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青年小说家叶临之散文
不知在哪本书上曾经看过一段这样的话,大意是,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火焰,能照亮你,照亮你的生活或是点燃心灵。
叶临之,就是这样一个人。
第一次见到临之本人,是参加冷水江市作协的一次聚会。之前已百度过他的资料:原名苏林,冷水江毛易镇人,曾留学日本,现居杭州,在浙江工业大学任教,是一位国内比较出众的80后小说家。可是,让我吃惊的是,坐在对面的临之看起来,就像个高中生,顶多一大学生,咋那么年轻?同为80后,他只比我小几岁,但看起来就像不同年代的人!我吃惊着,在心里悄悄打下一个大大的疑问号:这么年轻,作品劲道否?
作品是陆续读到的。既有他新浪博客上的文章,也有新近刚写完的初稿、半成品。说实话,第一次读他的小说,第一遍我是没有读懂的,为了能交流自己的想法,我将他的小说,读了好几遍,这在我的阅读经历来看,是一种突破,从前,懒惰的我阅读起来很粗糙,再经典的作品也读不了三两遍,耐心奇缺。奇怪的是,读了几遍后,临之的小说在脑里慢慢清晰起来,透过他那极富想像张力的语言、交错的故事线索,我慢慢品出文字背后的写作意图。待读完他将发表在国内文学大刊的《归衣》后,我对临之的印象有了大的转弯。据临之自己介绍,这篇小说在四年前就有了大致的故事轮廓,几年里,他并不急于一蹴而就,而是慢慢沉淀,就像一壶好酒,经了岁月后,香气愈发地浓郁起来。在这篇写实倾向比较显明的小说里,我既读到了富于湖南特色的风俗人情,也读到了女主人公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奋挣轨迹,更品到一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年男女在情感上的迷茫和矛盾。忧郁在缓缓流淌,身不由己的宿命意识像一张网一般,困住了小说男女主人公,也网住了我的感觉,这种感觉,似曾相识,隐隐共鸣。至此,我开始暗暗佩服起这位比我小好几岁的年轻人来,他是有底气和实力的,作品就是最好的.“发言人”。
几个月的交流里,还有更多关于临之的细节慢慢延展开来。就像一幅画,你看着那流畅的画笔在纸面走动,但整个的画貌,依然得跟了笔,不懈怠地往下看。我粗略了解了一下,国内一线的文学期刊,临之大多已发过作品,80后青年作家大展,他也上过两次了,2015年,他还获得浙江省作家协会青年作家成就奖,在网上,还有不少关于他作品的评论文章。尽管在业界已崭露头角,但他未自傲或自满,依然在不懈努力。从最初的乡土题材,拓展到城市题材、历史题材,甚至是科幻题材,他都有涉猎尝试,按照他自己的思路,未来,在继续搞好史学研究、当好教授的同时,他将花更大的精力用于文学创作,小说写作将与影视改编接轨。“要想将来在文学界留名,你不但要与自己摔跤,更要与当代知名作家摔跤”,临之的远大抱负像一幅蓝图,在我们眼前缓缓开启。
这一次,怀疑的水分已被蒸干,我相信临之的计划会逐步实现。因为他不仅有80后的锐气才气,更有70、60后的历史视野,同时,他还格外坚韧和博学。在上课之余,他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在写作和学习上。令人莞尔的是,这位长得像高中生的作家,抵抗疲劳的习惯也是不走寻常路,据说提神法宝竟然是小孩子爱吃的“大白兔奶糖”。这和我想象中的画面是多么迥异,在我的印象里,长年陪伴作家深夜写作的吃食应该大多是烟与茶,想想看,在袅袅升起的烟雾和香茗热气的衬托下,作家的形象显得坚毅而沉稳,他时而沉思,时而奋指敲打。可是,临之,爱吃糖的临之,连这,都和别人不一样。
据了解,临之十五岁就津津有味地看《史记》,初中时就开始写小说,刚进大学不久,诗歌就发表在《诗刊》等刊物,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他攻读的是文学类专业。这些内容,在我脑里拼凑出一位学霸型、学院派小说家形象来,哪里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呢?名气的背后,分明一路洒满汗水。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我们目力之所及,而在水下,还有更庞大雄壮的部分。
临之好客,从杭州回来后,约呼小城文友齐聚他家,一面大啖龙虾、土猪肉等美味,一面跟众人谈小说,谈他多年来创作累积的一些经验和看法。他还应约在娄底幼儿师范作了一堂讲座,两次活动都很成功,成功的直接体现是,小城作协圈友人们写作的激情空前高涨,几位从来不写小说的朋友,短短时间先后拿出自己的处女作,而在师范,更是有大堆的学生不肯放他走,争先恐后地询问着各种问题。
如果文学也像种地一样,那我想,临之不但让文学的花,香在墙外,更让文学的种子,播在了故乡的土地上。这是一种痴情于文字的本能体现,这更是一份热爱乡土的赤子情怀。依了这点,我倍觉得从前遥远的叶临之近了,近在眼前,近在我们身边……
【走近青年小说家叶临之散文】相关文章:
叶之韵05-04
秋日,叶舞短文散文11-07
叶之精彩作文1000字10-28
秋之色,叶之美作文900字10-28
思叶,雏菊花之缘散文03-16
离别之殇散文10-30
春之韵散文04-01
迟暮之美散文03-26
秋之媚散文03-25
走近果园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