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的散文
村子里有两通石碑,一横立,一平躺,皆刻有碑文,横立碑较大,为谱碑,刻有郭氏先人五代名讳,因立放加之刚下过一场大雨,故而碑面清洁,碑文字迹清晰,而平躺碑则小些,且覆盖积尘,匆匆取水加以清洗,碑文得以显现,碑名“响水桥”三字较大亦清晰,右边刻有碑文:我新邑西南乡离城二十五里有泉里庄,为其东北则有古河泉,其正西则有李桥泉,而其南有一山、、、一庄之耕夫樵子时出入者,遇阴雨每苦娘亲,其里有郭君出资财建立石桥一座,取名曰响水桥……碑面左方落款:乾隆元年二月十七日。
由于碑文字体渺小,碑面伤痕累累,许多字难以辨认,尤其结尾处有坑,字迹已无从可寻,尽管碑文残缺不全,甚至有些语句不通,但两通石碑也提供了许多信息,碑文中所提泉里庄,相传有于氏先人在此定居,明初全国大移民,新邑郭氏先祖由外地迁移于此,由于郭氏人丁兴旺,于氏家族败落,遂改村名为郭家泉,从那通谱碑中由一人经五代繁衍的众多后世名讳,足以肯定郭氏的兴旺,关于新邑郭氏迁自之地过去曾有两说,一说来自山西洪洞,一说河北枣强,据最新考证已确定迁自河北枣强,距今已六百多年,谱碑中的郭氏先祖,系新邑郭氏第一代三位先祖之一,其后世已迁移他处,现居住者多为另两位先祖之后。既然刻谱碑,三位先祖自然皆有,但数百年的风雨变迁使得其他谱碑难觅踪迹了。
响水桥碑文中提到的古河泉,位于村东北侧,泉水从沙际而出,忽聚忽散,忽断忽续,似串串珍珠,故有“古泉连珠”之称。古泉又称瑞珠泉、珍珠泉、泉里泉,明代新泰县令李上林见此泉汩汩不竭,累累如贯珠,泉边林木交荫,水光掩映,乃天然佳景,遂在泉旁建亭,供游人赏泉休息。新泰自古乃多泉之地,明泉三十六,以瑞珠泉为冠,但不知何故,县邑八景中不见其名,古县志亦无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福建上杭人江乾达任新泰知县,这位才华横溢的知名诗人在饱览了瑞珠泉美景后,对此泉倍爱有加,发出了“可知山水留名亦有遇有不遇”的感叹。江乾达在其词作《平阳八景谱调浪淘沙》中对瑞珠泉大加赞赏:
活水一尘无,
净贮冰壶,
分明错落走盘盂。
岂是骊龙光不尽,
合浦还珠。
逝者若斯夫,
会到江湖,
泉源万斛问谁汝?
最是清流长不息,
好浴仙凫。
乾隆四十九年(1784),对瑞珠泉念念不忘的江乾达在主修《新泰县志》时,将前修县志八景中虚幻不实的“仙台夕照”撤了下来,“古泉连珠”凭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幸运的跨入平阳八景之列,此后瑞珠泉声名鹊起,文人墨客纷纷作诗填词歌咏一代名泉。
响水桥建于清乾隆元年二月十七日(1736),这一时期虽然在“康乾盛世”之内,但可以想见,乾隆帝登基仅仅半年,新老政权交替,清政府政局不稳,人们肯捐资修桥,说明政治风浪没有波及到这里,人们尚能安居乐业。响水桥的位置就在石碑现存之处东十米,郭家泉古时是多水之地,虽称不上江南水乡,但村子周围大小沟壑纵横,一年四季流水不断,特别是从南部山区下来的一条深沟,蜿蜒曲折,从村南一路向西至村头忽而转向北方,直通村北柴汶河,每到雨季,洪水泛滥,似脱缰的野马冲向寨墙,然后折转身怒吼咆哮着顺沟而去,其它季节,雨水稀少,但沟中长年流水潺潺,悦耳动听,响水桥之名便源于此,这条既深又宽的大沟无疑是郭家泉的'天然屏障,人们在沟北沿依曲就弯垒起了高高的石寨墙,寨墙宽厚高达十多米,绕村一周,设有东门、南门、北门,响水桥便建在南门外,夜幕降临,寨门紧闭,深沟高垒,巡夜人不时的来回巡查,人们高枕无忧,在这里一代代繁衍生息。响水桥为石桥,桥墩敦厚粗壮,桥面由厚厚的青石铺就,数百年的人畜践踏使得桥面光滑,青石纹路条条清晰,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响水桥高度已不适应人们的出行,在原来的桥址上又建了更高更宽的水泥桥。
时代在改变一切,曾经给人们带来安全的古寨墙,除了响水桥东约百米处留有残段外,其他寨墙早已毫无踪迹,村子比过去扩大了数倍,而且改建为社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但一代代人没有忘记过去,住在原寨墙之外的,人们便称其为“东门外的”或“南门外的”,响水桥也早已名不符实了,只有在雨季,人们才能听到那久违了的流水之声,大沟也因季节不同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夏季自然继续履行它的天职,干旱时期则被人们当作垃圾场;那个被祖先刻在石碑上的古泉,让几代人引以为豪的一代名泉,在地下采矿的“隆隆”炮声中,在二十多年前流出最后一滴甘冽的泉水后枯竭了;从社区穿行而过的马路两边,曾经常年鸭声不绝的“鸭子汪”,早已不见了鸭子那洁白的身影……
古老的石碑,不仅仅蕴涵着郭家泉这个古老村落那丰厚的文化,留给后人的还有深深的思考。
【古碑的散文】相关文章:
古镜妆前散文06-30
指碑11-02
寻幽探古章家寨散文03-30
临碑人生04-21
幽居的凤凰千年古村任家垴散文03-14
古树下的遥想04-30
古巷06-06
古巷05-20
古榕04-06
重庆解放碑的导游词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