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苦荞散文

时间:2021-04-16 12:25:45 散文 我要投稿

凉山苦荞散文

  大凉山南部的冬天是极其寒冷的。恰巧也在这样一片单单只属于凉山的土地上,生长着一种植物——梗,“梗”是祖先赋予的彝语名字,汉语翻译过来便是“苦荞”了。在我国,还有一个享有“中国荞麦之乡”的地方,就是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而要我说,长得最为扎实、味道最为纯正的还数家乡的苦荞。

凉山苦荞散文

  家乡苦荞的吃法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仅仅在凉山就有很多种吃法:将荞面和水搅拌均匀后放在火塘里面烤的,在锅里煮成荞粑粑的,放糖、加水在油锅里加温搅拌成荞面糊糊的,还可将荞面煮熟冷却后做成荞面凉粉的……这无不体现了山里人对食物的热爱,对美味的追求,对生活的细腻。几乎每个彝家的孩子都是吃着苦荞长大的。老辈人常说,苦荞面几乎和母亲乳房里流出的乳汁一样,营养价值是极其高的。每家人都要种点,特别是为了家里新添的婴儿。一到开春就得忙碌着播种,待秋季就收割、打子、磨面。每当孩子到一定的年龄了,就给他喂苦荞面,可以添一点甜味,但是大多数人家还是给孩子吃原味。

  苦荞生长在高寒地带,抗寒是它的一大特性,每个彝家孩子骨子里头带点不服输的那种抗争精神,大概也是苦荞赋予的!苦荞食味清香,容易煮熟,容易消化,也容易加工。最大的一个特点要数它含热量高,可以提高在大山里生活的机体抵御严寒的能力。在我家乡的小县城里面,还有一种常有的独特吃法,家乡人取名为“洋芋疙瘩饭”。每逢佳节,家里来客,这道看似简单却充满着饮食之道的'洋芋疙瘩饭都会在每家的饭桌上成为一道口感醇香的主食。

  清晨的鸡鸣,拉响了阿罗婆婆家不比往日的幸福前奏,山谷的最后一层薄雾也在逐渐撒开的光网中渐渐褪去。她膝下20多位儿孙已齐聚在家,每一年的这个时节就是家人团聚的时节,也是老婆婆最开心的时刻!在外打拼的、求学的一一归来,聚在火塘边,一家人好似锅庄旁的锅碗瓢盆一样齐齐攒攒的。她开始张罗着今天的这顿佳肴。阿罗婆婆一生积攒了多少农家特有的厨艺,这是她毕生辛劳勤俭带来的馈赠。她对每道食物都很讲究,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对食物的选材、加工、以及火候都严格把控。“洋芋疙瘩饭”,顾名思义就是用土豆和苦荞面这两种食材搭配而成的。苦荞粉是用他家已有百年历史的石磨推出来的。首先把苦荞籽儿磨成碎碎的颗粒状,然后用簸箕筛掉壳子,剩下的苦荞面还要用细孔簸箕分离,经过层层筛选后才能分出“头道”粉、“二道”粉、“三道”粉。管洋芋疙瘩饭所用到的叫“三道”粉,阿罗婆婆选用的恰恰不是“头道”粉,“头道”粉是几乎都给儿女家新生的婴儿食用,有时候多一点点也送邻里乡亲。接下来就是选土豆了,对于土豆的选择也有讲究,需要刚刚挖出土的新鲜土豆,而且更要讲究形状,大的中空,长的不面,半个拳头那么大的就刚刚合适了,既面又鲜,完完全全能烹制出扑鼻的芳香。

  选好土豆,筛好荞面,就可以搅拌了,阿罗婆婆常用大的簸箕,那是她刚出嫁时娘家的陪嫁,那个年代穷,一个簸箕要从汉族干亲家借来竹片自己编制。她总说在簸箕里面和出来的荞面疙瘩才能留住原来的味道。待搅拌均匀便可盛上蒸笼。火塘具有留温集热的功能,一般火烧旺后,几根干柴就可以催出一锅沸腾腾的汤了,一锅洋芋疙瘩饭半个时辰也就可以起锅了。但是为了保证稚嫩鲜华的口感,还不能立即食用,需要放在地上凉息片刻,待水蒸气弥散开了,揭开锅盖,一锅色泽光亮,口感丰厚的洋芋疙瘩饭才算是成功的,往往这时候也是阿罗婆婆眉开眼笑的时候,她知道这一顿饭是给儿孙们最珍贵的礼物,也算是这一年来给他们接风也给他们洗尘。伴随着午后的习习微风,一家人其乐融融地沉浸在这祥和的氛围里,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都说每个人当两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喜欢往自己的嘴里塞东西,从手指到拿到什么就吃什么,不管是饿了,还是通过味觉和口腔触觉在慢慢感知这个世界。这大家子人最初对“味”的感知也大概就从阿罗婆婆的乳汁和她亲手酿造出的苦荞面开始的,那种唇齿间苦尽甘来的余味,不仅让他们享受了吞咽的快感,也让他们细细地品尝了阿罗婆婆这一生永不褪色的生活艺术。如今阿罗婆婆的儿孙们在天南地北各自奔波,唯有逢年过节才能回到最初触动味蕾的原点。

【凉山苦荞散文】相关文章:

校园里的苦(类似散文)06-25

坐车苦10-06

吃得苦中苦作文900字04-05

苦与甜04-06

苦亦甜05-16

分离最苦05-29

作文苦的滋味08-09

先甜后苦07-13

馨香的苦艾07-13

摔跤的苦和乐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