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选择题-高二作文
最近尤其喜欢看《三国演义》,看书过后,有时突发奇想,要细细琢磨一翻,比如今天中午看《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一节,我就在想,诸葛亮为什么单单看中力量弱小的刘备,而且是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跟从他一起去拼打江山,仅仅是因为刘备的知遇之恩吗?
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看问题,作为有着杰出政治智慧的诸葛亮不会一时热血冲动贸然决定的——即使是冲动的也不会那么持久,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士人代表,他对于儒家的用世思想及道家的遁世思想都有较深的参悟,封建士子大多崇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智慧和操守,诸葛亮也不例外,当诸葛亮避居隆中时,正是群雄并立,中原逐鹿之际。在这样的你争我夺斗争中,诸葛亮恐怕早已对各路诸侯了然于胸:曹操势力最强,影响最大,但曹操本身是奸雄性格,多谋善变精于权术。在曹操手下做事很难完全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弄不好还会弄丢自己的性命。按当时的情形看确实若此。曹操手下,虽有众多谋士但真正成大器能放手施展自己本事的并不多。荀或因强谏身死,杨修因恃才殒命,就连司马懿这样一个有军事天才的人,曹操也是处处提防他。并且言“司马懿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之祸”。这样看来,渴望像管仲、乐毅一样建功立业的诸葛亮不会去投奔曹操的;其次袁绍,袁绍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手下的谋士不是互相倾轧,就是屈死非命对这样的平庸之辈,诸葛亮是不屑与之为伍的.;再其次离隆中最近的刘表,对于刘表恐怕诸葛亮最为清楚,刘表其人,名曰好士,且有“荆襄八俊”之雅,但不过虚有其表而已,其守荆襄,不过苟安,且内惑于蔡氏,外安于自守,其所谓基业,不过日下冰山,将倾危厦,诸葛亮怎会贸然行事?
按说江东孙权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孙权承父兄基业已历三世,国险民附。且孙权为人,谦和待士,这样的条件诸葛亮应该看好孙权才对,可是诸葛亮却没有去,仅是其兄诸葛谨投奔而去做了幕宾,这令人多少有些迷惑,诸葛亮为什么不去呢?
我觉得诸葛亮既然以管仲,乐毅自许,其志不在小,无非想建前人未有之功业,以酬己志。孙权当政之时,东吴人才已汇具齐备,张昭在东吴地位非同一般,周瑜无论公私都是孙权最信任的人,在这样一个基本就序的集团内想取而代之任何一个重要位置都比登天还难,且请着为贵,自荐者为贱,诸葛亮断然不愿推眉折腰事权贵,只好在隆中高卧,笑傲山林,以待时机。
然后刘备来了,不是一次,三次!这三次可以说诸葛亮一直在暗中观察且反复权衡。投靠刘备是一招险棋,刘备兵危将寡,连安身之处也没有,白手起家的创业困难可想而知。然而诸葛亮几番权衡思索,还是愿把这个赌注押在刘备身上,第一刘备此人,虽无大本事,但待人惟诚,知人善任。在这的人手下干事业,他不会横加干涉,处处掣肘,便于施展自己的才华。其二刘备手下,谋士虽有,然皆平庸之辈,不会对自己的政治生涯构成威胁冲击,更不会隐下祸患。其三,刘备的刘皇叔这块政治招牌是打天下的有利条件,既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也可以借皇叔帝室之胄的名义进行征讨,名正言顺。其四,刘备虽基础薄弱,然手下能征惯战之将不少,且天下纷争,胜负未晓,依靠刘表,孙权等外援力量来寻求夹缝中的生存应该不算困难。且四川,关中等地偏远,曹操中原未宁,无暇西顾,完全可以取来作为基本功业。考虑这些,诸葛亮不能不有所心动,加上刘备一心一意的礼遇固请,诸葛亮终于出山了,要赌这一把险棋。诸葛亮成功了,但他又失败了,我分明感觉到了他的力不从心。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作为一代杰出士人的诸葛亮,同千千万万士人一样,在乱世中为了自己的信念把身心全赌了进去。司马徽叹曰:“惜哉,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难道不是诸葛亮的谶语吗?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然而成功似乎很遥远。诸葛亮遗恨自己未能完成自己的兴复大汉的使命,但是历史又是公平的,它把诸葛亮的名字高悬在历史的星空,让未来的行者仰望。
【诸葛亮的选择题-高二作文】相关文章:
2.诸葛亮作文
3.赞美诸葛亮的作文
4.诸葛亮
5.诸葛亮的名言
6.永远的诸葛亮
7.诸葛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