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

时间:2021-07-09 16:15:23 故乡 我要投稿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通用10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通用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通用10篇)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1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味觉的记忆最为难忘,尤其是童年的味蕾,可以说是除了乡音,识别故乡的第二张终身身份证,向来不怎么怀恋故乡的我,唯有想到吃,方才觉出故乡的可爱。

  单从美食的角度,我们靠近鄂西那一带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美食家,吃东西不讲究食材的新鲜,宰杀好的鸡鸭鱼肉,一般不会直接就下锅,总是要先吊起来控干水分,冬天还会用烟熏,口味又偏向四川的麻辣,辣椒花椒八角茴香等一干大料放的很猛,吃在嘴里,除了辣,就是麻,好吃是好吃,可总觉得有些喧宾夺主,掩盖了食材本身的味道。

  倒是有几样小时候吃过的乡间时令小吃原汁原味,让我记忆深刻。

  一是香椿芽,我们叫椿芽子,我家有两颗小香椿树,每年的春天,香椿树刚开始发芽,我就给惦记上了,香椿炒蛋是我最喜欢的一道美食,至今仍念念不忘,遗憾的是,自从九十年代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吃到过。香椿树属耐寒植物,多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地区,身居华南闽南的人闻所未闻,市场上自然也就难觅其踪影。超市里偶尔可见腌制过的半成品,我买过一次,用开水泡发后凉拌豆腐,吃在嘴里,木渣渣的,又没有香味,没吃几口就给倒掉了。上前年秋天回乡,在姐姐的婆婆家,吃到了香椿肉馅的饺子,但因为那香椿是开水焯后晒干的干菜,用时再用开水泡发一遍,固有的香味已经残存无几,感觉和别的菜干区别不大。

  第二样是蒿子粑粑。蒿子属菊科,种类很多,什么青蒿艾蒿臭蒿,那都是不能吃的,能吃的这种闻起来有股特殊的清香味,正面是深绿色,背面是白色,据说还有祛风除湿利尿消肿止血解毒的特效。蒿子粑粑的做法比较繁杂,先把采回来的蒿子洗净后用开水焯一下,过冷水冲凉拧干,切碎,然后拌上玉米粉或是米粉,再添上一些煮熟后切碎的猪大肠,搅拌均匀,这时锅里的水已经烧开,放上蒸笼铺上笼布,像蒸包子馒头一样,将团成圆形的蒿子粑粑放到蒸笼里蒸,等到屋里屋外都能闻到蒿子的清香味,就可以揭盖尝鲜了。

  第三样是糯米丸子。糯米丸子的做法极其简单,我自己也会做,糯米须提前半天浸泡,沥干水后拌上肉糜和揉碎的卤水老豆腐,还有调味品,调味品的种类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酌情添减,蒸糯米丸子关键在火候,蒸的过火,会失去糯米颗粒晶莹的形状,不好看,肉也不嫩,口感上也要差一些。

  除了这三样,在我家乡,每到春天,遍地都是野菜,叫的出名字的有灰灰菜,土苋菜(书面语叫野苋菜),地米菜(书面语叫荠菜),马齿苋,还有鱼腥草,可不知为什么,除了鱼腥草的根,其它的几种很少有人去吃。去年暑假回乡,在吃野菜上,在我家,我算是开了一个先例,拎着菜篮子到处找野菜,无奈季节不对,什么马齿苋地米菜灰灰菜,都已经老的不能再吃了,就只掐了一些土苋菜的芽尖,洗净后就着中午吃剩下的鸡汤下火锅,吃在口里,绵软生香,盖过家种的大白菜。

  群里,有一个同学群,也是去年暑假回乡加上去的,老同学们在那里用地道的家乡俚语说东道西,我在一旁只是安静地看着,很少参合进去,别离太久,很多人和名已经对不上号,听他们用熟悉的方言说一些不太熟悉的事儿,原本该端起一杯细芽嫩叶的家乡毛尖助助兴,然而,递到唇边的,却是一杯速溶的雀巢咖啡。

  世间沧桑人事,多有悲欢离合,小者如萍水相逢,大者如生死契阔。当年离开家乡,也没想过从此落在异乡,但既然落了,对于已渐陌生生了隔阂的故乡,我的结论是只易远观和回想,不可走近和触摸。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2

  我有一种体会:要看一个人多么爱自己的家乡,就要看他在外漂泊时,会不会特别想念故乡的味道。

  我曾经随妈妈在杭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有个叔叔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的眉眼、笑容常常历历在目,只是忘记了他的名字(或者就一直不知道他的名字),仅记得他是北京人。一次妈妈同事聚餐,我也随同前往,正当大家举杯畅饮的时候,忽然一个叔叔竟潸然泪下。众人异口同声地询问“怎么了?”,许久他才把头抬起来,抹了一把眼泪,指着面前的碗说:“这个味,我十年没吃到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那碗炸酱面上,一打听,做这道菜的厨师正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叔叔来了兴致,滔滔不绝地给大家谈了炸酱面的做法,极像电视台美食节目主持人一般眉飞色舞。座上的人受他感染,纷纷炫耀起自己故乡的美食,一个个都变成了馋嘴的小孩子。就因为这次偶遇,多年后只要吃到炸酱面,不管它是不是正宗的北京味,我都会记起那个叔叔。

  真正感受到家乡的味儿,还是在我只身远离家乡求学之际,尤其是故乡的味道鲜活地在我的舌尖游动,心头便涌上挥之不去的思念。记得那是个下雪的夜晚,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像是饥饿的小猫,好想吃一口家乡的饭菜。没办法,我只得起床看书转移注意力,可偏偏目光却停留在汪曾祺先生写的故乡的鸭蛋——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土怀念之情的鸭蛋!那时那刻,我的眼睛热热的,突然理解了当年那位叔叔情不自禁的流泪。合上书本,闭目冥思,脑海里满是故乡的草木,袅袅炊烟,鸟语花香。窗外的雪落在窗户上,我的眼泪落在枕头上。沉沉地入了梦乡,梦中的外婆正在腌制腊肉,家家在鞭炮声中过着团圆年……

  在异地的日子,我除了喜欢返乡过年,就是盼望过端午节,不只是景仰爱国诗人屈原,更是喜爱外婆捎来的粽子。小时候,我就乐意跟着外婆采苇叶,远远地从河湾里挎着竹篮子,篮子里满是翠绿的苇叶。外婆把叶子漂洗干净,像变魔术似地把叶子绕成桶状,再把经过浸泡的雪白的糯米放到粽叶里,用一根细长的线绳捆扎好,一个精致的工艺品就创作成功了。粽子放在锅里煮也是很让人开心的事,一会儿就听到咕嘟咕嘟的声音,像有潺潺的小溪在流动似的,再过一会儿就能嗅到一缕一缕的清香。外婆剥粽子总是小心翼翼的,生怕把棱角弄折了,这让我们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吃,边吃边欣赏。每当这时,外婆便会念叨,谁谁在外面没回来,今年端午吃不上家里的粽子了。而今,我很幸运,有了便利的快递,即使不在家乡,也能吃上外婆亲手包的粽子,端午的粽香从家乡漫延到我这个游子的舌尖。

  忘不掉,真的忘不掉家乡的味道,因为它已经渗进我的心底。舌尖上的故乡,就像一盘味道特别的佳肴,总在一个人漂泊的日子里,从千里万里之外,飘到心坎上。

  有多少个舌尖,就有多少个魂牵梦萦的故乡。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3

  我的故乡依山傍海,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

  几场春雨过后,田野里、青山间茂盛的竹林里就冒出一个个尖脑袋,这就是笋。这时的笋又嫩又便宜,是家家户户的菜桌上都有的家常菜。故乡上空漂浮着各种各样笋的味儿:笋烧肉肥而不腻;油焖笋又嫩又鲜;咸菜烤笋则十分清爽。吃不完的笋,也会做成成各种美食,或是罐头,或是笋干,又或全身是盐的羊尾笋。炎炎夏日,当人们没胃口时,取出几根羊尾笋,用温水泡上几回,直到去掉咸味,撕成丝,加上糖,味精、香油、就成了一道特别爽口的菜,使人一下子有了胃口。

  七、八月份,漫山遍野的水蜜桃成熟了,那清香如同云雾一般,绕着每一户人家。骄阳似火的夏天,吃上一个水蜜桃,浑身充满了力气。瞧!那没了牙的老奶奶专挑熟透了的水蜜桃吃,那皮往上一扯,就全剥掉了。老奶奶一边吮吸,汁水一边顺着手不停地滴下来。看着她甜甜的笑容,一定甜到心里了吧。而年轻人喜欢吃硬硬的水蜜桃,咬一口,又脆又香,爽!

  一到秋天,云淡日丽,田里的芋艿头成熟了。它一身长毛,黑不溜秋,但拔掉长毛,洗干净,烧熟了,可口美味。芋艿子炖排骨是一道菜,用小火慢慢炖,炖熟了,撒一把葱花,香气袭人。喝上一口汤,真鲜!芋艿子吃起来糯糯的、软软的、滑滑的,好吃极了,难怪俗语会说,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

  故乡的美食不止这些,真是写也写不完,说也说不尽。当我们的舌尖时不时翻涌出那种熟悉的味道,我们就知道——家,一直在那里。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4

  随着太阳的升起,温岭人一日的生活也拉开了序幕。“我要一份嵌糕!”一份热气腾腾的嵌糕上桌啦!捧着一个咬一口,馅儿都进了嘴里,豆芽的脆,猪肉的香,都被我一口一口吞了下去。

  嵌糕是温岭的特色美食,逢年过节,家家户户会吃嵌糕,平常日子也能在街头巷尾吃到。嵌糕的味道也许就是故乡的味道。

  米粉静静地躺在盘中,等待着自己的华丽变身。准备好热水,倒进盆子里,搓成粉剂子,用小火蒸三十分钟,倒出,反复捶打,直至糕皮透亮而有韧性,用干净的厚棉被包好年糕,摆放好各种热气腾腾的配菜,大战一触即发。

  包糕师傅利落地切下小块年糕,反复揉压成面团,直至糕皮变成光滑的圆筒形,掌心沾水,用力向左右展开糕筒,糕皮就这样大功告成了。做好糕皮之后,将脆脆的豆芽、喷香的猪肉、香甜的胡萝卜和劲道的鱿鱼整齐地铺在糕皮上,食指和大拇指相互配合把皮捏紧,不一会儿,一筒胖乎乎的年糕便包好了。

  包好之后的嵌糕雪白雪白的,挺着个大肚子,像极了胖娃娃,浇上一勺浓厚的肉汤,豆芽馅儿的脆,猪肉的香,相互缠绵,相得益彰。轻轻咬上一口,那醉人的香味一直在唇齿间跃动、翻滚,直入肺腑,让人欲罢不能。

  一张由米粉变身的糕皮,既可以包裹高档海参、鲍鱼、大虾,也可以包裹普通的白菜、萝卜、米面,一切全凭自己喜欢。然而在我心中,嵌糕,永远是豆芽的脆,猪肉的香,糕皮的韧,那是停留在我舌尖上的故乡的味道。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5

  我的故乡——东北吉林,一个寒冷的地方,一个我熟悉的地方,一个我喜欢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我的怀念,这里都是熟悉的味道,小鸡炖蘑菇、白肉血肠,不过对我来说,学校附近的烤冷面是我我最怀念的味道。

  烤冷面是一种有意思的食物,叫面,但其实更像是饼,近几年才出现。在长春街头,常常能看到围着白围裙的师傅推着小三轮车在街上慢行。车上牌匾红底黄字——烤冷面,再加上一句“韩国正宗”。大家不要被蒙蔽,其实据业内人士考证,烤冷面这东西,韩国没有,朝鲜亦无,只有长春才有。

  三四年以前,这东西还只出现在红旗街一带,不出三年,竟已风靡长春——尤其是在各中学门口。每天放学,就有学生“呼啦”一下围到烤冷面车旁。接着,便是一阵乱哄哄的叫喊:“来份四块的,”“我要五块,”“我那份多加一块鱼排”……

  烤冷面师傅手忙脚乱如一只八爪章鱼:往热铁板上浇点油,揭一片冷面放上,再打个鸡蛋,说时迟那时快,手中锅铲一伸一撤,鸡蛋“刷”的一声翻到冷面下边,散出一股浓浓的煎鸡蛋香。最后再加上香肠或鱼排,天女散花般撒上调料,再放上一把香菜。用锅铲卷上一卷,剁作八块,往塑料碗里一装——齐活。吃在口中,光是冷面的筋道加上调料的浓香就足以让人不能自已……

  初三有段时间,晚自习结束得晚,常饿得头昏眼花,于是我就伙同几个同是饕客的朋友,趁低年级小朋友放学时混出校门,买上一小碗烤冷面,回教室慢慢享用。记得有一天,我不知怎么的,貌似饿疯了,竟掏出30元巨款,全买了烤冷面。卖面师傅愕然10秒,然后埋头烤面。不一会,我拎着一塑料袋的烤冷面,在旁人诧异的目光中走回学校。

  那天剩下的课上,一觑得老师讲课忘情之时,我便偷吃上两口烤冷面,霎时心满意足。

  舌尖上的故乡,烤冷面的味道。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6

  前阵子一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播出,使我不禁启开记忆,忆起百里之外“舌尖上的故乡”。

  我的故乡湖北黄陂,古代称之为黄国,据说是花木兰将军的故乡。很普通的小村落,阡陌纵横,河汊相连,溢满江南水乡的宛然与灵动。这里的水,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浇灌庄稼外,还赐予了人们许多水乡特有的美食。

  野蔾蒿,便是其中一种。蔾蒿临水而居,耐阴喜湿。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它们见风便长。远远望去暗红茎杆,一丛一丛生意盎然。

  蔾蒿打回来后,一般不能马上食用,要堆在墙角边沤上几天,每日洒上几遍水,约摸三五天光景,便长出白中带绿的嫩梢。去黄叶老梗,留翠杆新芽,掐成寸长洗净,再割上一些半透明腊肉切成丝,爆炒三五分钟起锅。

  盘中蔾蒿略带几分苦辛的清香,托着腊肉积淀了一个冬天的醇香,让每个故乡人都会为之倾倒。可惜的是,随着周遭环境的变迁,如今野蔾蒿也越来越难找了。去年清明,小姨带表妹从城里来踏青,闲暇之余,三天时间竟挖来满满一大袋,大喜,不仅饱了口福,更是一解我的相思之苦。

  菱角是故乡人再也熟悉不过的,生命力极强,几乎都是野生的。每到初夏,它们便会如约从水中发出来,那一根根源于肥沃淤泥之中的细长主根,便会如约托举起一个个菱叶盘子浮出水面,挤在一起,开出一朵朵小白花,衬着一塘一河的青绿,构成了故乡特有的旖旎。

  常见人们站在岸边,将两根长长的竹篙伸入水中,轻搅菱角根茎,再贴着水面将它们拖拽上来。在锅中加姜蒜翻炒两三分钟出锅,吃起来也是清新得很,是故乡人夏天喜爱的下酒菜。

  与菱角梗同生于水里的还有藕肠子,其实就是尚未长成的莲藕,因它前头有个像毛笔头的鼓包,我们老家一带都叫它藕簪。得到它一来你要会水,还要不怕冷;二来有时还得付出被长着硬刺的荷梗划伤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掏出一截藕肠子,实际上就会失掉一条藕,这是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

  初夏午后,水还有些凉,我们几个便趁着大人们困觉,或去地里干活的当口,偷偷下到荷塘里,各自觅到一枚才露尖尖角的小荷,顺着荷梗一个猛子扎下去,一条白嫩细长的藕肠子便会从水底淤泥中抽出来,把它在水里摆两下,算是洗过了,便迫不及待地往嘴里塞,那满嘴略带水腥泥味的清脆嫩香,真叫一个爽啊……

  我离开了故乡,三年前,我在省城武汉买了房子。居市区之中,高楼林立,但缺了许多故乡山村的灵气。每每静下来,思绪总不由自主地回到百里之外的故乡,那水、那田、那人……这些渐从我生活中逝去的故乡小菜啊,没有了你们,故乡的讯息又有谁人告知?我这游子与故乡之间靠谁来维系?我那浓浓的乡愁又该诉与谁听?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7

  故乡蜷缩在辽西走廊上,虽是在背山面海的一小片丘陵间栖着,却不敢用“卧”字,因为故乡没有卧的安稳与闲适,走廊的促狭与逼仄,畏手畏脚就成了故乡与故乡人的一种必然了。

  曾经千百次的问,为何在农民进城务工潮涌的时代,我的乡人们却能够安然若太?也曾千百次的想,先人们风尘仆仆的从关内逃亡而来,广袤的东北许是全无幻想的吧,于是这一群没有幻想没有激情的人们疲惫的双脚刚一迈出山海关,就在这里撂了挑子,建屋垦地,繁衍生息了。

  虽然只是隔了一道小小的关隘,但隔出的却是大大的关里和关外,隔出的是关里的“棉袄”和关外的“棉脑”,以及锦州地区浓郁而独特的尾音上挑。

  因为同化,所以我的故乡很快染上了鲜明的东北特色。因为骨子里的“懒惰”,所以我猜我的故乡应该具有比较稳定的历史传承。

  于是,把故乡放到舌尖上去品,便找到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理由。

  故乡是临海的,临的是北渤海,海鲜与南海的寡淡不同,更无大连黄渤海碰撞的生猛,有的是绵软的咸腥,因此,故乡海鲜的做法还是有一点小特色的。

  鱼,用盐腌了晒干,用油锅煎着吃。通常是青皮子,鱼身一扎长,背部肉厚,油煎后,青白上缀着焦黄,咬一口,有点咸带点腥,下饭。只是腹部多细软的刺,吃起来有点麻烦。最好是油鱼,色白体薄,油煎后像浸过油的纸,油渍渍的透亮。嚼起来很劲道,盐大点,一条小油鱼能下两碗饭。最好吃的是“气泡子”鱼,虽然也不大,但膘肥肉厚。吃“气泡子”要到舅舅家,舅舅家条件好,鱼腌在豆油坛子中。豆油坛子加盐,放鱼封口,不晾不晒,鱼在盐里不臭,鱼在油里不干。煎的时候连散发的香味都显得醇厚,出锅趁热咬一口,吱吱冒油。

  燕鱼羔子太小,就用酱炖,炖得鱼骨头都酥了,千万留汤,咸香下饭,满头大汗。大学时,妈妈把皮皮虾肉用擀面杖擀出来,做皮皮虾肉酱,把哥几个吃得直冒鼻涕泡儿,齁得半夜灌凉水。

  也有虾,也有蟹,野生的海参,穷苦人家的孩子,只有眼馋的份儿。

  记得前次返乡是两年前,在同学开的饭店里味蕾瞬间被唤醒。把咸菜炖皮皮虾拉到自己的眼前,“可找到小时候的感觉了”是最好的借口,大家全都宽容甚至欣慰的看着我,就像看着一个顽皮的孩子。其实,回故乡就是生命的回放,在故乡,就是一个孩子。咸菜是大白菜腌渍的,做法一如酸菜,只是盐多,所以成了咸菜;皮皮虾也叫虾爬子,皮多腹足多,两种叫法都很形象。咸菜炖皮皮虾就是咸菜切成丝,皮皮虾不切不剥囫囵个儿,外加一些猪五花。绵软的海鲜味道似乎是被咸菜的咸激发了催化了,生发出一股令人迷恋的腥来,鲜也显得另类。这有些另类的鲜被火被热催逼着,跟着汤汁钻进咸菜的生命里,原本在咸菜缸中被苦咸榨干了汁水的咸菜,在火热的鲜咸以及润滑的油膏中滋润了丰盈了,一条条咸菜丝在牡丹花水中飘摇着,张扬得也要开花一般。最重要的是,鲜融进咸的生命里,咸菜的味道就拥有了太多的回味。所以咸菜炖皮皮虾,吃的不是虾,是咸菜,是其中蕴含的汁液,是汤水。不是吃,是品,哪怕吃相是饕餮的。

  故乡是靠山的,山是穷僻的燕山余脉,所以山成不了乡人的依靠。倒是有形象的歌谣:“石头打底,葛刺镶边,兔子不拉屎,这就是北山。”印象中北山只产葛刺,被海边人买来镶到土墙头上,看家护院。苹果呀、梨呀也有,长在山海之间的丘陵上,小国光,黑色的冻梨在记忆里已经相当遥远了。

  今年春节,和老乡兼朋友提到冻梨,这哥们马上电话打给他老家的弟弟,安排即刻通过长客捎两箱冻梨来,一箱桉梨,一箱花盖梨。将黑皮冻梨泡在凉水里,拔,不多时,冻梨里的寒气被催逼出来,化作薄冰包裹在冻梨的表面。捏碎薄冰,咬一口,一口冰凉的甜汁在嘴里,慢慢的咽下去,在冬日里吃冻梨,绝对的刺激。但是只适合吸汁,梨的渣滓太粗,口感不好。绥中白梨全国闻名,可是绥中白梨什么味道?只这份黑梨的记忆还凉丝丝的留存在唇齿间。

  但山还是横住了北来的寒风,这片丘陵地盛产高粱、玉米、地瓜、大豆、花生等,尤其是大豆。光有大豆还不行,也许是山泉阻挡了海水的地下入侵,这里的水极适合做水豆腐。

  八年前回老家,老家的同学特意带我去吃水豆腐。是一家没法看的'小店,但豆腐一端上来,我的天呢,美极了!

  最夸张的是第二天,到农村朋友家,再吃水豆腐,这水豆腐好到何种程度,以一细节为证:饭后,从城里回来的四个人竟全坐不下去了,一圈圈的在院子里溜达消食。

  吃水豆腐是挺有“仪式”感的,卤水点完就那么汤汤水水的放着,这时候饭桌上盆,盆上盖一面“浅子”,旁边备好卤、蒜酱、韭菜花,小碟子,二碗里是高粱米红豆饭,好,用水瓢从豆腐盆里舀一瓢汤汤水水上来,倒在浅子上,热气散开,汤水滤去,奶白色颤巍巍的水豆腐小山一样端坐在浅子上。用筷子夹一块下来,配上卤子,可以一口豆腐一口饭,也可以将豆腐泡到饭里,怎么吃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这水豆腐的味道,豆香中夹带着水的甜香,全没有豆子的腥气,是一种厚实的醇香。

  再没有吃过胜过故乡的水豆腐!倒是禁不住诱惑,在异地寻挂着锦州水豆腐招牌的店,吃来全无老家水豆腐的味道,在峨眉山间吃过一次最相近的水豆腐,但我知道,这相近之间还隔着好几道山的距离呢。不是嘴刁,我以为豆腐不过是一汪水,还是故乡的水养豆腐啊,可是故乡的水养着的又何止水豆腐呢?

  哦,用舌尖咂摸故乡的味道,在抽象的乡情中我终于幸运的找到了具象的填充。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8

  作为一名资深吃货不吃遍大江南北还真对不起,这个称号。

  北京的涮羊肉,内蒙的烤全羊,东北的老鸭汤,江南的竹筒饭,哪样没进过我的嘴巴?但是不同的地域就要吃不同的美食,原汁原味的本地特色才是最浓厚。

  有一次去北京旅游恰逢碰到当地的美食节。一时心血来潮进了一家火锅店,吃时感觉味道不怎么好,一下就知道是用什么辣椒粉和香料勾兑出来的,使我又不得不想起了家乡的火锅,这味道比起那可就差远喽!

  记得20xx年重庆曾办过一个火锅节,硕大的一个火锅足足围绕了一个广场,锅里的汁水沸腾着,咕噜咕噜地向上冒着泡。游客们一人一双筷子,一个碗,想吃就可以随时从锅里捞出一块,香辣弥漫。外地的游客纷纷慕名而来,这才是真正的火锅嘛!

  在我的家乡四川独特的地形造就了这里独特的饮食——辣。在家乡,想要吃一顿火锅,可不是随随便便又火锅粉就做得出来。提前一个小时就要开始熬制,小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母亲娴熟地从坛子里捞出几粒泡的鲜红的红辣椒。我就会问:妈妈,这来干什么呀?母亲会看着我笑着说:咱们是四川人,就要吃得辣!母亲很美,身材高挑,大眼睛,头发微卷,这可是四川土生土长的辣妹子。然后我就会往早已烧热的油锅中丢下几个干海椒,几搓姜蒜。刷地一声,香料在锅里爆开了,香气四溢。我不由得上前了几步,却又呛得不停。一会儿,待佐料味道全部出来以后,母亲便掺入煨炖的高汤和几枚泡辣椒,开始炖。

  刚开始小火慢熬时,香气就已经溢出来了。甜甜的猪骨和着火辣的泡椒,也真令人期待着火锅的味道!

  在急不可待了一个小时之后,可以开饭了。细心的母亲在火锅面上的那层油上丢进几片嫩绿的香菜或是几枚雕好的精致萝卜花,给火锅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往沸腾的锅中丢弃牛肚,鸭肠,鸡翅,火锅上咕噜冒几个泡,往往就熟了。用筷子夹出来,上面都裹着晶晶亮的红油,滋滋的冒着热气,再蘸水碟中一沾,又沾上几粒花生碎,放入口中,舌尖一阵颤栗,也许是被辣的,也许是触到了母亲的辛苦,也许是尝到了故乡的人情味儿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9

  大家一定看过舌尖上的中国吧?这个节目让那些馋嘴猫得到了一张张美食地图。不错,这档节目确实在美食地图上写下了我家乡的名字,但他们这些地图开拓者却没有在地图上标注我奶奶和外婆家的准确位置,要是真的标注了,那么,前去探寻美食的人一定会络绎不绝!有这么夸张吗?有人可能会这样问,我一定会回答:不是夸张,而是你没品尝,要是你尝一尝,一下就会跌进味觉天堂。

  在我看来,我的奶奶和外婆堪称世界级名厨,做出的菜那叫一个顶呱呱。首先来介绍我外婆的拿手菜吧。这道菜,我叫它油炸鱼,名字很普通,但是味道不一般,简直居家、旅行、宴请、生日必备!做这道菜,我外婆是有独门秘笈的,具体配料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单单看制作过程就已经垂涎欲滴了。主料必须选用村里纯净水库中的养生小鱼,菜籽油和盐为佐料。先生好柴火,然后把油倒入黑色的大铁锅里,待到冒青烟,再放小鱼,要保持小鱼在油上均匀受热,看到小鱼炸成硫磺色时就可以出锅了。出锅后放凉了,一定要放冰箱里,不然,那令人陶醉的香气就尽数消失了。

  第一次品尝它是在一个暑假,一听到外婆大声喊:吃饭了!我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餐厅,快速端起碗来夹鱼,不然,一会儿饿狼般的舅舅和哥哥就要来抢食了,我得赶紧夹!

  仔细一看,油炸鱼还是蛮好看的,硫磺色和淡黑色透出一种和谐感,完好无损的身躯好似鱼并没有死,只是换了一种颜色。油炸鱼外形好看,气味也好闻,浓浓的油味中带点鲜甜,一层味道夹着另一层味道,一口咬下,油水在嘴里绽开,辣味在嘴里扩散,各种味觉在嘴里交织着、碰撞着,好似跌入天堂,有不可替代之美!

  除了外婆的油炸鱼,奶奶的血浆鸭也是名不虚传的,名字有点难听,但味道可真绝!

  血浆鸭是奶奶的拿手菜,同样,材料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放养的水鸭子,佐料有点特别,顾名思义,就是鸭子的血,因此,在杀鸭子的时候,得把鸭血收集起来备用。不说别的,单就这鸭血的处理,就得费老大的劲儿了,奶奶说,必须要不停地搅拌,直至鸭血变成粘稠状。这道菜虽然难做,但一想到做出来的都是珍馐美味,就会越发勤快地去做。把鸭子处理好(很复杂、漫长的过程)之后,把鸭肉剁碎,加入辣椒爆炒,在快出锅前,把之前搅拌成粘液状的鸭血洒在锅里,快速翻炒一会儿,香气四溢的血浆鸭就做好了。

  一盘热气腾腾的血浆鸭放在那儿,从远处看,感觉是一些鸭肉点缀在芝麻糊中,近处看,就会被扑鼻的诱人香气迷倒。夹一块到嘴里慢慢嚼,血浆一点都不腥,反而很香,伴着有弹性的、饱满的鸭肉,昔日曾厌恶的水煮鸭,一下幻化成极具诱惑的珍馐,简直不可言状!辣椒虽然辣,但和血浆鸭在一起,嘴巴辣肿了也要继续吃下去,根本停不下来!

  以前吃这些饭菜,以为是极其普通的一顿饭,现在回想起来,那都是勤劳朴素的外婆和奶奶满满的爱呀!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10

  每个地方总有那么几种引人食指大动的美食。我的老家也不例外,老家的糍粑是让我不能忘怀的物事之一。

  我总是在清明时节回老家,也只有在那几天尝得上这一点心。到达姑姑家时大多已是下午,这时吃中饭太晚,吃晚饭而又太早。此刻,姑姑便端出一碗糍粑来。白嫩嫩的糍粑配着青绿的菜叶,朴素的颜色正如乡间的景色,在雨后未干的小路上,一旁是高山白云,一旁是菜地田野。好不畅快!再咬上一口,坐车的疲惫一扫而空,只余嘴里软嫩的糯米味儿和那清淸的菜叶香,一碗下肚,心旷神怡,令人充满了干劲。

  老家是山清水秀的,有山有水有牛羊,我想大概就是因为有了这些美丽的景色才诞生了这么好吃的糍粑吧。

  时而我在河边散步时,常带着一块用叶子包着的糍粑,什么时候饿了什么时候吃。挑一个干净的大石头坐上去,双手捏着糍粑,看着这片美景:河水哗哗地流淌,浪花像是马匹,英勇地朝着小礁石撞去,溅开来的水花,如白花花的米粒又没入河中流走了。附近的小山也添了不少乐趣,绿油油的树叶摇曳着,叫人不时看到那些叽喳的鸟儿们,它们不知在谈论些什么,没准是为了我手上的食物呢。身后的林荫成了极佳的疪护所,量太阳再猛也射不过来,附近还有一块花田,淡淡的花香衬着浓浓的米香,让我狠狠地咬了一口手中的糍粑,食欲倍增。

  回屋后,跑到厨房里,有几个大瓦罐,不用想,里面全都是白嫩嫩的糍粑,为了防止长霉,都用清水泡着哩。

  糍粑不似别的小吃,只有单一的做法,它可谓是花样百出,百搭美食,或煎或炒或煮,或甜或咸或淡,都别有一番风味,更别说加了馅的了,就如老家的青山绿水,虽说本质不变,但每一点每一处都各有风味。

  我曾见过姑姑做糍粑的片段,是包馅的那种,把一盆盆的馅料拌好,有芝麻的,有豆沙的,有肉的,用勺挖到一个个面饼里再包上,个个都做得十分讨喜,姑姑脸上的表情是严肃认真的,仿佛她做的不是隨处可见的糍粑,而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实际上也是易碎的艺术品。这可是我们中国传统民俗的一部分,是民族荟萃上不可忽视的珍品。

  这一个个糍粑,一清二白,朴实无华,不正如老家人一贯的性子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山清水秀人心齐的地方,连糍粑也是十分的细腻美好. 这就是我老家——湘西的糍粑,在我脑海里刻下深刻印记的老家的糍粑!

【舌尖上的故乡优秀作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舌尖上的故乡作文10篇02-18

舌尖上的记忆作文(通用15篇)09-10

舌尖上的春节作文06-20

舌尖上的美味作文08-18

舌尖上的中秋作文03-26

舌尖上的秋天作文08-20

舌尖上的童年作文08-23

舌尖上的浪费07-13

舌尖上的母爱06-05

舌尖上的记忆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