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书的往事作文
我小学低、中段是在高燕乡红农村小度过的,高段才集中到乡上的中心校,每天往返要走近10公里的山路,一周六天,周周往复。说好话进农村帽子初中后,大多以丈量田地、或到农村住下来劳动为主,基本没学到什么东西。某一周,班主任布置写一个周记。那时的我,头脑中根本没有“作文”亦或“日记、周记”的概念,一节课下来,居然无从下笔,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下课后,慌慌张张抄了邻座的几句话算是交差,后来才知道,居然抄成了“在乡下看到那些地主,心里很高兴”,在阶级斗争为纲的红色年代,班主任也实在会断章取义,很快把这件事告诉了家长。由于长期被揪斗,一辈子担惊受怕,如同惊弓之鸟的父母,生怕大祸又要来临,非常生气,把我叫到身边狠狠地责骂了一通!
后来有了一些长进,就学着写一些:“潘冬子,好榜样,不怕苦,很坚强;砍桥索,敌投降,勇敢机智杀豺狼!……”的顺口溜,还写《老贫农罗财富说家史》,不过常常力不从心,错别字连篇,连“妹妹”都写成了“姝姝”,被语文老师批了个一塌糊涂。
那时书报少,想看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常常去捡老乡包东西丢掉的报纸看。
后来,高燕小学有个小张老师(那时学校有好几个张老师,按年龄排列,我妈妈是老张,还有大张、男章和小张),她的老公在县电影公司工作,家里有一些小说之类的藏书,于是主动借一些给我读。记得读第一部书时,一拿到手就“哇哇”地朗读起来,小张老师听到后,纠正了我,说“这样读书多费力呀”,从此才有了“默读”的概念。
在童年读过的书中,黎汝清的《万山红遍》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它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写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共产党领导的一支红军队伍,遵循毛主席开创的井冈山道路,艰苦奋斗,英勇作战,经过错综复杂的斗争,闯过了征途上的种种险风恶浪,与山区党组织共同努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展开了殊死较量,清除了内奸,消灭了敌人,成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扩大了红军队伍,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书的封面写意画般地勾勒出淡淡的远山的轮廓,遍野的红杜鹃衬托着书名。只读了几页,我就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以至于一些当时觉得写得很有意思的句子,现在都还背得出来:
“你的义弟在我的监牢中,虽受拷打但却活着,若你迟迟不来,那就很难说了!”、“你提出来交换,无异于以牛换马,以铜换金,以石换玉,以汗毛换手足……真是异想天开,不知事理之极也!”……
那个年代,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比较完美,《万山红遍》中的红军大队长郝大成也不例外。但在当时,读这样的小说完全是一种精神享受,确实给了我很大的乐趣,到现在我仍能清晰地忆起封面上那丛绚烂的红杜鹃!
接下来,一发而不可收,读了《飞雪迎春》、《剑》、《难忘的战斗》、《金光大道》和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司汤达的《红与黑》……当然,我国古代四大名著自然也“生吞活剥”了一些。
我的二姨在巴山中学教书,外婆是跟到二姨的,我常利用假期去探望她们。去巴山走小路,爬坪坝大梁,过钥匙坪,到黄溪河,上十五里,下十五里,真让人够呛。黄溪的街上有家小卖部,店主搞了一个专柜卖书。即使走得脚耙手软,又累又渴,每次路过都要特地停下来,趁大人小憩的间隙,去看一会儿书,而且每次都要挑上一本自己特别喜欢的,买下来,仔仔细细研读、玩味。记得那时最喜欢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阅读和欣赏》,觉得选文朗朗上口,评析的文字十分优美。仔细阅读才发现,原来自己熟读成诵的几篇名篇背后,竟然还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凄美、动人的故事,像汩汩清泉,流淌进我的心田,肝肠、肺腑都感到十分地熨贴、舒服!
手头的书渐渐多了,白天读不完,就在后燕山老家的竹儿笆箦楼上,点亮煤油灯,熬夜长读,读得父亲都十分心痛,因为那时的煤油,实在是比炒菜的猪油还金贵!
初中毕业后,在家赋闲了一阵子,后来冒险去考中专(高中),成绩平平的我,语文居然一下子考了88分。那次的作文是《给越南归国难侨的一封信》。之前依稀听了一段广播,知道越南政府正在排华,于是在信中大胆地对难民的悲惨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并深情呼唤他们早日归来!由于听了广播,才没有闹出“越南的一座什么‘桥’烂了的笑话”!那一年,整个高燕乡连我就考上了两人,是不是应该归功于那些在煤油灯下读过的课外书呢?
后来为了考教师,主要忙于做《语文基础训练1000例》和梁平师范、成都师范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数学》,做了两本书的数学题,应该有近千道吧?就有很长一段日子没读成小说了。
再后来参加工作,到了高高的杨家梁上,我从“卫星电视中师” 学习开始做起。一部《文选》到手,真是爱不释手,除听收音机讲课外,成都师范学校印发的讲稿,像一篇篇生动的'解说词,恨不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
在渭河中心校,我自费订了二十多种文学、教育刊物,自己读,也借给学生读,要求学生把他最喜欢的那篇,按自己的理解,到台上摇头晃脑地读给同学分享,几年下来,孩子们居然收获也十分明显。
这期间,我的表弟小刚,就读于四川工业学院,一个“六一”,他发动学友为我的孩子们捐了好多书,包括《可爱的家乡》、简装本的四大名著……从邮局把那些书背回到山上,我和孩子们都十分高兴,读着这些好书,过了一个真正愉快的节日!
川大的明俊同学也帮我买过、寄过《文笔精华(名家笔下的人)、(名家笔下的景)》、《唐宋八大家名篇赏析》一类的书……
成都师范学院的遐龄还帮我借过《文学概论》、《写作通论》呢!
缘于爱书,类似孔乙己偷书的经历,我也曾有过。记得一次去巴山后,就悄悄捎走了二姨家书架上的《三角函数》和《趣味数学》。
到了区教办,转向以读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论书籍为主,当然也抽空读一些《高山下的花环》、丛维熙的大墙文学《雪落黄河静无声》和琼瑶的《雁儿在林梢》一类的书……
只可惜,到了九十年代末,这爱读书的习惯,不知咋就丢了?以前进城首先必去的书店也不怎么去了,有余钱,也不那么买书了。拿到一部书,一年半载怎么也读不完了。眼睛开始视物昏花,记忆也大不如前,出门几百米远,又原路返回去看看门是否关了,电是否闸了……意志更像生理机能一样在慢慢衰退,“秀才提笔忘了字”的故事一次再次在我身上真实上演,而今工作才刚三十一年,多时就有了想退休赋闲的念头,总觉得工作太累,心也太累,很有些不堪重荷的感觉!
【我与书的往事作文】相关文章:
1.我与爷爷的往事
2.与往事干杯
3.往事与回忆
4.回忆我的往事作文
7.我的童年往事
8.我与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