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正常》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近乎正常》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几年,随着《哈密尔顿》的一炮而红,我也被“音乐剧”这种新型艺术手法圈粉了。当我听说百老汇的《近乎正常》会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上海的人民大舞台上演的时候,我欣喜若狂。
《近乎正常》是百老汇21世纪第一个获得普利茨奖的音乐剧。它新颖的地方便在于利用摇滚去包装一些社会上的敏感的、甚至广泛被认为是“黑暗”的话题。
这部音乐剧剧如其名,讲述了一个“近乎正常”的家庭的故事——妈妈患有精神病,她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爸爸在工作中劳碌奔波。家里的女儿有巨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饱受来自家长的冷落。儿子已经去世,但是妈妈却仍然无法放下他的离开,一直在幻象中看见他的存在。
家里每一个成员都希望正常生活,可何谓“正常”呢?“正常”在一开始代表着规律,代表着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但是这个能力在音乐剧里的人物身上都处于一种缺失的状态。妈妈由于心理疾病的关系无法自理。爸爸因为需要同时照顾妈妈和女儿经常加班。女儿则开始吸毒、嗜酒,过着一团糟的生活。在寻找“正常”与规律的路上,主人公们都与这个概念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或许所有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渴望“正常”的生活吧,渴望一种不会出幺蛾子的生活。这种没有惊喜的生活所带来的是安全感。那些不可预测的事件、突然发生的变故,一次又一次地锤击着也粉碎着我们的安全感。妈妈的一场不正常的病带走了家庭成员规律的生活,但是挫折没有彻底打倒这个家。随着音乐剧的发展,家庭中的`三个成员互相支持,也因为面对同样的挫折而开始理解对方。虽然生活并不美好,但是他们的日子还是一天一天地过,路还是一步一步地走。
音乐剧里说“差不多正常就能过”,我认为这表达了一种十分真实的生活状态。毕竟,“正常”其实并非常态,真正正常的人并不多,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那些“不正常”的情感与经历。正是如此,“差不多正常”也就够了,又或许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正常”。生活本身就充斥着不正常——莫不可测的转折是疯狂的。可是总会有其他人,有你的家人、朋友、爱人,一直陪你疯。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各种“不正常”,我们都在寻找“近乎正常”的平衡点。
然而,音乐剧中也表示,“近乎正常”这种生活状态下是有黑暗的一面存在的。但有些事情其实并没有绝对正确的应对方式,我们只是需要做出相应的选择,然后继续背着这个选择活下去。从音乐剧里的家庭便可看出,活得一帆风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同时,就像《近乎正常》告诉我的那样,“黑暗之中总会有光”。
《近乎正常》传达的不是如何去得到完美,它传达的是如何接受不完美。
所以请带着你的不正常,继续走吧。因为路还很长,但总会有光。
【《近乎正常》观后感】相关文章:
近乎兰房,远乎鲍肆07-13
2012观后感08-15
“西柏坡”观后感01-22
《高考》观后感01-19
超越观后感11-13
圆明园观后感10-19
溺水观后感10-15
《哥斯拉》观后感09-26
《枪手》观后感09-25
阿童木观后感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