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茨威格小说中儿童形象论文

时间:2021-04-29 17:01:43 小说 我要投稿

分析茨威格小说中儿童形象论文

  摘 要: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以其精湛的心理描写艺术,通过儿童特殊的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细腻地描绘了儿童心理,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青春期儿童形象。

分析茨威格小说中儿童形象论文

  关键词:茨威格 儿童形象 儿童视角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奥地利的著名作家,从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人道主义是茨威格思想的核心,他把理想的人性规范作为衡量社会万物的价值标准,强调向往真、善、美的境界。高尔基在给他的信中写到:“您的小说中的人物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您使他们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加人性。”茨威格以其独特的儿童视角、精湛的技艺在他的第二部小说集《初次经历》中塑造了一批儿童形象,有助于展现“激情的黑暗世界中的幽明”。这里的儿童指从出生到青春期结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殊社会群体。

  茨威格儿童时代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成年人在爱情婚姻上的虚伪。他们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其实在爱情生活上表现了惊人的两重性。这一发现使少年茨威格深受震动。小说集《初次经历》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和处理了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写他自己成熟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发现和感觉。这部小说集共收入四个短篇:《夜色朦胧》、《家庭教师》、《灼人的秘密》、《夏天的故事》。这几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观察被激情——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这个世界更多地充满了他们尚不理解的无奈和不解。茨威格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儿童秘密而又躁动不安的心理,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的青春期儿童形象。

  《夜色朦胧》是这个集子的第一篇。小说里的主人公少年波普在夜色朦胧之中和一个神秘的少女度过了几个销魂荡魄的夜晚而始终不知道这迷人的女神究竟是谁。激情的渴望,无名的怅惘趋使少年在夜色朦胧的林中徘徊。突然间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强行与他偷情寻欢,而波普毫无抵抗地屈从并沉醉于这销魂荡魄的激情之中。这女子是谁,一到白天,神话世界变成了现实世界。激情似火的仙女变成了现实中冷若冰霜、稳重慎重的小姐。这种发生在夜色朦胧下悬念刺激,冷婉情迷的艳事,把少年的激情调动起来了,可一到白天所有的浪漫暧昧就如同瞬息的强光照射般,一下子戛然而止。那酥胸的振颤,那丰腴光滑的肌肤,那些在耳边热力迫人的呼吸,这给了自己一生最奇妙感觉的女人,这用自己的柔媚把一颗少年心搅乱的女子,到底是谁?世间最大的惆怅不是失落;而是一朝梦醒后,面前就再也无法触碰到的熟悉;世界上最深的眷恋不是挥之不去,而是气息尚存、转瞬无所适从的孤寂。

  故事扑朔迷离,夜间激情似火,白天冷若冰霜,使少年陷入迷惘。当波普误认为是二表姐,把纯真的爱奉献给她时,却意外发现是最小的三表姐在一心一意的爱着他。真相大白后他感到受骗,受到愚弄,他纯真的初恋被人戏耍。于是,他带着有些失望惆怅告别了少年时代,走进了更加扑朔迷离、真伪难辨的成人世界。

  少年波普带着伤感被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成人世界,而《夏日的故事》中的妙龄少女则是被有预谋地引入成人世界:一个是因为对爱情的渴慕而焦躁不安的妙龄少女,一个是青春不在,不甘衰老的老人。这位情场老手便导演了一场没有情侣的爱情故事。他以少女的爱慕者的口吻,向少女写了一封感情炽热的情书,编织了一张虚幻的情网。于是一个在暗处冷眼窥视,一个在明处焦急寻觅。怀春少女果然坠入老人布下的情网,为相思所困扰,为渴望所煎熬。在老人的导演下,演绎出一段离奇的故事。最终老人发现,自己并非少女情感世界的主宰者,而少女也怅然离去,带着伤痛开始了她的成人之旅。在这里,茨威格着重通过描写青春少女的感情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出她无风而起涟漪、本已不堪平静的芳心,霎时间波涛汹涌、浪花四溅的景色变换。

  如果说波普和少女都是作为当事人经历了情感的伤痛而进入成人世界的,那《灼人的秘密》和《家庭女教师》更是体现了茨威格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作者以孩子的眼光来窥看成人世界。这一独特的视角使得维也纳社会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呈现出引人注目的色彩。孩子是故事发展的旁观者,折射了成人世界的人间万象。

  《家庭女教师》讲述了一个家庭女教师被贵族青年奥托引诱然后被抛弃的故事。此类故事,在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屡有表现,并非新鲜的题材。但到了茨威格的手里,小说却给了读者意想不到的体验。这是由于茨威格采用了不同寻常的视角,以一对姐妹——两个十二三岁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事件的发展,并表现了姐妹二人在发现事情真相的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地受到的心理冲击。事件的发展与女孩们的内心变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中小姐妹的五次叹息连接故事情节的推进:家庭女教师未婚先孕,遭到贵族奥托的侮辱和抛弃。天真的她们以为结过婚的女人才会有孩子,完全不知道未婚先孕及贵族引诱少女等社会丑闻。在对事情的好奇与窥探中,她们提前对周围的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姐妹俩对奥托的懦怯与逃避感到愤怒,她们看到小姐悲哀而平静的神态,心里被这种不平等的现实伤害了:“她们不玩、不笑,眼睛失去了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光彩。”“她们不再相信别人跟她们说的话,在每句话里都闻出谎言和计谋的味道。”“她们成天东张西望到处偷听,窥探别人的一举一动,注意人家脸上肌肉的抽动、说话语气的变化。”“她们拼命想从自己的肩膀上摆脱这些秘密织成的黑暗的罗网,或者至少透过一个网眼向现实世界投去一瞥。那种孩子气的信念,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盲目性已经从她们身上脱落。”“自从她们知道,身边尽是谎言,她们也就变得坚韧而有心计,甚至变得诡诈起来,善于说谎。”从这里可见儿童的纯真和信任已被成人的虚伪、谎言伤害了,她们开始用怀疑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家庭女教师的出走彻底破坏了她们的纯真。她们明白了女教师悲惨的命运,也明白了周围的成人的欺骗和谎言。她们从欢乐安适的童年时代一下子掉进了万丈深渊。“谁也接近不了她们,通向她们。心灵的通道已经阻断,也许多少年都不会畅通。”“从昨天起,她们就已经不再是孩子了。”她们提前面临了人生:“这个人生像座阴森森的树林,矗立在她们面前,昏暗、逼人,可是她们得去穿过这座森林”。

  资产阶级的虚伪、道貌岸然和冷酷充分地被暴露出来,从而也揭示了普通妇女在当时的`社会受到的歧视及摧残。文中更深刻地是表现儿童内心的纯真所受到的伤害与摧残。她们过早地认识到社会的残酷现实,失去了美好的纯真与信任。这种对儿童心灵创伤的揭示令人深思。

  《灼人的秘密》也是从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成年男女的恋情,认识儿童们尚感陌生的客观事实。这些感情通常偏离常轨,女教师的未婚先孕(《家庭女教师》)、中产阶级太太的婚外情(《灼人的秘密》)都是通过孩童观察的角度来写,孩子对感情和爱情肯定是懵懂的,他们只能凭直觉判断一件事的好坏。茨威格在小说中舍弃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以儿童作为叙述视角来把握类似的题材,以儿童心理的起伏流动,成为推动演进的枢纽。陈旧的题材焕发出别样的新意,既能深化主题,又能拓展了孩子们对成人情欲、感情世界的认识这一新的文学表现领域。同是儿童对成人世界的窥视,小姐妹感到的是恐惧不安,而小埃德加则将好奇进行到底,执意要“掌握这个秘密”;同样是将进入成人世界,波普陷入了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的纠缠中,少女则在空幻中编织着爱的美梦。小说选材摄取于日常生活中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从心理的角度再现人物思想,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斗争、悲哀和痛苦、欲望和憧憬。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对各种生活中被压抑、被侮辱、被悲剧命运摆弄的弱者寄予同情,在茨威格笔下,这些弱者——儿童闪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亮点。茨威格运用儿童视角多维的观察成人世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揭露19世纪末奥地利社会的普遍现象,两性问题上的虚伪,社会对人性身心健康的摧残。一些道貌岸然的家长捧舞女、追女伶、养情妇,已成公开的秘密,人们不以为忤。年轻男女必须抑制合理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来满足虚伪社会设置的“道德准则”。作家在作品背后隐含的目的是警醒现实成人和社会,为了孩子心灵的健康,成人和社会需要努力做到真实、健康和纯洁。

  参考文献:

  臧乐安译。三人书简——高尔基 罗曼·罗兰 茨威格书信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59。

  高中甫。茨威格文集(第2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着。昨日的世界:茨威格自传[M]。汀兰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05。

【分析茨威格小说中儿童形象论文】相关文章:

儿童小谜语05-12

儿童小谜语07-03

六朝笔记小说中的佛教词汇论文01-06

儿童哲理小故事09-13

科技小论文06-12

小论文作文03-27

科技小论文02-06

小说中的唯美句子12-26

试论细节描写在短篇小说中的作用教学论文12-09

科技小论文作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