐。这是治国、平天下,达到"外王"的终极目标。希望通过三亚公益互助伏羲学堂,通过唤醒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家族亲友乡邻,带动一个片区,最终达到惠及一方百姓,移风易俗的`最终教育目的。

  宪问第十四读书笔记【2】

  本周由于准备今天上午的研究院和学校共同组织的《回归素质教育之路》的公益大讲堂,事情比较多,排练节目等,所以下午结束后才把《宪问第十四》看完。这章节比较长,内容也比较多,总共有44句。其中令我印象深刻比较有感悟的有:

  1、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现代语境是儒家情怀的知识分子,士如果过分在意享受安逸的生活,就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分子。它与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都是讲儒家思想里,每个人都应该以天下,社会的社稷为己任,当改变不了社会,那就教化百姓,积极入世,治天下根本在人心,有效路径在于教育,就像很多古时候的范仲淹、韩愈、王yang明等文人志士一样,被贬到其他地方,仍然坚持不懈地教化改变当地的文化,改变民风。这都是现在很多人应该学习的榜样,而不是现代有些所谓的文人就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心胸没有开拓出来干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2、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里面的解释到,仁是什么呢?仁是包容,因为超越了苦乐,生死、身心、天下之大还有什么不能包容?仁是责任,因为仁者爱人,以教民化俗为己任,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仁是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谅别人,可以解脱自己。仁是心态,心态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能放下,所以洒脱:能放弃。所以成功。这里刚好前几天看到孙俪的成长例子,觉得挺吻合的。她们两母女被父亲遗弃后,自力更生,最后她成功地获得名利之后,她们都原谅了那个曾经对她们无情的父亲,还买了房子给他们住。原谅别人可以解脱自己,如果有个心结在那里,没有打开,那就永远都没有办法释放自己,自己没有放下,就不能洒脱获得自在,获得成功。所以也是包容的精神力量。

  3、管仲之仁。子贡问管仲是否是一个仁人的问题,本章还提到仁者的另一个层面,就是要有大局观,把社稷和百姓的事情放在最前面的重要位置,而不是以自己的情感为主导,像某些文人志士选择逃避自杀等,仁者不雷同,就像管仲一样。管仲重大节,识大体,最大的仁德在于造福人民,而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于小节,自杀与沟渠。现实生活当中也是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但是就较少人会去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相似像管仲这种做法的人,很多都会意气用事,所以子贡才会向孔子提出这个问题。当自己的意见建议或者利益与集体的有冲突时,是否能从大局出发,例如我们做教育的,就是一切得从学生出发,如果是能够为了孩子的发展好的,试暂且放下自己。

  4、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纸。”子路问如何服侍君主。孔子说:“不能欺骗,但可以犯颜直谏。”敢讲真话,夫子提倡这种人臣知道。为什么我看了这句会眼睛一亮呢?因为刚好我们下午总结今天活动的时候,他敢于直接提出组织夏令营的问题所在,何校长的勇猛令我大开眼界。令我想起曾经自己也有过类似的一幕,也是去年在别墅刚开班的时候。事后想想,也是自己是有理的,但是还累考虑一个场合问题,可能私底下会比较好。历史上像魏征进谏就十分出名,同时也有不少令人不寒而栗,但更说明我们需要更多敢于讲真话的人。

  5、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成了很多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其实这里解释得很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试问一个企业单位,一所学校,如果君子在其位谋其政,其他人就不必谋其政了,但是如果没有君子,或者“不在其位谋其政,那就会乱套了。一个学校是一个整体,在开创出,肯定会有很多问题,各个岗位都需要协调磨合,如果某个岗位出现问题,每个人发现了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告知,并且协助帮忙解决,而不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了,因为每个岗位之间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学校教学是一个整体,孩子也是大家的,不是说哪个班的孩子就是哪个老师管,看见了有问题就应该互相去引导教育孩子。学校、家长、孩子、班级等事情大家都可以互相讨论,群策群力,同心同德把事情做好这才是。而这句话的语境则是源于君子已经”谋其位了,则不需要其他“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的人来插手。所以很多句子都是需要好好放回语境去思考分析,而不能生搬硬套,断章取义来误导人。

【宪问第十四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我问大自然》读书笔记-250字

2.依宪治国没有看客

3.”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4.《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5.问月

6.问灵魂

7.《问》诗歌

8.问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