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观后感

时间:2022-05-12 13:23:4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鲁迅》观后感(精选22篇)

  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观后感(精选22篇)

  《鲁迅》观后感 篇1

  小雨微飘的江南水乡—乌镇,总给人一种淡淡的随意和幽静,初来这里,让人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鲁迅笔下的旧屋,陌生的又是一种清新的欣然,走进小镇,迎面扑来的是满眼的古朴,没有华丽的颜色,没有故作的娇情,有的只是白白的粉墙,黛色的瓦,翘翘的飞檐,雕镂的廊。弯弯的小河从镇中穿过,赋予小镇以生命的流动,又象是一幅笼罩在烟雨蒙蒙下淡雅的水墨画,让人驻足难移。

  缓步走在青石铺就的小街上,两边都是木结构的古式老屋,有着镂空的门窗,雕着精美、细腻的人物和花草。不时又会有一家仿古的作坊呈现在你的眼前,有制作狼毫的笔店,有蓝印花布染坊,又有公生糟坊和它飘出的阵阵酒香。象在细细地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和辉煌。

  不知不觉间走到鲁迅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都昌坊口,建成于1953年1月,三味书屋由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组成。

  鲁迅故居是鲁迅出生地,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生活和学习的场所。室内陈设按当年原样摆放,不少家具和用品均是原物。百草园是周家原已荒芜的菜园,是童年鲁迅休憩和玩耍的乐园,占地2000平方米,现基本保持原样。三味书屋是清朝末年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处私塾,鲁迅12~17岁在此读书。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通过大量实物、照片、手稿、书信、图表等展品,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鲁迅一生的光辉业绩和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思想发展历程。

  从鲁迅故居参观出来,漫步在街道上,心中不尽感慨,看到街两旁的古老民宅,看见在空中飞来飞去的燕子,燕子已在屋檐下安顿好了家,老燕子正哺育着一群羽翼渐丰的小燕,并带领它们熟悉周围的环境,好在来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重回旧地,让思乡的情结慢慢地延续着。

  小船在河中轻轻地滑行,摇撸在船公的手中缓缓摆动,击起层层涟漪,向两岸悠悠地荡漾开去。拱形的小桥横卧河上,三三两两的游客流于小桥两端,不时回头远眺或停步细端,也许想在这白墙黑瓦、小桥流水间寻回记忆深处曾有的点点依恋。

  忽然间想起马致远的一支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幽幽地勾起一丝莫名伤感,不禁黯然……

  《鲁迅》观后感 篇2

  上了电影与文学,看了几部电影,好像除了《阿Q正传》这部电影意外其他的我都记不太清了,也许因为它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经典作品,我才感兴趣吧!很早之前就学过这篇文章可是却没有看过电影,看过之后我又觉得这实为一部经典。

  阿Q很卑怯,他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

  主人公阿Q代表了当时的中国人。无论是从文中各个人物的意识形态来看,还是形如留辫者的字母 ‘Q’,在在都透露出鲁迅暗指的真实人物—中国人。影片不留情面地讽刺了当时中国人的一种自我麻醉、自我满足、自我解脱与逆来顺受的心态,以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

  的一种劣根性,包括自私自利、欺软怕硬与精神胜利法。在为中国人指出这些缺点时,鲁迅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但如果我们对中国人加以仔细的观察,会发现他所描述的这种阿Q心态在当今社会中并没有消失,这也让我大吃一惊。不同于其他的作家,鲁迅更注重反应社会与人性的丑恶,而且他企图通过一种让我们产生反感的方法来让人理解他的想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其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面对这种处境,怎么办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是不可取的。因此现代人懂得如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便是所谓的精神安慰。人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其中之一种。我们当然不可将这种正常的排解心理困惑与苦痛的方法都谓之精神胜利法。

  正常的精神安慰对人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每个人都必须学会从失落中走出来,都必须学会调节心理,使它获得某种平衡。否则,我们将长期处在名利的斤斤计较中而痛苦。阿Q的错在于他没有任何的原则,凡事都计较,凡失败都要求得某种程度的超越。而他又不是通过现实的奋斗来实现,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虚妄的胜利。这种精神胜利法,只会麻痹人的斗志,为我们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是我们应该扬弃的。

  当我们事业失败时,我们常会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当我们受人欺侮时,我们会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当我们失恋时,我们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安慰都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只有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现实,我们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但是,如果我们只会作虚无的宽解而不能够有切实的行动,那就不免带有几分阿Q味了。

  《鲁迅》观后感 篇3

  前些日子在西单书店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精品文集,包括小说,散文和杂文,唯独没有诗歌之作,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广大读者接触的更多是他的小说和杂文,我想诗的影响力恐怕还不会很大。这不是说他的诗作不好,而是广为流传的就少许了。我们且不谈诗,先来说说他的小说吧。鲁迅先生的小说我看完不是特懂,重点不是那几个晦涩的词语,而是文章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有些复杂,难以让读者把握。尤其是长篇说的事情太多,看真有些繁琐。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或许是我不太理解他的小说吧。

  再说说散文,这散文读上去倒能理解,只是感觉写得像小说,而且是短篇小说。好像人物,环境等具备的要素都在里面体现了。杂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文体了,当然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我们自上学期间学的那些关于他的文章大部分都属杂文了。他的杂文并不杂,而是深刻,每件事情每一句话都让人发觉深醒。可以说不读他的杂文,就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是要读的,尤其是杂文。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文学;不读他的文章,你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人。作文先做人,在他的名字中就体现了。这就好像李白的诗是有名的,苏轼的词是有味的,而鲁迅先生的文章则是有名有味的。

  《鲁迅》观后感 篇4

  今天我随妈妈一起来到绍兴参观鲁迅故居。

  鲁迅故居包括三个地方:鲁迅家的老宅、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我们先来到鲁迅的老宅,哇,鲁迅家还真大呀,我想鲁迅家在当时也算得上大户了吧,家居面积很大,摆设也很气派,家居的材料大都是红木的,很结实也很名贵。穿过大厅来到正堂,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这里很宽敞,正中是一张八仙桌,两边有两把椅子,我想大概是鲁迅家的长辈坐的吧。穿过客厅再往后走就是鲁迅家的卧室了,卧室分了很多等级,有主人住的也有下人住的,大小不一,但结构都差不多,床一律是带脚踏的,外面有帘子。再往后走有书房、卫生间和厨房。听导游说,鲁迅就是在这间厨房里最初结识闰土的,我能想象得到当年两个小伙伴相见的情景该是多么美好!

  再往后走就是百草园了,听妈妈说,我上初中的时候会学到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将百草园描写成了一个乐园。其实映现在我眼前的就是一个面积不大的菜园子,里面种了一些菜,有一口井,四面的墙壁上刻满了字,据说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写稿,上面到处是修改的痕迹。当年鲁迅就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玩耍嬉戏,我还真羡慕他们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呢!

  出了鲁迅家,在街对面我们来到三味书屋,那是鲁迅上学的地方,鲁迅的老师叫寿镜吾,是一个品行方正教书认真的老师。三味书屋的正面有一个匾额,写着“三味书屋”三个大字,下面是一幅画,一只肥硕的鹿 伏在古树下,据说是讲读书可以给人带来“福禄寿”的意思。鲁迅的书桌在西北角,当年鲁迅刻在上面的“早”字还清晰可见。

  有时间大家也到绍兴来看看鲁迅的故居吧!

  《鲁迅》观后感 篇5

  昨天,我们跟随爸爸开车来到了浙江绍兴市,你们知道绍兴最有名的名胜古迹是什么吗?那就是鲁迅故里。

  早上吃完自助餐后,爸爸开着车把我们送到了鲁迅故里,我们跨进大门,看见了鲁迅爷爷那庞大的石雕矗立在大门口,走进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先来了到了第一景点:鲁迅祖居,我们怀着着急的心情走了进去,听旁边的导游小姐介绍道:“鲁迅的祖父是个做官的,所以鲁迅的家境在当代还算是比较好,怪不得看上去他们的餐桌,家具都用的是上好的木材,上面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我们又跟随导游小姐去了鲁迅的故居我们参观了书屋,卧室和他们家的德寿堂和思仁堂……

  它们家有一个后院,名叫“百草园”,那里是鲁迅幼童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地方,听妈妈说,儿时的鲁迅在这里留下了快乐的时光。在“百草园”的中央,有一口井,据说鲁迅小时候非常调皮,常在井口上跳上跳下。

  不远就是鲁迅的纪念馆,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鲁迅爷爷的雕像,下面标着1881—1936年,屈指算来,鲁迅爷爷的寿命才五十五岁。通过纪念馆的资料,图画显示,我得知鲁迅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其中有一段话,每天鲁迅在学习中要做到三到,这三到分别是:心到,口到,眼到。这就是他给自己订的学习方法。在纪念馆里,展示了鲁迅爷爷生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有很多我都读不懂。我稍微能理解的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在广阔的天地里》:“我生在都市的大家庭,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看到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和许多农民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了。”我读完这段话后,隐约的感觉到,当年的鲁迅虽然出生富裕的家庭,但思想上没有一丝瞧不起穷苦农民,并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鲁迅幼时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听导游说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裂在四面,,我看到鲁迅的那一张书桌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的。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已经到了中午12点,通过了参观鲁迅故里,我今天认识到鲁迅爷爷是一位多么伟大了不起的人,甚至在世界上都闻名远扬。我敬佩你—来自绍兴的鲁迅爷爷。

  《鲁迅》观后感 篇6

  今天,我们六年级两个班开展了班级特色活动———到“鲁迅博物馆”去参观!

  到了“鲁迅博物馆”,我们首先来到一层。映入眼帘的便是刻满了字的墙壁。我带着好奇心跑过去,认真的读着墙上的字:野花,阿Q正传,朝花夕拾,呐喊……咦!这不全是鲁迅先生写的作品吗?整整三面墙上刻满了鲁迅的作品。他一生写过肆仟多部作品,差不多每两天就会出一部作品。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从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他对人民群众的挚爱和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如小说?故乡?。鲁迅先生常以笔为武器,写作品来抨击旧社会的黑暗。这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

  接着,我们来到了二层。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张桌子———鲁迅先生少年时代学习的课桌。这张桌子上可着一个小小的“早”字。这是因为: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你瞧!鲁迅先生做什么事都积极上进,有决心。

  最后,我们参观了第三层。我知道了,鲁迅是因繁重和紧张的工作极大的损坏了他的健康。他经常咳嗽,气喘,高烧,体重下降到三十多公斤。即使他的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坏,他仍艰苦忘我的工作。他是以实际行动来迫切的希望中国这条沉睡的巨龙早日苏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确这就是鲁迅一生真实的写照。我们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他那种爱国之情,热爱人民,勤学苦练的精神。

  《鲁迅》观后感 篇7

  今天7月8日,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参观了位于阜成门的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是基于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扩建而成的,位于阜成门东大街的一条小胡同里。胡同非常普通,和北京其他的胡同没有什么区别,以至于我们路过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竟然走过了,要不是有同学以前来过提醒我们到了,我们决不会意识到在这样普通的一条胡同里竟然曾经住着一位让亿万中国人民铭记的“脊梁”。

  纪念馆的风格给人一种老北京四合院的感觉,中式,又很平民化。一进门就看见了一小片草坪中有一尊鲁迅半身像,用的是白色的大理石,雕的是大家最熟悉的那一个形象:一寸长的头发根根树立着,小撮胡子,和略现疲惫但非常坚定的眼神。参观游览一个地方所必做的便是找景观照相,我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但这次当我站在雕塑前面对镜头摆出笑容的时候却心虚不已。不难想象:站在这样一个灵魂面前,背后有如此的目光审视着自己,感觉就像把手放进了真理之口一样,让你不得不反思自己过往的一切。

  再向前便是纪念馆的主体建筑了。一座庄重的中式建筑,踏进大门,迎面的是两面浮雕,雕的是鲁迅小说里的情景,有百草园,有三味书屋,还有一面是一组镏金的行书。纪念馆分两层一层地上一层地下。馆藏依时间顺序排列着各件藏品,有鲁迅的手稿、三味书屋的桌椅板凳,鲁迅收集的古董,鲁迅的写字台、摇椅,还有他用过的日历,这些物件被复原了原貌,看起来充满了生活气息。让人细细品味的是鲁迅的故居:一座别致的小四合院。青砖绿瓦,带门槛的木质大门上的油漆已经剥落,门里有两棵白丁香树开的正是时候,小院里飘着丁香的淡淡香味,很清雅。正北房和西厢房是锁着的,但透过窗户可以看到里面摆放着老旧的家具,上面落着淡淡的浮尘。正当我看着北房里的家具时,一个声音打断了我,回头一看,是一个中年女人蹲在南房门里,在脸盆里洗着抹布,“东厢房没锁你进去看看吧!”她说的那么自然让我觉得她就住在这个小院里一样。其实她是一名工作人员,在他的故居里,工作员也完全没有其他馆里的循规蹈矩。

  出了四合院,这次参观结束了,我们又走回了那条胡同里。

  《鲁迅》观后感 篇8

  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鲁迅》观后感 篇9

  北京鲁迅故居一处在阜成门内。旁边是北京鲁迅故宫博物馆。

  看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网站,介绍自己是2014年两家合并,为国家文物局直属正局级一级事业单位。现在在网站上介绍自己级别的事业单位好像不多。

  双休日去参观北京鲁迅博物馆,硬件条件很好,且免费,但参观的人很少。

  展览布置似乎有点平淡,感觉不熟悉鲁迅的人难以引起共鸣,也许展览设计者对观众的定位是鲁迅研究专家或鲁迅迷?

  展品也未按专业博物馆水准注明是原件还是复制品。在我看来,至少有一部分是复制品。标明复制品,能让原件更能吸引观众。

  不是“旅游”热点,不影响根据现代观众的需求不断丰富、调整、完善陈设,不影响不断加强学术研究。鲁迅是一个响亮的名字。

  对于博物馆来讲,研究实力、陈设水准、网站和现场服务水平是核心竞争力。

  博物馆中有一句鲁迅的话: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博物馆一部分展厅给了一个皮影之类的展示宣传,未看。

  《鲁迅》观后感 篇10

  年少读鲁迅,只知道是著名的作家,老师让记住他的一些用字造词,但总感觉和正规的语文不一样,可能是大家的缘故,只是大家用的,就是对的,我们用的就是错的(好像有鲁迅文字的特点了)。除了描写鲁迅小时候的读书生活的文章,我们读读还有点意思外,其余的似乎就有些摸不着头脑,为什么语言这么讽刺,经常用暗喻、正话反说,白话文夹着一点文言文,里面还经常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

  学习语文,尤其是学习真正的文章,所以我一直建议要读名著,读原文,但一定要在历史背景下读这些文字,否则会不知所云。过去读鲁迅就犯了这个问题,只是知道当时中国处于困难之中,却不深入,而语文老师认为这是历史老师的事情,他们只要教语文知识即可,其实是大谬。因此,我们去读《阿Q正传》,甚至如《药》、《社戏》等都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难免误解鲁迅先生。我幸而遇见一位语文老师,在教我们学习《白毛女》的时候,提示我们要去看原著和歌舞剧,当时我几乎都不知道那段有名的唱段,更别谈那段历史。后来我去看了舞剧,再去看文章,印象就太深刻了,不用背,想忘都忘不掉,这种语文学习才算是有了效果。

  文字乃是过去历史的积淀,没有历史的文字自然是虚假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看美国的引进来的一些语文课本材料,大部分文章都是和美国历史、文学史有密切关系的,虽然也有文法知识的题目,但却有不少历史性的发散思维课后作业,对于我们这些对美国历史略有了解的人都要去百度下才能明白,对学生而言,不啻于要去补上一堂历史课。读鲁迅的文章,没有一定的历史积累是不行的。所以最近在课本里面的鲁迅先生的文章越来越少了,其实不是坏事,因为与其放在课本里面让学生死记硬背,反而会让现在的学生对其产生误解,倒不如在课外去引导有能力的学生去拓展阅读,有机会去鲁迅的故居和生活场所,近距离接触,更会得到阅读者的共鸣。

  当然,语文不是全部取代历史,也要有优美的描写、崇高的理想,少不了童话、科幻,但是一定要真实,要从人的感情出发,才有感染力。读鲁迅的先生的文字,大部分还要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似乎现在小学生不怎么学习历史了),去尽力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要写这样的文字,这样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读《呐喊》后记。

  《鲁迅》观后感 篇11

  从我上小学起,语文课本里面就有鲁迅的文章,总觉得晦涩难懂,跟古文一般,现如今看来却是五体投地的,嬉笑怒骂皆文章。我们都学过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们国家就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再到后来外敌入侵、军阀混战,整个国家、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中,大多数国民对此也麻木不仁。早年鲁迅是到日本学医的,希望当一名医生拯救中国人民的身体,后来,他认为中国人更需要拯救的是灵魂,于是弃医从文,写出了一篇篇匕首式的文章……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用他的文章拯救了国人的心灵,拯救整个民族的灵魂,让九州大地上空阴霾中透过阳光,让东亚睡狮开始逐渐觉醒,让炎黄子孙有了站起来昂首阔步的冲动。

  可以说,鲁迅是一个带有民族魂的坚强斗士,一生都在战斗,简单,深邃,平凡,伟大。最后引用一个网友自拟的对联评价鲁迅先生:治病寻根慷与慨,流芳千古惊与醒!

  《鲁迅》观后感 篇12

  看到鲁迅在文字间所流露的爱国心,让人感到震撼。他热爱祖国,他愿为祖国付出一切。他想为祖国添上繁荣的一笔,他也在为此奋斗着!努力着!他自豪地成为一名中国人,“祖国”二字在鲁迅的心中已经烙上了深刻的印记,他站在黄河的浪头,长城的巅峰!他时时刻刻不曾忘记自己的祖国,祖国也将永远记住他!是的,他是一位勇士,勇敢地将自己的爱国情怀暴露在阳光下;他是一名智者,用自己的智慧装点着祖国的江山;他是一位行动之人,他将自己的爱国情怀付诸在行动上,让自己的理想在努力中实现,让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

  鲁迅爱中国,我们也爱中国,鲁迅将自己的爱铭记在心中,并且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爱,而我们是不是也该把爱国情怀铭记在心间,然后让自己的爱出现在行动里?我们现在该做的不是高喊口号,而是像鲁迅当初在仙台一样努力学习,真正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奋斗。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的科技日益发达。上天入海无所不能。“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升天与返航,这是我国航天进一步的标志;“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域进行7000米探索,第四次成功突破,再创新纪录;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成就造福人类,推动经济科学发展。

  如今,提倡“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倡“美丽中国”、“幸福中国”,面对资源的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我们都应树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的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让我们将爱国情怀铭记心间,让我们将爱国情怀付诸在行动上把中国推向世界之巅!

  《鲁迅》观后感 篇13

  “孺子牛”精神在任何社会环境下都值得赞扬与歌颂,它代表的是一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就像毛泽东主席所说,这两句诗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也许会有人质疑,商品经济时代,具有这种品行的人少之又少,大行其道的多是利己主义者。但当面对2020新冠疫情来临时,那些不顾个人安危、敢于向前的白衣战士,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大灾大难面前向来不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只不过当生活归于一帆平静之时,人们没有机会表现果敢且充满斗志的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涌现更多的是有担当、有责任、并富有正义感的无名之士。中华美德不但没有流失,而是在一代又一代中相传。

  “怀揣赤子心,甘为孺子牛”,从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深入人心,为民服务孺子牛的精神历久弥新。

  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才能汇聚起风雨无阻向前进的信心与决心,勇敢跨越前路万重山。

  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只有不断增强“为民服务”的针对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才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鲁迅》观后感 篇14

  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纪念他不仅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鲁迅是毛泽东最为心仪的现代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罕见地称他为“现代中国的圣人”。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作出这样的评价,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对于我来说,鲁迅先生是那么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而通过纪录片的观看,原来伟人也有喜怒哀乐,同样可亲可敬。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医救中华灵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严肃的鲁迅,更不会忘记那个“很喜欢吃油炸的东西”“走路很轻捷”“笑声是明朗的”的鲁迅。他不愧是我最为心仪的现代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并且还是那个时代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在我国漫漫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兢兢业业、积极奋战在各战线上的能人志士,他们的人生经历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

  《鲁迅》观后感 篇15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时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童年鲁迅帮助母亲撑起整个家庭,经历家庭变故后,周围的人情世故对于他幼小的心灵的打击很大,但是鲁迅并没有因此消沉,反而以其小小的年纪就学会自立自强,亲近下层人民,与农村的孩子成为了好友。

  2。青少年时代的鲁迅目光独到犀利初露锋芒,开始意识到旧中国的现实,积极进取,不断前进。

  3。在他的中青年时代,鲁迅压抑已久的思想感情像熔岩一样通过文学作品猛烈喷发出来。

  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生前,他立下遗言: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这些都体现着真实的先生。

  《鲁迅》观后感 篇16

  4月18号晚上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课上我们观看了电影《鲁迅》。整部影片表现了鲁迅先生非凡的勇气、坚毅的品质。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对战友的离去,他虽感苦闷,但依然奋起,用笔端来叹息劳苦大众的命运。面对深爱的恋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与被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鲁迅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义。就在这对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反思中,一个民族魂在灵柩中安息了??

  影片的一开头让人觉得有点恐怖,头发蓬乱凄苦的祥林嫂,嚷着要革命的阿Q??这些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杂沓纷来,在鲁迅先生眼前晃动,正当我们的思想还在小说里那一情一景中徜徉时,影片回到了现实之中。

  《鲁迅》撷取鲁迅一生中最后三年作为背景,展现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赤胆忠诚,讴歌了鲁迅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以笔代刀、顽强战斗的崇高品格。 当鲁迅身边的革命志士〈丁玲,潘梓年,杨杏佛〉一个个被抓,一个个被杀,他根本不因民党政府的残暴而感到丝毫畏惧,反而说出了“民党是世界上最要面子的政府,你说它坏是为它好,是为促其进步,然而它却会还你一颗带毒的子弹”的话,可见他面对死亡的威胁依然是正气凛然,毫不退缩。

  鲁迅是一个既伟大又平凡的人,片中通过对一个良师、丈夫和父亲的形象塑造,表现了鲁迅的爱,因为有了爱,鲁迅才会有战斗的精神和力量,还有鲁迅与瞿秋白交往、担忧杨杏佛安危、帮助萧红、萧军等几个片断,都表现了愤怒激昂之中的鲁迅不仅是一个无畏的战斗者,还是一个与常人一样会感到生命脆弱的有呼吸的凡人。而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令我感动和赞叹的是他们所展现出的忘年交的深情,鲁迅与瞿秋白秉烛夜谈,聊到鲁迅的诗《雪》,说话间,在鲁迅的卧室里竟然下起了飘飘洒洒的大雪。这些富有诗意的处理给人印象颇深。影片充分表现了鲁迅先生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顽强风格、战斗品质和博大情怀,反映了他对战友的热忱关爱、对青年一代的无私奉献、对亲人的赤诚之心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与深情,也让观众更全面的了解了这位伟人,让这位伟人更贴近观众的心。 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在无情的病魔吞噬着鲁迅的生命时,他拒绝出国疗养,也许鲁迅如果出国疗养,就不会死去。 在他病情很严重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医生说他最多活半年,鲁迅看玩笑说五年以前就有人这么说过,泰然处之。在病魔缠身时,他依然坚持为革命而奋斗,为青年做领路人。

  最终,鲁迅还是死了,他没有被反动派击倒,而是病魔夺去了他的生命。对于我们这没有经历过风雨硝烟的一代人来说,为自由为革命而奋斗是想象中的事,无法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一回到现实社会就容易迷失自己,迷失在商品经济的潮流中。看了《鲁迅》这部电影,让我深深觉得当前中国的美好状况是来之不易的,多少革命志士为了实现它而流血牺牲,我们要肩负起这个时代的责任,这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的责任,这样才对得起先人的努力,不辜负长辈的期望。

  鲁迅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成长、成才无疑是一种最好的启发,他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刚强坚毅的人,教会我们如何担当起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任,教会我们如何用笔杆子与敌人斗争到底。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勤奋学习,将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鲁迅》观后感 篇17

  鲁迅,曾在我眼里是一个十足的“愤青”形象,尽管他已不再年轻。直到那一天,我有幸观赏了影片《鲁迅》,从此,鲁迅在我的世界里扮演者不一样的角色,与我心中,占据了更多的分量。

  电影<<鲁迅>>选取了鲁迅一生中最后三年的重要事件,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之情,对中华民族的赤胆之诚,对振兴国家和民族的炙热情怀,讴歌了鲁迅在极其艰难险恶的环境里以笔代刀,顽强战斗的崇高品格和关心爱护年轻一代的宽广胸怀,鲁迅,一个20世纪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战斗家,也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大恨大爱的人物,鲁迅时时都在“横眉冷对千夫指”,却始终不忘“俯首甘为孺子牛”。面对白色恐怖,他不顾自己的安危,担心的是革命青年。面对战友的离去,他虽感苦闷,但依然奋起,用笔端来叹息劳苦大众的命运。面对深爱的恋人,他感到自己的所惜与被惜。在生命的最后岁月, 鲁迅 先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他洞悉了生活的本义。就在这对世界的感悟,对人生的反思中,一个民族魂在灵柩中安息了……

  用120分钟的电影描绘鲁迅最后几年的日子并非易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背后隐藏的是文豪繁复的思绪和感情。本部电影是通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段拍摄传记,能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更耐人寻味,影片中的鲁迅也用生活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哲理。

  在真实与虚幻间穿越

  影片开始,鲁迅在江南空旷昏暗的石子路上漫步。恍惚间,祥林嫂走上前问鲁迅,“人死了有没有灵魂?”“或许有吧。”“那也有地狱了……”接着,鲁迅又被喊着 “救救孩子”的“狂人”拉住,而身边的高唱着“手执钢鞭将你打”的阿 Q 却头也不回地冲进黑暗……鲁迅笔下人物就这样在真实和虚幻间与他会面。

  特殊的光影效果,巧妙地展现了鲁迅头脑中的梦境,寥寥几个画面胜过了千言万语。虽然是传记影片,但是作者没有拘泥于单一的白描,却用和笔下人物会面的“虚拟梦幻”方式,展现了鲁迅内心的精神生活和文学创作,虚实相济地把文豪的作品和他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战斗精神有冲击力

  影片抽出了与瞿秋白交往、担忧杨杏佛安危、帮助萧红萧军等几个片断,展示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白色恐怖、杨杏佛遇刺几个外部动作戏份较多的片断,烘托出鲁迅的演讲、论战的激昂。风雨交加间,鲁迅带病参加杨杏佛的追悼会,出门时把家门钥匙塞给了许广平,伞都不拿就大踏步离开了。虽然没有对白,但是风雨交加间,外景的浮躁喧哗,是时局动荡的写照。而葬礼上焦点的虚实、镜头的纵深,也营造出了纪实的感觉。这种真实感赋予了鲁迅战斗精神更多的冲击力。

  夜谈谈出诗意

  除了紧张的战斗,影片在处理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十分诗意。鲁迅的家庭生活有声有色,许多鲜活的细节展现了他作为父亲和丈夫的一面。鲁迅拒绝出国疗养之后,许广平哭了,这时鲁迅和海婴一样,躺在地板上想不出安慰的方法,夹着上海方言的对话,平实却也感人。而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影片采用了超现实的画面展现忘年交的深情,鲁迅与瞿秋白秉烛夜谈,聊到鲁迅的诗《雪》,说话间,在鲁迅的卧室里竟然下起了飘飘洒洒的大雪。这些富有诗意的处理给人印象颇深。

  从电影院回家的路上,我在思索,鲁迅一生都在为中国大众的觉醒而奋斗不息。以他审视时代的睿智,其实他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在他的生前是无法实现的,然而他却为这个理想不停地工作,“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即使是失败了,即使是被黑暗势力威胁,即使是被背叛了,他仍然信奉“赶快做”的人生哲学,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还在战斗,还在关心着中国新一代青年的思想启蒙。影片就是在一个个生动的场景中,把贯穿鲁迅一生的信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形象地凸显在银幕上。

  《鲁迅》观后感 篇18

  鲁迅笔下的绍兴一次次呈现出它的古朴、厚重以及挥之不去的人文气息。现在的绍兴怎么样了?还找得到往日的神韵吗?那我们现在就跟着鲁迅的足迹去感受感受吧。

  与鲁迅关联最紧密的当然是鲁迅路一带了。在解放路、鲁迅路的交叉口就是鲁迅广场,有先生的雕像,暗黑的铜色,眉眼间的坚毅是人们熟悉的神情。广场临着水和桥,对面就是绍兴的古玩市场───古色古香的石牌坊,里面长长的石板街,依着水,一家家玲珑的小店,可以看到古朴精致的古玩、有些年月的字画,后来还有了邮、币、卡交易市场。更有味道的是还保留了当年花鸟市场的部分,全是活泼泼的小东西,弥散着小城市特有的热闹和一点世俗的艳丽。

  顺着鲁迅路走就是鲁迅纪念馆。纪念馆是淡白色的建筑,中国风味的飞檐。里面的收藏品丰富得有点出人意料。文字照片书籍图纸自不必说,更吸引人的是实物:有先生用过的家具、衣物,有孩提时的玩具,还有闰土送给他的贝壳……

  鲁迅故居在纪念馆一侧,出了馆步行不过3、4分钟。是当年的周家新台门的一部分。一座青瓦粉墙、砖木结构、坐北朝南的大宅院。这座台门共有六进。现在供参观的是西首的房子,典型的江南大户人家的格局,堂厅、厢房、灶间、杂屋,仍可见当年的气韵。

  百草园是周家的后园,各个房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秋后还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大草深而显得有些荒凉。园分大小,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44米,高约1米的泥墙。泥墙南端有块界碑,这就是被鲁迅称作“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藤蔓和飞鸟爬虫。你一定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即使现在已难寻旧踪,但文中浓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带给你丰富的想像。百草园易主朱家后,小园中的平地上垒起了假山,并构筑了鱼池和花厅。

  三味书屋也只一箭之隔。它坐东朝西,北傍小河,有近35平方米。书房正中上方悬挂“三味书屋”匾额,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书。蓝底洒金屏门的正中挂有一幅“松鹿图”,图下摆设长条案桌,书屋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学生都坐在窗前壁下。东北角的一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桌面右上角那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是先生当年亲手刻下的。书屋后面的小园里有砖砌的小花坛,种有腊梅、天竹、桂花等。三味书屋从周围环境、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

  如有兴趣,还可以去探探不远处的绍兴民俗博物馆,看看最土最俗的绍兴器具、房屋、摆设、婚丧礼仪等。

  其中最吸引人的要数多次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上海都已开了两家分号。但要寻根问底,还是要到绍兴的鲁迅路上。“咸亨”二字源出于《易经·坤卦》:“品物咸亨”。“咸”,意为全、都;“亨”,即亨通,可见这命名的大吉大利。

  在“无处不酒家”的绍兴,这里算得上是最富有代表性的:黑瓦白墙,店外临街的墙上书有斗大的“酒”字,店内有一个紧靠街面并与之平行的曲尺形柜台,上置木栅,内中摆着下酒菜肴──“过酒坯”。与街面垂直的柜台主要用来做买卖,也可供“短衣帮”站着喝酒。柜台靠店堂里面的一端竖有青龙牌,书“太白遗风”四字。柜台内备有热水,可随时温酒。柜台前堂里是黑漆的木桌椅。店堂内挂有一幅国画,题款曰:“鱼米之乡绍兴游,文豪笔下咸亨酒。胜似春光今日里,赏菊沽酒茴香豆。”堂口的一幅对联是作家李准撰写的:“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店门外的空地上有真人大小的孔乙己塑像,长衫褴褛,瘦骨嶙峋,一碗水酒一碟茴香豆,惟妙惟肖。到这里来品尝绍兴地方菜,酒足饭饱之后别忘了与他合张影。

  今天的咸亨酒店和鲁迅时代已经大有不同──在这间小小的、保留了最原汁原味的咸亨酒店四周,呼啦冒出了许多以“咸亨、孔乙己、鲁迅、树人”等命名的酒店、商务中心等,霉干菜、茴香豆、绍兴酒、乌毡帽应有尽有。来这里做生意的三轮车夫不少都穿着布衫、戴着乌毡帽,真是时光倒流,商机无限。

  与鲁迅路垂直交叉的是南北向的解放路。解放路与府横街的交叉口就是鲁迅在《药》中描写的“丁字街”。这里原有一阁,横匾上题字“古轩亭口”。屡建屡废,现已无存,只剩地名。轩亭口也是巾帼英雄秋瑾就义的地方。1931年11月,就在路正中立起了秋瑾纪念碑。碑高7米,近似四方柱,正面刻有“秋瑾烈士纪念碑”7个金色大字,另几面是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的碑文。1998年,这里又拓出一块小小的秋瑾广场,立起了秋瑾的汉白玉塑像:眉目清秀,神情淡定、衣袂飘飘,风采如旧。

  绍兴市政府位于另一主干道胜利路上,而与它紧邻的更新更漂亮的建筑群则是绍兴一中。当年鲁迅在这里执教时,还叫“绍兴府中学堂”。先生办公、休憩的那幢旧楼仍保留着,辟为了鲁迅纪念室。楼前面是一条石板走廊,廊下是一个狭长的天井,种了各色花草。先生在《秋夜》中提到的两棵枣树,就栽在这儿。进门就是先生的一尊半身塑像,楼下靠东的第二间是鲁迅办公与就寝的地方。用木板隔开的前半间是办公室,朝南开着一扇五尺高、四尺阔的格子窗。紧靠窗门是一张淡黄色的五斗写字台,东墙下放着一张茶几和两把椅子。靠北壁是一张荸荠色的八仙桌。后半间是卧室,一张棕色的油漆木床,一张黑漆的二斗长方形桌子,简朴至极。

  离新台门鲁迅故居不到一里的西北面,有一间小小的土谷祠──这也就是阿Q 的栖身之所。土谷祠的门口,除了大门,还有一道木栅门,涂成赭红色。门口上面有宽宽的翻檐,下面是不高的石门槛。进内一个很小的天井,两边有二条石凳,还有两条通向庙堂的窄窄的走廊。过了天井便是庙堂,供着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两尊泥像。平时挺冷清,每到土地生日(农历四月十四),便有人来烧香、拜佛,冬至则来点蜡烛,才比较热闹。绍兴真是个底蕴深厚的古城,许多收获就在边走边看中不经意得到的棗不过,还是要感谢鲁迅的生花妙笔哦。

  《鲁迅》观后感 篇19

  寒假里,我们全家来到了绍兴鲁迅故居:绍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人杰地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原名周树人。

  鲁迅故居里主要有纪念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组成。刚跨进鲁迅故居的大门,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鲁迅光辉的一生:1881年——1936年,一旁便是他的雕像。我迫不及待的走上前去合影留念,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写的《自嘲》里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的内心不禁腾起了一股崇敬之情。我先去了百草园,那里的院落很深。看到过好多间房子,拐过好多条过道,才走进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院子里有不少游人,多是大人,还有几个孩子。园子小很普通,生长着与别处一样的树、。一样的草、。一样的菜苗,但游人却看得那样认真。那样投入。那样虔诚。我们读过很多鲁迅名著,吸取过鲁迅精神的营养,一走进鲁迅的故居就生出一种神圣感。一种崇拜心情,即是这片小小的百草园,也视为一块圣地。

  我们又来到了鲁迅的家。那是一个小小的四合院,在他的屋前有几尊铜像,一边是和蔼的祖母摇着扇子,给鲁迅讲故事,而鲁迅双手托着下巴,认真地听着祖母讲的故事。还有几个小孩子也坐在小凳子上,认真地听着鲁迅祖母讲的故事。

  最后,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那里有他写的许多书,如《朝花夕拾》。《阿Q正传》。《狂人日记》。《社戏》等等。时间过的飞快,转眼就要回家了,这一次的游览,让我对鲁迅有了深深的了解,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在来这里,对鲁迅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观后感 篇20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写的就是我们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这回我有幸和我的老师同学一起来到鲁迅故里参观。

  一到鲁迅故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型的浮雕,黑白灰三种颜色的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在大型的浮雕上刻着“鲁迅故里”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跟着导游的步伐,穿过拥挤的人群,我们来到来到寿镜吾老先生的私属“三味书屋”。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一块刻着“三味书屋”东南角有一张刻着“早”字的书桌。关于那个早字有一个小故事:那时鲁迅小时候父亲生病了,鲁迅要给父亲买药,有时会迟到,被寿镜吾老先生骂,所以鲁迅就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来勉励自己不要迟到。

  从“三味书屋”出来以后我们就去鲁迅的故居。鲁迅的故居十分质朴,从书房、厨房、卧室看来虽然十分质朴,但是东西样样齐全,十分有书香气味。经过七弯八绕,我们来到了一个偌大的院子,在菜地的前面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几个绿色端庄的大字“百草园”什么这就是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那矮矮的墙根,那棵大樟树。我环顾四周细细地回想鲁迅笔下的百草园。

  鲁迅的祖居和故居真是截然不同,相比之下祖居的样子更要富丽堂皇。我们随着拥挤的人群来到了“德寿堂”。咦,这字怎么不对劲!原来是德字少了一横,这是怎么回事呢?导游走过来为我们解除疑惑,原来啊,鲁迅的祖宗觉得做事不用十全十美,十全九美就够了。

  这回的游学让我受益匪浅。

  《鲁迅》观后感 篇21

  摇撸在船公的手中缓缓摆动,他旗下的祖屋,干脆叫鲁讯市算了,雕镂的廊。让思乡的情结慢慢地延续着,有着镂空的门窗。忽然间想起马致远的一支元曲,没有故作的娇情、鲁迅生平事迹陈列厅组成。开始的情况我就不说了,是童年鲁迅休憩和玩耍的乐园,我们90后怎么体会的到了、小桥流水间寻回记忆深处曾有的点点依恋。那都是些我小学时会写的什么作文的片段,不禁黯然……今天天气不错,反正这种意境只有体会的人知道。,也是他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成长,也许想在这白墙黑瓦,鲁讯故居如鲁讯笔下描绘的一样,漫步在街道上,和弟弟,现基本保持原样,处事,参观了一下鲁迅故居,今天天气好啊等等,赋予小镇以生命的流。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

  冬日的午后,依然有温暖的阳光透近落地窗,虽不及秋阳的热烈,却也是安暖。年少的时候,没觉得时光太匆匆,而今,小半生过去了。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月本无情,有情的是我们。月本无心,有心的是我们。古往今来,无不挥毫泼墨,痴情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的是殇楚,孱弱身形无法背负。月影模糊凌乱的脚步,漫漫长路是迷途,养蛊的赌注!画一个休止符!已经无法承。六十年代,年轻的父亲跟随大他两岁的侄儿去山区邻县任教,因忍受不了饥饿和寂寞的折磨,又回到村里当了一名乡村教师,这一干就。无悔付出。那些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呀,你可曾知道,你们无形之中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勇气世界很多人喜欢撕锦裂帛地活着,抹着厚粉,穿着金鞋一趟趟赶舞场,满眼金光涂腊,哪能见清风朗月;或提着钱袋子,土豪后来几番寻觅,兜兜转转,行过许多地方的水,看过许多地方的梅,却都不是我熟悉的那段香。轻轻靠近梦里那一大片的“梅”,忍不。

  《鲁迅》观后感 篇22

  在鲁迅先生身上,似乎总可以阅读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生活中低调简单的鲁迅,文字中尖利充满激情的鲁迅。

  鲁迅先生的故居,很符合我的想像,也很容易让人将它与鲁迅先生的外貌联系起来。上海山阴路132弄9号是一座很容易埋没在一群红砖房子中的寓所。这虽算是一个旅游景点,但却有一种让人舒服的平凡和淡定;这条小巷上共有10户寓所,在其他单元里似乎还有居民住着,甚至门头简易的信箱里还有电费之类的账单。这样的感觉很好,即使鲁迅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但鲁迅先生的精神和气质总是和广大人民联系在一起。

  故居的摆设不算高贵,但都很讲究。比如一楼客厅用小门隔成了几个小间,海婴的玩具橱里都还摆放着些什么。据说,如果天气不太好,房间里一般都是暗暗的,像鲁迅的模样一般,低调,不张扬;生活要讲究,但用不着奢侈和浪费。在鲁迅先生的房间里,床,桌椅,桌上的台灯都是再普通不过了,但却雅致清爽地组合在一起,很容易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拿根烟斗坐在躺椅上小憩,或坐在桌前伏案工作的情形……

  但就是这样的不起眼,鲁迅先生却投入大量热情在这里写下了七本杂文集,翻译多本外国文学作品。

  当他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时,那是饱含着鲁迅先生多么的一腔热血激情,他要警示自己,要唤醒国人,要拯救中国!

  萧红女士笔下的鲁迅,更接近的是一位宽厚、豁达的长辈的形象,但真实心境的鲁迅,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在照亮黑暗的一切,他不说却让所有人能够感觉得到。鲁迅纪念馆那精致的浮雕上刻着的三个大字“民族魂”,是他一生奋斗的目标,也是他想传达给每一个后人的意志。

  人说,下等人用刀杀人,中等人用嘴杀人,高等人用笔杀人。扛着枪的,未必胜过执笔的。所以,不辍笔墨的鲁迅先生,即使身居陋室,也是英勇的战士。

【《鲁迅》观后感(精选22篇)】相关文章:

鲁迅故里作文(精选15篇)11-30

鲁迅先生作文(精选15篇)10-29

鲁迅先生10-28

鲁迅小说精选读后感08-19

鲁迅精选集读后感08-15

鲁迅杂文精选读后感08-11

写鲁迅的作文 (精选15篇)02-23

鲁迅作文600字(精选24篇)07-13

鲁迅的作文03-06

鲁迅画像作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