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时间:2022-01-25 12:39:43 二零一二 我要投稿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通用11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通用11篇)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1

  读了这本《中国精神》后,里面的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感动着我,激励着我。

  在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体现了抗震救灾伟大精神的故事。那些故事教会了我要爱惜生命,生命很可贵。毕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18分,在这一瞬间,成千上万的生命之光......被毁灭了……

  在灾情发生的第一时间,武警、医护人员、空降特种兵等等全部开始救援。当没有大型工具来挖掘时,他们用手刨,用木棒敲,用铁铲铲……当手被石子划烂,流出鲜血来时,他们没有休息,而是继续在“战潮上奋斗。

  在这些令人震撼的事例中,那些与地震抗战的一个个小故事令我无比的敬佩,他们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心中装满他人的“灰姑娘”——张春玲是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石坎小学六年级学生,她由于3岁时的一次意外,造成了重度残疾:面部重度毁容,左手截肢,右手掌残缺。但是她却生活的很坚强…

  当地震发生时,张春玲不顾一切地用肩膀和残疾的手掌去顶、去刨开那些石块,一次,两次,三次…她用重度伤残之躯给了同学宝贵的生命之援。

  废墟上的那一个个小英雄,是挺起不屈的脊梁:3岁的小郎铮从废墟中被救出来时,他举起满是伤痕的右手,虚弱的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

  9岁的林浩是个班长,他从倒塌的校舍里逃出来之后,没有呆在安全地带,而是跑进教学楼扶出一个个受伤的同学,当记者采访林浩时,林浩坚定的说:“我是个班长。”

  那些在地震当中献出年轻生命的人,那些不顾一切也要抢救人民的人,那些失去亲人而坚强活下去的人,都是应该被敬佩的人。

  现在2011年,当我回想起不久前才去看过的都江堰,那里变了模样,映入眼帘的都是全新的,那些房屋修得比以前更坚固了,花草树木又长出新的生命了。只是经过那里时,我停下脚步了,就是那个被地震损坏的房屋,原样还保留在那里。大面积已经坍塌,无数的裂缝正在蔓延,感觉下一秒将要崩塌似的。

  这种精神正无时无刻的激励着我,要学习那种无畏灾难的精神,要发扬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2

  那一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很多突如其来的灾难,房屋倒塌,森林毁坏,人员伤亡,这一年全中国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与眼泪,那是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感天动地的一年。那就是2008年5月12日。

  “5月12日”是一个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日子,“14点28分”是一个让我们永远铭记的时刻。就是在2008年的这一天这一刻,汶川地震让我们铭记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灾难和严峻考验。全体中华儿女海外华侨华人为之同泣,为之震撼,为之奋斗。中国挺起了脊梁,与之作坚决斗争。汶川地震震撼了四川,震撼了中国人民,震撼了亚洲,震撼了世界。短短几天时间,地震这个可怕的恶魔就摧毁了4625万多人的家园,造成69295名同胞遇难,17923名亲人失踪,这是一串多么可怕的数字啊!我们不会那么容易被打倒。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有着钢铁一般的脊背,在灾难中顽强抵抗,在地震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互相帮助的亲人,有舍己救人的老师,有默默抢救在第一线的医生,军人、农民、志愿者。最让我感动的是黄月和张扬,他们两都是都江堰聚源中学的学生,政治课上,他们正在专心一意的听老师讲课,教师突然左右摇晃起来,顷刻间,整栋教学楼变成了一片废墟,王月感觉到自己身体不能动弹,就呼喊其他同学,这时听见张扬也在叫自己,感觉就在傍边,于是他们两就紧紧的握着对方的手,给与彼此的鼓励,一直到被救出。每一次读《中国精神》,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些激荡人心的场面,都在脑海中萦绕。眼泪就控制不住的掉下来,这泪,我流的骄傲,我深深的感到我们中国人民团结、友爱、坚强不屈的精神,他激励着我,催我奋进。作为一名中学生,我感到自己是那么的惭愧,对那些灾区的难民们我却不能亲临现场安慰,没有做更多对他们有帮助的事情,但我从心地里深深的祝福他们。“他们的灾难,是为你而发生。”这句哲人说的话,在安定年代人们或许未能深明其中真义,但在多灾多难之秋,隐晦在深处的人性光辉便会骤然闪耀,指引着我们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举国同悲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了一种力量,在全国民众身上凝聚;我们看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全国民众心里蔓延。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其他杂音,只有为逝者默念,为伤者祈祷,为生者祝福的声音,这个时候,神州大地处处都在重复着同一动作,传递着同一种心声,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受难者献上一点爱心。而在灾区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细节,更是让我潸然泪下。这是因感动而流泪,泪水夺眶而出,和着细密的雨水,滴在山的那一头,一座座温暖的房屋化为废墟,一张张可亲的面孔失去笑容,我的心跳比地震还烈,我们的泪水比暴雨还猛,但是我相信,震不垮的是人们的勇气和坚持。我们会不畏坚强,百折不饶。朋友,请你永远记住这句话:经过风雨洗礼后的海燕更加坚强,经过雨雪冲刷过的麦苗更加茁壮,经过风霜考验过的轻松更加挺拔,经过暴风雨荡涤过的彩虹更加艳丽。只要我们坚持到底,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我们祖国人民的生命之花就会在春天绽放更加艳丽的光彩。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3

  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每一个中国人都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民族之魂,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发展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炎黄子孙有了这种精神,就能够薪火相传,永存生机与活力。

  中国精神在天灾下从不低头,在困难威慑下从不退缩。中国人不管从哪儿跌倒,他一定会从那再爬起来。正如那汶川的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那突发的8.0级特大地震。那一刻起,天摇地动,山崩地裂,江河咆哮,烟尘四起,响声震天。刹那间,那美丽的江河风景黯然失色,和蔼的家园亲人离散。

  可在这个时候,同时有许多无比闪耀的中国人,他们坚强勇敢,不顾个人安危,从远处纷纷赶来救援,他们就是坚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同时,正是因为这些子弟兵们坚持的信念给了灾区人们希望,才让他们再一次地“爬起来”,重振他们的美好家园。

  灾难无情,可人间有爱。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颗博大的爱心。那无情的灾难发生之后,很快,有的人到前线去充当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有的人把自己的衣服棉被捐给灾区;也有的公司员工们聚集在一起给灾区的人们筹钱;还有的企业家给灾区捐帐篷、矿泉水、方便面等生活用品……

  面对灾难中国人没有屈服,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正确的指导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社会群众自发的汇集成大爱的力量,大爱感天动地,气壮山河,大爱的火焰温暖着每一颗心,大爱的信心激发着每一个人,大爱的音符奏响了中华凯歌!而大爱的力量源自一种精神,一种无私的精神、友爱的精神、奉献的精神、互助的精神那就是——中国精神。

  中国同样有他那辉煌的历史事记。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97年、1999年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到了自己母亲的身旁;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2006年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特别是2008年,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中国之后很快重建了家园,并且成功得举办了世界瞩目的奥运会,而且中国的金牌的数目最多,居位榜首。

  还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2010年,又为世界演绎了和谐中国的新乐章——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这一切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强大的国家里,祖国是我们的母亲,强大的祖国是人民的坚强后盾。

  中国,如雄狮般自豪地屹立在亚洲,中华民族那坚贞不屈的精神让世界为之震撼,为之敬佩。

  而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就更应该拥有那令世人都敬佩,令每一位中国人都自豪的——中国精神!奉献+友爱+互助+无私=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4

  有一本书记录了汶川大地震的种种感人故事,有一本书记录了汶川大地震的处处真情,有一本书体现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屈不饶、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本书就是——《中国精神》。

  这本书谱写了汶川大地震中的许多传奇人物,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深深地震撼了我。

  其中,最令我佩服的便是那位最坚强的警花——蒋敏阿姨,她是一位温柔的母亲,她是一位个孝顺的女儿,她更是一名敬业的民警。山崩地裂的那一刻过后,蒋敏阿姨失去了近十位亲人。可是,她强忍住自己内心的伤痛,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投入到艰巨的抗震救灾中去。

  蒋敏阿姨把巨大的悲伤留给了自己,不忘岗位职责与神会责任,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分担了太多人的苦难,可是她的悲痛却没地方倾泻。有一种力量叫坚强,蒋敏阿姨的坚强感动了全中国。我无法想象一个平凡的民警是怎样承受住如此巨大的打击,她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吗?

  令我难以忘怀的人物还有她——汤鸿老师。她是一位年轻漂亮的老师,地震发生的瞬间,她用自己柔弱的双臂护住了三个学生,其中两个安全获救,可是她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是什么让汤鸿老师能够勇敢地面对死亡,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爱”!汤鸿老师心里充满了爱,这种爱是无私的,这种爱是伟大的,这种爱是永恒的!她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学生的获救。虽然她离去了,但是她伟大的牺牲精神,将会感天动地!

  读完这本书,我突然觉得自己醒悟了许多。

  以前,只要遇到一点小困难,我就会灰心、放弃。可是,看看地震中的人们,他们遇到的困难是如此巨大,那难以承受的痛苦,不是常人能体会的,但是,他们仍然坚强的面对。我的苦难在他们的苦难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他们从未灰心,也从未放弃。他们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我所需要的。

  没错,地震的确可怕,但我们只要不屈不挠、勇敢顽强,一切都会克服的。地震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但它却无法摧毁我们的信念和毅力。所以,我们要坚强,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要向着明天的美好生活奋进。是的,地震给人们带来了太多难以承受的伤痛与无助。一个人的力量在灾难面前显得那么渺小,但是当渺小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它们就会变得强大。因此,我坚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不会有度不过的困难!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5

  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音乐,书画诗歌之中。其实音乐或者书画只是古人用于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工具或手段,从而他们的艺术精神就隐藏在里面。古代的音乐,也就是礼乐,在孔子的改良传承后,最终起了一种教化的作用。孔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美”与“善”的统一;而孟子的艺术精神是做到“仁”与“乐”的统一。总结起来说,儒家的艺术精神就是由一人之修养而通于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从艺术精神里抽出来的精髓。

  根据《乐记》记载,构成音乐的三要素是“诗”,“歌”,“舞”。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不借助于自身之外的客观事物就可以成立的。有了这三种要素,就能借乐器以文之。同时,乐的三种基本要素是直接从心发出的,是从人的生命根源流出来的,且具有明确的节奏。但乐器是通过配合这种节奏而发生作用的,从而激发或者引导处藏于人生命中的艺术精神。

  人人都有艺术精神,但有的人只是“表出”,有的人是“表现”。这就是个人的艺术精神层次不同,有的人只是享受这种精神,有的人是在创造自己的这种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其实也就是美学,美的精神。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你需要在美的这条路上一边欣赏,一边开发你的艺术精神。这条路有两个站,心斋和坐忘,达到这两者的历程,就是达到美的终点站的历程。心斋,就是内心纯粹,无欲无求,我们需要有着这么一颗空灵的心去探索我们的艺术精神。坐忘,就是摒弃周围环境的一切无关事务,做到只有用纯粹的意识去思考事物。两者要求做到虚,静,明。心斋是指内在的要求,坐忘是外在的条件,两者组合完成艺术精神的要求。其中,心斋之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说到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的是书法绘画。而书画从魏晋时期开始出现艺术精神的气息。书画讲究的是气韵,在古人看来,光是气韵生动一词,就能穷中国艺术精神的极谊了。简单点说,气韵是评判一副作品好坏的标准之一,气韵生动可体现这幅作品有艺术精神;而缺乏气韵则会马上使人觉得这作品水平不到位,体现不出艺术精神。

  当今我们要做的是,读懂古人的作品,分析其中作者的艺术精神进行批判创新,通过心斋坐忘等方法探索自己的艺术精神。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结合当今信息技术,对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艺术精神进行传播。这不仅是对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也是对中国艺术精神的一种不断的探索。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6

  从大二开始接触中国特有的中国绘画后,就经常听到有人谈论中国艺术的精神,当时也只是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去浅浅的探讨一下,并不能深入。随着学龄和阅读的增长,自己也能够把中国艺术精神谈两三分。这其中对我影响对大的一本书就是徐复观先生的《中国艺术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这本书一共十章,前两章分别论述了儒家孔子与道家庄子各自所代表的艺术精神,其余八章均为论述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整部着作以第二章为总纲领,重在探讨庄子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精神”,其结论是中国绘画艺术是由庄子哲学一路开导而出。

  所谓艺术精神,就是指一种艺术独自具有的、内在的品质或气质,更或说是蕴涵一种文化的根本理念。谈及中国的艺术精神,徐复观先生就其中国艺术精神是庄子精神的论述具体在本书中有所阐述:

  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的工夫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

  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又是结实在绘画上面;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便是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庄子所追求的道,与、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

  对儒家而言,或可称庄子所成就为纯艺术精神。

  徐复观先生提出的这些观点,让我耳目一新,为我理解中国艺术精神提出了一条比较重要的路线。

  但是,当我看完此书后,我也有一些迷惑不解的地方,比如说庄子的艺术精神,原本不在于艺术创作,而是落实于人生态度上,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钱穆先生在《老庄通辩》中就曾说:“循庄子之修养论,而循至于极,可以使人达至于一无上之艺术境界。庄生之所谓无用之用,此惟当于艺术境界中求之,乃有以见其真实之义也。”后来经过自己不断的翻阅资料,对其也有一些自己的感言。

  庄子虽说不言艺术,但却对中国艺术

  发展特别是最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山水画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地大物博名山名川数不胜数,其优美的山川景色,适合安顿人的心灵,因此古代的许多名人隐士寄居于这美景中。对于绘画,他们在忘我、丧我的状态下,以“虚静之心”观照天地之间的“素朴之美”的影像来表现心中对山川那种空灵玄远的境界的追求,这又恰与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纯艺术精神不谋而合。也就是在这种追求之下,中国绘画艺术摆脱笔墨技巧的束缚,达到人与自然谐和统一的境界,由此也就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自由。

  徐复观先生虽说不擅长绘画,但其着作却是从哲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然其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以哲学家的敏锐眼光,透视中国艺术精神的内核,发前人所未发,启后人之所启。虽说是无意于言“美”,却是提升了审美意趣,丰富了中国美学理论。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7

  “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

  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天主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其实我不是很懂这句话,类似这样的有很多,所以看这本书有点艰涩。

  或许是新时代下思想的转变,身为女子我也就很不同意书中讲述的在中国,是由于妻子的无私和责任感,允许中国的男人们拥有侍女或妾,我认为一夫多妻是一种时代的烙印,也是一种制度的畸形,三从四德束缚了女子,许多的缘由致使现在的男女依旧不平等。思想产生碰撞才会真正懂得一些东西,讲述了诸多碰撞,但整本书还是很富有哲学色彩,值得一读的。这本书在讨论“精神”二字时着重讲述的是中国人生存的精神支柱,精神是一种微妙而灵敏的平衡,也好似一种信仰。了解自己的不足也不妄自菲薄这便是整本书透露的一种思想,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无疑是轰动西方的大作,极大的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8

  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比如辜鸿铭。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参加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观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

  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于是否定其观点。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要不然,猴戏早一边歇着去了。要学白展堂:“跳舞,我不行;打架,你不行!打架讲究稳准狠,整那些没用的干啥啊?”

  ps:他的所谓英国群氓主义,看了半天,应该说的是英国民主。德国是正义的,憎恨混乱的;而英国群氓是造成混乱,于是激发了正义的德国的军国主义,于是战了争。该怎么做呢?把人民驯化成中国人,啥事儿也没有了。

  人类的知识存在上万年,不是为了一个固执的老头的特立于世而去为其所用。看了他的书,他被那么多人关注,是因为他用他的花里胡哨的才华与行为艺术,让时代终于记住了转型期还有这么个声音。就像是人类进化中,倔强的阑尾。发了炎了,谁记不住啊!割了拉倒。

  ps:我觉得哈,那个经常写出让人警醒的好文的苏维埃师兄,在其他方面无疑是犀利的进取的。在涉及到愤青体系时,完全就是上面提到的第四种人。ok,完全同意西方不是好东西理论,而且从统治者角度讲,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是利于统治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不行吗?利于统治就一定利于进步吗?不说寻找一个在维护国家强大与保证人民权利的平衡点,不说少点七十码李刚门,反而怪人民发帖子看韩寒。puei!就中国的历史来讲,国家挂了,绝不是人民的原因,也不一定是人民的力量,但一定是人民的痛苦。

  我晕,怎么写这么远,能通过不?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9

  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1914年的《中国评论》,1915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中国人的精神”,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他看来,西方人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闲人阶层”,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如今的中国,尽管有一批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却在日益西化的大众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所以会有人总是觉得“西方月亮比中国圆”,从而忘掉根本。以我们当代人的眼光来看,我们对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须继承和发扬,也要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科技,绝不能有那种民族自大的心态,从而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中继续发扬光大,造福于我们的中华民族。

  辜鸿铭是一个天才。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语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当翻译。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是应该被历史记下的。探索中国人的精神,没有也永远不会结束。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10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

  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

  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

  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正如雨果反语所言,西方的“文明人”劫掠东方“野蛮人”的圆明园。在丑陋贪婪中,西方人摒弃了他们所谓的道德约束,丧失了他们的信仰,宗教,法律。而我们中国人即使身处在战争年代,“粗缯大布裹生涯”,依然自强不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无可言语的文雅和傲骨。最终战胜艰难险阻,建设美好新中国。

  我迷恋着“‘一个永不衰老的民族’,一个‘拥有了永葆青春的秘密’的民族,这个‘像孩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民族”。这句话,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白马过隙,我们的祖国来到了21世纪,她在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阳光大道上前行,历史的重任担在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宽大的臂膀上,中国不断前行,不断在充满未知的富强之路摸索,而我们应该要拿起我们的“武器”——中国人的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的日月新天。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 篇11

  刚读完《中国精神》这本书,最初,选择阅读这本书是图书管理员推荐,看到首页写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中国女排”,心里悠然的想去探索“女排姑娘”的奋斗史。

  说到中国女排,那么我们就联想到了“女排精神”,说短也短,它只有四个字;说长也长,它凝结在一代代女排队员的故事中,体现在一场场不畏强手的比赛里。中国女排历经20余年的岁月,有高潮也有低谷,但是坚持奋斗的心是永恒不变的。这其间,有夺冠时的欢笑,也有失败后的泪水,但更多的是“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女排精神”是为国争光的精神、为国拼搏的精神,现在她们的队长才24岁,就担起了重任,想想自己是惭愧的,是需要奋起直追的。20年来,她们以一场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提振了亿万国人的信心,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许许多多的人,通过女排精神,真实地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

  同时,从“女排姑娘”身上我学到的不仅是排球,还有对待人生的态度。从成功到低谷,再到成功,经历的是坚守、坚守,更多的是团结,体质本身不具备优势,再没有团结和技能的堆积,怎能崛起,“女排姑娘”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来自于为国争光的信念和永不放弃、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国精神读本读后感(通用11篇)】相关文章:

中国精神06-18

中国精神07-13

情感读本读后感10-28

法律读本 读后感08-02

冰心读本读后感08-11

人文读本读后感08-11

家长读本读后感08-15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28

干部素养读本读后感08-17