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左右的观后感参考
先说说《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吧,这部是我最早看的,记得那会还是初二,听语文老师推荐后,便回家下了一部在移动硬盘里,放到电视里去看。
影片,毫无疑问,如同其他两部,满满的意大利风令人着迷,对话也都是听不懂的意大利语,异国情调,加上又是二战的背景,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而且,很快就出现了莫妮卡贝鲁奇女神,哈哈,传说中的意大利天使。墨索里尼的演讲勾起了时代的滥觞,法西斯的洗脑让这个看似平静的小镇没有逃脱战争的阴影。不过影片锋头一转,开始讲述男主人公——其实是个小男孩——雷纳多和玛莲娜的故事。这确实是一部让男生难以忘记的电影,尽管刚看完的时候,我一下子找不到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反战?好像不是,全片只有开头和后边丈夫回归时才会让人想起战争,中间大部分时间我似乎都已经忘记了战争。那么,是诉说男性少年时期懵懂的遐想?可结局又明显过于残酷了。总不会是为了宣传西西里岛吧,我不禁莞尔,这么一想,仔细品味电影的结局,有一种深层次的抑郁,有点像水仙花、或者仰望半夜的月空,那种心里灌满了氮气,沉重却又找不到源头的感觉。
再来说说《天堂电影院》。朱塞佩·多纳托雷导演是意大利人,而且是出生于西西里,整个片子都是意大利语,以及充满意大利风格的场景,无处不在的天主教教父,可爱小孩的短裤吊带装,意大利女人的`美丽,前卫时尚的意大利艺术风。所以现在想来,什么文艺复兴,什么米兰时装,什么黑手党,什么疯狂的足球迷都发生于意大利,还是有他的原因的。导演的其他几部作品先前都有看过,一部为《西西里美丽的传说》,一部为《海上钢琴师》,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天堂电影院,我先下了一部看,看过非常感动,看些评论,结果发现自己看到的是删节版的,少了40分的东西,然后再去找后看的。这三部电影被影界称为时空三部曲,因为导演运用了一种相同的叙事结构,就是倒叙。电影中,小男孩多多古灵精怪,喜欢看电影,然后和没有孩子的放映师艾佛特成为了往年交。艾佛特替多多偷看电影打圆场,多多为艾佛特考试不过传答案,四目一对的单眨眼,充满了太多的默契。艾佛特不想多多像自己一样整个人生都给十几平方的放映室所占满,他鼓励多多走出去,不要回来,不要想念,多多去了,还错过自己心爱的女人,艾佛特对他的女友撒谎说不要再纠缠,为了成就最后顶顶大名的导演,他撒谎了,让多多没有了那段迷人的爱情,最后,艾佛特临终前送给多多一卷胶片,里面都是小时候多多想要的接吻片段,他在向多多认错,不该撒谎,现在留下来的,只是一卷爱情胶片,希望多多可以原谅他的好意。故事感人至深,希望有空再去看个一两次吧。
《海上钢琴师》,又是一个唯美的故事: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在一艘航船上,从喜欢上了音乐到以之为业,船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钢琴成了他生命的全部,直到船被炸沉,他也没有踏上岸一步,伴着他的家园和钢琴一起沉浸于深海。和《天堂电影院》现实的表现手法不同,朱塞佩托纳托雷(Giuseppe Tornatore)在《海上钢琴师》中用极为浪漫的风格塑造了一位在船上工作的钢琴师1900。从取名到他人生的设计都极具戏剧性,故事发生在1900年,Virginian号航轮上的水手Danny Boodman意外捡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婴儿身上留有他的父母给他取的名字“T.D”. Danny Boodman觉得这是个意外的惊喜,“T.D”代表 Thank Danny,于是他决定收留这个孩子,取名Danny Boodman T.D.Lemon Nineteen Hundred(丹尼 博德曼 T.D.雷蒙1900),纪念这孩子在新世纪的第一天被他收养。” 1900是个象征,是希望?是梦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独?是决绝?是坚守???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再创造。或者,这也叫多元解读,或者,这就是《海上钢琴师》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个人都从它那里读出了一些什么。
我喜欢1900一脸的清澈,喜欢他沉迷的样子,喜欢他静静地用音乐和心与自己对话。喜欢他说的话。他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并不是无限的,音乐是无限的。在琴键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可是走过跳板之后,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无限大的键盘怎奏得出音乐?——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我生于船,长于船。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二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原谅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电影左右的观后感参考】相关文章:
4.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