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人道·天道》阅读题附答案

时间:2018-02-23 13:24:37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香道·人道·天道》阅读题附答案

  《香道·人道·天道》阅读题附答案

《香道·人道·天道》阅读题附答案

  香道、茶道、花道,被中国历代文人称为“雅事中的雅事”。但茶道与花道传承之时,香道却被冷落了。

  香道源于人道。环形香、线香、粉香等本就与生活十分密切。奶奶念经要点佛香,父亲驱除家中秽气要点线香,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像“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李白),像“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白居易),还有“欲知白日飞升法,尽在焚香听雨中”(陆游)等等,都是。香是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香文化随着祭祀祖宗、奉天敬神就开始了,并逐渐成为文人的独特爱好。如屈原的《离骚》,还有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等。至唐代,香文化更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唐代是一个逐渐重视人的时代,强调人的价值的自我实现。在初唐日渐勃兴的文学风气推动下,品香有燃、熏、置、煮、佩等多种方式,并被赋予了三种境界:得气、得神、得道。香文化也从闻香、品香而形成了由闻香、赏烟、养生、悟道等组成的完整的香道体系。同时人们把对香的品味提升到了衡量人品的标准,“闻香识人”,沉香也就成了高尚德行的象征。

  沉香被称为“香中之王”,是中国文人香的基本原料。人们爱沉香不是因为《本草纲目》中所说“片值万钱”,而是从“形而下者是谓器,形而上者是谓道”的角度来重视的。沉香树并不香,香的是它的树脂,但这树脂只在刀砍斧伤、雷电摧残后,入土、入水历尽艰辛中,才由天地孕育成奇香。人们自然把它视作天地灵物。

  香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这早已成为人类的共识。英国作家吉卜林说:“人的嗅觉比视觉、听觉更能挑动人们细腻的心。”作为嗅觉文化的香道,它的深度及美学价值,超越了民族、地域,最易为人理解和接受,最能引发人们共鸣。今天世界所有名贵香水,多少都加了从沉香中提取的精油。

  香道也是天道,是“禅意”。《楞严经》纪录高僧围绕沉香与佛对答,香严童子的回答是,“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踪)”。无独有偶,这种禅意也出现于诗人陈与义的《焚香》诗中:“明窗延静昼,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在这种境界里,香味不是从木中来,不是从火中来,也不是从空中来,更不是从烟中来,而是从心中来。这“心”,就是人的本真。正因如此,《圣经》里有沉香树是上帝亲手所栽的叙述,佛教把沉香当成敬佛圣品。

  中国哲学始终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最理想的生存、发展境界,也是人类共有的一个“梦”。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

  (有删改)

  1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支持“香道源于人道”的一项是(3分)

  A.香与生活关系很密切,就连清洁空气都会用到香。

  B.无论是祭祀祖先还是礼佛敬神,人们都离不开香。

  C.香是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吟诗作文也离不开香。

  D.在唐代文人的推动下,香文化逐渐发展成“香道”。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论是屈原的《离骚》,还是孔子的《漪兰》之曲,都证明着香文化已逐渐成为了中国文人的独特爱好。

  B.香文化有“得气、得神、得道”三种境界,而且逐渐摆脱了闻香、品香的雏形,进而形成完整的香道体系。

  C.沉香被称作是“香中之王”,但有意思的是,香味不来源于树本身,而是被人们视作“天地灵物”的树脂。

  D.《楞严经》中香严童子的回答与陈与义的《焚香》诗,都说明香气不来自木头,也不来自烟火,只来自心。

  16.作者认为“中国香道为梦想成真提供了一种可能”,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6分)

  答案:

  14.(3分)

  C(选项中“吟诗作文也离不开香”是说生活中文人写作时离不开香,而“我读唐宋诗文时也与香道雅韵不期而遇”一句,是说所读的诗中写到了香。)

  15.(3分)

  C(A项是“孔子《漪兰》之曲的形成传说”,而不是这首曲子本身。B项“逐渐摆脱”说法有误,香道体系中依然有“闻香”。D项“只来自心”有误。)

  16.(6分)

  评分要点:

  1.抓住香道与生活的关系(1分);

  2.抓住香道与精神(德行)的关系(1分);

  3.抓住香道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质量有提升作用(1分);

  4.抓住香道成为人类的共识(1分);

  5.抓住香道与禅意的关系(1分)。

  (意思对即可。答对3点得3分,答对4点得5分,答对5点得6分。)

【《香道·人道·天道》阅读题附答案】相关文章:

1.散步阅读题附答案

2.《放学》阅读题附答案

3.《伤口》阅读题附答案

4.《秋水》阅读题附答案

5.《丰碑》阅读题附答案

6.草莓阅读题附答案

7.《论语》阅读题附答案

8.《应聘》阅读题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