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奔放的幼儿教师寄语

时间:2018-06-25 20:08:42 寄语 我要投稿

热情奔放的幼儿教师寄语

  让精神爽朗起来 让热情奔放起来

  曾几何时,望着写不完的案头工作.看着吵吵嚷嚷的幼儿,想着接连不断的开放活动,算着职业报酬与劳动付出的巨大差异,我茫然无助,唉声叹气,甚至有了眺槽的冲动。但幼儿教师毕竟是我儿时的梦想,即便这梦想与现实相差甚远.我仍不想就这样放弃,于是我开始无奈而情绪低落地混迹于孩子们之中。直到有一天无意间看到一篇题为《快乐地工作,快乐地生活》的文章,我幡然醒悟:任何职业的劳动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职业倦怠,幼儿教师并非特例,倦怠的产生更多的与精神因素有关。既然无法改变现实,那就改变自己。

热情奔放的幼儿教师寄语

  一、改变工作细节

  开放活动放下压力,展现真实,让轻松指数上扬。面对开放活动,以往总是绞尽脑汁,希望把最完美的教学秀给观摩者看,有时可能打乱教学计划,有时可能花哨而不务实,因此,改变重结果的想法是关键。我根据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坚持以当前幼儿的发展为需要,展示最真实、自然的活动过程。平时怎样,开放活动也怎样。在倾听同行、领导的评价时要有海纳百川的肚量,仔细分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抱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信念,轻松指数必定迅速上扬。

  给日常工作添点色彩,让快乐指数升高。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保教工作是枯燥而繁琐的,但我们可以为琐碎的工作自主地增添一些色彩。比如,加班布置墙饰的时候,放一些喜欢的音乐,听一听悦耳的歌曲,在美妙音乐的陪伴下心情自然舒畅许多。又如,伏案写作时,可以在桌旁放一杯香浓的咖啡或清新的绿茶,在奋笔疾书的间隙喝一口、品一品,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也给自己一点思索的时间。再如,多与家人、同事聊聊班上孩子的童言稚语趣事,在哈哈一笑中,每个孩子都会变得格外可爱。如此一来,快乐指数自然节节上升。

  用成果激励自己。让欣慰指数大增。学期结束,整理一下获奖的证书、发表的论文、指导幼儿得奖的情况、外出培训的次数、开放活动的内容等,所有这些都代表了自己一学期来的劳动成果。默默耕耘的收获。梳理一次等于回顾一次、反思一次,同时也是激励一次。面对这些成果,信心必然倍增,有更多的动力给工作加马力。

  二、改变生活细节

  走出家园两点一线的封闭圈,让幸福指数上涨。女人都喜欢逛街、购物,可是因为工作忙碌往往只能忍痛割爱,以致于总是在幼儿园、家庭两点一直线上来来回回、疲于奔命。其实,偶尔挤出一点时间逛逛街,既放松了心情,又可让自己体验一下人潮涌动的朝气,开阔一下时尚的眼界。购物、花钱会让生活有滋有味.不要舍不得邪一两个小时,俗话说.“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用一两个小时的休闲换来精神百倍,幸福指数上涨.工作自然更有冲劲。

  睡前床头阅读半小时,让充实指数攀升。以前经常抱怨没时间看书、看报,没时间充电,如今我在床头放上些报刊杂志。利用睡前半小时翻一翻、看一看,一天一天获得了信息,积累了知识。每天充充电,心里也踏实多了!

  参与亲朋好友聚会,让郁闷指数跌停。遇到聚会我总是告诉自己不要以“忙”为借口放弃亲友间的相聚,而应该好好享受这些可以交流、倾诉的机会。面对亲朋好友无须伪装、无须压抑、无须勉强,打开话匣子,把所有快乐的、不快乐的,满意的、不满的,幸福的、苦闷的.统统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发泄完了.整个人会觉得像站在清晨的树林里做过深呼吸一样,明快、清爽,郁闷指数自然降至最低。

  像“僵尸”一样跳起来

  今天带着7名要验“血铅含量”的孩子去洗手,洗完后孩子们东摸西摸又把手弄脏了,于是又去洗了一遍。

  这回我学聪明了,请孩子们把手举得与肩同齐跳了跳,就随口说:“看!老师像‘僵尸’一样跳呢!”孩子们也玩得很高兴,举着手很认真地跟我做动作。

  这时,班上的老教师善意地劝我说:“怎么能说老师和僵尸一样的跳 呢,还让孩子们也学!这话孩子回去传给家长听多不好!以后别说这样的话了!”可我认为孩子们所接受的教育信息并非都要是美好的事物,也可以适当接触一些“不良”的事物,更何况“僵尸”一跳一跳的是一个复杂而科学的常识。传说在15世纪,英国医学院的学生为了做解剖,夜晚常会去无人的墓地盗尸体,然后把它们背回教室。由于尸体是全身僵硬地直躺在棺材里,学生们背它们的时候,尸体的脚会碰到地面,因直立而一跳一跳的。所以现在影视作品中的僵尸都是双手在前一跳一跳地走路……

  过去,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往往以颂扬美好的、优秀的事物来教育孩子们。其实,我认为孩子们应该接受的信息应该是立体的、多元的,就像画素描时不仅要注重构图的正面、侧面,还要有光影的变化等很多角度。生活正是统合了这些正面和侧面,我们虽不能带领孩子们游走全世界,但我们可以为他们创设这样的一个环境,或者说是抓住有效的教育契机,帮助孩子们探求多元的文化。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思想:科学文化是多侧面、多元的,应该也让孩子接受不同侧面的多元的教育,而不仅仅停留在单一的、美好的教育中。

  让孩子玩起来

  有两位小班教师都发现幼儿手腕转动不灵活的问题,于是,她们在各自的活动区里设计了专门的活动来“发展幼儿手腕转动的灵活性”。两位教师仔细研磨活动方案,寻找活动材料,忙得不亦乐乎。

  几天后,两种材料出现在各自班级的区角中。但幼儿的活动效果究竟如何呢?

  A教师找来了废旧的报纸,要求小班幼儿将报纸卷成“棍”状。

  B教师先在教室里拦出两条长长的跑道,设置好“起点”和“终点”标志;再找来两根长长的绳子(比跑道长一点),分别将绳子的一头系在两辆玩具小汽车的车头上,绳子的另一头则固定在卷筒纸的纸芯上。 B教师让两名幼儿先将各自的小汽车放置在跑道的“起点”处,人则站到“终点”处,然后两人同时开始转动纸芯,把绳子绕在纸芯上,并牵动着小汽车开向“终点”。谁的小汽车最先到达“终点”谁就获胜,获胜者还可得到一面小红旗。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两位教师都有目标意识,设计的活动也都有动作练习的内容,但不同的设计创意却给幼儿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幼儿更喜欢哪一个游戏,相信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记得那天,A教师找来了几名幼儿,大家围坐在一起。 A教师亲力亲为,亲自示范,不断地鼓励幼儿卷报纸,还不时情绪激昂地提醒幼儿:“要卷得紧紧的……要用力卷哦……卷好以后我们拿到操场上去运动……”

  五六分钟后,有的幼儿停下来东张西望,心儿已经悄悄地飞走了;有的幼儿则向教师表示“我不想玩了”:有的幼儿哭丧着脸求救“我不会”;而留下的几个幼儿则面无表情地重复着“卷”的动作。

  尽管,我们可以理解教师设计活动时的良苦用心:尽管,我们能够大胆预见半小时(或一小时)后,幼儿在操场上挥舞着师幼共同制作的纸棍,乐此不疲地游戏着……但是,很显然,教师试图通过“卷报纸”来促进幼儿手腕转动能力的提高有“事倍功半”之嫌,因为对小班幼儿而言,要为“未来的快乐”做事先的准备,且不说这个目标和过程“单调又乏味”,显然他们有限的思维力尚远不能及。

  B教师也在那天把她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投放到活动区。因为是新投放的材料,B教师便来到幼儿中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刚接触新材料时,B教师没有过多声张,而是招呼一名幼儿和她一起来比赛,可没一会儿工夫,B教师便被幼儿“挤出”了活动区。只见两名幼儿手里拽着各自的卷筒纸纸芯拼命地转动着,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快点!快点!再快点……”一旁观战的幼儿不由自主地高声喊着:“加油!加油!”一轮比赛结束,参赛的两名幼儿不服输赢,期望能“再来一次”,而一旁观战的幼儿则个个跃跃欲试……直到游戏时间结束,幼儿的参与热情始终高涨。他们兴奋地对小伙伴宣告自己的战果:“我赢了两次!”“我得到了三面小红旗!”“我们明天还来好吗?”这天的游戏活动时间,幼儿不需要教师,他们“想玩”“能玩”“会玩”“玩了还想玩”。

  同样是有目标、有内容的活动设计,为什么有截然不同的情景和效果呢?我想,其中蕴涵着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即“提供材料≠游戏”。唯有“围绕目标,巧设玩法”,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激发玩兴”。

  当下,幼儿园有很多的教师都在勤勤恳恳、不知辛劳且尤其不敢懈怠地为幼儿制作着一份又一份的教玩具,但是,这样的付出却并没有让教师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功感”,相反时不时地能听到一些诸如“太累了”“真烦啊”的抱怨。尤其当教师看到自己设计的活动内容得不到幼儿的认可,看到自己制作的“作品”被幼儿冷落时,难免心怀沮丧:“现在做幼儿园教师真难啊!”

  我想,改变现状的最好良方还是在幼儿园教师自己手中。

  如果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能更多地跳出自己的视角,多去思考一下“幼儿喜欢怎样的活动(游戏)过程和结果”这类问题,更多地去观察和发现能让幼儿痴迷热衷的活动(游戏)形式,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游戏)方式,更多地关注所设计的活动(游戏)过程是否具有童趣、能否给幼儿带来快乐,那么,教师就一定能从幼儿的快乐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和成功。

  “让孩子玩起来”应该成为教师设计活动(游戏)的动力,这样,我们才能最终实现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的教育理想。

  我们一起来翻绳(大班)

  升人大班以来,我们班越来越多的幼儿喜欢上了翻绳的游戏,只要有时间,不论是活动区、户外自由活动、环节过渡,都要拿出来玩一玩。只见翻得好的幼儿在指间勾来挑去,一会儿就变出一个花样,于是,经常会有不太会翻绳的孩子去向他们请教。

  通过几次观察及与幼儿交流后,我发现幼儿在讲述翻绳方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幼儿不善于表达,只会一遍一遍翻给他人看,言语中多是用“这样、那样”来讲述;有的幼儿有表达的兴趣,乐意与人交流,但是叙述事情比较口罗嗦,口头语多,讲述的方法不够清楚和准确;还有的幼儿虽然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不会正确使用交往语言。于是,我及时捕捉教育契机,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适宜的语言指导。

  辅助不善于表达的幼儿进行讲述

  萱萱会翻的花样较多,如果你问她:“你是怎么翻出来的?”她便迅速地给你翻一遍。你再问她:“你可以教教我吗?”她经常这样回答:“可以。你这样翻,这样翻……然后再这样。”如果再追问:“这个是怎么翻的?”她就会帮你翻了。

  遇到用这种方式表达的幼儿,我用具体的追问启发她:“你可以给我讲得更明白些吗?用哪个手指勾哪根绳?从哪儿勾?”在我的'追问下,她不得不用具体的语言讲述她的翻绳方法,学会了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别人明白自己的意图,表述能力有了提高。在我的追问下,当她回答不出问题时,我还根据她的动作,及时给她递词——“是用拇指吗?是从下面勾吗?”为她学习表达提供了支持。

  帮助表达不够准确的幼儿归纳经验,学会说正确的句式

  芊怡是个很乐于表达的孩子,比如问“你会翻什么花样时”,她会抢着说:“我会翻……我还会翻……我还会翻……我还会翻……”这个时候我就很自然地接着她的话说:“你会那么多呀!会翻……会翻……会翻……还会翻……”有意识地重复正确的句式给幼儿以正确的引导。

  引导表达能力强的幼儿提炼经验,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讲述

  遇到表达能力较强的幼儿时,我就引导幼儿借鉴已有经验,比较两种翻绳方法的差异,引导他懂得在这个基础上用最简单的方法讲述出来。如,“编正降落伞就是在手心编,反降落伞就是在手背编,方法一样”。又如,我发现有的幼儿会翻两个孔的铁索桥,有的幼儿会翻四个孔的铁索桥,于是就及时为幼儿创设同伴交往的机会,激发同伴间相互学习。孩子们也从中发现编“两个孔的铁索桥”和“四个孔的铁索桥”前几步方法是相同的,只教给同伴不同的步骤即可。

  运用讨论法引导幼儿正确使用交往性语言

  在翻绳游戏过程中,有的幼儿虽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却不会使用交往语言,常常因为和谁一起玩翻绳而发生争执。我就引导孩子们讨论用哪些话最容易帮助自己找到玩伴,说哪些话可以不与同伴发生争执。比如,“×××,我们一起玩翻绳好吗?”“这个花样我会翻,可不可以让我试一试?”“你翻得真好,你可以教教我吗?”“没关系,你们俩先玩,玩坏了再轮我。”……过渡环节中几分钟的翻绳游戏,让幼儿在同伴互助中学会了与同伴友好相处,交往性语言获得了应用和发展。

  翻绳活动看似一个简单的手工编织活动,其实蕴含着许多可供幼儿发展的机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以及偶发事件中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过渡环节中教师抓住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玩具材料,从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表现出发,用适宜的方式引发他们正确地表达,充分利用了过渡环节宽松、自主的语言表达氛围的特点,为语言教育生活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让孩子“动”起来

  鸡舍在我校的山上,山路坑坑洼洼很是难走,刚入学的小班孩子哪走过这样的路啊。第一次去参观时,我和班级的其他两位老师都很紧张,生怕他们会跌倒、会摔着。我们走走停停,孩子们也小心翼翼的,就像是探地雷似的,短短的一段距离我们竟花了半个小时。下山的时候,我们就更紧张了,为了安全,老师们每人一手拉着三四个,分批护送下去。唉,比累更累的叫紧张。

  隔了一个星期后,我又带着他们上山了,出乎意料的是,这次上山我们只花了上次的一半时间,孩子们高兴地边走边说,很是兴奋。又要下山了,我问:“还要老师拉着手下去吗?”“不用!”孩子们大声回答我。我们就用开小车的游戏下山了,当然我会提醒他们记得踩刹车,车速不要快。开心的出游结束了,这一次大家都要比第一次开心、轻松很多。看来,运动得多了,孩子们对自己的把握就越大,环境熟悉了,再“危险”的地方也能轻易度过。

  前些天有幸看到了一组德国幼儿园照片,照片中的幼儿园就像农场般,到处充满了挑战,什么乱石路、树桩路,比比皆是。孩子们会因为这些障碍而受伤吗?当然不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了,不用老师提醒,他们就知道该怎样做。请也相信我们的孩子吧,他们同样也会有惊人的表现。

  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有我们自己的特色,但是,回头看看,是不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孩子们的保护过度,使得孩子的运动技能得不到锻炼呢?原因当然不能只归结到教育者这里,社会原因、家长施加的压力等等因素压制着老师,老师不敢让孩子出一点小事故,不过度保护能放心吗?

  德国Schweinfurt幼儿园Karln Chaffner老师说:“孩子们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他们调查了鼓励运动与事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实验时间共持续8周,实验组幼儿在运动方面受到鼓励,这些孩子不光运动能力较强,而且事故发生率下降,而对照组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让我们大家都尝试着放开手,着眼于未来,鼓励孩子大胆、细心、快乐、健康地运动吧,不要怕摔着而整天抱着,否则将会“因小失大”。

  让家园互动起来

  如何做好家长工作一直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当了班主任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与家长沟通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基础。平时,我们与家长见面的时间并不多,因此搭建能够与家长互动的平台就十分重要。“家园栏”是我们与家长沟通的重要窗口,怎样发挥“家园栏”的作用,让它能够与家长互动起来呢?我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平时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家长总会问一些关于教育孩子方面的问题,如,孩子挑食怎么办?孩子中午不睡觉怎么办?孩子胆小怎么办?等等。我想我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如果把这些问题公布出来,让家长们互助,也许会有更多更好的办法。

  于是,我在“家园栏”新开了“大家来支招”子栏目。家长们纷纷叫好,马上有家长响应,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从中选择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为第一期的讨论内容,家长的参与度非常高,有的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的通过邮件进行交流,有的家长特意摘录育儿书上相关章节与大家分享……

  可是好景不长,第二期的问题已经公布一段时间了,可家长们参与的热情似乎不高,只有个别家长参与交流。我有些困惑了,为什么这么快就没人参与了呢?几天后一位家长的来信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位家长在信中提到,她觉得“家园栏”中的“大家来支招”栏目非常好,并且自己也有很多问题想得到大家的帮助,但是她并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孩子的问题。看到这儿,我似乎明白了栏目的问题所在。很多家长有解决问题的需求,但是不愿意把孩子的问题公开。

  “家园栏”是个公开的平台,家庭教育中的有些问题涉及家庭隐私,他们自然不愿意公开讨论。于是,我决定对“家园栏”进行调整。这一次我为每位家长准备了一个小口袋,在口袋上贴了代表他孩子的小标志,当然,只有家长和老师知道标志代表的是哪个孩子。然后,我把小口袋固定在“家园栏”上,再准备一个大一点的口袋固定在“家园栏”的一边。家长们可以将自己想说的话或者育儿困惑写在纸上插入有自己孩子标志的口袋里,我每天都会查看,选择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在征得家长同意后以不记名的方式公布出来。其他家长同样可以以不记名的方式参与讨论,将自己的建议或经验写在纸上插入一旁的大口袋里。

  最后,我将家长们的建议、经验进行适当编辑、整理后公布在“家园栏”上。果然,家长们参与的程度明显提高了。

  口袋给家长们搭建了一个无声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家长们反映,这样的交流虽然无声,却很贴心。而我也能够通过这个平台更加全面地了解家长的想法、孩子的表现,并能从家长那里学到很多教育经验。

【热情奔放的幼儿教师寄语】相关文章:

1.热情奔放的夏天

2.热情奔放的夏天作文

3.幼儿教师寄语

4.幼儿教师新年寄语

5.幼儿教师寄语大全

6.幼儿教师爱心寄语

7.幼儿教师个人寄语

8.幼儿教师开学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