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感怀散文随笔
篇一 : 端午感怀
端午节到了,有些人会想,有粽子吃了;有些人会想,要纪念屈原了;有些人会想,仲夏马上就要到了。
但不管怎么想,粽子总是要吃的。不知大家在吃粽子的过程中,是否想过粽子是怎么形成的?
看到这里,有些人或许会拍案而起:哄谁呢?我们又不是3岁小孩!不就是用粽叶,包着糯米放在锅里煮吗?
事实上也是这样,但是我敢与大家打一分钱的赌,肯定没人想过这种做法的含义。我打一分钱的赌,也就是想逗大家笑笑而已。这世界不就是你逗别人笑一笑,别人也逗你笑一笑,在你笑我笑的过程中,便相处和睦了吗?
好了!言归正传!粽子形成的过程,其实蕴藏着很深的生活哲理。用粽叶,将一把散不成形的糯米包好,放到高温中煮一煮,然后去掉粽叶,糯米也会是成型的,并有强大凝聚力,再也不是一盘散沙状。
也许大家已经悟出点了什么:这粽叶就像是一个组织,把散不成形的糯米——个人,包裹成一个团队形状,然后放入高温中一煮,散状的糯米便成了像模像样的团队形状,具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每一个人虽然需要自由,但又不能放纵自由,否则的话就会涣散,懒惰,在这种情况下,没人会做到自管自控。只有当你加入组织之中,你才会在组织纪律下,约束自身的自由,把自己管控成像模像样的人。
你看从特种部队出来的人,那能耐就是不一样,因为人家是从魔鬼般训练中锻造出来的,10个8个常人一起上,都不是他的对手。
再看从部队里出来的文艺工作者,往台上一站,那身段,那精气神,与地方文艺工作者就有天壤之别。
这些都是从特殊训练中,培养出来的一种团队精神,就像粽子一样,尽管剥去了粽叶,那团队的精气神犹存!
前些时候,协会组织去看望了93岁和88岁的两位老人,她们看到组织有人来了,都高兴得精神百倍,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平时的小毛小病,忽然间就消失了。可见她们已经真正把自己融入组织之中,才能体会到组织的力量。
每一个人就像一滴水,不放入大海之中,就会很快干枯;也像散状的糯米,不包入粽叶之中,经过高温烹煮,始终不会成形,更谈不上凝聚力!
因此,不管你加入民间组织,或是进入政府机构,都不要忘了切身体验组织的力量,你才会热爱组织,自觉地在组织的管控下,把自己锻造成犹如粽子那么成型的,有凝聚力的,像模像样的人!
篇二 : 端午的时光影像
淮水汤汤,如血残阳,历史的烟尘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挺立着一辈又一辈人的脊梁,苍茫的天际下裸露着的影像,那么悠远而又那么鲜亮。
古之端午,今之端午,静静摆放在古今多少个心灵肃穆的祭坛上。
汨罗江畔孤独的春秋清影,是屈大夫沉吟国难的留像。水把生命写在了地上,屈原把爱国情感慷慨地融如了水的心房,千年流复、九曲回肠、跌宕起伏、壮丽辉煌。那游荡在水波上的粼粼光亮,与银河里的点点繁星相辉映,那神秘而过人的才学、高尚而久远的品格与决绝的遗世离俗的光芒,无私地播撒在一枚枚树叶、一瓣瓣花蕊、一颗颗贝壳、一座座峰峦、一片片心海上,风过处潇潇洒洒,花开时清丽秀雅,悸动的吟唱,金币般的脆响,古直悲凉的夙愿,随苍风露霜飘入一个个洁白的心房,演化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插艾叶、喝雄黄酒、贴五毒,洗百病等虔诚的祭奠与向往。无论是《汗曹娥碑》里娉婷可人的十四岁的孝女,还是水陆双棋盘的姑苏城里正直忠诚的伍子胥,或是开元初年唐明皇梦里勇猛的'钟馗捉鬼,历史灰黄的记忆已经久远,后世的青天白日明晰着和善的力量。“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 刘克庄在怀疑,我们却相信,相信人性正义的力量。
从封建社会的忠君爱国一体,到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大义、再到国际风云突变的今天不同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都凸现了不同时期民族主义的具体内容,蕴涵着人文精神中和平友爱的光芒。我们对屈原的纪念,是对古代一位爱国者的纪念,是对一位文化创新与传播者的纪念,更是对一种独特的爱国骨力与风范的传承与体验,任凭时世变迁、沧海桑田,心中的怀念却长存庄严。
时光随着沧桑的日月漫过荒原、田野、山川、湖泽,在辽远的天穹下绽露出风华绮丽或悲凉哀婉,徜徉在槐夏红榴中的那一丝颤动,犹如风雨中不屈不死的石头魂灵,高昂起骄傲的头颅,伸张着正直和睦的力量,安慰着贫瘠而忧伤的世上生灵。
很小的时候,我恐惧端午节的来临,因为瘦弱的我一闻到浓烈刺鼻的雄黄酒的辣味就头晕头疼,奶奶调笑我,说我上一辈子肯定是一条蛇,今生才会有此特殊反应。再大些儿,我倒希望自己是或曾经是一条千娇百媚的美女蛇了,羞涩中往往钟情于美丽容颜恰遇出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每当淮河落日圆或银盘似硕珠时,美丽蝴蝶的翩翩起舞、绰约蜻蜓的优雅漫步,都会引发我朗月清风般浪漫的幻想。
【端午感怀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1.端午节感怀作文
3.中秋感怀
4.中秋感怀
5.清明感怀
6.清明感怀
7.中秋感怀
8.感怀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