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江南散文

时间:2020-12-22 15:01:31 散文 我要投稿

剑指江南散文

  千古悠悠,有多少,江湖柔情。尽吹散,飘落在,剑花烟雨江南。万丈豪情,泣血英魂笑苍天,惯看暮色,残阳如血。一袭青影横断天涯,剑指江南。

剑指江南散文

  不论是在年少的时候,还是直至如今,刀光剑影,错杂恩怨,快意江湖人生的武侠著作一直都是我所甚为喜爱的。或者说,我是更迷恋于这样的武侠世界,一个人心错杂,沾有血腥,有些粗浅的世界。但却能够快意恩仇,写意人生,笑看江湖路,一指傲苍天。

  而在我的记忆里,武侠中的江湖有不少是以江南为底蕴,清秀的江南中隐没着决然的剑气。江湖人生总是会在江南的背景里娓娓展开。沾有江湖淡淡血腥气息的同时又往往会带有江南袅袅清秀的气息。犹记一袭白衣胜雪,负剑而立,浮光掠影,剑指江南。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十分钟情于江南的,江南是个好地方,让人愿择之而终老的好地方。我也说不清究竟是爱江南的什么,是江南的风花秋月?还是剑花烟雨?但我知道的是,这种深爱眷恋的感觉是悠然心生,自然天成的,绝非虚华。

  年少的时候便早早的喜欢上了武侠小说,而对于剑更是尤为甚爱。始终都忘不了江湖的刀光,剑影,人心。我钟情于江南,又迷恋着武侠世界,而恰如人意的是,江南也正是许多武侠小说的作者所甚爱提笔的地方。所以,他们的笔下时常会出现有着武侠色彩,江湖气息的别样江南,也承载着刀光剑影江湖路中的款款柔情。我喜爱这样的武侠,也更钟情于如此的江南。

  金庸先生笔下的江南,是婉转动人,温润多情,七分春色,三分剑影的江南。他的著作《天龙八部》中的段誉为了追寻心爱着的王姑娘而在江南走了一遭。在刀光人心暗藏,七分春色下掩盖着三分剑影的江南温情而又有些傻气地陪伴自己心爱的女人经历了一番,倚栏听雨榭,指点群英笑。最后非但追求到了自己心爱的王姑娘,还得一身好武功,识懂江湖人生。这是我所喜爱的金庸先生笔下的江南,犹如一把有影却无形的剑,虚指江南。倚栏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而我更为喜爱的则是古龙先生笔下的江南,斜风细雨,花落人心,三分春色,七分剑影的江南。古龙先生的代表作《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的小李探花一生所系之地便是江南,因为这儿承载了他所有的一切。古龙先生在此书中一反往常的细致地写意描摹了江南,淡化了江湖本有的血腥,流露出江南原有的诗意韵味。或许,也正是书中的李寻欢像极了他自身的缘故吧。但正如书名所系一般,虽是有着多情的剑客,却更多显露的却是无情的剑。淡淡的江南韵味是掩盖不住暗藏的剑影人心的。就如一把既有影,又有形的剑,直指江南。凭栏看烟雨,惯看江湖路。

  古龙先生的《剑·花·烟雨·江南》对于我来说是有种别样感觉的.。剑与花,又同烟雨,江南所联系起来,如此诗意的书名,让人闻之便心然一醉。然而书名中最突出的关键却是剑,而不是花落烟雨江南。这其实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书毕竟是武侠小说,所写的就是江湖人生,更何况还是出自古龙先生笔下,他的笔下总会是浓厚的江湖气息。江湖就是江湖,再美的江南也无法遮掩江湖的纷乱错杂,刀光,剑影,人心。就如《多情剑客无情剑》中醒目的不是多情的剑客,而是无情的剑。花同烟雨,又与江南,便如一幅文墨溢香的画卷。然而这画卷中的意境只得显三分,便被透纸而出的剑意所凌削得寥寥无多。

  相比较而言,古龙先生写《碧玉刀》就要温情的多了。江南轻柔的春色,草长莺飞,杏花烟雨。书中的主角段玉便是在此邂逅了一位美丽的姑娘,顺带又游历了一番江南的好山水。最后不但是抱得美人归,还结识了一群有仁有义的江湖豪杰,可谓是既得寻芳又留醉。而这又是与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段誉的遭遇如出一辙,不仅形似,更有神似。足以见武侠中人眼中的江南大抵是相似的,江南的美景总是与剑密不可分的。春色与剑影依存,清韵与剑意共生,这才是江南里的江湖,剑指江南,这才是写意江湖的人生。

  江南与剑,看似是不可相及的,实则是江南的秀美与剑意的江湖恰到好处地揉合在了一起。而于我个人来说,三分春色,七分剑意的江南也是恰到好处,尽如人意的。毕竟,江湖人生路不比江南秀美的温情,身处于江湖,往往是没有选择的。有多少人寻寻觅觅一生,以为相忘于江湖,看似终点,却又回到了起点。江湖,处处都是刀光,剑影,人心。即便是在温情的江南,也是如此。

  江南与剑,在心中便好,人生何时不觅江湖?人生何处不比江湖?既钟情江南,又爱于武侠,江南在心,江湖便在心。

  横绝天下,若狂若疯又如何?风凌天下,鬓白颜老又如何?傲剑凌云,淡看江湖路。一指豪情,泣血笑苍天。剑指江南,相忘于江湖。

【剑指江南散文】相关文章:

春游江南散文03-20

手舞指蹈散文03-20

剑指应试教育作文2000字04-05

回梦江南雨散文04-11

关于烟雨江南的散文04-05

南方以南 名为江南散文04-02

一剑定乾坤散文07-10

行走江南三章散文03-31

遇见你便入江南散文欣赏04-03

指碑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