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畔三章散文
人景交融
都江堰山美水美人也美。
天南海北的游人来到这里观赏美景,其实自已也成了被观赏的对象。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山水风景是人的观赏对象,人是观赏的主体。然而人游息于山水之间,在别人的眼光里,自己也成为了山水风景的一部分,主体与对象同化了,从而也具有某种观赏价值。
自然风景有了游人的点缀,显得更有生气和活力,而游人不仅欣赏风景,也各自欣赏着自身以外的游人,即所谓“人看景,人看人”。在这里,人已经成为景的组成部分。应该说,游人对这一点多少是有所知觉的。试想,外出逛景的时候,有谁不穿戴得齐整一些呢?讲究点的,还要着意打份修饰一番哩!显然,这是为了使别人看了觉得美观,自已也感到光彩。换句话说,就是有意识地把自已融进美丽的自然风景中去。
我几乎每天都是都江堰“一日游”的景中人,这一点也许给我的启发尤其深刻:游人既然成为自然景观的组成部分,就应该意识到自已的双重身份,你既是游人,又是“景中人”。因此,在纵情游赏自然风光时,要注意处处与自然风光保持和谐的关系。俯仰流连之际,仪容举止之间,都应大方从容,给旁人一种文明而有教养的美感。
古堰导游
不管春夏秋冬,常年在都江堰景区内晨练、爬山、健身,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总要听见各种水准的导游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讲解。
我听见过一次我认为是最专业的解说:“都江堰水利工程分为两大部份,一是渠首部份,二是灌溉部份。今天大家参观的只是渠首部份,如果还要参观灌溉部份,还需三天三夜,由于大家的行程里没安排灌溉部份,这里只简单介绍。”
“灌溉部份分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呈网状分布于成都市的七区十二县,灌溉面积一千二百多万亩.......”。
精彩还在渠首部份。“渠首按空间分为两部份,一是地下隐蔽工程,也叫暗河。二是地面工程,也叫硬工程。”
“硬工程分为三大部份: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洪、宝瓶口自动节制闸。”
“地面工程按行态,又分为动态工程和静态工程”。
“动态工程又叫软工程,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杩槎,二是笼兜(竹笼),三是篱笆、竹兜、竹绳。”
我是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如此复杂的“两分法”,确实还是第一次听说,赞叹之后,不免为首次来都江堰的游人们耽心,我估计大多数人定是一头雾水。我以为,都江堰水利工程因为是极其复杂的人文景观,游人只凭半天的走马观花,定是看不出我们祖先智慧之处的。
遗憾我与这一行人走的'方向相反,看看时间渐近饭点,只好不再尾随。
白沙晚渡
出都江堰景区北大门,沿松茂古道步行数里,便可望见灌阳十景之一的“白沙晚渡”。
据史料记载,清初之前的岷江至灌县,江上是没桥的。上游的藏羌地区,仅在狭窄的峡谷段用一种叫“笮”的溜索过江。到了灌县,河床开阔,江水放缓,才有了渡口。
岷江东去西来,至此与右岸的山溪汇集。由于从虹口奔流而下的溪流携带大量沙石,至岷江河口,形成大片河滩,阳光下白茫茫一片,“白沙”因此而得名。
今日晨练,兴致较高,一直步行至白沙。
在白沙小河与岷江交汇处,憑欄眺望,虽不见“平畴入望野桑麻,流水小桥”的“苏州图画”,但回首玉垒关,也依稀能遥望着“茫茫雉堞巉崖挂”的美景。联想到清人董湘琴在《松游小唱》中有关此地的描写,再看看此时并未见有“舟人自舟,筏人自筏”的繁荣,不免感慨万千。
是的,因旧时出灌州西门,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松茂古道”,在这通往藏羌地区的唯一通道上,白沙河横亘途中,往来行人商贾必须在此摆渡过河,白沙这个地方也就成了水陆交通要冲。县志记截,此处曾经是“客栈、茶房、酒肆、商铺林立,人来人往一片繁荣”。
现在,因交通条件大变,渡口、码头早已不见踪迹。幸庆的是,当夕阳晚照,山谷含黛,万缕霞光洒在岷江河上时,河面上波光粼粼,白沙滩银光闪闪的景色仍然是可以经常见到的。有人说,只要你用心倾听,在这里还会依稀听到渐行渐远的马帮,传来断断续续的马玲声。难怪,董湘琴在他那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小唱”里,开篇就感叹“好林峦,蔚然深秀,看不尽山外青山楼外楼。尽夷犹,故乡美景谁消受?”
确实,都江堰之美,不仅美在凝固了的物质形态,更美在它的那些传说,它那千百年来传说中的故事。
【堰畔三章散文】相关文章:
行走江南三章散文03-31
溪畔桃花美07-13
游内畔公园04-25
游都江堰10-04
十堰作文03-02
堰桥琐忆05-02
黄河岸畔的那片绿洲作文05-27
侧畔听缘作文2000字09-04
美丽十堰作文09-09
致堰中学生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