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观后感

时间:2022-04-13 16:16:2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2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鸟朝凤》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25篇)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

  一个事物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它拥有价值,历史的迭代中它没有被时间与空间淹没,所以能流传至今这是时间选择。讲到这,不得不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没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摄的电影,其实在1年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电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资方,因为这部片子被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力,时下社会庸俗化严重,还好后有一些比较有审美能力的投资方赞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鸟朝凤》。

  人是爱贴标签的动物,动不动就给这部片子贴上,“大师的绝唱”,“吴天明——电影真正的巨人”等等这样的标签,我不针对吴天明,他或许是好导演,这部片子不管从取景,还是构图,以及演员都体现了导演的独到的,我也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站在拍摄水平和演员的角度上看,简直是无可挑剔。

  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和我们所理解的,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价值观中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读者你是看过此影片的)“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非物质化遗产,或许是应该得到传承,可它毕竟还是太过小众了,不是大众皆喜欢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你可以试试,如果听一遍唢呐曲你兴许还能接受,那让你听十遍二十遍呢?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让我听一遍也不愿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纯正中原化的古琴,我就十分愿意,因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因为“唢呐”它本身就诞生在黄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黄土高坡的凄凉与悲伤,与纯正的中原化的“雅言正声”有所区别。到今天世界音乐的广泛交流,使它渐渐的在被人遗忘,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点有点像西域的乐器“箜篌”失传一样,是历史作出的选择,如“箜篌”一类的乐器,有专家这样说道几乎没有恢复的必要,这与唢呐的命运如出一辙。在历史的潮流中,它没有用了所以渐渐的就被遗忘,试想现在婚礼还会请唢呐戏班子吗,就算丧礼也被现代化,即便是在殡仪馆里,都用的是管弦乐。因为但它显然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也是有很好听的乐器,例如古琴,现在学古琴的学生越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礼上汉式婚礼上都会出现古琴,它也是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念的,也是符合大众视听习惯的。总有一天还有许多事物也会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视觉很接地气,体现了八十年代的风情,热烈、变迁和当时人们的执着,以及无知,也揭露了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矛盾,父母老是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让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这部电影拍出注定就是褒贬不一的,说它好的人会把他顶上天,说它不好的人会把他说的跟烂泥一样。而以上内容只是我主观所认为的,我并不能说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过故事,透过镜头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立意,犹如没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团锦簇的字也是肤浅的。

  总之我总结一下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滤,人们便会透过现象看清,经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好的都会流传下去,该逝去注定也会逝去”。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

  一个事物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它拥有价值,历史的迭代中它没有被时间与空间淹没,所以能流传至今这是时间选择。讲到这,不得不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没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摄的电影,其实在13年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电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资方,因为这部片子被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力,时下社会庸俗化严重,还好后来有一些比较有审美能力的投资方赞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鸟朝凤》。

  人是爱贴标签的动物,动不动就给这部片子贴上,“大师的绝唱”,“吴天明——电影真正的巨人”等等这样的标签,我不针对吴天明,他或许是好导演,这部片子不管从取景,还是构图,以及演员都体现了导演的独到的,我也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站在拍摄水平和演员的角度上来看,简直是无可挑剔。

  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和我们所理解的,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价值观中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读者你是看过此影片的)“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是应该得到传承,可它毕竟还是太过小众了,不是大众皆喜欢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你可以试试,如果听一遍唢呐曲你兴许还能接受,那让你听十遍二十遍呢?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让我听一遍也不愿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纯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愿意,因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因为“唢呐”它本身就诞生在黄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黄土高坡的凄凉与悲伤,与纯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声”有所区别。到今天世界音乐的广泛交流,使它渐渐的在被人遗忘,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点有点像西域的乐器“箜篌”失传一样,是历史作出的选择,如“箜篌”一类的乐器,有专家这样说道几乎没有恢复的必要,这与唢呐的命运如出一辙。在历史的潮流中,它没有用了所以渐渐的就被遗忘,试想现在婚礼还会请唢呐戏班子吗,就算丧礼也被现代化,即便是在殡仪馆里,都用的是管弦乐。因为但它显然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也是有很好听的乐器,例如古琴,现在学古琴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礼上汉式婚礼上都会出现古琴,它也是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念的,也是符合大众视听习惯的。总有一天还有许多事物也会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视觉很接地气,体现了八十年代的风情,热烈、变迁和当时人们的执着,以及无知,也揭露了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矛盾,父母老是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让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这部电影拍出来注定就是褒贬不一的,说它好的人会把他顶上天,说它不好的人会把他说的跟烂泥一样。而以上内容只是我主观所认为的,我并不能说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过故事,透过镜头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立意,犹如文章没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团锦簇的文字也是肤浅的。

  总之我总结一下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滤,人们便会透过现象看清,经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好的都会流传下去,该逝去注定也会逝去……”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3

  80年代是我的年代,那里有我纯真的童年,有我澄澈的眼睛。我和我的同龄人都曾在那个年代畅想未来的新世纪,最具有典型代表的画面就是我们在清晨打开计算机和别人视频,然后我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许多事情。

  现在是新世纪的第16年,我们比我们曾经的想象走的更远,我们仅仅需要用一个便携的手机就可以交换很多信息。

  吴天明导演是1939年生,百鸟朝凤是他最后一部作品,因为上映的问题竟颇费周折。可见时代对他的遗弃有多么决绝。

  映入眼帘的屏幕画面是80年代的田园牧歌式的风光,河岸的苇草,鲜明的鸟啼,静谧的农家院落,淳朴的人们,那是我所熟悉的当年,温暖而令人怀念。

  作为该片的主线,唢呐,在新时代中终于没落、消亡,是它的必然命运。而焦三爷这位坚强的关中汉子以他执着的坚守希望它传承不灭,也希望唢呐所代表的旧时代的价值观永留人间。

  中国的传统乐器主要构造多为竹、木、棕、丝等物,来自简单加工的动植物,所以中国人称乐器为丝竹,是人类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文明的产物,唢呐亦不例外。西洋乐器的材质是冶炼精良的金属与化学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材质的差别造就音色与音域的霄壤之差。

  人类的历史上只发生过一件事,就是工业革命,从此,人类的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几何倍的增长,新的科技不断的刷新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淘汰旧的生产方式,100年前的中国人就开始感到了这种压力,直到今日依然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从一百多年前新的织布机取代旧的织布机,从叶圣陶写的多收了三五斗中看到洋米洋面以更高效的生产挤兑传统作业的中国农民。

  科技进步提高的不只是生产力,更改变人类的思想,平等、自由、透明、开放、等等,在传统的中国社会闻所未闻,焦三爷坚忍、倔强、理想、充满英雄主义梦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专制、傲慢、狭隘,垄断,忽视他人感受,对于传授技艺这件事,中国人自古就小气的出奇,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封建专制了几千年,专制思想已渗入社会的每一个毛孔,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实行专制。

  一方面看是他坚守道义的崇高,另一面看则是专制绝对的垄断,殊不知音乐就是音乐,从来不应该肩负那么沉重的负担,殊不知商业社会的今天,各种音乐学习班,是师父求着学生交钱来学的,礼崩乐坏,礼崩乐坏才能各得其所,才是自由之始。

  片尾焦三爷最后的泣血演出,作为70后,我能看懂他的悲壮与坚持,理解他那一代人的不甘离去的无奈,但作为70后,我也看的出他负隅顽抗的挣扎,看得出他螳臂当车的可笑。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片尾当焦三爷泣血吹奏到最后,唢呐声突然被隐去,背景是低沉而悲怆的大提琴,在那一刻,很多观众被感动了,连导演自己也清楚,大提琴才能打动观众,唢呐不行。

  我们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一代人,我们有幸目睹了人类社会快速前进的目不暇接的精彩,我们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悲催的一代人,我们承受了人类生活最急剧变革的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时光把一切看在眼里,什么也不说,径直向前走去,该消亡就消亡吧,唢呐只是唢呐,音乐只是音乐,这里不该有鲜血,这里不需要任何人悲壮,擦干眼泪,让焦三爷再吹奏一遍,微笑着离开。

  礼崩乐坏吧,给后人以自由。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4

  好久不看电影了。上午与同事在办公室喝茶聊天,一位美女说,刚看了一部电影,流了不少泪。啥片?吴天明生前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票房虽然很低,但值得一看。搞笑的电影我向来不屑一顾,而对催人泪下的电影情有独钟。20xx年5月12日,著名制片人方励在直播平台上下跪磕头,向全国影院经理为《百鸟朝凤》争取排片,呼吁他们给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一个机会,同时也跪求网友帮忙传播扩散,支持这部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虽然大学毕业后电影看得少,但吴天明还是知道的,他曾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执导过《老井》,算得上是张艺谋的恩人。为了支持中国的电影事业,我应该去看。同事帮忙一查,今晚7点附近影院就有演,于是当场决定晚上与妻去看看。

  可坐几十号人的小电影厅,连我们才五位观众。更好,可以静静欣赏。电影一开始,八百里秦川的苍凉空旷,人物的朴实无华就震撼了我,我知道这就是我想看的那类电影,它不会让我失望。观后,我的评价只有4个字:流泪,震撼。

  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1982年,一个13岁的小男孩游天鸣被爱好唢呐的父亲逼领着去找邻村的唢呐师傅焦三学艺,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游天鸣练就了高超的唢呐技艺,并成为师傅的接班人,游家班取代了焦家班。然而随着年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传统技艺越来越被人冷落,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且难以为继。一代唢呐王焦三带着对传统技艺的不舍含恨去世,游家班艺人纷纷外出打工。技艺的传承者游天鸣何去何从?电影没有给出答案,将沉重的思索留给了观众。

  可以想见,这部电影的拍摄成本应该不会很高,从这方面来说,不仅不能算是人们常说的大片,连中片都不算,顶多算是小片,但如果从思想性、艺术性来说,它却算得上巨片,它给人思想上、灵魂上的震撼是巨大的,怪不得同事会流泪,我的双眼在90分钟内也始终是湿润的,自己仿佛经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展,外来文化越来越冲击国门的今天,传统技艺、传统文化何去何从?是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我们面前消亡,还是尽力去保护,继承并发扬光大?这是每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国人应该深思的问题。我们在关注股市的起伏、楼市的疯涨、在关注工资、教育、医疗的同时,能不能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并不是一概反对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事实上,与传统的政治文化相比,我更愿意接受民主自由的普世价值。但当麦当劳、肯德基、星巴克等充斥大街小巷的时候,我们还能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文明古国吗?!

  看到少年的游天鸣被父亲逼着去拜师学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他没有文化,但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出息,在我才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领着我去找汉伯学习英语,那是1978年,国门还没有打开,知识还没有得到重视。我又想起了汉伯和叔公,他们就像唢呐王焦三一样在自己破旧的老房子带着一群乡下的孩子学英语,不仅教他们学习,还教他们做人。孩子们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小屋的煤油灯照亮着他们前进的道路。我还想起了四中的许建侯师及师母,他们待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学习上时刻关心,生活上细心照顾。许师离开我们八年了,但同学们始终记得他的音容笑貌,大家仍然去看望师母。

  也许因为同龄的缘故,且同样出生在农村,在游天鸣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许这就是《百鸟朝凤》更容易打动我的主要原因吧。我想把它推荐给儿子,但他能理解和欣赏吗?我没有把握。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5

  新闻中看到《百鸟朝凤》的制片人方励下跪磕头,求各大院线为这部电影增加排片,这则新闻被多方转载。被方先生的行为深深打动,觉得太可怜了,于是买了张票,在周日带着琪姐毅然走进了电影院。孩子在家两星期了,一直在吃中药调理脾胃,每天吃药都像杀猪一样,外加调皮捣蛋,姥姥姥爷的忍耐到达了极限,勒令我看电影必须带走,也不管我看的是不是动画片。连我都不确定能看进去的文艺片,一个三岁半的孩子能呆到影片放映结束实属不易,虽然爆米花可乐供着,这里给琪姐点个赞。

  依然迟到半个小时,我去的是爱琴海里的红星国际电影院,摸黑进去,还要拽着孩子随便找了个座位,四下一看,发现整个放映厅不到十个人。事实证明这部文艺片真的不是我的菜,片是好片,大咖都说好。影片画面优美,感观不特别宏大,情节紧凑,演员表演质朴而不做作。在当今的浮躁社会氛围下,能拍出如此纯粹澄澈的电影,证明导演真的是一个内心宁静有底蕴的人。怪只怪自己没那个文化底蕴,太low了,欣赏不了高雅的东西。

  这里我大概分析出几个原因,首先,唢呐艺术起源于西北地区,与我这个东北大妞的成长背景离得比较远,不熟悉所以不懂欣赏,只能看个热闹。再则,影片里没有我喜欢的明星,我只认识陶泽如,谈不上喜欢,剩下的没一个脸熟的。大师级的导演吴天明我更是没听过,原谅我的无知吧!现今的社会处在快速发展的浮躁时期,大众多数只看脸,男不帅女不靓,再没风头正劲的演员,就吸引不了眼球。不得不承认我是个外貌协会的俗人,也喜欢漂亮的事物,如果导演当初能稍微照顾下我们这些俗人,可能会吸引多些观众。最关键的,在剧里我没感受到能引起我共鸣的东西,不同于鸡汤电影《垫底辣妹》的回忆无穷,我也有些困惑。为什么就不能吸引我呢?内容我看懂了,表达了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对手艺渐渐失传的无奈,当游天鸣最后在师傅坟前吹起了“百鸟朝凤”,也揭示了悲剧的结局,就是唢呐艺术的日渐消退,后继无人。

  这种结局也与国家不够重视传统文化有关系,当文化局的局长想录一段唢呐演奏的时候,游天鸣连人都凑不齐了,大家迫于生活压力都改行了,有的人工伤有了残疾,有的人得了尘肺病,这辈子都不能再演奏唢呐了,这种结局让人感觉特别无力!

  在说说传统艺术,他们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发展离开了特定环境,可能就没人再去欣赏了。拿京剧举例,我的爷爷奶奶等长辈很喜欢,到我父母这一代人,多数就不感冒了,等到我这一代更是欣赏不了,就不要再提我的孩子了。没人看了,早晚会被淘汰,好在国家比较重视,好多孩子也在学习,但是想再现辉煌则比较难了。之前一直说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是继承传递,很少提到发展,至今没听过京剧有什么新的曲目,当然京剧创作难度肯定比较大。没有推陈出新,不能与时俱进,国家服持力度再不大,好多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失传的窘境。

  再说回这部大师的绝唱之作,自己欣赏不了的东西不见得不好,还是建议大家走进影院看看这部电影,看惯了大片烂片也该换换口味了!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6

  一个人半夜跑出去吴天明导演的遗作《百鸟朝凤》,相信很多人如果没有看到方励视频直播下跪的新闻,根本不会知道这部影片,也不会去看,影院更是排片率逐渐变为零。今晚去看的人不少,但多数都是上了些年纪的。《百鸟朝凤》可以说是老一辈导演对传统文化消失与传承的一次怒吼和老一辈电影人骨子里的坚持。

  影片勾起了我很多小时候了记忆,很少写影评观后感,今天却想着说几句。十几年农村生活现在想来却是一辈子难得经历,住在土房子里,睡着暖和的炕,看到师娘说她两个孩子都没了是她的命的时候,突然想到小时侯邻居家想要个男孩,可生了六个都是女孩,无奈年纪太大生不了了,也被罚了好多,也许也是命。老六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小时侯爷爷奶奶还打趣说我和小老六成亲,时过境迁现在再也听不到奶奶的声音了。农村生活没有城市那么高大上却也乐趣无穷,掏鸟窝偷西瓜烤小麦挖甜菜放猪放学路上捡几枝黄豆,太多的记忆。老人在炕上剪鞋样做鞋我也会跟着学,做出来的鞋舒服保暖不捂脚,现在纯手工一双也不会便宜吧。

  外面土墙上糊着鞋垫,房梁上放着酱块,冬天到了糊窗户纸,就是东北四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夏天来了,去酱缸里捞包咸菜,在院子里摘个黄瓜柿子直接就吃了,现在想想却很奢侈。很多东西现在都已经消失没有了。小时侯的村子有一百多户,年初回去房子倒的倒塌的塌,不足二十户,剩下的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小时侯傍晚在十字路口会有人拿鼓出来,没事的人就会出来聊天扭秧歌,现在城市里取代的应该是放着《小苹果》的广场舞吧。逢年过节会有秧歌队进每家拜年,讨个吉利钱,亦或是送门神财神,有时候还会组织一台二人转。红白喜事确实也请唢呐班,长的音发闷,短的音调高,想来有个同学家里原来做这个,他也学吹唢呐,农村也叫喇叭,吹唢呐的人叫喇叭匠。

  后来好像学弹琴。逐渐被钢琴架子鼓萨克斯取代。唱戏也变成了唱流行歌曲。现在家长让孩子学西洋乐器的也多吧,民乐的也少,更何况唢呐这种东西。小时侯有太多的回忆,庆幸自己经历看到过很多现在已经消失的传统。时代发展变迁,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不符合时代进步的东西也必然会被淘汰,就像唢呐班面对西洋乐队一样,而物质的突飞猛进却让我们社会浮躁起来,连传统文化中值得传承的精髓都会被湮没掉。没有传承一直媚外,终究会成为无根之木,长得再快再高终究经不起风雨。时代发展进步是好事,忘记了传统的传承却是我们的失败,人终究不能忘本。毫无逻辑啰嗦一堆,改天整理一下吧。最后一句向吴天明导演致敬。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7

  在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唢吶声中,影片结束了。百鸟朝凤,凤就是殉道者的化身,捍卫和守护着光明和希望的灵物。只有凤凰才会涅盘,重生的便是他的徒弟。焦三爷走了,孤零零一座坟迎着余辉,百鸟朝凤就下了,唢呐才能继续着它的生命的光辉。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点吧,它总会给观者留下思索体会的空间,让人从中感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

  唢呐是本土乐器,它本是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能抒发自身情怀的工具,与那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息息相通,见证表达着那块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更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一片守护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所以当查家子孙用高价请求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四个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唢呐班已是那土地上传统价值体系的坚守者——以德为重,而不以金钱权势论英雄。而学习“百鸟朝凤”的人也必须是人品好。

  在我眼中看来,这部影片是借唢呐,展示人伦道德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一种坚持的“匠人”意识。就如同焦三爷在选徒弟时候,其实对幼年男主角是不满意,可是因为看到他在父亲摔倒时,流下了眼泪,师父感觉到了他的善良,这才收他为徒。影片中的焦老爷子,就是拥有此种情怀的艺术家,匠人之所以成为匠人,必须具备一种热情,和普通劳动者不同的是,无论你富贵发达还是穷困潦倒,仍然会为你的手艺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当今社会,所有的技能都是围绕着“有用无用有钱没钱”而进行选择,所以,影片中,对那种匠人精神的坚持,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在选接班人时候,他选择了天赋平庸,但天性善良,做事耿直的男主角。因为焦三爷明白,心系一处,无事不成,这是匠心,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把唢呐技艺给认真坚持传承下去。

  虽然最后传统的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太多的遗憾;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在这一刻,我想起了北宋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百鸟朝凤》已成绝响,街坊巷陌再无回音。传统文化是否正在没落,匠人精神是不是早已没有人记得?但仍有人坚守着,有人传承着,有人喜爱着,不会灭亡,因为它在很多人心里活着。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8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9

  来说说我的观后感,一个农村小朋友起初背负着父亲年轻时的梦想,拜在唢呐大师焦三爷的门下,带着懵懂,历经千辛万苦,耗尽心力,终于从师傅手里继承下来唢呐的真传,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代大潮的席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无数次较量中节节败退,我们的小主人公自立门户的同时发现唢呐匠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不复从前,唢呐这种音乐也已经不被人们重视,自己从小看得无比神圣并为之奋斗多年的东西,一下子在今天这种环境下失去了所有的重量。在影片最后几分钟,有这么一个场景,大城市里,一个老唢呐匠坐在路边吹唢呐,面前放了个缸子,两个小姑娘路过往缸子里丢了几枚硬币,扬长而去,听都不带站那听一会儿,这一幕被主人公看在眼里,觉得这是整个电影最刺眼的地方,讽刺的太狠了,如果说的直白些,那些还抱着唢呐苦苦坚守的匠人在这个充满商品经济的社会大潮中跟乞丐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如果你问我,这个故事好不好看,那就要看从什么角度去理解了,如果从大部分人推崇的情怀上说,其实真的就那样,如果说这是一种情怀,倒不如说这是对现实文化的讽刺,从整个电影的叙事来看,反正我没有感觉出拍摄这个故事的人们对唢呐这个文化的有多么浓烈的感情,甚至百鸟朝凤这个曲子都没有在电影中完整的出现过,以至于看完电影对这个曲子毫无映像,而且在几处感情比较激烈的地方背景音乐用的也是弦乐而不是唢呐,这不是讽刺又是什么,唯一有那点意思的地方就是焦三爷喝醉了吹奏的那一段还算有那么点儿感觉,焦三爷拿起一支唢呐口齿不太清楚的介绍着,这是他太爷的太爷的太爷传给他的,我特别想知道这些唢呐背后会不会有一些故事,贯穿整个电影的那首曲子是怎么来的,又有什么样的传奇,然而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提起,我只看到焦三爷那一箱子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唢呐在影片中匆匆出现过两次,我个人觉得一件东西,一首曲子,能流传下来,必然它的经历,有它所蕴含的独特的意义,人们要传承的是精神,是文化,而唢呐正是这些东西的一个载体,人们才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坚守着,否则为什么搭上那么多感情与精力去坚守一个冰凉破旧的物件呢。

  所有说从情怀这个角度去看,看完此片,你依然不了解唢呐,也只是很同情那些苦苦支撑的唢呐匠人,如果在现实中偶然听到百鸟朝凤这首曲子,你也估计不会听出来这就是那首百鸟朝凤。就更别说看完此片会哭晕在电影院的座椅上了。

  最后,我还是建议没看过的朋友们,可以去看一看,你可以不抱着要支持国产电影,支持传统文化这种感情去,换个角度,或许也能发现其他的一些东西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0

  一个叫”方励“的人,为着“百鸟朝凤”多排片,居然给全国院线下跪,震惊全国,也震惊了我!我为他对中国电影文艺片的这份虔诚而深深感动。当日我买到夜场的票,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绝唱之作“百鸟朝凤”,发表一则微信。

  这些年,一些有良知、有追求、有责任感的电影人迷盲了,中国电影市场以400亿票房位居世界第二,可是除了商业片大行其道疯狂敛财外,浩浩荡荡的现代化电影院线,再优秀的文艺片也难得一席之地,常常处于被冷落,被排挤,被虐待的尴尬境地。“百鸟朝凤”就遭遇了尴尬!

  吴天明导演最后的遗作“百鸟朝凤”就是,过去一周院线排片不到1%,而且都被挤出黄金时段,眼看档期快结束,票房几百万,距离投资人收回本钱还差600万。无奈之下,制片人方励惊人一跪,求院线多排几场。这一跪惊动了很多人,触动了很多人,也包括我这个关注中国电影的普通观众,我们有良知,有强烈的意识支持中国优秀电影!

  在同一档期,一部【美国队长3】在院线居高得宠,七天就卷走中国人8个亿的真金白银,可是“百鸟朝凤纵然好评如潮,却没有基本的排期,更不要奢望票房了。我们就那么崇尚美国大片吗?我们就那么舍不得花钱看自己的电影吗?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坐视中国优秀文艺片被排挤和冷落?不可以!

  昨晚(5月13日)我买票去看了23点的夜场,深夜一点才回家。33元的影票,我觉得这电影票钱给的太少了,不足以体现这部片子的价值,如果不是网购,就是原价让我买票,哪怕是100元,我不会觉得冤!

  “百鸟朝凤”非常好的一部电影,讲的这样一个故事,800里秦川,两代人为传承唢呐民间艺术,顽强地坚持付出代价,让我们看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濒危,抢救之急,传承之难,令人心痛。这样的好电影不仅是正能量,而且于民族文化发展,有深刻意义,大家都该去看,而且非常好看!作为观众,我们应该有基本的审美,也应该有基本的良知,要支持真正优秀的中国文艺片!

  我看的夜场电影,也许与方励的那一跪有关,他唤醒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这场电影人很多,接近半场人,整个过程人们都肃然起敬,鸦雀无声,终场很多观众缓缓起立,慢步离场,眼睛里含有泪水!我想不要只怪院线,他们是商人,难免只看票房!中国电影发展,俺们观众有责,我将自觉当好中国文艺片的坚定支持者,一直会坐在观众席上!吴天明走了,张艺谋、贾樟柯们加油!我们是你们的铁粉,不会变心也不会掉队!今天听新闻,方励一跪,得到响应,今天全国院线排片达到2.4%,建议大家有时间都去看看,就当是给吴导献了一束花!值得!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1

  由已故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推开西北的重重山水,伴着黄土地上的一声叹息,带我们走进了唢呐技艺由兴至衰的历史轨迹,也品味了新文化冲击下“传统匠人”的文化情怀。

  唢呐作为一种民族艺术,本在农村广为盛行。但随着西洋乐器的渗透,这种传统的唢呐技艺正在消失。正如影片中唢呐班被西洋乐队冲击的七零八落一般,许多传统匠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冲击下,面临由兴至衰渐渐消无的困境。这些走在窄窄田埂上的文化技艺,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文化之根的延续,需要被保护,被传承,被复兴。而在这条并不好走的文化寻根之路上,有焦三爷,有吴天明,有你,也有我,共同用唢呐声声浸润中华文化之根。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信仰支撑。片中焦三爷说,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可现在呢,谁还把唢呐匠当回事。尽管愤愤和不满,但仍含着血吹奏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支百鸟朝凤。那些愤懑终化为一声叹息,留下世代相承的信仰绘成这个时代的精神底色。若是没有这些老一辈对艺术的无私奉献,对规矩的坚持把控,对文化的爱惜传承,那一首百鸟朝凤终将成为历史中的老照片。时代向前,精神不倦。新一代的技艺传承者们也要像老一辈艺术家一般守着信仰,专于一事,将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创新守卫。师兄弟们的远走他乡,游家班的难以为继也是现实生活中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民俗文化本就生于土地长于山水之间,土地在变迁,文化发展自然也要随之向前。和从前的锣鼓一响,脚板就痒不同,现在的受众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欣赏眼光也随之改变。与其故步自封,不如锐意创新。正如小提琴至于梁祝一般,优秀的艺术一定是敢于创新且契合环境的。这就需要坚守者们在复兴之路上多一些对当前时代的琢磨思考,用创新精神造出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作品。

  浸润文化之根需要担当护航。电影上映期间正逢《美队3》上映,尴尬的排片数量让《百鸟朝凤》票房可以用惨淡来形容。出现这种情况是在商业电影环境下,商家为了规避风险的“习以为常”。有人如此评论:“你还有无数机会看到超级英雄一次次拯救世界,但却不一定有机会再看到中国老电影人憋了一口气,闷住一口血,吹奏的那一曲《百鸟朝凤》了。”

  是啊,优秀文化和老一辈人艺术家的心血若是就此淹没在冰冷的商业运作之下,让民族因利益驱使丢掉了文化的根未免得不偿失。所以要守住优秀的民俗艺术和文化还需要少一些利益的计较多一些对文化艺术的时代担当。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2

  《百鸟朝凤》,一个很不错的电影,其中讲到了两代唢呐匠为了唢呐艺术的传承而进行孜孜不倦的努力。其中,诸多画面令人难以忘怀。

  第一个是,主人公焦班主选拔接班人。他看的不是一个人才的能力和天分如何,而是看他的内心和做事的态度。看到父亲摔倒会流泪,练习吸气时的卖力,割麦子时的脚踏实地,为了守护唢呐险些被烧着等细节,这些经历也为游天鸣练就一身好本领打下了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做事情稳扎稳打,才能步步突破。在年轻时,选择了好老师,就选择了榜样和事业。在年老时,选择了好学生,就选择了未来与传承。焦班主用慧眼选择了好的继承人。在当今迷乱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要学会选择。

  第二个是,焦班主对艺术的追求。爱到骨子缝里去,爱到心里去,爱到自己为了唢呐流血,用生命在追求和守护着艺术。他说,时刻记住,唢呐是为自己吹的,不是为别人吹的。他用一生在坚守着对唢呐艺术的追求。看到焦班主在喝完酒后,吹起唢呐时的如痴如醉,炽热的心在守护着自己所爱的事业。我想,他们虽不是物质的真正富有者,但是确实是精神上的真正富有者。追求唢呐艺术之路也是一种事业。他们为了这份事业,用一生的时间在追求,在呵护,在进行最后的奋力拼搏,直到生命的终结。甚至,在最后要离开时,还想到为下一代人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献计献策。试想,我们任何人不都在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吗?我们对于我们现在从事的事业能不能爱到骨子缝里面去呢?为了事业,不顾一切苦难和阻挠,放下个人的成败得失,能够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用一颗匠心精神,去做一份事业,将来又有何事不可为之?

  第三个是,中西文化的对抗。电影里的唢呐,代表的不止是唢呐,更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当西方文化冲击传统思想,当现实的压力不断袭来,我们又该如何思考?是坚守,还是放弃?随着一代又一代老人撒手人寰,我们民间优秀的艺术又将何处去安放。等上一代人都逐渐离去,发现我们成为社会真正主力的时候,我们生活中的艺术又能见到多少?中华文化的精华又能留下多少?如果不去继承,那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痛,也会成为代代人的痛。没有继承,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文明。我们这一代人需要把握好当下美好的艺术,让其在现在以及将来发挥他们璀璨的光芒。一个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枯竭。一群人去拼命守护事业,生命会鲜活。我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热爱艺术的人民,凝聚起来,众志成城,为了艺术的继承,为了艺术的发展,共同奉献和努力。希望将来有一天,生态长城建设起来了,在长城沿线的大讲堂里和大剧院里,我们都能听到这些民间艺术家们的悠扬美妙、无与伦比的演出。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3

  《百鸟朝凤》是一部经典的传统片,讲的是关于唢呐的传承与发展的故事,影片中有许多场面令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甚至热泪盈眶。

  故事的主人公是吹唢呐出了名的棒,故事开端,有两位小男孩先后拜他为师,拜师成功后又十分努力,师兄弟两个人都想跟着师傅学到唢呐匠的看家本事《百鸟朝凤》。整片情感丰富,其中有几个画面是这样的:

  第一天,大徒弟天鸣接到了师傅给他的艰巨任务,叫他上河边用竹竿吸口水,听着简单,可是做起来哪有那么容易。烈日当空,天鸣从白天一直练习到了晚上都没有歇一会儿,无奈的他只能回家,回到家后,师娘一看是小天鸣回来了,赶紧把饭端出来,天明站在门外,看着师傅的表情不禁感到害怕。

  果然师傅问道:“河里的水,你吸上来了吗?”天鸣摇摇头,师傅一把把饭端走,表示不让他吃。

  学徒第一天就是这样,天鸣委屈地回屋里悄悄地哭。师娘进来轻轻地拍了他一下,天鸣看到师娘手里还端着两个红薯给他,不禁感到温暖。

  师娘接着又说:“孩子呀,别怨你师傅,他也是为你好。”天鸣懂事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并不怪师傅。便在师娘的劝导下度过了这一天……

  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很羡慕天明有这样的好师娘,冒着跟师傅吵架的可能还天天给天鸣送吃的,还耐心地开导他。也许是真的疼孩子吧,师娘的两个孩子命都不久,看着天明就想自己的孩子一样。严厉的师傅身边多一位这样慈善又亲切的师娘,怎能叫他不努力呢?

  在收了两个徒弟之后,也确定了下一代的继承人,就是大徒弟天鸣,因为他的孝心。而小徒弟蓝玉则被赶出了师门。唢呐由天鸣继承,天鸣做了领班人。

  可就在这时西洋乐器的介入让唢呐这门艺术有些不堪,逢有白事红事全让西洋乐器接了活儿,这也让天鸣头痛不已。有一天接活儿,师傅也去了。当西洋乐器和唢呐同时出现时,一场争斗爆发了,引发了一场打架事件。在打架过程中,一个个唢呐被踩得破烂不堪,师傅,一气之下俯下身子,亲手拾起唢呐。天鸣和其他弟子看到师傅远去的身影而愧疚。

  焦师傅的形象让我倍感钦佩,对于唢呐他是那样的疼惜和热爱。甚至可以拼了自己的性命!

  还有一次也是这样,为了让唢呐不失传,焦老师傅身患肺癌还坚持带着大徒弟,亲自找回其他子弟一同去演出。这次的演出不一样,受人瞩目的《百鸟朝凤》再现,师傅看出徒弟身体不适。便亲自演出。可是师傅自己的病情却瞒不住了。他一直坚持吹唢呐,直到嘴角流出鲜血!可是演出还没有结束,焦师傅只好让徒弟接替自己,自己则拼命地敲鼓。当他看到天鸣的认真,苍白的脸上才露出了一丝笑容。

  直到演出的最后一刻,焦师傅是用生命在维护唢呐的流传。《百鸟朝凤》代表着尊严、信念,演出不能出半点差错。就是这样一个焦师傅,他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他对唢呐的热爱程度,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守护之心。

  影片到这里也就基本结束了,富有责任心的天鸣不忘对师傅的承诺,一直守护着游家班,守护着唢呐。我想,天鸣也会用自己的生命一直守护着唢呐。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4

  “凤凰已逝,但百鸟皆鸣”,凝重厚实的影视风格,色彩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悲天悯人的哀婉乐曲,让这部《百鸟朝凤》—大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呈现了经典。

  这部影片整体融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思和回味,影片开始像儿童音乐励志题材那样,影片以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著名男演员陶泽如饰演)为线索,表面看起来严肃古板,一身傲气,实则是一位热血、善良、重情重义的老人,在挑选唢呐徒弟的过程中,尽显其苛刻,从父亲带着磕头拜师,到焦师傅的一身傲骨,并不待见,再到用麦秆吸水练功,哪怕是风吹雨打,并不间歇,以及我们看到天机智聪明的师弟蓝玉登场,不难看出,游天鸣学艺是如此之艰难,然而,焦师傅并没有选择更有天赋的徒弟蓝玉,却选择了重感情的游天鸣,这种选择,让我在此时就感受到了唢呐艺人对信念的一种坚守,也流露出对人、对事物、甚至对情感的一种坚守的倾向,却在刚刚继承了师傅衣钵,以为从此可以飞黄腾达时,却出现了西洋乐队击败唢呐,经济诱惑,西方思潮,蠢蠢欲动的不安的心,让人不得不去沉思,中国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

  从这部影片的拍摄手法来看,聚焦了乡土音乐人的兴衰,但我们又看到小孩吸水时的搞笑场景,乐队不得不东奔西走的窘迫处境,再听到耳边响起生猛的粗口,看到在存亡危机之时,为了捍卫民族文化瑰宝的尊严,而扬起拳头进行抵御的群殴,这些镜头,让我感到有冷幽默。再听到高亢的、有力的、穿透力超强的民俗唢呐配乐,仿佛是调好叙事的节奏,镜头在剪辑中完全看不到拖泥带水,我们很快就沉浸其中,编导对人生、对时代、对社会思潮变革的深刻感悟,执拗的傲骨精神,用艺术的内涵和文化的深度,来打造这部作品,一代匠人的独具匠心,着实是一部经典的言志力作。当然,我们看到的有对中国传统古老艺术的感怀,也有无奈,无奈于时代的变迁,不管是文化的变迁,还是社会动向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思想在人们心中、生活中的变迁,实则在向我们启示人生,在人生的每段路途中、每次选择中,我们不得不沉思,我们每个人的坚守是什么?问问自己的内心,坚守在哪里?

  我感动,为这部《百鸟朝凤》,我期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虔诚的期望,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记住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动,用最真实的心灵写照,去捍卫我们的心灵。有一句影评写的.特别好:电影最后《百鸟朝凤》敬送的不只是师傅,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化。

  非常感谢加勒组织的这次观影活动,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情”,父子情、师徒情、兄弟情,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匠”,我想到了加勒的企业文化,不造假,不作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情感的归依,心灵的寄托,当我们忠诚于我们的坚守,忠实于我们的情感,我们的内心已经被自己感化了,精神境界已经达到了致高点,还有什么追求胜似于此呢?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5

  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与认真!

  严冬渐近,今日的加勒却没有丝毫寒冷,天气有着丝丝暖意,刚刚迈进十二月份,为了让公司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在加餐厅观看了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一首大哀的曲子,有着它应有的意义和重量,除非是德高望重和品行出众的人才受的起。焦三爷,百年唢呐的传人,整个无双镇唯一一位会吹奏百鸟朝凤的艺人,一生都在为唢呐的发扬与传承而努力。在为唢呐挑选传人的时候,面对天资聪颖的蓝玉和资质平平的游天鸣,焦三爷有自己独特的眼光,作为艺人,技术自然要超群,更重要的是德行和一份不服输的毅力,游天鸣,尽管父亲当众殴打他,他心里却没有丝毫怨恨,当父亲摔倒时,依然留下了心疼的眼泪,这也是焦三爷为什么把他作为唯一传人的原因。游天鸣不服输,有一份常人不具备的毅力,为了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就算下大雨也要在河边用芦苇杆吸河里的水。

  焦三爷的心里装着唢呐,唢呐就是他最高的信仰,作为焦家班的班主,徒弟成群,却依然自己下地干活,这样的一个粗人,对待唢呐却细致到极致,唢呐放置有序,一尘不染,不辞劳苦的亲自带徒弟到树林中听鸟叫,并依靠自己的技巧和鸟做出互动,实在是粗中有细,他在传授给徒弟唢呐的时候,交代最多的一句话也是“唢呐离口不离手”。工匠精神在焦三爷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来到加勒,在大厅书架上看了一本书,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有信仰的踏实与认真。加勒,母线行业的领导者,有着独特的责任与分量,在加勒这么长时间,从公司领导到车间技工,隐约看到了焦三爷的影子,普普却不平凡,严谨的制造过程以及细致的质量检查,一步一步推动着加勒走向国际,更为重要的是,加勒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不造假,不作恶”,一步步引导加勒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加勒,工作之时,处处充满细节,钣金组可以在仅有的条件下把材料加工到0。01毫米;包排组细致认真,仔细加工每一个零件;装配组团结有序,组装过程中,每一个工序都很严谨。每个人都在为加勒做着自己的贡献。还记得销售部吴总说的一句话:我们销售部不会让加勒每一个人的努力白费。朴实无华的话,表示大家都以加勒为家,公司只会越来越好。

  与电影中唢呐所不同的是,创新设计为加勒的发展添加了活力,公司没有在现有的基础上就停滞不前,满足于现在,相反的是公司每一到两年就会出一代新产品,就好像一位正在丛林中探索的年轻人得到了一把趁手的刀一样,克服遇到的种种困难,努力前进。

  仅希望加勒的每一个人都能以焦三爷为榜样,以工匠精神为指路明灯,做好本职工作,大家一起为加勒的未来而努力。

  通过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增加了加勒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交流,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相处融洽!加油!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6

  观看完《百鸟朝凤》这部电影,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影片讲述了小男孩游天明跟着老一辈唢呐匠焦三爷学习吹唢呐的事情,在这部影片中,焦三爷对游天的严厉是希望他能更好的吹奏唢呐,将唢呐传承下去,而父亲对游天明去学唢呐的初衷是在那个年代学好吹唢呐可以光耀门楣,也可以养家糊口。

  殊不知,在时代的变迁下,在农村的这种红白喜事上,唢呐渐渐被淘汰。但我们对唢呐的传承不仅仅是它的技巧和方法或者是这门乐器,而是一个对传统民乐的继承精神和认同感,唢呐是中国民族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影片也是围绕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展开情节描述。

  《百鸟朝凤》出自《唐书》及《太平御览》,百年朝凤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众望所归,而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在死后享有这首曲子,影片中有三处是关于吹不吹百鸟朝凤演奏的问题,第一次是给一个不好的干部,他的家人哀求焦三爷为其家父吹上一曲百鸟朝凤,在那个年代,焦三爷义正严辞地拒绝了,因为那个人担不起这首曲子,他的家人也被狠狠的打了脸。第二次是一位好干部,焦三爷当着很多人的面总结了这位干部的毕生,此等德高望重之人担的起这首曲子。第三次则是游天鸣对师父焦三爷献上一首百鸟朝凤,在影片的最后,焦三爷的魂魄伴着这首《百鸟朝凤》向远方走去,焦三爷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他对唢呐的热爱和对唢呐传承的决心。

  影片中还有一处典型的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情节,在改革开放之后,村里的一户人家在丧事上既请了西洋乐队,又请了民族乐队,当然,那个时候的中西方文化还没有融合,结果两队人马就打了起来,这也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观念的根深蒂固。

  当然,影片中的主人公也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唢呐匠,吹唢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游天明刚开始学的时候一直在吹芦苇杆,我有很大体会。也让我想起了我刚学吹竹笛的时候,每天只能吹笛头,吹响才能练指法,其中的艰辛非常了解,努力就会有收获,游天明也因此获得了成功,继承焦家班发展为游家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游家班最终还是没能发展起来,这是一大遗憾,但也同时向我们阐述了一些较之传统,落后的文化终会被淘汰,成为宝贵的遗产,若不加以创新,不与时俱进,也只落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号。

  关于此影片,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第一,对于人情世故,影片中讲述了师徒情,友情,父子情,着重突显出了师徒情,天明对师父的感情已与父子情相同,他对师父的爱就像对唢呐的爱,以及与蓝玉的友情。

  第二,关于唢呐。唢呐是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以声音高亢著名,但渐渐也不符合大众潮流,所以对唢呐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三,对于百鸟朝凤,百鸟朝凤在唢呐名曲中的地位固然很高,但跟着时代的脚步,不拘泥于传统,将它推广给大众,让它更为流传。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7

  《百鸟朝凤》是吴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不知道大家都认识这个导演吗?先用最直接的方式简单介绍一下。陈凯歌在追悼会上说,吴导演的是中国电影的领军人物。他除了拍摄了许多优秀作品,还带领一代人创造辉煌,为中国电影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张艺谋在电影宣传中说,没有吴导演的,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他为第五代导演的成长做出了巨大贡献。李安推荐《百鸟朝凤》 :希望大家支持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作品。吴主任,我想你可以安息了。我们都非常感谢你。

  几乎整个电影圈都在支持这部电影,但在李放下跪事件之后,看这部电影真的很迫切。我不希望一代宗师的遗产如此悲壮,哪怕只能贡献一份力量。去吧,不辜负期望。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即使是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看到电影的精致,从故事节奏到情绪铺垫,从场景设定到背景音乐,都无懈可击。一言以蔽之,故事以唢呐在黄河沿岸土地上的兴衰为背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

  唢呐是唢呐匠的基础。唢呐从来不离口,盛则衰。电影在引导情绪方面太聪明了。

  徒弟和师傅聊天说唢呐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本有点伤心。但大师却以这二十年收藏的酒为媒介,奏出了一曲极其欢快的曲子,并以一句唢呐不是给别人的,是给自己的作为结束语。然后他就倒在地上睡着了,剩下的十秒钟悲伤的感觉更强烈了,心里说不出的酸楚。

  唢呐文化正在衰落,它在没有任何观众支持的情况下与管弦乐队对抗。双方有肢体冲突。老师和爸爸拖着病体掀翻了桌子,留下一片空白,只弯腰捡起被踩烂的、认不出来的唢呐。这部分最讽刺的是,老人请了一个短裙豹纹女和一个电吉他鼓唱歌。坐在电影院,他忍不住笑了。他想到了法国香奈儿旗舰店抢购几十万个包包。什么时候才能不再把无知当乐趣?

  电影高潮,垂死挣扎。唢呐最大的礼貌就是送走最善良的人。唢呐队一盘散沙,老师和爸爸都很无奈,老了。唢呐带血吹,难以维持。交给弟子,回荡着鼓声。深深记得那一幕,老师父亲的嘴角沾满了鲜血,手边的鼓点依旧不变。他看着年轻的学徒把鸟吹到凤凰身上,眼里露出宽慰的微笑。那一刻,除了悲伤和悲壮,失败是固定的,但我努力挣扎,在无边的黑暗中抓了一根稻草,以为自己可以保命。

  当文化局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原队上场时,我忍不住希望能找到原队。至少这种坚持是可以很好安置的。可见两兄弟的手指被电锯伤了,彻底告别了唢呐;三位师兄患了严重的尘肺病,无力供养。你能怪谁?母亲病重的家庭?还是三个要养家糊口的师兄?只是因为奇怪,所以很重。

  最后老师父亲的坟前唱了一首歌,两代人南北走向。主人公脸上的那滴泪是哀悼死亡还是明天的自己?一个人的坚持是遥远的希望还是垂死挣扎?所有的空白都是给自己的。

  就是这样,它没有让我哭,但是它用绝望浸透了每一个细胞,它没有想就散了很久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8

  朋友推荐,周末看了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

  影片故事情节平铺直叙,人物形象朴实生动,画面优美且真实自然,不愧是大师的精心之作。看了以后如饮甘醇,回味无穷……

  该剧5月6日上映以来叫好不叫座,电影人方励情急之下跪求院线周末予以排片,引起哄动,才有了周末2700万的票房收入。

  戏内戏外都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戏内焦三爷身上体现出的“匠人”精神尤其让我记忆深刻

  影片通过两代唢呐"匠人"的坚守,深刻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激烈冲撞,用唯美的画面展示了具有厚重历史积淀的西北田园风光以及黄土文化的内涵,形象地表现了飞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西北农村普通人群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变化,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信念与现实的深刻矛盾。

  焦三爷是具有中国"匠人"精神的代表人物,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坚定的信念。执着与热爱是信念的基础,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门精湛的技艺是需要沉心历炼的,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身体的苦,更有心智的磨。"我学徒的时候饿过三天肚子"。天鸣日复一日的在河边用芦苇竿吸水,都说明了心浮气躁是注定成不了"匠人"的。既便是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活儿"越来越少,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焦三爷仍然坚信:"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至死仍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那份美好。爱徒的一曲《百鸟朝凤》高度褒扬了师傅平凡又壮丽的一生,也让这个形象永远驻留在观众心间。

  其次是坚守职业操行。火庄村长去世,孝子贤孙一大片齐刷刷跪倒在焦三爷面前,要求吹一曲《百鸟朝凤》,并明示钱不是问题。焦三爷决然摇摇头,他的神情中分明写着:"德配其位"是祖宗留下的共识,《百鸟朝凤》只可奉给可以享用的尊者。金钱、权势、地位甚至乡情都是不可凌驾其上的。职业是人们生存的手段,操守是职业的生命。古时候有"不愿为三斗米折腰"的贤达隐士,不知现在还有多少人恪守着祖先的传承!

  第三是择徒授业有要求。师傅收徒弟"才"为基本,但焦三爷不以天赋和技艺高低为唯一标准,他更看重的是德行的大小。蓝玉有天赋,上手也快,刚来不久就经常被师傅带着"出活儿",所以不长时间就"大小活儿都可以拿得下了,收拾收拾明天可以回家了"。反观天鸣吸了多长时间的芦苇竿,饿了多少回肚子,受了多长时间的冷落才开始触碰到唢呐学鸟叫??及至焦三爷要将他立为传承弟子时才深情的告诉缘由:"娃呀!你大跌倒吋我看到了你眼角溢出的眼泪才收的你呀"。据此也断定了这个后生是可塑之才。愈是寄予厚望就愈发严苛要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损其心智,无所不用其极……因为他看准了的人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技艺,更重要的是意志和信念。

  匠人,历来是每个民族的脊梁,是历史的缔造者,是社会的财富。无论科技如何发达,社会如何变迁,只有拥有了无数像焦三爷一样的匠人,国家才有希望,人民才会更加富强。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19

  焦师傅的灵魂转身沿着山间小路走远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影片将要结束了。唢呐的声音还在空中飘荡,片尾曲却已经响了起来。

  接班人徒弟头回出师回来,与师傅把酒谈心。焦师傅兴起之处,演奏了一首轻快的曲子,昏昏沉沉地说了句话:“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所谓唢呐与人合二为一,大概就是这种境界了。对于真正的大师而言,唢呐已不仅仅是一枚乐器,它早已深入骨髓,与人的精气神渗透在一起。至此,人通过唢呐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正如电影中演奏的高潮“百鸟朝凤”一样,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它带领人们回到过去,去找寻一种可能早已淹没在时光尘嚣之中的东西,这种东西来自于远古,它叫做根性。

  焦师傅也算是一个眼光毒辣的老师傅了,他一早就看出小徒弟蓝玉的天资聪颖,所以当他目睹小小年纪的蓝玉吹气顶羽毛,一口气喝光瓜瓢里的水,发力吐水扑倒了一米开外的木板时,他没有像天鸣一样惊叹一声,而是转身走入正堂,轻轻地丢出一句:“留下来试试吧。”没有对这种天赋异禀的徒弟格外照顾,这也是聪明师傅的厉害之处。就算自己的老徒弟看到了蓝玉的精彩表演之后,大加赞叹,焦师傅最后还是决定选了天鸣为最终的焦家班班主的接班人。因为与唢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三爷深知唢呐精髓传人的必备素养。人品与艺品,一样都不可缺。后面因为时代新潮的涌入,由国外传入的洋乐队渐渐取代当地唢呐匠的局面之时,几乎只有天鸣一人还坚持着不能丢掉唢呐这门绝活,他一直兜着师傅的训言“不能让焦家班的唢呐消失”。

  后来,文化局局长带来了一个消息,希望天鸣带领着游家班成员再次演奏“百鸟朝凤”,为申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资料准备。

  我坐在屏幕前面一直等待着他们能重聚一起,录好音频。可是随着天鸣陆续找到之前的成员,看到他们的现状。二师兄有了工伤,被电锯锯断了一根手指;三师兄因长期在石棉瓦厂工作,时不时会咳嗽不止。看到这些时,天鸣内心知道,之前从师傅手里传下来的游家班,是再也回不去了。

  西安街头,蓝玉,天鸣和他妹妹一起走在修复的城墙上。蓝玉提到,他想自己组建一个古建筑修复队。这时,不远处,传来一位唢呐艺人的演奏声。几位女子路过,给唢呐艺人面前的碗里丢了些许零钱。天鸣一行人望着发呆,镜头拉远。

  随着时代的迅速变迁,没有人能预见以后的以后,一切有关老的东西,老地方,老物件,老技艺会变成什么样子。而有些满怀深情的期盼总还是挥散不去的。比如最近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离不开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与节气相关的诗词,风景与物件。

  回归电影本身,故事的最后,只给观众们留下了一个渐行渐远的焦师傅的背影,和漫天飞舞的唢呐乐声。我想,看完这部影片的观众或许应该是沉默不语的,因为有种情绪会堵在心间。如果一部电影能够在平静的人群中激起强烈的心波,而无法马上用言语表达出来,那它大概可以列为优秀电影之列了。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上午的一部电影震撼人心,既表现了学习唢呐的不容易,也表现出了唢呐匠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唢呐事业。这部电影就叫做《百鸟朝凤》。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天鸣的父亲强迫天鸣学习唢呐,因为天鸣的父亲想了一辈子的吹唢呐却没有实现,而要强加给自己的儿子学习吹唢呐。于是拜在的焦师傅的名下,每天练习用芦管吸水,刚通过不懈努力吸来的水,焦师傅又给了他一根更长的芦管。练习了不久后,焦师傅就给了蓝玉一支唢呐,而天鸣没有得到。伤心的他又一次回到家后,听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又回到了师傅家里。师傅给了天鸣一支唢呐,并说了一句话:“你可看他个小,调可高,唢呐,就是这样,调越高,个头越小。”

  其中有许许多多使人感动的镜头:如用芦管吸水,下雨了也不回家。长大后,在传统乐器和洋乐器相撞时的无奈。游家班要解散时焦师傅的痛苦与生气……

  但是最让我感受深的是这个片段:在村长死后,游家班开始出班,这个时候焦师傅也跟着他们去了,过程中,由于村长品德高尚,所以“百鸟朝凤”这首珍贵的曲子,就献给了村长,而天鸣,这时候身子不舒服,无奈之下,焦师傅只好亲自演出,本身患有气管炎的他身子就不好,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吹,吹了一阵子之后,一些鲜血就从唢呐里流了出来,几秒钟后,鲜血便喷了出来,不能吹唢呐的他,又忍着痛苦打起了鼓,口中流着鲜血,手里还打着鼓。经检查,焦师傅患上了肺癌,还是晚期,治疗已经无效了。

  就这样,一位唢呐王去世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唢呐事业,其实我认为,焦师傅本来可以在一年之前,来到医院治疗,但是他怕没有人坚持吹唢呐和传承下去传统文化。我们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喜欢电子游戏,有什么红白喜事也是花大价钱去请洋乐队,花大价钱唱流行歌曲,而真正会传统文化的人,也只有七老八十的老爷爷,老奶奶,甚至现在有的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失传的原因,虽然现在都十分喜欢流行乐曲,洋乐器,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忘记自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可以接受新的外来文化,但传统文化也应该继承。

  “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而不是吹给别人听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1

  当唢呐声响起的时候,传承工匠精神的故事开始了……

  父亲强迫不愿当唢呐匠的天鸣拜师焦三爷,而焦三爷也因一滴泪收下了天赋不足的小子天鸣当学徒。在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对他的怨恨变成深深的依恋时,

  唢呐便在天鸣的心中扎下了根,这是父亲的期望也是传承的开始。

  在天鸣和蓝玉的比较下,师傅放弃了聪敏活泼的蓝玉,而选择诚实稳重的天鸣。在望着蓝玉倔强离去时的背影,天鸣发现自己成为习得“百鸟朝凤”唯一的接班人,传承唢呐的重担就落在了自己的肩上,这是长大的责任也是传承的继续。

  “智者无言宿儒泪,余音绕梁青松心”,当师兄弟因时代的变化和生活的艰辛而放弃唢呐时,天鸣却坚持对师傅的誓言保持着对唢呐的执着。在师傅的墓前,他高声的吹着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为师傅送行,在云雾中他又看到师傅严肃的面孔和放心离去的背影,这是他技精而通灵的表现也是传承有序的肯定。

  伴随着百鸟朝凤的唢呐声和师傅渐行渐远的背影,故事结束了,却给人无限的思考。

  在电影《百鸟朝凤》中,我看到了焦三爷技艺的高超以及对传承唢呐的执着,看到了天鸣骨子里对唢呐的喜爱和高尚的人格以及对初衷的坚持。天鸣高喊“我吸上来了,我吸上来了……”,这是他坚持不放弃的必然结果,也是努力有了回报后的喜悦,也是天鸣成为“百鸟朝凤”接班人的映照。焦三爷高呼“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这是对“中国不能没有工匠精神”的呼唤,也是我们血液传承的一种品质。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正如焦三爷所言:“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像天鸣一样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一定会在中国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加勒股份正是秉承着“不造假,不作恶”为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工匠精神”为指引,不断创新与进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持之以恒的工匠传承,深入骨头缝里的工艺制造,加勒正绽放着迷人的芬芳。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2

  故事讲述的是一对“唢呐匠”师徒的成长过程,展示了传统艺术形式在新老两代间传承与接棒这份担当所需要的心性和精神,又聚焦了这门手艺在时代变革中的落没困境。

  电影中突出展示中华文明中唢呐的传承,一年又一年水草丰茂,一代又一代唢呐情长,每一只都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大火中抢出唢呐,不仅仅是手艺人的工具更是他们的生命。

  片中对焦三爷在一次酒后尽情豪放的吹的那一嗓子和村长追悼会上喇叭口流出的鲜血等细节刻画的诸多段落里,都演绎了时光的流逝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从尊敬崇尚到轻视鄙夷的转变。

  早期焦三爷的焦家班走到哪里都被人尊重,吹奏百鸟朝凤更是难得一听。到后来,故事的主人翁游天鸣接过焦老爷子的衣钵,游家班被洋乐器取代,越来越不被人尊重,最终使得团队离散,唢呐在时代变革中消亡。对比焦老爷子他用言行和生命来维护和传承唢呐这门匠活,无不扼腕叹息。

  世易时移,非人力可为。虽然这种取代是社会进步不可抗力之下的必然,但一种文化的衰落总让人多少觉得不安。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是一个悲剧,传统技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

  百鸟朝凤,用唢呐的形式来展示各种鸟儿的叫声,是多么美妙的人与大自然的结合,如此精湛的技艺逐渐失传。当下流行的钢琴、小提琴、吉他等逐渐取代了中华传统的乐器唢呐、二胡、琵琶等是世事更迭、传统受害的最真实体现。这样的故事仍旧在每一天的现实社会中频繁的上演。

  深究其为什么?屈辱的中华近代史让我们失去了宏伟的建筑、精湛的传统技艺和大量文化艺术瑰宝,但最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拜金主义也让我们失去了中华文明的匠人之心。

  如何让我们中华文明再放光芒,电影也给了答案。尊重传统技艺者,让他们不断得到社会的正反馈,让从事艺术的匠人得到足够的价值体现。

  如今我国正处于向高质量挺进的阶段,那些优秀的传统艺术结晶,它们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髓,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切断了根,那怎能抵抗外来肆虐的风暴!希望这种“吹到骨头缝里的唢呐声”能唤起我们对精湛技艺的不断追求。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3

  少年游田明是焦散叶的弟子。但是,他愿意吃苦,愿意勤奋练习。大师更看重的是对唢呐的热爱和高尚的人格。于是,游田明成了唯一一个学会了“百鸟齐鸣凤”的接班人。但后来受西方乐器的影响,恰好是一件大事,村民选择了更震撼的西方乐队,而不是唢呐班。你田明不想唢呐没落,经历了一系列的挣扎。在影片的最后,云田明成功地申请到了遗产,成为了唢呐的继承者。

  这部电影让我震惊和感动,它绝不仅限于画面宽广和人物内心。

  细腻、背景音乐的穿透力,而是在于他的思想主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当今世界,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四面八方的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世界甚至改变着中国传统文化。从欢乐圣诞节到情人节,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火,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却渐行渐远。尤其是商家更是津津乐道,特别是圣诞节,无论大街小巷,热闹程度,有增无减;中国传统节日日渐清淡,端午重阳元宵,越来越不被重视,在电影院,美国大片、日本动漫成了众多观众的选择,国产片却常被冠以“烂片”的称号……

  对此,我们要做的是保护与继承。可以改变的是文化的内容,但不可以改变文化的精髓。影片中,年迈且患有肺痨的焦三爷为演奏百鸟朝凤,一口鲜血喷出,这是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文化的献身!正如焦三爷所言:“这秦川大地,不能没有唢呐!”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一种品质。回看当今,各种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影片、节目譬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不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日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学习……“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只要我们拥有继承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相信传统的种子定会在天朝大地上永远生根发芽!

  影片到最后,在师傅焦三爷坟前,游天明满怀悲痛地奏响了惊天动地的“百鸟朝凤”云雾中,师傅坐在太师椅上,微笑地看着徒弟,面容骄傲地听完了整曲,罢了,起身,头也不回地消失在远方……那一刻,我意识到,传承的精神已在我心中永恒。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4

  上周六去看了电影《百鸟朝凤》。

  那天下着雨,看完电影之后觉得下雨的气氛很契合电影的主题。有些许失落,但无可奈何。关于电影讲的什么已经无须赘述了。我想说的是一个一百多年以来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强势冲击后该何去何从?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最深层次的内涵吧。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一直统治者中国大地,正如唢呐以前在无双镇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威。在各种仪式中,人们对唢呐匠毕恭毕敬,要行拜师礼,唢呐匠要坐在太师椅上,底下黑压压跪倒一片,我认为这象征了中国文化在传统中的绝对统治地位。唢呐匠有四台,有八台,最高的就是百鸟朝凤。不同的人所享受的规格不同,根据的就是事主的德行。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核“礼”的反映。“礼”是准则,是秩序,是有等级的。中国文化重德行,德行不高的人,哪怕再有钱有势,不配享有“百鸟朝凤”。这两点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但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无双镇来了西洋音乐,裹挟着电子、娱乐、性感等耀眼因素,西洋音乐来势汹汹。人们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过去,感到新鲜,为之喝彩鼓掌。老祖宗的东西眼看着就要保不住了,唢呐匠报之以更猛烈的吹奏,发出声嘶力竭的呐喊,但无济于事,人们反而嫌其吵闹,引来了小镇青年的群殴。更可甚者,与之前崇高的地位相比,唢呐匠已经沦落成街头卖艺人,靠别人的接济过活。死守着唢呐还有什么用?能赚钱吗?能养家吗?现在谁还听这些东西?焦师傅临终遗言: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又说,自己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可悲的是,最后在自己坟前竟然连四个人都凑不齐了!只有徒弟一人在悲凉地吹着曲高和寡的百鸟朝凤……

  西洋音乐对无双镇唢呐的冲击是毁灭性的,正如西方文化一来,中国文化节节败退,几乎不能自保。这真是“两千年一来未有之变局”。中国文化将何去何从?中国文化会复兴吗?电影《百鸟朝凤》没有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影片中的最后一个镜头,焦师傅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去,我想电影导演是有这个信心的,我们,做为中国人,也要有这个信心!

  《百鸟朝凤》观后感 篇25

  《百鸟朝凤》是一部讲述百年传承的唢呐帮从兴到衰的过程。电影用生动的故事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调动观众的思路与情绪:严厉但有情怀的焦师傅,勤奋好学并坚持不懈的游天鸣,天赋凛然的蓝玉,善良好心的焦师娘……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已经渐渐忘却了中国百年的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切,焦师傅不止一次说:"别让唢呐在这里绝种",我认为这句话就像是"别让中国文化在这里绝种"一样是不言而喻的。

  游天鸣成年后,和妹妹、蓝玉一起走在西安的大街上这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烈日当头,街上的人纷纷打起伞来。这时,蓝玉说:"天鸣,你就别干这行了,赶紧在这里找个工作吧。"游天鸣却说:"不用了,我曾跟师父发誓过。"正走着,看到一名唢呐艺人吹着唢呐,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身前放着一个碗——这名唢呐艺人在乞讨。这时,有两个正在逛街的女人不屑地掏出钱扔在那名艺人的碗里,然后艺人连忙起身久久作揖——然而那两个人连看都没看他。那一刻,游天鸣漆黑的眸子里窜出了一丝愤怒的火苗。我从游天鸣的眸子里看出了悔恨、悲伤以及惊讶——为什么中国的唢呐艺术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沦落到当街乞讨的地步?游天鸣一直把"唢呐是给自己吹的,不是给别人吹的"当成吹唢呐的初心。那一刻,要不是碍于旁人,他一定会冲上去质问他:"难道唢呐是用来乞讨的吗?难道中国的文化只是用来在别人面前乞怜的吗?"

  我知道,西洋的东西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却不能被它蒙蔽双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抛到脑后。我们应该自省一下,很多时候,很多人,很多想法,都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把眼前的新鲜事物放在第一位,而忘记了是什么在身后铺垫着他们如今的生活。他们总是有一个愚蠢的想法:保护非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所干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就过好每一天就行了。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是非曲直,其实并不重要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建设传统文化与时代共存的中国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通用25篇)】相关文章:

百鸟朝凤观后感03-29

《百鸟朝凤》观后感10-25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600字01-12

《百鸟朝凤》观后感900字(精选22篇)04-01

百鸟朝凤作文350字10-28

《百鸟朝凤》读后感作文250字10-28

足球观后感(通用24篇)12-17

《战士》观后感(通用6篇)12-17

张思德观后感(通用15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