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中庸》阅读答案

时间:2018-02-04 14:37:3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君子中庸》阅读答案

  《君子中庸》阅读答案

《君子中庸》阅读答案

  余秋雨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这就把中庸说成了最高道德。

  中庸怎么会成为一种最高道德呢?主要原因,与文明的艰难历程有关。

  人类在开始拓植文明之后的很长时间,艰险的环境危及生存,不得不处处运用过度之力。面对荒昧,面对野蛮,面对邪恶,若不超常用力,怎么能够活下来?终于,活下来了,那又必定加倍地动用重力、暴力、武力进行自卫和惩罚。既然一切都以超常的形态出现,当然又会引发更加超常的报复。时间一长,以暴易暴,成了人类生活的第一规则,几乎谁也免不了。连不少仁慈的宗教,也发动了一次次宗教战争。强大、威武、雄蛮,变为多数权势者和庇荫者的人格企盼,也成为大家的生存方略。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敢承认,却又不能不承认,人类正由越演越烈的杀伐程序走向自毁自灭。

  一切都起之于过度用力,又以道义的借口让那些过度之力走向了极端主义。极端主义,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现代命题,其实在遥远的古代已经是一个广泛渗透的意识形态。

  明白了这么一个整体背景,我们也就明白,孔子为什么要把中庸思想说成是最高道德了。

  他很明白,如果种种极端不受控制,人类的灾难必将无穷无尽;那么,靠什么来控制极端呢?一定不是另一种极端方式,而只能是中庸。

  中庸思想要求:“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执”,是指执行和掌控,那也就是说,把两端掌控住了,只取用两端之间的“中”,才可能有利于万民。这个“中”,就是处于中间部位的一个合适支点。这个支点不同于两端,却又照顾着两端,牵制着两端,使两端不要“悬崖滑落”。因此,这个“中”,不仅避免了两端的祸害,而且也挽救了两端,所以成了最高道德。

  孔子对这种思维的概括是四个字:“允执厥中。”

  这里边的“厥”字,在古文中是代词,与“其”字同义,因此这四个字也可以说成“允执其中”。允,是指公允、实在。连在一起,就是好好地执行中庸之道。

  孔子坦陈,这个说法不是他自己发明的,而只是在复述古代尧帝对舜帝的嘱咐。

  那天,尧对舜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

  翻译一下,大体是:咳,你,舜啊!上天的命数已经落到你身上,好好地执行中庸之道吧。要是四海困穷,你的天命也就永远终结了。

  那么,舜是怎么做的呢?他的做法,就是上文提到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完全没有辜负尧的嘱咐。

  你看,尧、舜,以及中华文明的.其他创建者,都把上天命数、四海生机与中庸思想紧紧相连,可见其重要。

  “允执厥中”这四个字,我们还能在《尚书》中看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

  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人心崩溃,大道难见,唯一可行的,是好好地执行中庸之道。

  这也就是说,产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全是因为脱离中道,走了极端。

  把中庸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天理、天命、天道,这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有关。中华文明的基础是农耕文明,紧紧地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因此很清楚一切极端主义都不符合天道。夏日炎热到极端必起秋风,冬天寒冷到极端即来春天,构成一个否定极端主义的生态循环圈。

  现代社会有一个重大误会,常常以为中庸是平庸,激烈是高尚。进一步,又把中庸者看成是小人,把激烈者看成是君子。但是,伟大的古代哲人告诉我们,事情正好相反。

  那些在两个悬崖之间低头为普遍民众找一条可行之路的,一定是君子;相反,那些在悬崖顶端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装扮勇猛的,一定是小人。所以又可回到我们这一论述的起点:“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这句话的另一种说法是:“小人极端,君子反极端。”

  环视全人类,这种中庸思想,或者说这种从属于君子之道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国外也有“取中间值”的方法论,但不像中华民族那样,把中庸奉为至高,不可或缺。

  中国的古代哲人把中庸看成是存亡的关键,而事实证明,中华文明确实成了人类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或湮灭的幸存者。

  据我本人对各大古文明遗址的实地考察、对比、研究,确认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长寿的最重要原因。正是这种坚守中间态、寻常态、随和态的弹性存在,使中华文明避过了无数次断裂和崩塌。

  相比之下,直到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不管经济情况如何,都喜欢炫耀极端。要让他们了解中庸,执行中庸实在非常困难。

  (选自余秋雨《君子之道》,有删改)

  6.下列有关“中庸”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庸本是一种思想,但孔子却把它上升到一种道德,文明的艰难历程是导致这的唯一原因。

  B.中庸思想的本质即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也就是把两端掌控住,只取用两端之间的“中”,以有利于万民。这个“中”,就是处于中间部位的一个合适支点。

  C.中华文明的基础是农耕文明,它紧紧地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因此很清楚一切极端主义都不符合天道。中庸思想即起源于此。

  D.中庸与极端相对,人类在开始拓植文明之后的很长时间,艰险的环境危及生存,不得不处处运用过度之力,由此就形成了极端主义。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权势者和庇荫者将强大、威武、雄蛮,作为人格企盼,并且也以此作为他们的生存方略。

  B.现代人对于现代命题极端主义的理解,与遥远的古代人相比,尚还处于研究不透彻的状态。

  C.因为人心崩溃,大道难见,所以人们脱离中道,走了极端。

  D.两个悬崖之间低头为普遍民众找一条可行之路的,一定是君子;相反,那些在悬崖顶端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装扮勇猛的,一定是小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长寿的最重要原因。正是这种坚守中间态、寻常态、随和态的弹性存在,使中华文明避过了无数次断裂和崩塌。

  B.环视全人类,中庸思想,中庸之道,为中华民族所独有,国外没有中庸思想。

  C.现代社会常常以为中庸是平庸,激烈是高尚。把中庸者看成是小人,把激烈者看成是君子。其实这是现代人的一种误会。

  D.孔子认为,如果种种极端不受控制,人类的灾难必将无穷无尽;能够控制极端的只能是中庸。

  6.C。A“唯一原因”错,原文说这只是“主要原因”。B中说是“中庸思想的本质”错,原文说“中庸思想要求”而非“本质”。 D中原文说“又以道义的借口让那些过度之力走向了极端主义”,表明过度之力只是一方面,还要加上“道义的借口”才会走向极端主义。

  7.D。A中原文强调是“多数权势者”,并且这也只是文明之初的形态。B原文中说“好像现代命题”,意即并非是现代命题。C因果倒置。

  8.B。原文中说“这种中庸思想”,并且再进一步限定是“从属于君子之道的中庸之道”。并没有完全说国外没有

【《君子中庸》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1.关于中庸的雪阅读答案

2.《君子不器》阅读答案

3.《君子留路》的阅读答案

4.《“中庸智慧”再思考》语文阅读及答案

5.中庸的雪的阅读参考答案

6.李端《宿瓜洲寄柳中庸》阅读答案

7.关于君子之言寡而实阅读训练及答案

8.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现代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