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码头散文
有人在新浪博客上发了一张铅山河口古镇老码头的照片,勾起我对家乡逝去码头的回忆。照片中的码埠叫巴家码头,或者也叫八家码头。位於古镇的二堡街上首的信江边,小时候我家就住在二堡街。
这份透着几分沧桑,几份古朴的照片。一边是临河的高高的吊脚楼,另一边是用长条形麻石砌成的码头,停靠船只的台阶高低不平残缺不全,几位妇女正在码埠上洗衣谈笑。似乎都在叙述河口古镇商业繁荣的历史,码头航运的繁忙!照片无声胜有声。这分明是在挽留人们对古镇码头的记忆,给我带来了长久的沉思与默念。
铅山县河口镇地处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信江中上游,三面环山,北临信江,是一个不闭合的开放型的盆地。县内三条河流也在此汇合而得名河口镇。现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唐嗣圣年即公元684年之前就已成镇。北宋初期,迟至明中叶之前河口镇就已发展成为江西省四大名镇之一,“樟树药材景德瓷,河口茶纸吴城木”,发达的水运冠上了“八省码头”之称。先人在县志和诗词中用“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杨”,“舟车驰百货,茶楮走群商”等语叙述其市场繁荣、经济发展之盛况。
古镇河口因水运而发达。沿信江而上可达上饶、玉山或再经陆路可达江浙沪。顺江而下可通弋阳、贵溪、南昌,经鄱阳湖与长江相连,可上到四川重庆下至上海江浙。在以水运交通为主的古代造就了河口古镇成为了商品流通的集散地。加之铅山县本地资源丰富,铜、铁、煤等矿产资源和茶叶、纸张等大宗地方特产出口,以及靠近福建转运海岸进出口物资,使河口镇一时成为了江南水运交通的枢纽站。
河口镇的水运交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宽阔的河面上大小船只连绵不断直至江心,樯如林,船如织,千帆竞发,川流不息。以至于船只靠岸困难,靠了岸装卸货物往往还要等候。沿江一字排开大小码头20多个,停满了待装待卸的大小船只。其中规模比较大运量繁忙的码头有10多座,日夜承担大量的货物进出装卸。
根据史料记载,河口古镇的航运码头,根据投资兴建的商人或会馆或地点命名码头。例如:贵溪码头,主要是贵溪、鹰潭商人运粮食、杂货;抚洲码头,主要运输竹器,毛竹的装运,几乎全是抚州人在此经营;福星码头是个人老板出资建造,属于快船专用码头。铅山的茶叶、纸张等大部分从这个码头装船发往南昌、汉口等地。有的码头根据所在位置命名,例如:金家弄码头,肖公桥码头等。官埠头码头,顾名思义,为各级官家乘船专用停靠码头。
河边的码头是小孩经常跟随大人洗澡游玩的地方。那时的河水清澈见底,鱼虾畅游。夏天几个年龄相仿孩子,邀约下河洗澡,往往从4点钟放学就要玩到6点多回家,甚至还要大人叫唤。由此游泳的本事大有长进。小伙伴们经常比赛游泳速度和潜泳距离。记的我的潜泳距离是最远的,因为我发现一巧劲,在水下利用双手抱住大石块,使劲向后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而使人能快速向前游去,远比单纯用手划水速度快。长大后也常到码头上钓鱼或帮助父母洗碗、担水。中饭晚饭后家家户户都把碗筷拿到河里清洗。这时一群又一群的.小青鱼,我们叫“朗当比”的鱼会成群结队游来游去,围着洗碗的油珠和米饭粒来回的争食。水面上呈现一片又一片的银光闪闪,这时下钩钓鱼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长大后娶亲成家,离开了父母也离开了古镇。昔日繁华暄闹的古镇因水而兴,繁忙的水运交通堆砌了一座江南水乡名城,沿江排开的长满青苔残缺不全的码埠见证了这段载入史册的辉煌。古镇也因水而衰落。公路、铁路等现代交通以其快捷、方便等优势适应了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占领了运输市场需求。内河航运衰退是历史的必然。古镇繁华的商业经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新城区的迅速发展。
今天行走在以古码头为基础的防洪大堤上,又高又宽的大堤把古码头压在了水下毫无印记,只有一条条通向码头的巷道成了断头路,长满杂草与青苔。看着信江河水依然平静流淌,宽阔的河面没有一只帆船,偶尔一只小鱼船驶过,在水面上只划出一道淺薄的水迹,显得是多么形单影只。伤感的情怀油然而生。有人说,历史是人写的。我说,历史是人做出来的。逝去的码头不再有。“沉舟侧傍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变伤感为激情,辉煌的历史靠你靠我靠大家去奋斗去实现,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区就是最好的注解。(杨必正)
2010-4-29
【逝去的码头散文】相关文章:
落幕的繁华逝去的梦散文10-22
修建自己的码头05-06
逝去的你,遗留下了永恒散文02-20
At the Dock-码头边10-28
逝去03-13
逝去的爱04-18
逝去的风景06-18
逝去的童年06-14
逝去的童年05-21
逝去作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